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一模作文选读

2016届高三一模作文选读
2016届高三一模作文选读

1、无需怀念

王安桐

有时也会想念曾经生活过的小院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至今历历在目。有时我又庆幸搬入了公寓房,远离霉烂的雨季和床下的蜈蚣。

有时我怀念儿童时代懵昧的自己,天真率性,无忧无虑。有时我又清醒自己已走过了无知时代,渐趋成熟,即将成人自立。

怀想,到底只能是件暂时的事情,被一阵无缘的风吹来,片刻再烟消云散。不管如何重申过去,它们终究成了镜花水月,不可复制,不可触碰。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今人如此,古人也不例外。人们心中都有不少“古之圣人”,以为今人是绝无法企及的。过去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崇高吧——也许只是不可考的距离感,带给人们无端的仰望冲动。其实古也好、今也罢,从来都是显愚俱存,善恶分明,何必厚古薄今?与其把尧舜的治世看作是昔日的辉煌,不如相信,它其实是人们由古到今的共同目标,是未来社会无限趋近的方向。

厚古薄今是太多人的通病。面对今日的不如意,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缅怀曾经的辉煌,甚至平淡的过去都被想象成绚烂的。过去的好,是一种惹人伤心的假象,既对比反衬着今天的苦痛,又显得生活在走下坡路。事实中的过去并非如想象般美好。当我推开久违的小院之门,企图寻找高大灿烂的花树时,迎接我的只是一棵普通而瘦弱的玉兰。这样的花树,院外也有,更高更美,我却总以为比不过曾经拥有的那一株。到真正见到时,完美的想象终于破碎,原来过去不一定高不可攀、只可仰望。

但过去拥有的玉兰毕竟还是最美的,不因其外表,而因为回忆。正如小王子的玫瑰,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好。过去确有神圣的力量,但我们不必迷信它。过去的光芒不应吞噬了现在和将来。那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能点醒多少追悔的失意人。路在脚下,通向前方。身后的事情,便放手让它过去吧。

二十年前电脑还未普及,十年前还没有网购和微博,五年前还流行着翻盖手机。回望一下过去,有太多是今天司空见惯、昔日闻所未闻的。生活中就还是在变好。无需怀念过去的美好,因为明天会更美。

2、沉淀时光,一路向前

曹珩

“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如普希金所言,回忆中的美好如同琥珀色的蜜糖,浓郁而动人。一本相册,半盛清茗,任凭午后的阳光为相纸上青色的面庞镀上一缕金色。

过去的回忆使人神往,使人不禁沉醉于一去不返的辉煌。它虽如蜜糖般甘美,同时亦凝滞住许多人前进的步履。现实的苦痛,日益沉重的问题,雾霭一般迷失了众人的方向。此刻,软弱者便会一味沉溺于过去,唯有沉淀时光,一路向前的智者勇者,才会看见路尽头的花开满天。

难忘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季,“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的从容与恬淡。汪曾祺多次在各篇散文中感激恩师沈从文的教导,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不要冷嘲”。汪曾祺出身清贫,早年文字多半是冷嘲当下。沈从文先生发现这一点,多次教导汪曾祺不要将自己囚禁在过去的牢笼中。将目光放在路的前方,岁月流驶,将过往种种沉淀为一份从容的智慧。回首看见美好亦看见苦痛,身已前行,不留后悔。想必汪曾祺先生亦是懂得了向前的智慧,使他的文字历经风雨却仍然干净如一。

作着眼未来的智者,同时亦要做不拘泥于过往功勋的勇者。著名现代小提琴家大卫·吉拉夫特八岁成名,十几岁的他拒绝去皇家音乐学院学习,而是投身于更加自由宽松,使他不用背负名誉的学校学习。他音乐中的洒脱不羁,得益于他心中放下过往、执著前行的信念。这份信念如炉火,给他穿越前方征途无穷的勇气。

纵然过往是美好或是值得怀念的,但一味朝向过去,抱着手中的美好不肯放下,智慧让美好变成沉重的负担,制约住你前行的步伐。常有人怀念往昔山清水秀,没有雾霾与尘埃,却只是让无用的怀念封住自己,不去寻找突破现实可行的办法。或许趁你过去正是源于根植于心中对未来的恐惧与懈怠的懦弱。不朝向前方,怎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之中不迷失方向?活在当下,朝着未来,而非满目往昔,自怨自艾。

就让美好的过去变成相片一般轻而薄,放下手,任凭时光使其微微泛黄。记住美好,不忘苦痛,让过去变成羽翼而非枷锁。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到征途尽头的星辰大海,再回首时,不畏不悔,无愧于心,只因我们没有封住步伐沉溺过去,只因我们未曾放弃心底一直渴望的远方。

3、历史的浓茶

冯岳辰

历史就像一杯刚刚泡好的浓茶,温暖而悠香;而传统就如那散发的茶香,回甘而醇厚;过去的一切都浑然溶于茶水中,难分彼此。

然而,茶毕竟是苦涩的,人们开始向其中加入水,加入糖。浓茶不再被人们接受。

殊不知,我们冲淡的又何止是历史,更是自己的灵魂与执念。

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会像今天一样渴望改变。到处弥漫着贪婪与欲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与历史隔离,甚至以摧枯拉朽之势。当老街变成了耸立的高楼,当小路变成了如牛角般粗硬的沥青地,你走在路上时,或许只能从公交车站牌与人们口中的方言寻觅到自己与脚下的土地不明不暗的关系。人们企图重建一切,改变一切,却不知道未来以历史为归依。当一代人的记忆在挖掘机的轰轰作响中轰然倒塌,当一个地方的传统在施工队的强拆中分崩离析,我们创造的看似美好的未来又有何种意义?

曾看过陈凯歌的一部短片:一位因强拆而精神失常的老北京让搬家公司去一片废墟之地搬家。当搬家队员按着老头的意思将一件件“家具”搬上车时,老头突然哭了。他坐在地上说:你们把我的花瓶弄碎了。

那种面对家园的毁灭却无力回天的感觉不禁让人感到辛酸,而现实中,还有更多的人从“原住民”成为了“流浪汉”。

但我并非在歌颂过去的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如此无懈可击,而是在说明历史的浓茶容不得你兑开水,更容不得加糖。变,或风生萍末,或斗转星移,但一个民族立身其间,既不能因循故我,亦不能随波逐流。忘却历史即是背叛,忘却传统亦是可鄙的。试想,若是新一代的中国人对历史毫不知晓,那无异于将一个民族毁灭。记忆是一个人的根,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因为紧跟世界潮流盲目追求发展而降自己的命脉连根拔起,这固然是得不偿失的。坚守传统是必需的,坚持发展亦是必然的,将二者浑然相溶,自然会有悠远的清香。

端起那杯历史的浓茶,抿一口,绵密而厚重,消解着心中的浮华;放下杯子,细细回味那清香,似乎更加悠长。

4、从过去读出未来

周力源

回首历史,从人类诞生至今的一百二十万年间,人类由局限于非洲12.5万人口的族群演变为现在70亿人口的地球霸主。我们走过蒙昧、战乱、穷困等诸多黑暗的时代,而今天我们面临困惑,是不顾过去一心向前的奔向未来,还是回首历史,怀念过去?

但事实上,过去与未来并不矛盾,翻开尘封的案卷,我们能从中发现未来的影子。中医作为我国上千年医药研究的结晶,因为其指导思想为道家的阴阳二气说而备受质疑,沦为西医的附庸。然而屠呦呦却从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让过去的智慧备受瞩目,填补了西药的空白。中医与西药并不矛盾,它们的宗旨都在于治病救人。未来医药的发展将更多需要新的思想,而中医这一过去智慧的结晶必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同时,这一从过去读出未来的例子并不只发生在医药领域。21实际中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当好莱坞大片装上京剧黄梅戏,脱口秀遇上传统相声,饶舌金属乐挑战宫商角徵羽,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成了市场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我们不断哀叹文化退守的现状,悲观地预测中国“过去”文化的命运,新一代的艺术家却找出了另一条道路。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开启了流行歌曲“中国风”的篇章,郭德纲的德云社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再次融合。他们的行动与成就证明了中国文化包容的特点,从“过去”与“现代”两条路中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再次表明了“从过去读出未来”的可能性。

当下,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暴露出种种难以根治的弊病,我们更需要从“过去”中寻找药方。据悉北京史上最严的《首都防治雾霾违规处理办法》最曾借鉴古代典籍中分而治之的思想,从而效果立竿见影。当科学成为主流思想,人们习惯于用线性方程去探求事物规律时,往往四处碰壁。因为生活是非线性的,人性的善恶也不是几个方程能容纳约束的。我们需要从残破的估计中与先贤古人去交流探索,领悟他们对人性的思考。难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对黑心商贩最好的告诫吗?难道“君子固穷”不是对贪官污吏最好的告诫吗?

若我们卸下现代人的骄傲,像学生一样重新研读经典,重温过去,我们一定能从灰尘中发现珍宝,从古籍中找到智慧,从过去读出未来。

5、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袁林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亭,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多依山水而造。既可纵观来路,也可眺望前程,偶见茂竹之质,颇有乡野之趣。

当故人远去,身影虽已不甚分明,可亭的身影仍在,留有一缕念想。

而今,亭却早已被厚重的柏油马路取代,像是在催促人们:不要“停”。

我站在古今交接的路口,感伤亭的消逝,并非是“转过身朝向过去”,只是吾名怀古,实伤今罢了。

普希金曾说过:“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传统文化之所以让人怀恋至今,其中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龙应台在《如果你为<四郎探母>哭泣》中写她的老父亲身为国民党老兵,几十年不得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当他们去看《四郎探母》这出戏时,老兵们都已泣不成声。这才明白传统文化中总有一部分永远不会随时间而褪色。为何?因为其中凝聚着本民族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情感。情感的共鸣,在这一刻谱出了世间最动人的乐章。

而人们怀恋过去,正是怀恋那抔黄土,那些人,那样的情怀……

可若是这种“怀古”情结过了,只是“转过身朝向过去”,那就是陷于过去的泥潭之中了。综其本质是逃避现实,不敢直视未来好景。这样的人,我们真正的“怀古派”是决不敢与其同位的。

有这么一类人,激愤于世道的污浊不堪,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举起反对传统文化的大旗,看起来是彻底与“怀古”划清界限了罢?

不!我反倒要说,新文化运动中以笔为刀,以墨为枪的各位先生们,你们却也是我们“怀古派”所欢迎的有识之士。

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胡适之、周树人们并非是单纯为批孔而批孔,而是为了救时局之危亡。真正“怀古”派们的最终目的不也正是借“怀古”之名,达到“伤今”“讽今”的目的吗?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坛所兴起的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刘亮程等人怀念村庄,怀念河流,怀念正逐渐消逝的乡土文化。并非他们是冥顽不化的守成派,而是以此警示今人勿沉醉于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在眺望着前头好景的同时,莫忘了你的来路。

我依旧驻足在这古往今来路口的亭中,纵观来路,也眺望前方。

我为过去的消逝叹息,也为前路的美景而欣喜。

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6、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

陈子璇

生活就是一支牧歌,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都是歌中美好的旋律,别顾此失彼,而徜徉其中。

有人钟情于暮鼓,恰如诗人普希金曾落墨:“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暮鼓声敲响,沉郁渺远之音不经意间便扰起了“怀旧”的情思。

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也不可一概而论。一种多是流连于昨日的“美好想象”中而拒绝明日晨钟。

于他们而言,过去中闪烁着所有人最美好的影子。那里有鸟语花香,闲暇时光;那里有高薪报酬,悠长度假;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簇新的梦想和无数大团圆结局。在一次次对过去的缅怀、对暮鼓的重温中,晨钟已悄然而至,而他们却仍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次次无谓的怀念过去中浪费的不仅仅只是光阴。

而另一种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才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有心人”,和着暮鼓去迎接晨钟。福楼拜日日早起去等待日出初现的第一缕阳光,刘亮程在木垒镇怀念村庄文明却不忘开创“木垒菜子沟文学奖”,去点亮“解字之中的等”,从村庄出发去寻觅流失的文化,去召唤一去不复返的游子。而我们在一次次考试的洪流冲击中,对于过去的高分不再沾沾自喜而是满怀希望地备战下一次。

画家黄永玉如是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堪,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若因昨日暮鼓而顾此失彼,对明日晨钟充耳不闻,岂不悲哉!

也不乏有只痴迷于明日晨钟的“右派人士”,对于未来信心爆棚。因为未来的不可控性往往给予我们理由去幻想前头的光景定美于后面的日子,明日的晨钟定胜于昨日的暮鼓,殊不知“未来”前的修饰语并非只有“更好”,还会有“更坏”。晨钟声响起,昨日的晨钟声也终沦为暮鼓。

应着昨日暮鼓,和着明日晨钟。那或沉郁渺远,或轻丽活泼的旋律,再配上你自己独特的低吟浅唱,生活这支牧歌应韵而生。

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无一能完全与美好画上等号。但它们曾经美好过,也存在继续美好的可能。对于过去不贪恋,不漠视,对于未来不迷信,不忽略。

忽然想起于右任先生的一副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稍加改之:常思昨日暮鼓,不忘明日晨钟。横批:生活如牧歌。

7、心灵的自然情结

李逸飞

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愈显尖锐。网络上会不时看到人们对都市文明的热情追求,也有些许声音表露出对文化人留恋乡土情节的不屑。文化人看似背潮流而去的行为,真的只是固守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吗?

我不认为如是。即便是在这个文化渐快餐、渐碎片、渐娱乐化的时代,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有怀恋往昔的自然情结。

我既不否认都市发展、科技蓬勃带给现代人们生活极大便利,给予我们新的享受方式与体验;也不忽视极速发展的背后,文化上的巨大空白的出现。诚然,你会说都市发展会有其自身的文化出现,但这样的文化,并不能够与过去的文化相持平,这样的文化带来的多是感受上的强烈刺激,与滋养人心之效的传统文化相比,美味有余而营养不足。

而这样下去,会造成人心灵的失衡,感受的闭塞。这是我们希冀的科技带来的好景吗?显然不是。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有人发掘过去的文化的价值,以其自然与亲切来平衡当代的文化快餐所表现的功利与冷淡。这不是固守不化,这是为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情结除尘,去除过多的文化脂肪,来更好地正视前方,健康发展。

但这并不够。我们需要的不是在未来与过去中不断徘徊,在两种文化发声之中成墙头之草。我们真正还要去努力的,便是善养心灵的自然情结,珍惜过往能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或许你看到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有所顾忌:真的需要这样吗?当然不是,对于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这种方式也显然不可能。不过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做。既然可以选择在家中呆一整天,也可以尝试走出小小的居处,真正地走入山中走到湖畔,直接感触滋养内心的力量,丰富眼耳之觉;或者放下手上的电子产品,捧起一本古诗词来;也别只做观众,只听别人视频的言语,只看到别人的文字,尝试读读写写,久而必能快意——不流于感官,真切发自心灵的快意。

这些都是往昔的古典文化能带给我们、引领我们的,怎又可不屑?这不是背潮流,而是在潮流中借传统文化之力来充盈内心,让心灵的自然情结不会轻易地受现代乃至未来的朦胧快感而迷倒。

而我们的自然情结,对往昔的珍重与追溯,不但不会阻碍更好地前行,反而能让未来更美好。如王开岭所说:“每一点珍爱自然的虚席,不觉中便拯救了一片林,一群鸟,延续了一种文化。”而这,不正是拥有自然情结的我们,对未来前景最好的贡献吗?

2016朝阳一模作文:标杆文与讲评

【2016朝阳一模作文】|标杆文与讲评【试题回放】 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5 50分梦的背后,是一张保护网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大国工匠梦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守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高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的保护网,梦不会碎。 高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地位较高,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也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厚与之禄。梦,也是需要金钱为代价的。当商人等不及一个个精细打磨的手工瓷器出路,市场上流动的就只能是统一形态的碗和盆。何不多给工匠们一些时间,一些支持,助他们圆梦,他们梦圆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走入工业4.0,这张金钱锻造的网,少不了。

2016南京中考语文一模作文修改练习试题

一.按要求修改。(5分) 咱家那些事 咱家是个四口之家,除了我,每个人都颇具个性。 家有贪玩而智慧的爸爸。爸爸的工作是跑业务,经常一连几天都看不到他。爸爸在家时,最爱上网“斗地主”。电脑一开,爸爸就激情澎湃地“战斗”了。 最让咱家感到幸福的是妈妈。(下面写“妈妈烧得一手好菜,自创菜谱”来表现贤惠。)我家还有一宝,就是我的妹妹。(下面写妹妹自导自演一出“话剧”,突出聪明可爱。)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我有一个和谐快乐的家。 (1)从内容来看,本文的题目应改为“”(1分) (2)第二段内容不充实,不完整。可加上描写的内容,突出爸爸的贪玩;可记叙爸爸运用斗地主的方法辅导“我”学习,突出他的特点。(2分) (3)文章结尾与开头关联不紧,请换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2分) 一.(5分)(1)(1分)咱家那些人 (2)(2分)爸爸斗地主时的情形(斗地主的动作、语言等)(1分)智慧(1分) (3)(2分)示例: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家的“三宝”各有特色?(与开头“每个人都颇具个性”这句话呼应) 二.佳佳同学根据网络资料,撰写了一则新闻,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6分) 最近,韦应物《简卢陟》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两句诗被作家杜子建在微博上改成“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他希望网友帮忙续作,在短短几天内收到了上万网友的作品,其中佳句频现。 续作引发了网友热议,大家认为不少续写古朴典雅。①如“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的风雅和豪情;②“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今天你一杯,明天我一杯”的通俗与滑稽;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倾之与桃花,匀注淡胭脂”的浪漫和绮丽等等……简简单单几十个字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这一现象引发众多网友感慨:“原来大家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并没有减少,国人诗性未死。”(1)给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2)划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3)第二段的三处例证有一处与观点不相符,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第处,理由: 二.(1)(2分)“我有一壶酒”引发续写热。/韦应物《简卢陟》诗句改写引发网友续写热。/杜子建改写《简卢陟》,万千网友续写。(意对即可)(注意不可以用结语里的句子) (2)(1分)将省略号换成句号或者将“等等”去掉。 (3)(3分)第二处(1分),新闻的观点是诗句的续写古朴典雅,(1分)而例证二续写的内容却是通俗滑稽的,并不能证明作者所表达的观点。(1分) 三..按要求修改下面语段。(4分) ①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运用 语文、学习语文。②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③漫步公园,一句“小草梦正酣,请君勿打扰”的标语,让人发现标语也可以如此诙谐步入教室,一挂“问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六) 地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表1为我国甲、乙两地不同日期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数据表。据此完成1~2题。 表1 1. 甲乙两地的纬度差约为() A. 7° B. 8° C. 9° D. 10° 2. M日最接近() A. 12月22日 B. 2月22日 C. 4月22日 D. 6月22日 在蒙古语里,阿尔泰山意为“金山”,发源于该山的额尔齐斯河,其峡谷两岸的花岗岩绝壁犹如凝固的瀑布,图1为此“石瀑布”景观图。图2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三大类岩石。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 组成“石瀑布”的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关于该地地质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 阿尔泰山富金藏宝与该地区多花岗岩关联较大 B. 该地先后经历地壳上升—岩浆喷发—风化剥蚀 C. 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流水侵蚀、冰川刨蚀强 D. “石瀑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冰水冻融有关 雾霾是指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水滴和颗粒污染物。图3为2017 年1月3日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图3 5. 图中四地最可能是() A. 黑河将出现连续性降水 B. 此时北京出现狂风暴雨 C. 石家庄水平气压梯度将增大 D. 此时成都气流上升天气晴朗 6. 该日上海出现雾霾天气,其主要原因是() A. 气压高,气温低 B. 风力小,湿度大 C. 气温低,对流强 D. 风力大,气温低 图4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读图完 成7~8题。 7. 乙地附近的洋流流向和性质分别为() A. 向北、暖流 B. 向北、寒流图4 C. 向南、暖流 D. 向南、寒流 8. 图示时间甲地比乙地() A. 黑夜更长 B. 正午太阳高度更大 C. 降水量更少 D. 平均气温更高 图5为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9~10题。

2016届江苏省南通高三“三模”优秀作文:人间有味是清欢

论文题目: 阅读以下资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简单的事情往往容易忽视,但简单但包含生活的态度,生活哲学... ... 请求: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来确定概念,一个清晰的风格,自从标题;不要从材料的内容和组成的意义上脱离,不要设置,不要剽窃。 [优秀的构成]人类的味道清晰的环 煮粥! 哭泣,普通的蓝色和白色的碗蒸的粥,然后由一双手从遥远的农业文明蔓延到现在。 粥,简单,常常被忘记在每一个普通的早晨或每个冷的夜晚 粥很简单,一壶,一把柄勺子,一碗米饭,一碗水,一颗心。 粥是非常特别的水量,由生活决定。 与祖国的祖母生活在一起,早期,独特的米和木柴裂纹响起了村庄。卷曲烟雾,如碗热空气,分散早上是凉爽和凉爽。 粥有不同的状态。 祖母的粥,厚又粘。一根稻草焚烧一根干桑berry,火辗,粥ridge led,逐渐扑灭火,热和煨煨,粥会变厚。 奶奶笑着用粥进入蓝色和白色的碗,沉重,像奶奶的沉重。天黎明,远,狗打呵欠,来了清晨低吠。农民需要这碗厚粥,承受早晨的困难。 母亲的粥大多是瘦的。小碗,总是在半夜在桌上,只是恰当的温度,等待她丈夫丈夫,或深夜和疲惫的孩子。 在那些寒冷的夜晚,一点稀薄的粥喝,作为母亲的微妙的温暖。 粥与地铁。 炎热的夏天,冰箱里总有一碗好冰粥,点缀着青豆,单看到凉爽的凉爽。 拉巴的季节,八种原材料坐在锅里,果肉,那种诱人的甜香,从锅里,从母勺搅动手指打断,散落在整个房子里。 在检查附近,粥总是比核桃更多,它是颜色糟糕,粥总是比一个红色的日期... ... 无论是厚薄,厚厚的光,好粥都需要煮沸。试过了智能电饭煲自动粥,前夕一米,一碗水,第二天就是一碗米饭蘸成米糊。我不能品尝生活的味道。 粥,试着被忽视,因为千年的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标志。它是继承于代代相传,历史将如此活泼,一个接一个,不一样的女人,微笑满意,在锅一边的小搅拌。 这是他们的生活,所以无味的白粥变甜了。 如果你问他们,你从千年学到了什么? 他们会出来一碗热气粥粥,只有粥。笑着说。 我喝了碗粥,好像东坡拿着茶碗叹了口气: 人的味道很清楚。 评论:文章选择有一个非常好的现实生活基础,奶奶的粥,母亲的粥,夏天粥,拉巴粥,

2019年广州一模作文题评析

家族故事,时代变迁;家族文化,源远流长——2019年广州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评析 □胡家俊 2019年广州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如约而至,作文题目如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畅叙亲情。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青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当地的姑娘,曾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题目解读 2019年广州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家族故事,时代变迁;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题目。 (一)题干信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是典型的高考作文题题干表述的形式,传递了题目序号、写作题目是材料作文、作文题的分值是60分这些信息。 (二)材料信息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畅叙亲情。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

南京市高三一模作文题“告诉你”(整理精校版)

南京市高三一模作文题“告诉你” 作文辅导 0103 1245 南京市高三一模作文题“告诉你” 评分细则与范文 七、作文题(70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有这样一个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告诉你”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告诉你”的审题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内含丰富的短语,应围绕“告诉你”三个字思考,必须是“我们听到”的,而不是“你告诉别人”的。“告诉你”可能是“命令训导式”,也可能是“交流畅谈式”,也可能是“循循善诱式”。必须进行多角度思维,可褒、可贬,亦可辩证分析。写作角度可以涉及方式、心态、情感等。 写作难点在于:①不能“化大为小”,只是泛论教育等;②关注现实不够,观点缺乏论据作证,或者与论点关系不够紧密;③容易出现“新题套旧作”现象,论述缺乏新意;④未能比较紧密地“告诉你”这句话,而是较多地阐发“告诉你”的内容;⑤仅以“告诉你”为标题,缺乏拟写标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评分 1.基本原则 ①曲解、误解“告诉你”的意思,牵强附会,且思想平庸、语言苍白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②大量阐释“告诉你”的内容,一律三类卷(含三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 2.赋分等级说明 ①能紧扣“告诉你”这句话,从情感、态度、方式等方面来写,并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标题能吸引人,可视为一类卷赋分,特别优秀的可至满分。 ②能扣住“告诉你”这句话本身,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标题恰当,可视为二类卷赋分。 ③能从不同角度解读“告诉你”这句话,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较多地阐释“告诉你”的内容,可视为三类卷赋分。 ④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明显欠缺。如观点与论据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虽是规范的议论文,但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

江苏省扬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word)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三英语2017.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o is the woman talking to? A. James. B. Drake. C. Daniel. 2. Why was the man arrested? A.He robbed a bank. B. He looks very similar to a criminal. C. He broke into his neighbor's house. 3. What did the man do just now? A. He went shopping. B. He made tea. C. He washed the kettle. 4. What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do? A. To hold a party on Sunday. B. To end the party by midnight. C. To help him. 5. How many people does the man book a table for? A.10. B.11. C.12. 第二节(共1 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 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顼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两个小题。 6.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heir home. B. In a restaurant. C. At a hotel. 7. What will the speakers do after breakfast? A. Look for another hotel. B. Go shopping. C. Meet friend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和第9两个小题。 8. Why doesn't the man allow the lady to park here? A. Cars are not allowed to park here. B. The parking space has been booked. C. He can't recognize the car and the lady. 9.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lady? A. She is a mother. B. She has blonde hair now. C. She has just moved.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0至第12三个小题。 10. When will the man arrive at Chicago? A. 9:00 a.m. B.8:30 a.m. C.6:45 a.m.

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摸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庄于与这个世界做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给我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体察踩踏 B.捉摸不透体谅踩踏 C.捉摸不透体察作践 D.不可理喻体谅作践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宏观调控思路也需要适时转变,应该把握政策定力,不能仅仅因为“速度焦虑”而踩大油门过快运行。 B.《易传》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是千百年来中国立言者信守的古训,它要求立言者说真话,矢志穷究天地间的真理,批评家当然也不例外。 C.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为重建中国民间记忆,致力于家书搜集和整理工作,自2015年4月至今,近五万多份家书从海内外汇集而来。 D.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则“点翠头面”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就猎杀翠鸟获取翠羽做京剧演员的头饰是否过于残忍,网友的回答是肯定的。 3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_。,,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级相照应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A.⑤④①③⑥② B.④①⑥②⑤③ C.②④①③⑥⑤D⑥②④①⑤③ 4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 ..语体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村子里很静,桂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气地啼叫。果树的嫩叶,在四月的微风中萦语。蝙蝠,扇动着它那半透明的黑纱似的翅膀,在树枝间飞翔。(文学语体) B. 细菌有三种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形体虽小,休积差别也很大。(科技语体) C.“同学们,励志小学校园广播开始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校四(1)班李想同学在省城折桂了!她参加作文比赛,心鹜八极,倚笔驰骋……”(广播语体) D.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特制定本《森林法》。〔公文语体)

扬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扬州市高三一模英语试题 2017.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o is the woman talking to? A. James. B. Drake. C. Daniel. 2. Why was the man arrested? A.He robbed a bank. B. He looks very similar to a criminal. C. He broke into his neighbor's house. 3. What did the man do just now? A. He went shopping. B. He made tea. C. He washed the kettle. 4. What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do? A. To hold a party on Sunday. B. To end the party by midnight. C. To help him. 5. How many people does the man book a table for? A.10. B.11. C.12. 第二节(共1 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 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顼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两个小题。 6.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heir home. B. In a restaurant. C. At a hotel. 7. What will the speakers do after breakfast? A. Look for another hotel. B. Go shopping. C. Meet friend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和第9两个小题。 8. Why doesn't the man allow the lady to park here? A. Cars are not allowed to park here. B. The parking space has been booked. C. He can't recognize the car and the lady. 9.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lady? A. She is a mother. B. She has blonde hair now. C. She has just moved.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0至第12三个小题。 10. When will the man arrive at Chicago? A. 9:00 a.m. B.8:30 a.m. C.6:45 a.m. 11. Why does the man choose a night flight?

南京盐城2019-2020学年度一模语文调研试卷(含作文解析及范文)-含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读着海,海是古老的书籍,古老得▲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寒武纪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沧桑浮沉?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的生存死灭?海里有机界的演化有过怎样▲的革命的飞跃? A.不可理喻动人心弦波澜壮阔 B.不可理喻动人心魄波谲云诡 C.不可思议动人心弦波谲云诡 D.不可思议动人心魄波澜壮阔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肥叶鲜,慵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②③⑥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⑤③④①②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其他三项完全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惊鱼拨刺燕翩翩,独自江东 ..上钓船。 B.即今江表 ..尚恬熙,忘却前回饮马时。 C.江左 ..风流今有几,逢春不要人憔悴。 D.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廷和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到来,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扬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三语文 2015.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6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臵,在其它位臵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心态,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欲求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了。 A. 体制宽容海市蜃楼 B. 机制包容痴人说梦 C. 体制包容海市蜃楼 D. 机制宽容痴人说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检察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等方面就需要 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 B. 互联网金融放宽了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 资需求,促进了市场竞争。 C. 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在诸力量中的比重大为增加,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地、 资源和资本,而是知识。 D. 较之于军事力量,作为一种力量工具,文化软实力在对外政策中若得以巧妙使用, 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下列诗句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C.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 D.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李白《山人劝酒》)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

2010年江苏南通市三模命题作文“挤”的评讲及优秀作文

2010年江苏南通市三模命题作文“挤”的评讲及优秀作文 新高考新作文 2010-05-20 1459 一、文题内涵。 从整体看,“挤” 的基本义有四个①(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或(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内;②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③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④排斥或排挤。而“挤” 的引申义应是指一种团结(由①引申)、竞争(由②④引申)、奋斗(由③引申)的精神。“挤”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从命题意图上看,出题者不是在让人来消极的面对“挤”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当“挤”成为一种社会实际状况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可以积极的去面对,也可以超然的去面对,也可以道德的去面对;但绝不可以消极的去面对,不择手段的去面对;可以有苦恼,有困惑,但不可以想不开。 二、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议论文略多于记叙文。四不像文体很少,但文体上的创新也不多。与二模相比,优秀作文有所提升。 三、显著特点。 优秀作文普遍存在如下特点①切题,对“挤”的概念把握准确、具体、明确; ②选材能紧扣中心,与中心之间有必然联系;③结构清晰或有创新;④结尾画龙点睛,巧妙拓展、提升、深化或发人深思。 四、存在问题。 在审题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学生停留在基本义层面上的为多数,这样的文章很难写得“寓意深刻,有回味”。②材料中已提供了“竞争”、“奋斗”两类内涵,但学生思维普遍拘泥于此,不拓展,不创新,写“团结”的很少。 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停留于“是什么”式的表象描述,而缺少“为什么”的理发分析。比如很多同学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罗列了“挤” 的种种表现,却没有分析“挤”的内涵或本质、“挤”的危害或意义、对待“挤”的心态或认识等,比较肤浅。②并列式的“伪议论”。中间三段贴标签似的“观点+例子”,且例子老长。三部分有的内容重复,有的又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没能深入挖掘“挤”之内蕴,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理性分析。比如有同学的分论点是“挤是一种催化剂”、“挤是一种粘合剂”、“挤是一种动力

2020南京市 一模高分作文汇总

2020年南京一模作文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高分作文68分】 记忆中的绿色 微风拂过绿油油的田野,湿热的空气里,和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我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远处穿行于田垄的奶奶,他背着一个蓝色的大盒子,手中拿着喷头为饱受害虫和杂草之苦的稻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奶奶,我也想去插秧。”不久前我拖着奶奶央求和她一起。 “很累的,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带你去,而且水里有会吸人血的蚂蝗,很吓人的哦!” “小时候的我听到这都被吓得不轻。” 月上梢头,奶奶疲惫的从田里回来,我却总是问上问下,缠着她给我讲土地的故事,他拿出一本暗黄的书,它的封面十分褶皱,边边角角都是磨损的痕迹,一看就上了年头,奶奶翻到其中一页拿给我看,我小声的读了出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小诗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豆芽一样,给了懵懂的我以希望与震撼,周末是爸爸妈妈从工作的城市回家的日子,我们四个人围桌而坐,谈笑风生,吃完饭,爸爸惊讶地说:“小宝长大了,吃饭居然没有把饭撒得到处都是。他以前啊,吃完饭,脸上、身上、桌上都是米粒。” 大家都捧腹大笑,我也开心地笑了,我看着门口平铺在地上晒着的金黄的穗粒,那是土地的承诺。 我长大了,父母便把我带到大城市念书,没想到老家竟然通了高铁,只要一小时就能到达,第一次坐高铁的,我十分好奇,央求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但当列车疾驰驶,我突然感到一阵刺痛。 青葱的稻田上是飞驰的列车,是高耸的桥墩,他们有的早已荒芜,有的则被铁轨分成两个部分,让农民难以越过。 身旁的爸爸妈妈在笑着赞叹高铁的便利,坐在对面的陌生人把吃了一半的面包随手丢弃,邻坐的大妈在抱怨米价从两块涨到了两块二,电视里的新闻播放着粮食增产的喜报。 可当我看到我国高铁总里程再次刷新时,我常常质疑那新增的线路又迫使多少农田弃置。在学校里看着迎战高考的同学们,一边背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边把剩饭倒进快要装满的厨余垃圾箱。我也十分痛心,我痛心我做不了什么,除了不浪费自己的饭菜,我又能做什么?难道节约粮食,他们并不知晓吗? 到了假期,爸爸将奶奶也接到了大城市,爸爸很快乐,说让奶奶享受几年福,我偷偷问奶奶那家里地呢? “三亩地种一年就2000多块钱,还种什么惶子!” 【高分作文65分】 偎依 “每一个人偎依着大地孤独地裸露在阳光下。” 诗人萨瓦多尔·夸西莫多在诗中这样写道。

江苏省扬州市2016届高三英语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16届高三英语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 扬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第四次模拟测试 英语试卷 本试卷分五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85 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A. He can’t go now. B. He can’t wait any lon ger. C. He wants to call someone. 2.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Furnished apartments will cost more. B. She can provide the man with the apartment he needs. C. The apartment is just what the man is looking for. 3.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 Look for a hotel. B. Have his watch repaired. C. Meet someone at the hotel. 4.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A book. B. A teacher. C. An exam. 5. What do the speakers think of the music? A. Pleasant. B. Acceptable. C. Disturbing.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2016宿迁三模作文讲评:美就在身边

宿迁三模作文讲评 桃州贾奎 一、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老王来到一片树林,看到林木葱茏,芳草满地,他觉得这片树林很美。 老王来到边疆的一条河边,看到河流狂暴,河水混浊,河岸陡峭,他觉得这条河很美。 老王来到欧洲的城市,他看到雕像喷泉,石堡宫殿,他觉得这城市很美。 老王愈来愈老了,哪里也不去了,他看着旧时的照片,回忆往昔的岁月,觉得这一切都很美。 二、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材料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我们需要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演绎推理,才能提取论点,本次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推理,方可提取论点。 设: “老王来到一片树林,看到林木葱茏,芳草满地”为“S1”,“觉得这…很美”为“P” 则: S2=老王来到边疆的一条河边,看到河流狂暴,河水混浊,河岸陡峭。(地)S3=老王来到欧洲的城市,他看到雕像喷泉,石堡宫殿。(地) S4=他看着旧时的照片,回忆往昔的岁月。(时) 依据“科学归纳法”公式: S1是P; S2是P; S3是P; ……; Sn是P. (S1,S2,S3,……,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它们与P之间有因果联系) 所以,所有S都是P.

可得: 老王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这是很美的。 提升加工可得立意: 美就在身边 要善于发现美 美,就是一种感觉 三、美的理论 “美就在身边”——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美,就是一种感觉”——强调了美的主观性。这些都涉及到美学的基本内容——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包括1,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2,作为美的来源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3,作为美的存在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美的本质问题有时又等于“为什么美”的问题,也就是把美的本质问题理解为美的根源或来源问题。美学中所谓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是应该是指美的存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指美的存在问题即美如何存在的问题,亦即审美活动中,美是存在于主体一方,还是存在于客体一方,亦或是存在于主客体的交流,统一的问题。美学史上,有关美的存在问题的回答,分别是有主观论,客观论,主客统一论三大基本派别。 一,关于客观论,在客观论看来,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又强调美就是该客观对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美是事物本身就有的,即便没有人的意识,美仍然存在,而人的意识只能对它进行反映。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析

2018年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析 一、作文题回放 二、审题 广州市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通过文字材料,引出写作要求。 材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南粤中学宣传栏上出现了一组标语,标语是由汉字和表情包构成的。其包含的含意是:这组标语很新颖;同学们很有创意;年轻人喜欢新颖、活泼的宣传方式。 第二个内容,陈述这些标语中的甲骨文表情包的来历。这些甲骨文表情包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表明这些表情包不是恶搞的产品,是经过严肃的程序设计出来的。是结合新技术产生的,是重新对中国古老象形文字的解读而设计的。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三个内容,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表明甲骨文受到世界文化保护方面的重视。甲骨文成为大众与媒体的关注热点。表明甲骨文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某报“时尚”专栏,向社会征稿,展开专题讨论。最后这句话信息比较丰富。报纸向社会征稿展开专题讨论,表明这篇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开放式的,面向是广大的社会受众。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该报纸是通过“时尚”专栏来展开讨论的。专栏的名称,暗示了专栏讨论的倾向性。 写作要求包括任务指令和一般写作指令另个方面: 首先看写作任务指令:“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这个是写作任务的核心。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就上述材料的内容,给报社“时尚”

专栏投稿。这个限定了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的范围。“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感触”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是感性思维的呈现“思考”则是理性思维的呈现。 再看一般写作指令:“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些都是常规的高考作文的要求。这样的写作指令,考生是已经非常熟悉的了。 对材料三个内容,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南粤中学出现的由教授团队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标语,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向报社“时尚”专栏投稿,展开专题讨论。能够这样整体地理解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内容,立意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要防止高分段的考生不能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那么这道题该如何立意呢? 可以从正面来立意,例如: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结合,展现时尚风采;传统文化需要跟时代结合,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生活结合,才能够有新的发展;传统的东西也可以很“时尚”;传统文化创新工作很有必要;用新颖时尚的宣传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有裨益…… 可以从反面来立意,例如: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这个角度立意可写的空间不大,因为材料基本排除了恶搞甲骨文的可能。 三、评价 评价一道高考模拟作文题的好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作文题命题是否规范,合乎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2)材料的理解是否有多元理解,可以让考生从多个角度立意切入写作。(3)写作任务是否可以调动起考生写作的积极性,考生有话可写。(4)是否能够体现区分度,拉开不同层次考生的距离。(5)作文题目是否有一定的陌生感。 从这几个评价角度来看,总体来说这道作文题是一道不错的模拟作文题。 (1)作文题命题规范,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是备考的重点,也符合作文命题的趋势。 (2)对材料的多元理解,整体上来说,更偏向正面的立意,“多元”理解上做得还不够。但是因为材料由三个部分来组成,加大了材料阅读理解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元理解不足的问题。 (3)材料有考生比较喜欢的表情包出现,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考生的注意,考生的写作热情容易激发。这些话题内容,考生是熟悉的,是有话可说的。 (4)这道题能够体现出区分度。普通的学生,能够写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可以符合题意的。但是要拿高分,就一定要注重材料的整体性理解。这是一个难点。材料三个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有联系。从严格要求来说,需要有整体性的理解,才是切合题意的。另外,“时尚”专栏这个“坑”挖得有点隐秘,估计不少考生会忽略这个点,也是造成分数区分的一个地方。 (5)作文的形式是考生熟悉的,材料内容有一定新意,给考生一定的陌生感,但是提炼主题以后,基本还是属于考生熟悉的内容范围。

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英语

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英语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三部分,共7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每题1分,满分2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Mr. Connors most probably do? A. A mechanic. B. A salesman. C. An engineer. ()2. When does the man want the woman to get to the restaurant? A. At 6:20. B. At 6:30. C. At 6:50. ()3. Where is Tom probably? A. At the bank. B. At his office. C. In the barber's. ()4. What is the question probably about? A. English. B. Math. C. Chemistry. ()5. Why will the woman go to Beijing? A. She has found a new job there. B. She will attend college there. C. She wants to see the world.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kind of business does the man's company probably do? A. Painting. B. Designing. C. Printing. ()7. When will the woman's order be done? A. By the end of the week. B. At the beginning of next month. C. In six week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至9题。 ()8.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Customer and assistant. B. Workmates. C. Journalist and passer-by. ()9. What is the woman's advice? A. Advertising in the local newspaper. B. Giving out the same gifts to everybody. C. Having the company's name on the gift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should be handed in next Monday? A. A summary. B. A short passage. C. A film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