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60d967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4.png)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从古至今,家史、族谱都是记录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
而《吾家小史》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简史,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微观记录。
我怀着对家族历史的好奇与对这部作品的敬畏,开始了我与它的心灵之旅。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与深沉。
从作者的家族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挣扎、奋斗,他们的命运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家族的荣耀与困境读《吾家小史》让我看到了一个家族的辉煌与没落。
作者详细描述了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同时也揭示了家族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使我更加明白,家族的兴衰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背后的个人选择历史往往是由许多偶然事件组成的。
在《吾家小史》中,我见证了许多关键时刻,家族成员如何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家族的走向。
这使我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是多么的重要。
家族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吾家小史》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家族传统和现代思想的碰撞,这使我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家族的凝聚力与分裂家族的凝聚力是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吾家小史》中描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团结一致。
同时,也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分裂,这使我更加珍惜家族的团结和和谐。
家族与国家的关系家族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
《吾家小史》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出发,展现了国家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族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彼此息息相关。
作者的情感表达《吾家小史》不仅是一部客观的历史记录,更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作者对家族的深情厚意和对历史的思考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通过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族、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
对未来的思考《吾家小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家族未来的设想和建议,这使我开始思考如何为家族的未来做出贡献。
吾家小史读后感

吾家小史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吾家小史》是一部以家族历史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中国近百年风雨沧桑中的生活故事的小说。
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作者赵树理勾勒出了一个千家万户的缩影,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本文将对《吾家小史》的读后感进行论述。
首先,在讨论《吾家小史》之前,有必要对书中的背景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小说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从朝代更替到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无常。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战争、贫困和家族的命运起伏。
小说主要以赵家为中心,通过对赵家历代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大时代变迁中艰辛求存的历程。
小说以主人公赵家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对每个家族成员的介绍,展示了赵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各种困境和改变。
赵家的祖辈是农民,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朴素勤劳地耕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农业的落后使赵家逐渐陷入困境。
其中,作者对于赵家祖父的描写尤为深入,他是一个固执的农民,信奉着传统价值观,并始终抱有一颗希望钓鱼台能够还给农民的心。
然而,面对社会的变革,他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命运和社会的限制。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这个人物显得格外深刻和令人心痛。
除了对赵家祖父的描写外,作者还通过对其他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比如,赵家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他在面对战争和动荡时期选择了逃避现实,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落。
而赵家的儿子则通过求学和改变自己的势力范围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也发现自己无法完全逃脱家族的命运。
这样的刻画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常常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对于个人命运的细致观察。
他通过对家族成员生活片段的刻画,表现了他们的伟大、平凡和矛盾。
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家族成员内心的世界。
比如,赵家的儿子对于家族的忠诚和愧疚之情,赵家的妇女对于生活的坚忍和不屈从命运的精神,以及赵家的家族观念和个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吾家小史》阅后三绝

《吾家小史》阅后三绝自己整理的《吾家小史》阅后三绝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吾家小史》三部优秀作品看完《吾家小史》是余的人生历程,也是他不畏艰险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
是一部散文风格的家族史诗。
以下是边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吾家小史》阅读体验。
欢迎阅读!第一篇:关于阅读的思考《吾家小吏》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余虞丘的《吾家小史》。
这本书讲述了余的老师和他的家人在不同的谣言中遭遇不同的灾难。
从他们的前辈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妻子,一家三代在谣言中历尽艰辛。
面对谣言,大叔自杀,父亲死于抑郁症,祖母顽强,母亲坚强,妻子和自己四处漂泊。
正如余虞丘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确实有弊端。
最可怕的是谣言,不一定是真的,但三人成虎,就是假的书中有对中国文化纵容谣言的批评。
从文革中对父母的诬陷和迫害,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自己和妻子马兰身上的各种事件,可见谣言的威胁之大,简直可以灭口。
余虞丘老师在文章中说,人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有的人喜欢谣言,期待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
他们一开始不会对谣言进行评判,但喜欢跟风,追随谣言,这似乎形成了一种一看到谣言就进入激烈争论的准备。
多好笑啊。
一件事,一种言论,不经证实就出来,可能是对现实的误读,再加上各种广播,讨论,夸张,甚至捏造。
哦,想想就可怕。
另一方面,在散布谣言的过程中,无论你的观点是否正确,你都是谣言的传播者,你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害怕世界的混乱,添枝加叶,生动地描述自己的故事,乐此不疲。
真不知道这种人是怎么想的,说她(他)脑残,她(他)比谁都聪明!可以说是智者,但谣言不止于智者。
相反,谣言很可能会在这些所谓散布谣言的智者的口中激化。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你还是你,闲的八卦!余虞丘还是余虞丘,照常写书?也许余虞丘的确犯了一些人们所说的错误,但毕竟他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再说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人无完人。
为什么要抓住别人的辫子不放?中国人后裔做人是基本原则。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db478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8.png)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引言概述:《吾家小史》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变迁以及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我对《吾家小史》的读后感。
正文内容:1.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1.1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吾家小史》中,作者生动刻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例如,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与友爱等。
这些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情感的小社会。
1.2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在《吾家小史》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照顾,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与支持,都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种相互依赖不仅是家庭的特点,也是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支撑。
2. 家庭生活的变迁2.1 时代背景下的家庭变革《吾家小史》通过描绘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变迁,展示了家庭生活在时代背景下的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家庭的结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使得家庭成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2 家庭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层面《吾家小史》中,作者对家庭生活的描绘不仅关注了物质层面,也注重了精神层面。
在物质层面,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经济状况等都得到了描述;而在精神层面,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人生态度等也得到了深入探讨。
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关注使得《吾家小史》更加贴近生活,引人深思。
3. 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吾家小史》中,作者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与成长来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的言传身教、兄弟姐妹的互相影响,都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发展。
3.2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也是《吾家小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家庭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3cfc5c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9.png)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引言概述:《吾家小史》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作品,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扭曲和迷茫。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吾家小史》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家庭关系的变迁1.1 父子关系的变化:小说中,父子关系从尊重和亲密逐渐变成了冷漠和疏离。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
1.2 兄弟姐妹关系的转变:在小说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由亲密逐渐变得疏远。
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和家族利益的竞争所致。
1.3 夫妻关系的演变:小说中描写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封建家庭中妇女的无奈和悲哀。
二、封建社会的黑暗2.1 封建礼教的束缚: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
男尊女卑、严格的等级制度等,使人们无法追求自由和幸福。
2.2 家族势力的腐败:小说通过对家族势力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利益至上的黑暗一面。
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和勾心斗角,使人们丧失了亲情和友情。
2.3 社会阶级的固化:小说中呈现了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现象。
贫富差距悬殊,贫苦人民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的不公正使人们感到绝望和无奈。
三、人性的扭曲和迷茫3.1 人性的扭曲:小说中塑造了一些丑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欺骗、贪婪、残忍等恶劣品质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放大和滋长。
3.2 人性的迷茫:小说中的人物在封建社会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他们面对的是黑暗和压迫,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和解脱。
四、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4.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吾家小史》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不公正。
它呼唤人们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思和改革。
4.2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描写,让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性都是可以被扭曲的,我们应该保持对人性的警醒和思考。
4.3 对未来的期许:《吾家小史》虽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8bfcac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c.png)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吾家小史是一部由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引人深思,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将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一、家庭生活的变迁1.1 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小说中描绘了传统家庭观念对吾家的影响,如男权思想、封建礼教等。
1.2 社会变革对家庭的冲击:小说中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生活的变迁,如婚姻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二、社会风气的变化2.1 封建礼教的束缚:小说中描绘了封建礼教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婚姻的安排、女性地位的低下等。
2.2 新思潮的兴起:小说中展示了新思潮的兴起对社会风气的改变,如女性解放思想、婚姻自由选择等。
三、人性的复杂性3.1 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小说中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并存的复杂性。
3.2 人性的变化与成长: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吾家成长历程的描写,呈现了人性的变化与成长的过程。
四、对社会现象的思量4.1 社会不公与阶级固化:小说中揭示了社会不公现象和阶级固化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地位的固化等。
4.2 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小说中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对人生的思量5.1 生活的困境与选择:小说中描绘了吾家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引起了对人生意义的思量。
5.2 对幸福的追求与定义:小说中通过对吾家对幸福的追求的描写,引起了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的思量。
综上所述,吾家小史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变化、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的思量。
这部小说引起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量,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匡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更能引起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量。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12c5d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b.png)
[读后感]吾家小史读后感吾家小史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生活变化。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感悟颇多。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读后感。
一、家庭关系的复杂性1.1 小说中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1.2 主人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矛盾、误解等情感纠葛,让我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充满着爱与矛盾的地方。
1.3 通过小说中的家庭故事,我意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沟通至关重要。
二、家庭的变迁与成长2.1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中的家庭经历了许多变故和挑战,家庭成员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和成熟。
2.2 家庭的变迁让我思考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依赖。
2.3 通过家庭的变迁,我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无法替代的。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1 小说中展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影响深远。
3.2 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导,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3.3 通过小说中的家庭教育故事,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四、家庭的温暖与幸福4.1 小说中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让人感动。
4.2 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爱,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力量。
4.3 通过小说中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我意识到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最珍贵的财富。
五、对家庭的思考与感悟5.1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家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5.2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无法替代的。
5.3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珍惜家庭,明白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和依靠。
总之,吾家小史这部小说让我深刻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吾家小史》有感

读《吾家小史》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吾家小史》有感对余秋雨,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他的文章总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为什么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深沉而厚重?为什么……”那是我在看完《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走无疆》之后,萦绕在脑海中的疑团。
那天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他的新作《吾家小史》,联想到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关他“寻根”的纪录片,两者一结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翻开“目录”,发现这本书共有“四章”和“归结”,在“自序”的部分,他说:“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
毛病中最让我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
”大概是因为他自己的生活一直与谣言相伴,“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叔叔在“文革”中自杀,就因为几句辨不清的谣言,他爸爸被关押十年,也因为辨不清的谣言,他自己的大半生中,也因为得罪了一些人,一直遭受他人的“口诛笔伐”,不得安宁。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从上而下的政治背景外,更由于从下而上的文化土壤。
不过,这本书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这种对待谣言的态度,而是几个细节。
卖房还债一九三七年的春节,余秋雨未来的外公朱承海先生向祖父和祖母拜年,那个时候,祖父已经被大烟消耗了健康,没几年就撒手西去。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祖母做的第一件事是卖房还债。
孤儿寡母,面对一堆没有凭据的鸦片债,没有选择逃避、反而选择了承担,这种气魄和为人的底线着实让我惊诧。
一个家族的福报一定和上一辈有关系,我总是认为,余家后代的杰出和这样做人的底蕴很有关系。
深山苦读在上海遭遇流言中伤时,余秋雨托一个朋友找了奉化县的一处山间老屋暂住下来。
哪知道在那遇见了中正图书馆(奉化是蒋介石的老家)。
当时是一个老大爷在看守。
他“走到第一个书橱,就在《四部丛刊》前停了下来,并伸手打开橱门,取出一部,翻看了一下。
就是这样的一个动作让老大爷有点吃惊,随口搭讪:“这《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是当地一个叫朱守梅的绅士在一九三O年捐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
篇一:读《吾家小吏》有感
断断续续读完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
此书讲述了余秋雨先生及其家族在不同的谣言中遭遇着不同的灾难,从前辈到自己及妻子,一家三代在谣言中艰难困苦的经历,面对一波波的谣言攻击,叔叔自杀,父亲郁郁而终,祖母坚韧不拔,母亲刚强,妻子与自己的四处漂泊......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也确实存在弊端,最可怕的莫过于谣言,不一定真实,但若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便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对人和对文化无法弥补的伤害。
书中有对中国文化纵容谣言的批判,从“文革”中父辈们因谣言所受的诬陷和迫害,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自己及妻子马兰身上的种种,可见谣言的威害之大足以产生灭顶之灾。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民众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些民众喜欢谣言、企盼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他们从最先不会去判断谣言到会去判断却喜欢跟风而上追随谣言,似乎形成一种一看到谣言就要进入唇枪舌战之中的准备。
这是多么的好笑啊,一件事情,一种言论未经证实就传出来,本来就有可能是对现实的误读,再加上种种的转播,讨论,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哎呦,想想就可怕。
话又反过来说,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无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你都是谣言的传播者,你本身就是伤风败俗的人,可现实生活中总会有部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臆造出来的故事,并且以此为乐,乐此
不疲。
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想的,说她(他)脑残,她(他)比谁都聪明!可以说是智者,可是“谣言并不止于智者”,相反,谣言很可能还会在这些所谓谣言传播智者的口中愈演愈烈。
那又能怎样呢?你不还就是你,无所事事,搬弄是非!余秋雨还是余秋雨,还不是照旧写他的书?!
或许余秋雨先生确实如人所说,犯了什么错误,可他毕竟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何况那都是过去的事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何必要揪住别人的小辫子死活不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华夏子孙做人的基本原则,你走你的阳关道,他过他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不行么?
在此书中我能感受到余家的喜乐祥和,祖母的慈悲、坚韧,余母的爱和刚强,余父的朴实和隐忍,叔叔的壮烈,其妻马兰的努力,善良和执着。
一家三代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反抗着谣言,努力证明着自己。
另外,此书以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为主线,以一贯的深沉厚重的散文笔调叙述着余家在困境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的温情,也写出当下的文化状态。
字里行间的善良,隐忍,慈悲,忆从前,思母亲,与妻子携手同行,相濡以沫,彼此为路,却依然东躲西藏,无家可归。
在这部温馨的却又混着血和泪的家族史中,不由让人掩卷沉思,制止谣言,势在必行!或许能言善辩会写的余秋雨利用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沉默是金!
余秋雨先生说过的一些话仍记忆犹新,“谣言也有正面意义,那就是,让我们在内心确认真实之为真实。
”“因为有那么多虚假,真实
就显得更加珍贵。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肯定谣言存在的价值;而是在谣言无法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不随波逐流,不危言耸听,不八卦别人,相信现实,体会真实之美。
让这个社会更和谐美好!
篇二:石破天惊的秋雨 --读《吾家小史》有感
前日得几卷好书,便迫不及待开读。
仅昨天一日,便看完一令人感慨良多之作。
是余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
素来喜欢余先生的文字,极有感召力,于无声之中令读者跌宕三叹,恍若观一场风雨,既有石破天惊之恸,又有秋雨绵密之思。
这本吾家小史记载了余先生祖辈亲人的故事,从上个世纪一路颤颤巍巍行至现在,时段恰跨中国剧变,于其中人生颇可见人性,观世态。
人性之复杂,本就难以单方面概括,诚然余先生也必有不足之处,但于其笔下所见世态,倒也能够体会一二,如今媒体之喧嚣,物欲之横流,人格之轻贱,我眼见身历这几年变迁,亦感河清海晏下的满目苍凉,一如余先生被逼至断崖立足时的无助。
我们深爱这片土地,却对这片土地正发生的变化感到力不从心。
余先生的朋友徐扶明曾言:人生如戏,角色早定,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是挨打。
在这段长长的断代史中,在这片共同生存的万丈原野上,总是小人与君子并存,命运一如戏剧,只等看客琢磨,前仆后继。
书中认为小人为病人,倒是契合。
他们的恶,是因为从小缺少善和爱的滋养,形成了一种可谓“攻击亢奋型”的精神障碍,其实都是病人。
嫉妒,虚伪,恶毒......即便是如今的中国,即便教育已广泛普及,人的邪念还是如附骨之俎难以除灭,甚至连冷静判断亦失,稍微煽风点火便群起而攻之,其狰狞蛮横之态不亚文革期间的全民疯狂。
我知道辩证哲学,知道善恶本就并存,邪念不可尽除,但仍然希望觅得一丝转机,去寻其症结及解救之法。
我尝试解读过去的中国,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感受清明繁荣的宋朝风云。
不出所料,古代亦是如此,大哲身边必有蚊蚋徘徊不去,居心险恶之徒层出不穷,所用扰民手法亦是如出一辙。
但宋朝到底比如今混沌,比不得今人聪明,手段高明,既可以伤害他人,又能够全身而退。
他们把脑中的智慧用于对某一人口诛笔伐,并乐此不疲,仿佛不看到他落魄狼狈便寝食难安。
我并不知有什么深仇大恨可至于此,也不知他们何以心肠如此狭隘,便是不能宽厚待人,非要将自己置于战场才觉满意。
这世上难道除了碾压他人,便没有令自己快意之事?难道不怕天道轮回,有一日自己也沦落到被打的那一方?
在媒体的引领和群情的愤怒下,恶念被点燃。
没有管制不需负责,恶念迅速膨胀,无法无天。
善念亦存于人心,只是越发微乎其微。
当先人圣哲相继离去,后世之人被遗弃在满目琳琅,太平粉饰下的白骨荒原,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世会往哪里去。
多数人的眼光落在能看见的事物上时,善良这种无
声无息的财富渐渐失去了可见的价值,有时候还有可能被拿来当作武器,攻击所谓“圣母”所谓“慈善”。
所幸,大多数人仍崇尚善良,敬佩那些善良的人,也会力所能及的播种善良。
至于将来,我仍不敢说。
是会有清醒的引路人唤醒我们进行最后的救赎,还是会继续漫无目的竭尽所能的跟上时代,任凭脚下的土地一寸寸腐烂开去?
每次审视自身生活与同辈之人所喜所乐,愈发感到孤苦无助,只身如一叶小舟,不知去向何方,而黑夜阒寂,似乎没有尽头。
这恐怕也是余先生走到耳顺之年,见到如今的他深爱着的国家,感到的“零丁洋里叹零丁”吧。
他的家人走过了六十年代最艰苦的萧条饥饿,走过七十年代中国最疯魔的时期,而他,也走过叔叔守节而死,父亲蒙冤关押,走过八十年代的风光无限,走到二十一世纪的蚊蝇乱耳,无家可归。
他的仇恨不比人少,他的经历可语人生,然而对待仇恨,对待不负责任的谣言和攻击,他说:博爱使我容光焕发,仇恨使我双目炯炯。
他与他的诸多朋友一样,在一个不打人便会被打的情形下依旧选择缄默。
“我们只逃避,”他说,“但不屈服,因而强大。
”
我虽未曾亲眼见到,大也略可从现世一观,“政客和政策可以起起落落,并不重要,但我看到的是,人性伸出的邪恶获得了全面的鼓励、释放、凝聚、扩散,并固定为生态习惯。
”一些诸如某某滚出娱乐圈,绿茶婊撕逼等网络热词更是喊打喊杀粗俗不堪,即便别人并未招惹自己,也有舍得一身剐也要拉一群起义军义无反顾的抗争,实在
令人胆寒。
看到如今有些激愤的群情,想到余先生的经历,我迫切希望更多人能明辨善恶,冷静温厚,能弘扬心中的善道,埋藏小人恶念,希望智者能越来越多,或许给这个时代能带来转机。
篇三:《吾家小史》读后感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感慨万千,放下书后还沉浸在余先生与天人对话的篇章中,用巧妙的手法,极其深刻的思想剖析了谣言给他带来的磨练、提升和智慧。
余先生在自序中对此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这历史,虽然低微却会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根本区别;而正是这区别,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关”。
余先生用简单的文字描述了他和他家族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将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一起,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
整本书读完,字里行间,让读者看到,余先生是一个历尽艰险寻找民族尊严的人,一个走世界阐释中华文化的人,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对特定历史环境下“造反、造谣”两个具有中国古典文化重大词汇,用他独特的视角进行诠释,将一切谣言,转化成对他有益的方面。
余先生总是以“忍受小灾难,呼唤大善良。
唤不出还是唤,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坚持着自己阐扬中华文化的梦想。
“谣言止
于智者”在别人无法接受的荆棘丛中,余先生获得了直正的自在。
他深情的告诉年轻读者:“祸福相依,善恶相随的古典哲学,一点不错。
如果哪一天你们眼前的坏事己经坏到匪夷所思,那么,千万不要沮丧,里边一定埋藏着一个重大契机。
”
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不断的突破和完善自己,用爱和善良化解一切艰难和困苦,只为那份从容和淡定。
好书,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