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公开课)

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学习重点: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描写人物的外貌,以及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4.揣摩生动精彩的语言,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课前·自主预学订正与笔记【资料检索】1.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____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宁称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说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赞美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评价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2.作者与背景茨威格(1881—1942),_______(国籍)作家、评论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本文选自他的传记《___________》。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语言积累】3.先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再将列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长髯.()可憎.()粗糙.( ) 正襟.()危坐黝.()黑酒肆.()脸颊.()锃.( )亮粗liè() zhì()留 qióng()顶器宇xuān’áng()一liǔ()平yōng( ) yúdùn()藏污纳gòu()蒙mèi() qíqú()胆qiè()诚huáng()诚恐4.先查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再选出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短视频创作与传播应坚决抛弃那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型发展思路,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最新4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最新4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作家导入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
他是世袭贵族,却一生致力于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
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他。
真沙皇对他无可奈何,而他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身体力行向贵族阶层反叛和宣战。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声名显赫,拥有庄园,却甘愿放弃一切、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他拥有无数的文学信徒,却不容于家庭,晚年离家出走辞世于车站。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死后却安静而朴素,连一块墓碑都不要求。
他的遗言不是留给妻儿的,而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是艺术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初识托翁1、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拜访这位世界文学巨匠。
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托翁创作的一幅“肖像画”。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列夫·托尔斯泰》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难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预习简案:一、了解茨威格。
我们曾学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_____,哪位同学还记得,请说说,并向大家介绍这位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________(国家)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
二、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自主搜集托尔斯泰的文学常识,然后整理下来。
三、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老师相信借助注解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你一定能够自主解决生字词。
四、在读书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请写下来。
五、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2、那他到底长什么样呢?你能用课本上的语言描述一下托翁是什么样的人吗?(在课本上标出)六、你从托尔斯泰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请自由读6——8段,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请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留意一下下面的两句话。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托尔斯泰面部的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的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6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3、强化语言品味,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2、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教学难点】深化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屡次在自己的庄园进展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他____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间隔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
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构造第一局部〔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局部〔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言〔小组合作交流〕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化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要求反复诵读〕2、班中交流: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体会容貌特征: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长相──平庸、丑陋、粗俗:“低矮的陋室”;〔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及课后练习答案.doc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及课后练习答案主备人李俭林教师寄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相信同学们阅读托尔斯泰,定会获得精神激励。
学习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学习重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二、初读标疑1、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锂()亮炽()热广袤()长髯()粲()然一缗()()制()造藏()纳()郁郁()欢()立()群正()危()首()眉()诚()诚()无可()疑()然失色广()无()2、解释下列词语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三、复读感知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呦!1、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细致地阅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作者运用极其巧妙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在精雕细刻一座永恒的雕塑,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是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我确立一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作者,明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赏句子,品语言,了解人物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懂手法,明主旨,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学技巧,会合作,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对人物外貌细腻而夸张的刻画所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十二五市级科研课题“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研究”之“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的有效策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环节采用我校的“六环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课堂环节如下:1.学生借助学习用具设计自学笔记。
(学生课前完成)1)知作者明背景扫障碍2)赏句子品语言悟情感3)解文题明主旨懂结构2.教师导入并出示自学提纲。
(3分钟)【创设情境】3.教师分配各组学习任务。
(2分钟)【以学定教】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4分钟)【质疑探究】5.学生汇报展示。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重点难点]: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预习: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黑的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器宇轩昂禁锢
犀利侏儒
酒肆尴尬粗制滥造藏污纳垢抑郁
寡欢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2、搜集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资料链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二、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三、精读文本第一部分(1-5)思考:(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四、精读6-9段,思考各题。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五、学习小结:六、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茨威格的《最美的坟墓》;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4.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5.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6.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自主预读】
一、【课文背景知识】
1.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
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2.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不仅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作为俄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把现实主义推向了辉煌的高峰,从而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库。
3.托尔斯泰的经历: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而不抗恶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
禁或流放,但摄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文本研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第四段:
第五段:第六段:
第七段:第八段:
第九段:
2.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
()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什么?
二、精读6-9段,感悟文本
1.他的眼睛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吗?
2.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几句话: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三、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
1.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
(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2.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夸张”有几种方式?
夸张的方式包括扩大、缩小和超前三种
①扩大夸张。
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的事物住上(高、强、快、多等)处说。
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缩小夸张。
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低、弱、慢、少等)处说。
就这么个侏儒!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中,把后出现的事当成事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
如:他酒没进口,人早就醉了。
两个注意点:
1.要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基础。
如: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这句夸张因脱离实际,难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2.要表述明确。
如: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神奇的夸张和连珠似的妙喻,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比喻不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他的形貌特征。
“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我的赏析:
四、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讨论明确。
【相关链接】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