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合集下载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第一篇: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浅谈《秋天的况味》的修辞运用

浅谈《秋天的况味》的修辞运用

浅谈《秋天的况味》的修辞运用初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这篇文章,便觉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语句应用上造诣真可谓“大家”。

在我从修辞方面对《秋天的况味》进行浅拙的分析之后,也从中学到不少写作技巧。

下面我就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文章几个显著修辞的运用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比喻辞格的运用从文章开始由“抽烟”激发联想,再结合全文,不难发现通篇应用了比喻,作者正是以此为线索来引出对“秋天的况味”描写,这种写法赋予文章生动性、活泼性和趣味性,不寡淡无味,对读者来说这比一上来就硬生生提出主题要更富有吸引力。

这篇文章比喻的运用比比皆是。

如“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形象而生动的写出了烟灰落下的静寂;又如“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很好表达了初秋时的“温和”特点;再如通段比喻的应用“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这些比喻的运用都比平白陈述来的有韵味,使读者一接触便可产生阅读的兴趣,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口味,做到了很好的把握对象。

二.多种语式和句式的交错使用林语堂先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很注重语式和句式的应用:文白语句的交错使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整散句的交错使用等。

语式和句式的多变陡增了文章形式上的丰富感,更是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活泼性,避免了单种句式的重复使用引起的形式上的呆板死性和枯燥乏味。

例如“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散文。

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深深热爱,更展现了林语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也领略到了林语堂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文章开篇,林语堂就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秋天的氛围中。

“中秋过了,秋雨疏疏落落,虽说下不大,但足已使人发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充满了对秋天的情感和细节描写。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深深眷恋和对其独特魅力的赞赏。

林语堂在文章中提到了抽烟与秋天的关系,这让我感到十分新奇。

他以一种极其诗意的方式解释了为何抽烟与秋天最为相配:“这时才忆起,每天早晨总是懒在床上,想一想当天的计划,由慵懒中爬起来,迟迟起来也是十之八九。

而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在这里,抽烟并不是一种颓废的行为,而是一种与秋天相辅相成的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林语堂将抽烟与秋天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从中领略到了秋天的美妙之处。

在文章中,林语堂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秋天的细节描写。

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对其独特魅力的赞美。

例如,“这时才忆起,每天早晨总是懒在床上,想一想当天的计划,由慵懒中爬起来,迟迟起来也是十之八九。

”这句话将作者在秋天的慵懒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或是把行杖叩在空阶上,把疏雨一时赶开——那种绒绒地细雨本来是欲留着给你润泽一下泥路的;”这句话则将秋雨的细腻、温润表现得恰到好处;“或者在慷慨的秋风中,爽性支颐坐在湖岸——他的年迈是很可惊人的——俯看水绿与淡墨色的鱼群穿梭;”这句话则将秋风的慷慨、湖鱼的活泼刻画得栩栩如生。

除此之外,林语堂在文章中还运用了很多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例如,“而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把行杖叩在空阶上,把疏雨一时赶开——那种绒绒地细雨本来是欲留着给你润泽一下泥路的;”这句话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水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

秋天的况味读后感

秋天的况味读后感

秋天的况味读后感秋天的况味读后感(一)八年级三班王明月秋风轻吹,枯黄的树叶飘起又落下。

偶尔的雨滴洒落脸颊,凉凉的一激,心底突然空透,如这秋日的天空般明澈起来。

凄凉的,但林语堂笔下的秋天却又有一番宁静深远的况味,所以才起名叫《秋天的况味》吧。

这是一篇用词精炼,语言优美的散文。

写于1941年1月,后被收入《我的话·行素集》。

文章主要是在描写秋天,感受秋天。

从而引发作者对自己人生的秋天的感悟: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寂寞,凄凉。

生命的积淀浓缩沉实,厚积薄发,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精彩吗?积累:“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邓肯。

“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庄子.庚桑楚》。

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开门见山的大肆渲染秋天之美景,而是通过一段香烟烟气的描写,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

在作者笔下春是娇媚的,夏是热情的,冬是冰冷的,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的。

之后作者又把文章回归到开头的意境,慢为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文章最后感叹到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

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韵味更加深长。

我认为好的段落:“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

”这一句话把烟气写的轻盈,缥缈、变幻莫测。

作者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秋天,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凄草。

”这句话是作者对古代诗词中秋的评价的阐述。

这看似与作者爱秋的思想相悖,但经过作者进一步与其它三季对比描写之后,却显出秋的古气磅礴。

仿写:秋风轻吹,枯黄的树叶飘起又落下。

偶尔的雨滴洒落脸颊,凉凉的一激,心底突然空透,如这秋日的天空般明澈起来。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写景作文: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散文名作秋天的况味》简析

散文名作《秋天的xx》简析一、xx其人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哲学亦如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一样复杂。

林语堂自幼耳濡目染于“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他念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宗教观念深铭其心。

以后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受到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而又对中国的儒、道、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在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选择人生时,往往带着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林语堂先生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

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曾留学于欧美,授教于中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杂文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虽然林语堂先生的政治思想有争议之处不少,在艺术上也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的散文在当时却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足迹,是”五四”文学中一笔值得挖掘和借鉴的财富。

林语堂先生为文一生,独尊“闲谈体”,一个“闲”字标榜了它的情调,一个“淡”字表明了它与读者的关系而他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如“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

他的散文的语言杂收并蓄,各色兼用,像旧时公文的程式用语,时下流行的政治口号等等,都可以在他散文中看到。

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语言观念。

他主张文学语言可以将文言、白话、外来语及方言俗语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白话的文言”式的特殊语言。

二、文章简析秋天容易成为感伤论调的题材,故世间多有悲秋之笔墨文章传世。

中国人对于秋的感受早在《诗经》里就有所反映,其云"秋日凄凄",道出悲秋之意。

不过德国汉学家顾彬却认为《诗经》出现的"秋日凄凄"并不是悲秋意识出现的标志,悲秋意识出现的真正标志是什么?顾彬的回答是:对时间的自我意识。

"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的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成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

"顾彬以为,时间意识的出现,,在宋玉那里初现端倪,至汉末曹丕方趋于成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2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2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本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

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文章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

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文章。

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

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

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有感
今夜,静谧安详,白天的纷纷扰扰归于平静。

我喜欢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捧一本书,在明亮的灯光下,细细品读。

读书如同交友,需要缘分,而世上的好书汗牛充栋,但和你有缘分的并不多。

想必,今晚我与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的缘分到了。

一烟在手,先生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先生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

也正如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而这也大概是人生上最享乐的一类事吧!林先生所喜欢的是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最值得赏乐的初秋,因为此时,尚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

一般说来,在古代诗文中,秋的含义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是“自古逢秋悲寂寥”。

然而林先生在《秋天的况味》一文中说到:“秋却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或许这大约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对秋天的观感。

在作者看来,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以前我更偏爱春天之明媚娇艳,或夏日之茂密浓深,对于秋天的色淡叶黄向来不以为意。

林先生《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
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

秋是丰硕、成熟、收获的季节,可《秋天的况味》没有对秋的丰腴、收获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

篇末,林先生提到他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

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由此可见,真正懂得秋味意境的人才是真正读懂生活、会品味生活的。

通读整篇文章,毫无绚烂之彩绘,但笔锋过处浓情四溢,透出袭人的醇美与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林先生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人生之秋的丰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先生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

他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秋天的况味》更是有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凄凉。

人生在世,有人活的潇洒,有人活的幸福,有人徜徉于成功与激动之中,有人则为春花秋月阴晴圆缺而长嘘短叹。

浓浓淡淡的文字,形形色色的生命旅人都在这个短暂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悲喜剧。

无论是悲是喜,人的生命之秋从来不应落寞、生命底蕴的积淀浓缩、厚积薄发,秋天的收获还会不辉煌、不绚烂多姿么。

在阅读这篇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时,由于我的思想程度尚不够成熟,个人阅历不足的缘故,还不能完全明悟林语堂先生所要表
达的那种深层次的思想境界。

故此,更加需要多多读书增加阅历,多多思索启发心智,好好利用这“人生之初秋”,好好体会“秋之况味”“人生之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