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上海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上海为例,结合上海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教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
目 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 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
材 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
分 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
析 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1
重
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
、
同。
难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点
1、引导法 教 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方
法
教 学 准 问题导学 地图册 备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时
(要 间 求)
伸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
升钟
步掌握重难点知识
2
第
二
课
时
归纳总 15 结自主 分
建网 钟
通过自主建网, 使知识系统完 善,提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 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 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独立建网,小组展示
解决练 30 分
习 钟
教师通过“练案” 让学生对所学知 识巩固和提高。 发放练案,解决共性问题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一、城市化1、阅读教材,参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 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e

2~ 3
题
2 .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发展快
B .乙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
C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人口比
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 .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
城市中心区移动
3 .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程度。
教材整理 2 城市化动力机制
阅读教材 P37 第 2 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 :经济越发达,城10市/ 化12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e
自学 合学 探究
归纳 总结
(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
学习 目标
1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 重点 ) 2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难点 ) 3 、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重点 )
自学 合学 探究
教材整理 1 城市化
阅读教材 P36~ P37 第 1 段,完成下列问题 。
1.含义: 是指
和
在空间上
、乡村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学 合学探究完成各学 习目标。
小组为单位活 动不但可以提高学 习效率,而且可以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
作和情感。
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的学习方式,适合
新课程的变化,有
及时了解学情、点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
拨。
合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展
展示 活动 不但
三、小组分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探究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意义材料一、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乌兰浩特发展变化”材料二、乌兰浩特市2009 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比较1.乌兰浩特市2009年——201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一般用哪个衡量城市化水平?2.这些变化对乌兰浩特市有哪些意义?探究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材料一、2017年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1万人;蒙古族人口71.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6万人。
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42万人,出生率为10.04‰,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城镇化率为48.3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兴安盟三次产业由1980年的57.5:23:19.5演进为30.0:29.8:40.2。
2017年人均GDP为26074元,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综合兴安盟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兴安盟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前工业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017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451.32万吨,是1980年的11.7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40.11万头只,比1980年增加924.6万头只。
2017年兴安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429.57万千瓦,是1980年的19倍。
40年来,兴安盟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食品工业、烟酒矿泉水业、制糖业、能源电力业、新型化工业、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制药及高新技术等“七大主导产业”。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乌兰浩特城市化的发展?2.分别说明2017年乌兰浩特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及特点;3.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特点【知识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又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城市用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人口为1000万,城市人口460万;B城市总人口2000万,城市人口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呢?(3)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2.城市化动力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二、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 【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 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 被拉平的“ ”形曲线,大致可 划分为 个阶段。
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后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较 ,发展较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化水平比较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 甚至停滞问题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出现了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等问题现象出现了 现象出现了 现象分布发展中国家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区别)【探究活动3】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示意图,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哪些区别?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发展水平,多在70%左右,在40%左右 所处发展阶段目前速度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市化差异(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差异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表现 城市化水平明显 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化过程显著 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 国家最为突出、 、 等国【同步检测2】右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3.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高考链接】(2013年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1.200 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课后练习】1.下左图为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此图说明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人口密度大2.读右上图,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 Ⅰ、ⅡB.Ⅰ、ⅢC.Ⅱ、ⅢD.Ⅰ、Ⅳ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
读表回答3-4题。
3.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A.甲B.乙 C.丙 D.丁4.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5.右上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
则按甲、乙、丙、丁顺序分别项目1999年2009年甲城市数目(个) 3 7乙工业总产值(万元)36200 1765000 丙城市人口(万人)56 340 丁城市人口比重(%)30.4 48.6对应的国家是( )A.英国、日本、中国、美国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C.英国、美国、日本、中国D.中国、英国、美国、日本6.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7.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进程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B.目前城市化都在加速发展C.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D.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8.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C.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比较常见: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11-12题。
1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水平快1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13.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下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1%左右,城市人口从2002年的5.02亿增加到2011年的7亿左右。
据此完成14-17题。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加速发展,根本原因是()A.农民工大量进城B.社会经济迅猛发展C.城市人口快速增长D.城市数量急剧增加15.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我国城市化总体属于()A.过度城市化B.虚假城市化C.滞后城市化D.高水平城市化1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A.城市化水平较低B.很多城市中心区衰落C.卫星城大量出现D.城市化水平很高17.为充分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应()A.大力发展第一产业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D.限制服务业的发展下图表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b—d—cB.a—c—d—bC.d—b—c—aD.c—d—b—a19.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中心聚集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20.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2014年四川卷)下左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2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2007年四川卷)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
回答23-24题。
23.由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2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25.读下面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反映的是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
图①中的变化过程与图②中的(a或b)曲线是对应的。
(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图①中的国家按经济水平属于国家,而图②中不对应图①变化的另一曲线表示的是国家。
(3)图①中E-F变化反映了现象。
(4)图②中b类国家近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1)城镇化人口产业活动城市(2)不断增多持续上升逐渐转移不断扩大【探究1】A城市:46% B城市:34% A城市城市化水平高(3)就业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工业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对外开放城乡发展差距2.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检测1】1.(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群形成(2)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二、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S 三特点:低慢高缓问题:劳动力过剩环境恶化中心区出现衰落的迹象现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分布:发达国家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区别)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后期阶段加速阶段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发展水平高,多在70%左右低,在40%左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②虚假城市化:超过南美洲滞后城市化:落后印度孟加拉国印尼【同步检测2】 2.D 3.C【高考链接】BD三、中国的城市化【探究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就业问题压力增大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城市化动力方面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在人口流动方面由内地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其中70%流入大中城市【课后作业】1-5 ACBCC 6-10 AAABC 11-15 CCBBC 16-20 ABBBD 21-24 DDDC25.(1)城市化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a(2)城市化发达发展中(3)逆城市化(4)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