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合集下载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309课程名称:土力学学时学分:56/3.5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课部门:地质工程学院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该课程的教授内容既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也是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岩土学。

后续课程:基础工程、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地下建筑结构。

先修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本课程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土的渗透性及渗流、土中应力、地基沉降、土的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土坡稳定分析方法、以及一般土工试验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有关的强度、变形、渗流和稳定等问题。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土力学基本理论和土工试验操作技能;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1. 教学内容什么是土,什么是土力学,土力学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学习土力学,土力学包括哪些内容,土力学的学习方法,土力学的发展简史和前景2. 重点难点重点:土力学概念、土的主要特性、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土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和任务。

难点:土的多样性、土的易变性以及土在工程中应用的特点。

3. 基本要求(1)了解土力学的重要性、发展概况及土力学的学科特点,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2)理解土、土力学等的概念;(3)掌握土力学所研究的问题和任务。

土力学教学大纲(本科)

土力学教学大纲(本科)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土木工程专业用)(共36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要求1.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

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一些工程地质知识,为学习地基基础奠定结实的基础,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地基基础问题。

3.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与土的分类和特征。

②要求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③对土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具有初步的了解。

(二)本课程的教学环节组成由课堂教学、讲授、习题课和实验等组成。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1.课堂教学部分绪论(1)教学部分地基与基础的概念,本课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3)重点、难点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1)教学部分第一节土的形成第二节土的三相组成第三节土的结构第四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第五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第六节土的工程分类(2)教学要求了解土的成因类型;熟悉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地下水的分类;掌握土的组成、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地基土的分类。

(3)重点、难点重点: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地下水、地下水的分类、土的组成、土的三相比例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地基土的分类。

难点:运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以及土的物理特征对地基土进行分类第二章土中水的运动规律(1)教学部分第一节土中毛细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第二节土的渗透性第三节动水压力及流砂现象第四节流网及其应用(2)教学要求了解土中毛细水的分布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流网及其应用、渗透系数的确定;熟悉动水压力的计算公式、流砂现象、管涌和临界水力梯度;掌握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3)重点、难点重点: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土力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土力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学教学⼤纲完整版⼟⼒学教学⼤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学教学⼤纲课程编号:140134课程名称:⼟⼒学英⽂名称:SoilMechanics学分:3学时:51/10适⽤年级专业(学科类):⼟⽊⼯程,三年级第⼀学期。

⼀、课程概述(⼀)课程性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建筑⼯程⽅向⼀门必可少的专业技术课。

这门科学主要是利⽤固体⼒学的基本知识解决⼟的强度,稳定性等问题,从⽽为地基与基础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教学⽬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了解⼟的成因和分类⽅法,熟悉⼟的基本物理⼒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压⼒计算⽅法和⼟坡稳定分析⽅法,掌握⼀般⼟⼯实验⽅法,达到能应⽤⼟⼒学的基本原理和⽅法解决实际⼯程中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的。

(三)重点和难点⼟的⼯程性质指标及其测定,⼟的压缩变形与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法,有效应⼒原理,抗剪强度。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需先修过材料⼒学,弹性⼒学和⼯程地质学。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学》,李镜培,赵春风编着,⾼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

2、《⼟⼒学与基础⼯程》,赵明华主编,武汉⼯业⼤学出版社,2001年12⽉。

第⼀章绪论教学⽬的和要求:了解⼟⼒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了解⼟⼒学的学科特点,熟悉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习⽅法。

主要内容:1.⼟⼒学的重要性及学科特点2.⼟⼒学发展概况3.⼟⼒学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习⽅法第⼆章⼟的物理性质及⼯程分类教学⽬的和要求:了解⼟的成因和组成,熟悉掌握⼟的物理性质指标,熟练掌握⽆粘性⼟和粘性⼟的物理性质,了解⼟的结构和击实性,掌握⼟的⼯程分类原则,了解⼟的类别与其⼯程性质的关系主要内容:1.⼟的成因和组成2.⼟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指标3.⽆粘性⼟的物理性质4.粘性⼟的物理性质5.⼟的结构性6.⼟的击实性7.⼟的⼯程分类重点:⼟的物理性质指标;⽆粘性⼟和粘性⼟的物理性质;⼟的⼯程分类原则,⼟的类别与其⼯程特性的关系。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大纲二、教学大纲1.教学要求绪言了解地基基础的概念、学习土力学的目的、建筑工程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了解本学科发展概况。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了解土的组成和成因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熟练掌握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掌控地基土的工程分类第二章地基的形变和下陷掌握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熟悉不同变形阶段、应力历史的沉降计算方法掌握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掌握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第三章土的抗剪强度掌控莫尔一库仑抗剪强度理论和音速平衡理论掌控抗剪强度指标的测量和值域介绍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掌控饱和状态粘性土的抗剪强度掌控形变路径的概念第四章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性熟练掌握朗肯土压力理论、库伦土压力理论;介绍挡土墙设计介绍地基毁坏模式掌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土坡和地基稳定的分析方法第五章地基勘察介绍地质勘察的任务和内容介绍地质勘察方法学会阅读和使用地质勘察报告第六章浅基础常规设计和连续基础掌控深基础的类型,基础卢丹县深度,地基承载力确认的方法熟识深基础的设计排序和地基变形求函数方法熟悉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以及减轻不均匀沉降的措施了解连续基础的类型熟悉地基计算模型掌控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方法了解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基础的设计方法第七章桩基础熟识桩基础的类型掌握单桩及群桩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沉降变形验算方法掌握群桩效应、负摩阻力等基本概念第八章软弱土地基处理掌控碾压法及打牢法基本原理掌握排水固结、挤密法和振冲法和深层搅拌法及其它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返回)三、实验课内容界限含水量试验土的放大试验土的剪切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示范)(返回)四、参照教材《地基及基础》,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土工原理与排序》,华东水利科学院土力学教研室,机械工业出版社《基础工程学》,陈仲颐、叶书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包括土力学(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工程(专业课)两部分,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主要课程。

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运用这些原理和概念,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一)授课内容绪论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

本学科简史及发展方向。

第一章工程地质概述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土的成因类型。

不良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的渗透性,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土的组成和特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

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

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三章地基的应力和变形土的自重应力。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

土的变形特点。

土的侧限压缩性。

地基最终沉降量。

沉降与时间关系。

地基的容许变形值。

第四章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土的抗剪强度。

土的极限平衡条件。

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及取值。

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

地基的临塑载荷、临界载荷、极限载荷。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第五章土压力和土坡稳定三种土压力的概念。

静止土压力。

朗金土压力理论。

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设计。

土坡稳定分析。

第六章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勘察方法。

勘察报告的内容、阅读和使用。

验槽。

第七章浅基础的设计浅基础的类型。

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

地基计算。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刚性基础、扩展式基础的设计方法。

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及箱形基础的设计要点。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基本概念。

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第八章桩基础及深基础桩及桩基础的类型。

单桩竖向承载力。

群桩竖向承载力。

桩基础的设计。

深基础简介:箱桩基础、大直径桩墩基础、深井、地下连续墙。

深基坑的护坡。

第九章软弱地基的处理软弱地基的特性。

(完整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地基与基础》是以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问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土建类专业课程。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题一绪论(共2学时,讲授2学时)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概念(重点)了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及其内容,并要求对地基与基础有基本认识2.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在本专业中的地位3.本课程基本内容与特点举例说明地基与基础的重要性课题二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共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1.概述土的成因;土的机构与构造;2.土的组成(重点)土中固相;土中液相;土中气相3.土的物理性质指标(难点)土的三相简图;三相指标的定义;三相指标的换算4.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重点)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粉土的物理状态指标;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5.地基土的工程分类岩石;沙土;粉土;黏性土;人工填土课题三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共6学时,讲授4学时,其他2学时)1.概述2.土体自重应力的计算(重点)竖向自重应力的计算;水平自重应力的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建筑场地填平时地基应力3.基底压力的计算(重点)基底压应力的分布;基底压力的计算;基底附加压力4.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难点)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矩形面积均布荷载作用下土中竖向附加应力的计算;矩形面积三角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矩形面积梯形分布荷载角点下竖向附加应力;条形荷载作用下土中附加应力课题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共8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习题2学时)1.土的压缩性(重点)基本概念;压缩试验与压缩曲线;压缩指标2.地基变形计算(难点)分层总和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法;相邻荷载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地基沉降与实践的关系3.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地基允许变形值教学建议:了解土的压缩性及引起地基土产生压缩的主要原因,掌握土的压缩指标概念及试验测定方法。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

《土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土的物理性质、力学行为和工程问题。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土的基本性质,掌握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土力学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质,包括土的分类、颗粒级配、密度、含水量、孔隙比、饱和度等;2、理解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土压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等;3、能够应用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包括地基设计、挡土墙设计、基坑开挖等;4、了解土力学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包括环境土力学、地质工程中的土力学、岩土工程中的土力学等。

三、课程内容1、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3、第三章:土的压缩性和渗透性4、第四章: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5、第五章:土压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6、第六章:地基设计7、第七章章:挡土墙设计8、第八章:基坑开挖9、第九章:环境土力学简介10、第十章:地质工程中的土力学11、第十一章:岩土工程中的土力学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12周,每周4学时,共计48学时。

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实验环节18学时。

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机模拟两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多媒体教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传统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力学的知识点。

实验环节将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土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环节的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

《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土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土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土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土力学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土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土的基本性质和工程特性,培养学生进行土工实验的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土的基本性质和工程特性,熟悉土工实验方法和步骤。

2、掌握土力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3、培养学生进行土工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实验基本知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等)。

2、土的基本性质和工程特性,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等。

3、土工实验方法及步骤,包括土的密度实验、含水率实验、液塑限实验、压缩实验、剪切实验等。

4、土力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包括土壤测试仪、液塑限测定仪、全自动压缩仪、剪切实验装置等。

5、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整理、归纳、解释和推断等。

6、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

7、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力学实验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四、课程安排1、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实验安排:本课程共安排8个实验,每个实验2个课时。

3、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质量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力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

五、教学资源1、师资队伍:本课程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2、实验设备:本课程拥有先进的土工实验设备,包括土壤测试仪、液塑限测定仪、全自动压缩仪、剪切实验装置等,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力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土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134
课程名称:土力学
英文名称:SoilMechanics
学分:3
学时:51/10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土木工程,三年级第一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建筑工程方向一门必可少的专业技术课。

这门科学主要是利用固体力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土的强度,稳定性等问题,从而为地基与基础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计算方法和土坡稳定分析方法,掌握一般土工实验方法,达到能应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目的。

(三)重点和难点
土的工程性质指标及其测定,土的压缩变形与地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有效应力原理,抗剪强度。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需先修过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工程地质学。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土力学》,李镜培,赵春风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2、《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赵明华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土力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了解土力学的学科特点,熟悉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1.土力学的重要性及学科特点
2.土力学发展概况
3.土力学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土的成因和组成,熟悉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熟练掌握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了解土的结构和击实性,掌握土的工程分类原则,了解土的类别与其工程性质的关系主要内容:
1.土的成因和组成
2.土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指标
3.无粘性土的物理性质
4.粘性土的物理性质
5.土的结构性
6.土的击实性
7.土的工程分类
重点: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原则,土的类别与其工程特性的关系。

难点:利用土的三相图定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基本指标和换算指标);利用三相图推导换算指标。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注意问题:物理量的量纲单位的记忆。

第三章土的渗透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达西定律及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掌握二维流网及其绘制方法,掌握渗透力与地基渗透变形分析等。

主要教学内容:
1.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渗透系数及其确定方法
3.渗流作用下土的应力状态
4.渗透变形
5.流网在渗透稳定计算中的应用
重点:土的渗透定律及适用条件;二维渗流及流网绘制;土中渗流量计算;土中水的渗透力与地基渗透变形分析。

难点:土的渗透定律及适用条件;土中水的渗透力与地基渗透变形分析。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第四章土体中的应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地基自重应力及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1.概述
2.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3.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4.土体中附加应力的一些其他问题
重点:土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难点:有效应力原理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第五章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不同变形阶段、应力历史的沉附降计算方法;掌握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掌握地基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掌握土的压缩性和固结状态;掌握有效应力原理;掌握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主要内容:
1.土的压缩性
2.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3.饱和土的渗透固结理论
4.土的三维压缩与沉降
重点:土的压缩性指标的确定方法;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

难点:土的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量的影响;土的固结理论。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章土的抗剪强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莫尔-库伦抗剪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掌握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掌握不同固结和排水条件下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意义及应用;熟悉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了解应力路径的概念。

主要内容:
1.概述
2.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条件
3.主的剪切试验
4.土的抗剪强度与抗剪强度指标及测定方法
5.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6.三轴试验中试样的应力路径
重点:摩尔-库仑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

难点:不同固结和排水条件下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意义;应力路径。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七章土压力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的形成条件;掌握朗肯和库伦土压力理论;了解有超载、成层土、有地下水情况的土压力计算。

主要内容:
1.土压力产生的条件
2.朗肯土压力理论
3.库仑土压力理论
5.几种常见情况下土压力计算
6.减少主动土压力的措施
7.板桩墙的土压力计算
重点:静止土压力、主动、被动土压力的形成条件;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难点: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八章土坡稳定性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无粘性土土坡的稳定性分析法;掌握粘性土土坡的圆弧稳定分析法,了解毕肖甫等其他常用分布方法;了解水对土坡稳定的作用。

主要内容:
1.无粘性土土坡稳定分析
2.粘性土土坡的稳定性分析
3.影响土坡稳定的因素
4.复合滑动面的土坡稳定性分析
5.土坡稳定性分析讨论
重点:土坡滑动失稳的机理,砂土土坡均质粘土土坡的整体稳定分析方法和成层土土坡稳定分析条分法。

难点:粘性土土坡的圆弧稳定分析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九章地基承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地基破坏模式;掌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1.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2.按极限荷载确定地基承载力
3.按极限平衡区发展范围确定地基承载力
4.用原位测试成果确定地基承载力
5.按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
重点:地基破坏的阶段与破坏的模式;临界荷载公式、太沙基公式等承载力公式。

难点:临界荷载公式、太沙基公式等承载力公式。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四、教学方式
(一)教学环节安排
1.课堂讲授
要求:课堂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主,并进行一定量的例题讲解。

(1)自学安排
要求学生自学实验讲义,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实验,并独立完成试验成果整理和分析,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10个学时)
土的重度、含水量和比重试验;土的塑限和液限试验;击实试验;土的压缩试验;土的抗剪强度试验;三轴试验(示范);原位测试(简介)
(3)习题内容和要求:
通过习题的布置,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与概念,掌握必要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量要求如下:
1)土的物理性质:6~7题
2)地基的应力及渗流:9~10题
3)土的沉降与固结:7~9题
4)土的抗剪强度:8~10题
5)土压力理论:4~6题
6)土坡稳定理论:2~4题
7)地基承载力:4~6题
(4)考试形式及要求:
(二)教学工具与手段
本课程可以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录象、幻灯、投影等教学手段。

(三)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具有独立进行土工试验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