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阅读附答案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作者:贾丽娟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0期贾丽娟5.独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 高考福建卷14 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通常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结构上,这句话主要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内容上,主要是强调第④段“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和第⑤段“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等句。
答案示例: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
(2 分)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6. 根据所给语句回答问题。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2013 高考北京卷18 题)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看似是一道关键句含义题,但题干中把题目拆分为两小问后,就变成主要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信息定位非常容易。
第一问看分采点,分三点答题即可。
第二问的概括较难,需要把“作者看到什么”和“作者了解到什么”结合起来作答。
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可定位在第四段:“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
对鲁迅的了解从第六段中概括,“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用笔何等经济……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
第四段末“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写水的温情是鲁迅作品中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答案示例:①颜色的特点:黑瓦白墙,白石板、黑柱子,搭配着绿水,非常素净。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钱敏来源:《语文课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4期进入高中,语文书变厚了,语文课文变长了,语文教学要求变高了,而语文课时并无很大变化。
于是,怎样才能“长文短教”,这个问题也就摆在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面前。
我想到了目标选择,想到了纲举目张,想到了融会贯通,想到了举一反三,而我想得最多的还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吹尽狂沙始到金”。
“长文短教”的关键,应该在“切中肯綮”。
在高二小高考的复习迎考最紧张的最后一周,我迎来一节学校的精品课例研讨课。
当时语数外已经大面积停课,在铺天盖地的小四门模拟测试间隙,一堂语文课,显得极其孤立。
而我选上的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中刘亮程《寒风吹彻》一课,极具作者个性的生活体验,是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命题,原本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深刻的,但对处在考前的巨大压力之中的学生来说,通过考试比思考人生更实际。
如何在学生没时间预习、课堂仅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处理好这样一篇长文,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思前想后,我决定长文短教,在文章的中心句上做文章,力求层次清晰展开教学内容探讨的层面,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烘托寒冷:(1)提到“冬天”、“雪”,在众多耳熟能详的诗词中,大家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道岑参是在什么情景下写出这么美丽的诗句的吗?(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的作者刘亮程是新疆沙湾人,他的家乡冬天平均温度在零下16度值零下22度之间。
寒风吹彻、大雪纷飞是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刘亮程自然对冬天的感受是什么呢?二、回归课本,抓住文眼(1)这篇文章“寒冷”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3次。
除此以外还有像“寒”,还有像“冷”。
由此作者也获得了他对人生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哪些人?(2)为什么这样一些人可以代表“每一个人”?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我提出三个角度,给大家思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一句俗语,意思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
能够取得成功。
此句出自《黄金》一文,用以比喻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才能够达到目标。
黄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财富,人们在追逐黄金的道路上,常常要面临种种艰辛和困难。
找到黄金矿石不仅需要在炎热的沙漠里艰苦挖掘,还要忍受风沙的侵袭,千辛万苦才能够
取得成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千淘万漉的努力,吹尽狂沙,终于可以获得黄金。
这句俗语在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用来形容经过艰辛努力的结果。
人们常常面临各种挑
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会有希望取得成功。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付出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只
有经过刻苦的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人的品质上。
一个人的品质是需要经历磨练和锤炼的。
正如黄金
经过千淘万漉才能够发光一样,一个人的品质也需要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变得更加
坚强。
只有在逆境中经受考验,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优秀品
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句俗语鼓励我们要有毅力和耐心,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只
有经过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浪淘沙(其八)
唐·刘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①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
②千淘万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淘、(lù):过滤。
6.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本诗最后一句哪两个字用得传神?请简要分一下。
(3分)
7.这首诗是诗人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之际所作,但诗歌情感昂扬向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3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袁明祥来源:《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8年第02期考点解读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较多的是变换形式。
考查方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4)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3)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原因)是什么。
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归纳的可以是段落内容要点,也可是层次内容要点;概括一般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解题技法一、归纳内容要点(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例题]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处?江苏镇江卷 《 秋光 的涨 幅) 2 1 题: 本 文用了很多
笔墨写绿竹 笋价格 的涨 幅 , 却 以“ 秋光 的涨 幅” 为标 题, 为什么?说说你 的理解 。
3 . 品味精美含蓄的语言 。如江苏扬 州卷 《 扬州 的夏 日} 2 0 题( 2 ) 条: 第④ 段 画线 的两个 比喻 句 , 一
5 . 理解 段落 ( 语句 ) 的作用 。如四川攀枝花卷
、
散文特点 : “ 形散 神 不 散 ”
内容上 :作者 把 自己对生 活的感悟或 生活经
验, 通过状 物 、 记人 、 写景等方 式表 达出来。所谓 自 我感悟 ,也就是对事 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 的发现 、
认识 。
形式上 :1 . 以个人抒情为主 , 把抒情 、 叙述、 议 论熔为一炉 ; 2 . 从细处落笔 , 小 中见大 ; 3 . 从侧面 暗 示, 发挥读者的想象 力 ; 4 . 行 文 自由, 结构灵活 。
俗一雅 , 妙趣无穷。 请选一句进行赏析 。 江苏徐州卷
查
例如 广东卷 1 4 题答 案 : ( 1 ) 淡淡的深情( 2 ) ①
踏上大 学旅程 时 ( 上大学 时 ) , 觉 得很 委屈 , 甚 至赌
下文语境 ; ( 3 ) 联系人 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 ( 4 ) 联 系作
者 的思想感情 ; ( 5 ) 语 言表述必须直 白, 要点清楚 。 具体来说 :
( 1 ) 化含蓄委婉为直接明 白。如果使用了修辞 手法 , 必须破解修辞背后 的真实意思。
( 2 ) 化 丰富内涵为浅 、 深二层 。 解 释含义 , 其实 质是 由浅入深 、 由表及里地解释词句 意思 , 所以, 有 时须先说 出浅层意思 ,再说 出深层意思 。有的句子
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

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是非常恰当的。
这句成语来源于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世说新语·清言》一文中,形容一个人经过不断努力和磨砺之后,终将获得成功和荣耀的道理。
在这句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吹尽狂沙、千淘万漉、辛苦和金。
吹尽狂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
狂沙指的是沙漠中的大风沙,它带来沙尘暴,几乎遮天蔽日。
而吹尽狂沙则表示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沙漠中的沙尘终将被风吹散,并吹尽殆尽。
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艰辛,需要经历很多的风雨飘摇和跌宕起伏。
正如一个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或梦想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克服了困难,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千淘万漉虽辛苦也包含了一种坚持的精神。
千淘万漉是对挖掘金矿的过程的形象描绘。
淘金者需要不断地使用工具,如洗砂器等,反复筛选碎石和沙砾,以找到金子。
这个过程艰辛而繁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正如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泪水,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将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辛苦和金是这句成语中的关键词。
辛苦代表了经历困难和付出努力的苦楚和痛苦。
而金代表了最终的收获、成功和荣耀。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念,即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和荣耀的回报。
“吹尽狂沙始到金”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艰辛过程和最终的成功。
无论是在事业、学业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甜蜜和收获的喜悦。
千淘万漉虽辛苦,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1】根据《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梦想拥有成功的事业,但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并非易事。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胡长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09年第07期2009届南通一模卷的散文阅读的命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如何由总体把握到局部理解,再上升到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作为一次调研考试,这种引导是有益的,体现了出题人的苦心,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把握整体”是文本阅读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试卷所选散文是陈洪金的《草丛》,第一题“文章反复强调草丛“抓住土地”。
草丛为什么要“抓住土地”?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说明。
(6分)”就是一条典型的信息概括题,出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让考生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题干中“反复强调”“抓住土地”“为什么”“结合全文”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抓住全文,如果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乱找,就势必会断章取义,难窥全豹。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准确地把握《草丛》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草丛抓住土地,赖以生存;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安身;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度过艰难;草丛抓住土地,得以生生不息。
不少考生在考试中没有把握住全文,如答成“草丛抓住土地是为了表现对生命的最大渴望,守着大地留给它们的一个简单而自在的家,抓住土地为了为牛羊提供新的草料”,“抓住土地是为生活得更美好,表现草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土地是为了能吸收水分和阳光”等。
这些答案有的挂一漏万,带有明显的“生硬寻找”痕迹,没有在宏观上整体把握住文本,以至于出现方向性偏差。
另外考生在答题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概括,只是盲目地抄录原文,不按题干要求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逐层分析,进行加工概括。
这类信息概括题要从题目的设置中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设问中摸索出题人的考查意向,在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圈定题设的所指区间,再经过分析概括,最终整合出答案。
“紧扣语境”是解决词句的理解类题目的钥匙。
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是散文阅读中极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难度并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是盯着关键词句本身却不知有效利用上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小题。
(共8分)
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开林
①在自然世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
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
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
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
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
②【甲】
③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
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1,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不遗余力。
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
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出现了一个漏洞,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竭力宣讲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
他向那些崇尚武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无异于对牛弹琴。
于是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端坐杏坛2,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算纠错成功。
④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
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
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
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
⑤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
这话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
⑥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
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
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
所以说,【丙】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⑦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
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
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3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
(有删改)
1 礼崩乐坏:指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2 杏坛: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 旖旎:形容柔和美好。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说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什么能垂千古之范。
(3分)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
(只填序号)(3分)
①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qú)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
②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共2分)
小题1: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及时纠错,并付诸行动。
(共3分。
共3个要点,每个1分)
小题1:【甲】处填③;【乙】处填①;【丙】处填②。
(共3分)
小题1: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小题1: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
从文中找出能论证观点的分论点。
小题1: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还要根据论据材料选择来证明观点的恰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