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世界翻译理论注入了新 的元素和思考,丰富了世界翻译理论的多样 性。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大师林语堂简介分析

大师林语堂简介分析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南 文化研究会
他的童年
• 山乡孩子,快乐童年 • 林语堂(1895---1976年),幼名和乐,诞生 闽南漳州平和县坂仔村,鼓浪屿 • 父林志诚是第二代基督徒,24岁牧师。精力充 沛,活泼乐观,幽默成性。 • 母杨顺命,生八子,个个聪明。 • 五子和乐是家里“辩论大王”
林语堂与鲁迅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 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 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 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 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人世间》出,左派不谅吾 之文学见解,吾亦不愿牺牲吾之见解以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鲁迅不乐, 我亦无可如何。鲁迅诚老而愈辣,而吾则向慕儒家之明性达理,鲁迅党见愈深, 我愈不知党见为何物,宜其刺刺不相入也。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至于小人之 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置之度外矣。
• 1932年,上海开明出版社 出版《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 《语言学论丛》三册,供初中学生使用,被称“版税大王”,靠版税 写作收入过舒服日子。 • 1946年林语堂在一连七八本畅销书,十几万美元的财产,他开始研究 痴迷很久的中文打字机,他要发明一部人人可用,不学而能的中文打 字机,耗时三年,吞噬了他全部财产,向银行借了大笔钱才完成发 明——明快打字机虽成功,但因内战无人投产 • 1972年《当代汉英辞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工程巨大耗时五年, 日夜赶工,失去健康。
京华烟云剧照
散文家
•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提倡“自由思想, 独立判断”鲁迅 语丝社的战斗的檄文,三一八惨案,不 再赞同周作人的“费厄泼赖”精神,同意鲁迅“打落水狗” 的道理作《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论泛赤化与丧家 之狗》赞同揭竿而起,少作揖让的土匪精神,反对倚门卖 笑双方讨好的“学者”风度。 • 但林语堂认为文学只能是个人的事,不可充作政治武器, 而醉心晚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散文 • 1、将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加以提倡“谑而不虐”即开 玩笑不致使人难堪。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幽 默 • 2、提倡闲适小品。1934年创办《人间世》林语堂在发刊 词上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 世。”《我怎样刷牙》《我的戒烟》 •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 3、中西比较的眼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

研究性学习——林语堂的家国情怀

研究性学习——林语堂的家国情怀

研究性学习——林语堂的家国情怀发布时间:2021-04-19T15:29:51.86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3月作者:吴为薇[导读]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不仅仅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到外国,将外国的文化引进到中国。

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学吴为薇 363700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不仅仅将中国的文化介绍到外国,将外国的文化引进到中国。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一位鲜为人知的爱国人士。

通过这次的活动探究,我们将很多不为人知的有关家国情怀故事介绍给大家。

关键词:林语堂;研究性学习;家国情怀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发明家。

福建漳州龙溪人,生于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

他曾经当选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一、活动目标想通过这次探究,通过他的经历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林语堂的家国情怀,还原一个真实的林语堂。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家乡文化名人的宣传,促进板仔林语堂故居的发展,为家乡的旅游业献份绵薄之力。

同时,我们经过探究过程的历练将有利于提高自身自主学习和协同合作等能力,在往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二、研究设计及实施(一)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

实地参观林语堂故居,了解他儿时的成长环境。

2、网络查询资料。

小组分工分别查询有关资料。

3、文献研究。

获取相关文本资料。

4、研究分析。

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分析图文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任务分工高静怡为总负责;赖展鸿协助指导;资料查询:赖佳明、林龙伟负责;资料整理:陈宇佳、赖晓艺负责。

(三)实践计划研究时间:2020年3月10日—2020年5月中旬第一阶段:2020、3、10---2020、3、30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及分工第二阶段:2020、3、31---2020、4、20查阅资料;提出问题。

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反思

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反思

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反思作者:陈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7-021 国内林语堂研究的概述本文中,笔者通过梳理中国知网上主题涉及林语堂的博士论文和部分较新有代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提出一些肤浅的个人观点。

有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林语堂,如冯智强的《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本文从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创作策略研究和著译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其他专门研究林语堂的博士论文有:丛坤赤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施萍的《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董燕的《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和王少娣的《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等。

这些论文从审美文化、文艺学和翻译等不同视角,发表了真知灼见。

还有一些博士论文是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的研究,如高鸿的博士论文《跨文化的中国叙事》。

这篇论文比较研究了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从不同的层面研究他们作品的“跨文化”与“叙事”的关系,探讨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了文化的意义。

其他一些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研究的博士论文有:吕黎的《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何子章的《差异及对立的终结》、陶丽霞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等。

这些论文多以翻译研究为代表,或从宏观翻译学理论出发,或从微观具体翻译作品比较出发,谈林语堂著译研究。

国内对于林语堂著译研究呈现出比较热的趋势,今后这个领域的突破会有一定难度。

有些文章不能算林语堂研究的相关前沿,原因有两点:一是发表年代较早;二是研究不是主要针对林语堂,只是涉及到他。

这些文章中比较有代表的是:杨剑龙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与〈圣经〉文本》和《教会学校文化教育与中国现代作家》,分别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和《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李湘敏撰写的《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发表于《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林语堂研究综述

林语堂研究综述
[ 1] 109

期 , 90 年代 为林语堂 研究的 新阶 段 ; 二 是以 90 年代为分界线 , 分为 90 年代前和 90 年代
[ 2] 至今。 三是 30 年代 , 1949- 1979 年 , 新时期, [ 3] 且新时期又以 198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流的现代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国际文坛 是位知 名度很 高的 作家 , 曾被 美国 文化 界列为
收稿日期 : 2006- 11- 29. 作者简介 : 解孝娟 ( 1979-

幽默 及 小品文 的批评居
1979 年以前的林语堂研究以鲁迅及左翼作家 对他的 宽容 多。鲁迅于 1926 年 1 月 10 日发表在 !莽原∀ 杂 志的 !论 费 厄泼 赖 应 该缓 行 ∀ 对林 语 堂的
) , 女 , 山东沂南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 林语堂的创作具有独 特的价值 和意义。他 20 年代的 甘当 土匪 及 30 年代受到鲁迅和左翼作家批评的历程生动地反 映了 五四 以来现 代中国 启蒙 与 救 亡 主题的分流与消长。而林语堂的 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 使他在东西文化冲突、交
对林语堂研究阶段的划分以前较通行的6 #
嘉兴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x ing Univ er sity
第 19 卷第 5 期 2007 年 9 月 V ol. 19 N o. 5 2007. 9
林 语 堂 研 究 综 述
解孝娟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

要 :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视 野中 有独特 价值 和魅 力的作 家 。 对他 的研 究可分 为三 个阶 段 : 1979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的是 西 方 作 品 译 文 而 非 地道 的 中文 创 作 。 而 林 语 堂 将
上 述 英 文 分 别 同化 为 “ 念咒经文” 、 “ 佛爷 ” 及“ 方 丈 法 师” , 这 些 佛 教 宗 教 词 广 为 中 国读 者 所 熟 悉 。
2 . 风 俗 习 惯
a l l t h i n g s . ( 5 9 )
之后 , 曾翻 译 过林 语 堂诸 多英 文 作 品 的 台 湾 学 者 宋 碧
云 出版 了 她 的译 本 。

( 3 c ) : 遣 就 是他 假 神 的谕 旨 ,舆 他 磋 商 的 神 便
是事寅主羲 , 他 是 那 佃 神 的大 傅 教 士 。f 3 8 ) 宋碧 云用 “ 神 的谕 旨” 来 译“ o r a c l e s ” ” , “ 神” 来 翻
1 . 宗 教 词 汇
关键词 : 林语 堂 《 啼 笑 皆非 》 自译
林 语 堂 深 受 中 国传 统儒 、 释、 道文化的影响 . 这 在 自译 活动 在 西 方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但 直 到 2 0世 纪 他 的翻 译 中可 以体 现 出来 。 比如 :
6 0年 代 , 学 者 们 才 开 始 注 意 自译 活 动 。

在 于 二 者对 词 汇 翻译 的不 同处 理 。 通 过仔 细 研 究 我
有 浓 重 的 西 方 色 彩 。 中 文读 者 读 到此 , 会 意识 到所 读
们发现 , 在一些字词 的翻译上 , 林 语 堂 的译 本 不 仅 传 达出“ 字神” , 同 时 把 字词 的 隐含 意 义 “ 显 现化 ” 。 例如 :
( 1 a ) :W h a t w e n e e d a b o v e a l l i s a t h e o r y o f t h e

一部研究谐音民俗的佳作

一部研究谐音民俗的佳作

一部研究谐音民俗的佳作《谐音民俗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传统谐音民俗的佳作,该书由著名的民俗学家林语堂所著,其研究方法新颖独特,收集到许多珍贵的民俗资料,成为了中国民俗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作者以“谐音”为研究主题,认为“谐音”民俗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他从语音学、音韵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地解析了谐音民俗的功能、形成和传播原因及演变过程。

谐音民俗是从“发想”而来的。

作者发现,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很多节日和习俗都是由于某些字句之间谐音而形成的。

例如,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春节期间会在门上贴上“福”字,意在“福寿双全”,这是因为“福”与“孚”谐音,后者意为“多子多孙”,寓意着家庭生育繁衍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人情、习俗、礼仪、祭祀等方方面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谐音”起源,从西周初年秦九韶所著的《九章算术》和东周物证中可以看出,“谐音”在中国早期的文字中便已经广为应用。

然而,真正产生和传承“谐音”民俗的历史,从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特别是元朝以后,随着文化的繁荣和拓展,民俗文化也随之开花,使得“谐音”元素在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林语堂在书中还探讨了“谐音”的文化内涵,指出“谐音”文化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揭示了人们对自然、人事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把握。

从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体现。

在林语堂看来,“谐音”文化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幸福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人们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对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富有哲理的探究。

总之,林语堂的《谐音民俗研究》是一部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佳作,他的研究方法独特新颖,对于中国传统民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广泛的传承和推广价值。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研究概述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 Anderson)[(1)]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eind)出版。

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

我的话说完了。

我就要告辞了。

”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

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

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

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

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

”这真是画龙点睛,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一生思想性格的特殊性,证明林语堂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合伙人、挚友徐訏[(2)]在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林语堂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徐訏一语道出了林语堂以自己的存在为文学史家们出了一道难题。

林语堂确实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主要难度还是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集古今中外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结合,融古会今。

任何事情,哪怕是苍蝇、臭虫、抽烟、戴帽、吃糍粑、睡觉……林语堂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变成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或两种文化选择的大题目。

别人极力掩盖的,正是他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的,他会不屑一顾;他不仅不回避矛盾,还以“一捆矛盾”自诩。

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

林语堂本身就是“一团矛盾”,“一团连自己也理不清的矛盾,外人要去清理出头绪来,自然更不容易。

”[(3)]因此,研究和评价林语堂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给林语堂的头衔很多,“高人雅士”、“幽默大师”、“语言大师”、“一代宗师”、“一代哲人”、“中国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的奇葩”有之;骂他是“反动文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洋奴”、“袁中郎徒子徒孙”也有之;说他“前期是战斗的,后期是绅士”,早期是“叛徒”,后期“投身美帝国主义”有之,认为林语堂是“爱国主义者,不能全盘否定”,甚至毫不隐讳地说:“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4)]的也不乏其人。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知名度很高,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1975年4月,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当选为总会副会长,这是国际笔会成立以来,亚洲人担任此职务的第三人。

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又名《瞬息京华》)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南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的感受。

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

”“我们国家要成功,我们便必须重新领悟这些话的意思。

”表明至今林语堂还在影响美国人的“中国观”。

[(5)]但是,褒贬之间,千里之谬,反差太大,令人吃惊!究其原因,除了认识上的差别之外,40余年的“隔绝”是个重要因素。

因为,在中国大陆的读书界,包括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师生,在不久之前,有不少人对林语堂的了解还定格在30年代作为论语派的“幽默大师”身上,而对1936年出国以后,饮誉世界文坛的林语堂,知之甚少。

其实,林语堂享年81岁,离开大陆的40余年,出版译著三、四十部,小说、传记、散文、论著、译文等,包罗甚广。

绝大多数作品,通常有七、八种版本。

其中,《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出版以来,美国已再版40次以上,被译成10多种文字,畅销于欧美10多个国家,成为中产阶级的枕边书,历经四、五十年而不衰。

随着改革开放,“隔绝”现象逐步消除,林语堂的研究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林语堂从1918年发表处女作《汉字索引制说明》(《新青年》4卷2期),同年又发表了《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致钱玄同)》(《新青年》4卷4期),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林语堂近60年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语丝》时期,主要是1923年到30年代,发表论著70余篇(部);二、《论语》时期,从1932年《论语》创刊前后到1936年出国前后,发表论著200篇(部);三、侨居海外时期,从1936年侨居美国到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论著近30部;四、晚年写作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逝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要想回避林语堂这个名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复杂情况,林语堂研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从现有的林语堂研究资料来看,研究与其创作不同步,也不相称。

我们将林语堂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年前为形成时期;1949年到1979年为萧条时期;1979年以后为发展并将正形成高潮时期。

第三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资料发掘为主,第二阶段资料发掘与理论研究并重。

一、1949年以前,为林语堂研究的形成时期(或称为“前期”)这一时期,最先批评和研究林语堂的是鲁迅;林语堂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胡风的《林语堂论——对于他底发展的一个眺望》(《文学》1935年第4卷第1号)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杂文。

还在参加“语丝”派行列之前,林语堂就赞赏“宽容”的处世哲学,提倡“我佛慈悲之人生观”(《幽默杂话》),奉劝鲁迅不要太严厉,褒杨周作人的妥协行为(《林语堂致周作人(书信),1926.2.2》),附和周作人鼓吹“费厄泼赖”,主张“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

鲁迅针锋相对地写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年12月29日,载于1926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批评周作人、林语堂,提出了“痛打落水狗”的著名论断。

鲁迅的批评既坚持了斗争原则,又顾及他与林语堂的友谊,因此易为林语堂理解和接受。

特别是过了两个月,正是林语堂主张要予以“宽容”的段祺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3·18”惨案。

林语堂云:“事实之经过使我益发信仰鲁迅先生‘凡是狗必先打落水里而又从而打之’之话。

”(《打狗释疑》1926年4月2日作,初收《剪拂集》)“3·18”惨案后林语堂曾画了《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先后撰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语丝》1926年3月29日第72期)、《讨狗檄文》(《剪拂集》)、《打狗释疑》诸文,以表示响应鲁迅“打落水狗”的号召,“对狗宣战”,以“语丝”派打狗运动的急先锋而蜚声文坛,在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中,成为鲁迅同一战壕的战友。

[(6)]所以,胡风把《语丝》时期誉为林语堂的“黄金时代”。

胡风的《林语堂论》详细分析了林语堂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但是,胡风的立意,并不是为了赞扬林语堂在“语丝”时的“战绩”,而主要是批评林语堂在30年代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性灵”。

提及过去,只是为反衬现在。

胡风代表了这一时期林语堂研究的最高水平。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刊《论语》,形成了“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的局面,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不断撰文批驳林语堂及其“论语派”的文学主张。

鲁迅的《从讽刺到幽默》、《从幽默到正经》、《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杂谈小品文》等,和聂绀弩的《我对于小品文的意见》、徐懋庸的《金圣叹的极微论》和《大处入手》、茅盾的〈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等,都批评了林语堂及其幽默闲适文学,是这一时期林语堂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献。

面对左翼作家的批评,林语堂仍然“我行我素”,坚持“幽默——性灵——闲适”的文艺观,并撰文答辩。

这次论战本是新文学阵营内部的一次论争。

其实,鲁迅虽然从当时的文化斗争视角批评林语堂及其“论语派”,但并不否定作家的林语堂。

他在答复斯诺列举“最优秀的杂文作家”时说了以下几个人:“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鲁迅)、陈独秀、梁启超。

”1936年8月,林语堂携全家移居海外。

40年代,国内对他评论不多。

1940年林语堂第一次回国观光,有人送他一个头衔:“林语堂——抗战的观光者。

”1943年到1944年,林语堂第二次回国观光,先后在蓉、桂、滇、湘、陕等七省,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讲话,在这一时期发表的部分作品中,攻击苏联、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和鲁迅、徐懋庸、曹聚仁、郭沫若等人,又受到一些报刊和左翼作家的批评。

《云南日报》发表署名西南联大同学的信,说林语堂“硬是开倒车。

”曹聚仁的《论〈瞎缠三官经〉的东西文化观》、郭沫若的《啼笑皆是》和《新辜鸿铭》、田汉的《伊卡拉斯的颠落——读林语堂先生〈论东西文化和心理建设〉》、崔航的《林语堂的面目》等,代表了当时文艺界对林语堂的评价。

其中,郭沫若的《啼笑皆是》专评林语堂的《啼笑皆非》,认为这是林氏著作中最不成功的一部,到处都是“啼笑皆是”。

崔航评论林著《枕戈待旦》,揭露其在这部小说中虚构内容,歪曲事实,要美国支持国民党,把枪口对准中国共产党。

据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回忆:“我的《枕戈待旦》出版,遭到读者冷落。

”Agnes smdley揭露说,何应庄付给其2万美元。

林语堂立即予以否认。

[(7)]这些文章,在理论深度上并没有超越胡风的那篇《林语堂论》。

二、1949年——1979年,林语堂研究的萧条时期林语堂在30年代提倡“幽默——性灵——闲适”的文学主张,遭到左翼作家和《文学》出版特刊的批评;40年代,在其言论和作品中,多次反对苏联和斯大林,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批评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1966年又定居台湾,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

由于这些原因,其研究也就形成了“禁区”。

1949年以后,在将近30年里,林语堂著作在大陆未再出版过,林语堂研究无人问津。

1973年,美国安德森在其所编的《林语堂著作年表》之前有一段赞词,对林语堂评价极高。

该赞词说他“一身融汇了东西的智慧”,“其思想合理中节”,“其风度,其气质,古之仁人,不能过也”,“於人生则因林见树,由大识小”;“若谓文化人中龙凤,林氏当之无愧也。

”1975年初,安德森又在其所编的《林语堂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编目》一书的前言中再度评价,赞许林语堂是“最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

虽然有过誉之嫌,但能说明林语堂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林语堂定居台湾以后的10多年里,其著作的中文版基本上整理和翻译出版齐全,为台湾林语堂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资料。

林语堂80寿辰时,曾虚自送给林语堂一幅立轴,题词是:“谢谢你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俗了介绍给世界”。

林语堂周年时,台湾《传记文学》在31卷6期、32卷1期连续开辟专栏,举行纪念活动,发表了谢冰莹、徐xū@①、陈纪莹、陈石孚等多人的文章,回忆了林语堂的生平,评价了林语堂的思想、为人和作品。

陈纪莹说:“他爱国家……是个爱国主义者”。

陈石孚说:“语堂先生是……伟大作家、翻译家……他的吸引力是世界性的,而且几十年来未尝衰退。

”几乎所有发表纪念文章或讲话的人都认定,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文学大师”、“语言大师”、“文豪”,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