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简介

合集下载

大师林语堂简介分析

大师林语堂简介分析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南 文化研究会
他的童年
• 山乡孩子,快乐童年 • 林语堂(1895---1976年),幼名和乐,诞生 闽南漳州平和县坂仔村,鼓浪屿 • 父林志诚是第二代基督徒,24岁牧师。精力充 沛,活泼乐观,幽默成性。 • 母杨顺命,生八子,个个聪明。 • 五子和乐是家里“辩论大王”
林语堂与鲁迅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 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 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 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 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人世间》出,左派不谅吾 之文学见解,吾亦不愿牺牲吾之见解以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鲁迅不乐, 我亦无可如何。鲁迅诚老而愈辣,而吾则向慕儒家之明性达理,鲁迅党见愈深, 我愈不知党见为何物,宜其刺刺不相入也。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至于小人之 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置之度外矣。
• 1932年,上海开明出版社 出版《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 《语言学论丛》三册,供初中学生使用,被称“版税大王”,靠版税 写作收入过舒服日子。 • 1946年林语堂在一连七八本畅销书,十几万美元的财产,他开始研究 痴迷很久的中文打字机,他要发明一部人人可用,不学而能的中文打 字机,耗时三年,吞噬了他全部财产,向银行借了大笔钱才完成发 明——明快打字机虽成功,但因内战无人投产 • 1972年《当代汉英辞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工程巨大耗时五年, 日夜赶工,失去健康。
京华烟云剧照
散文家
•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提倡“自由思想, 独立判断”鲁迅 语丝社的战斗的檄文,三一八惨案,不 再赞同周作人的“费厄泼赖”精神,同意鲁迅“打落水狗” 的道理作《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论泛赤化与丧家 之狗》赞同揭竿而起,少作揖让的土匪精神,反对倚门卖 笑双方讨好的“学者”风度。 • 但林语堂认为文学只能是个人的事,不可充作政治武器, 而醉心晚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散文 • 1、将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加以提倡“谑而不虐”即开 玩笑不致使人难堪。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幽 默 • 2、提倡闲适小品。1934年创办《人间世》林语堂在发刊 词上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 世。”《我怎样刷牙》《我的戒烟》 •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 3、中西比较的眼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三、陶冶情操,乐观对待现实,幽默是一 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 ,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雍容 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 。乐观与幽默是亲密的朋友,生活中 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 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出现整 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四、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能 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 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 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 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 。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 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问题要 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极灵活性 ,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 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绝世好男人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 城内,婚前曾有两位恋 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 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 廖家的二小姐,1919年1 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 婚。结婚后,他征得廖 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 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 上”。
1919年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 结婚照
做一个有趣的人远比做一个有爱的,有责任感的人更 重要。生活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 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幽 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 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 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 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 年获博士 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任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 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 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6年定 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

林语堂经典散文《我的戒烟》【作者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和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我的戒烟凡吸烟的人,大部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期内与此烟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

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

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一直到老为止。

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

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不会再受诱惑。

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

据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e)教授说,吸烟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影响于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其余三大发明之中,记得有一件是接猴腺青春不老之新术。

此是题外不提。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没有胆量取来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

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发发到三星期。

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竹难书。

自然,第一样,这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

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

但是,我们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做,故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除去这个理由,我想不出当日何以想出这种下流的念头。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翻译家林语堂生平简介教学ppt

• From the summer of 1927, he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 for the popular press and editing three literary fortnightlies in Shanghai between 1929 and 1935. Nobel Prize winner Pearl Buck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a book explaining China to the West. To do this, he retired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summer of 1934. What he brought back from the mountains was the publishing sensatio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 which hit the top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He was married at the time and moved with his wife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Harvard he receiv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ing under literary scholar Bliss Perry and humanist Irving Babbitt. After Harvard Lin moved to France to work at the YMCA, and from there he went on to the University of Jena in Leipzig, Germany, where he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in linguistics. Lin returned to China to teach for 13 years. He wa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from 1923 - 1926, and served as Dean at Amoy University in 1926.

名人事例 林语堂

名人事例 林语堂

事例1 关键词:幽默 风度
30年花12万美元制造中文打印机
• 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和中文检字 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9年商务印书馆制造 事例 2 关键词: 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最初,使用这 坚持、爱国、信 种打字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于是,林语 堂决定借鉴外文打字机,发明一个更为简 念 单快捷的打字机。林语堂的打字机一直到 1946年5月才完成,高9英寸,宽14英寸,深18 英寸,64个键盘取代商务机器的庞大字库, 储存7000字。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哈佛大学文学系硕士。德国入莱 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后任外交 部部秘书、香港中文大学语言系 主任。《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主编《论语》半月刊、《人间 世》、《宇宙风》。著作有《吾 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京 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 这台名为“明快”的打字机花光了林语堂 全部的积蓄和向朋友以及银行借的钱贷的 款 ,那笔借款全家还了好几年才还完 。因 为这台打字机,林语堂和赛珍珠二十多年 的友谊破裂。当年林语堂去美国是因为赛 珍珠的邀请,赛珍珠拥有林语堂著作的出 版权,但其却不遵守出版规则多拿40%的版 税,在林语堂发明打字机最缺钱的时候, 经济富裕的赛珍珠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助。 事后,林语堂痛心地说:“我看穿了一个 美国人。”
对爱人忠贞呵护
•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婚前曾有两 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 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 小姐,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 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 得上”。
事例3 关键词:忠贞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作者林语堂
一位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散文家 ,善于洞悉人性的复杂面相,通过 细腻入微的观察,探讨人与自然 的微妙关系。
当地村民
平凡质朴的乡村居民,与大自然 息息相关,见证了捕蛇者的生活 与命运。他们面临着生存的种种 挑战。
故事情节概要
幽会捕蛇人
1
作者巧遇一名熟练的捕蛇人,被他精湛的
技艺所吸引,决定跟随观察并了解其日常
当地村民
村民们虽然生活简单朴素,但他 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捕蛇者 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他们面对生存的种种挑战,保 持着坚韧和恬淡的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优美的中国乡村。这里群山环抱,溪流蜿蜒,层层梯田点 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自然风景。阳光柔和地洒落大地,给这片田园风光 笼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氛围。
文学成就
5
25K
3
五星级散文
《捕蛇者说》被公认为林语堂最 出色的散文作品之一,以其优美 动人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观察和 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而备受赞誉。
百万级影响力
这篇散文的影响力不限于文学界 ,在广大读者中也引发了热烈反 响,创作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三大文学奖
该作品先后荣获中国三大文学奖 项,彰显了它在中国现代散文史
上的重要地位。
影响力
《捕蛇者说》自问世以来,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文学界,在广大读者群中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反响。这篇优秀的 散文不仅在文学成就上获得广泛认可,还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生命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社会思潮和教育 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典片段赏析
《捕蛇者说》中有许多细腻入微的经典片段。其 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对捕蛇人工作过程的精彩 描述。文字生动地还原了捕蛇人与蛇类搏斗的惊 险场面,传递了人与自然纷繁复杂的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汉语语法学者被称为“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他们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这八位学者的名字、主要研究领域和贡献。

一、郭宝昌1. 个人简介郭宝昌,生于1928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

郭宝昌在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句法和语义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2. 主要研究领域•句法分析•语义学3. 贡献郭宝昌在汉语句法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的“双层结构”的句法分析方法,为现代汉语句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郭宝昌还在汉语语义学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语语义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林语堂1. 个人简介林语堂,生于1895年,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

他是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汉语在国际上的宣传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法•汉字文化3. 贡献林语堂通过深入研究汉语语法,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在研究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时态、语气、语态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此外,林语堂还致力于推广中国汉字文化,通过他的著作和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汉语。

三、赵元任1. 个人简介赵元任,生于1892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

他是中国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者。

2.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语音学•汉语语法3. 贡献赵元任对汉语语音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系统研究了汉语的音韵系统和语法规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赵元任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胡秋原1. 个人简介胡秋原,生于1900年,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 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 午。──《生活的艺术》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 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 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 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 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 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 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 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 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 术》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 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生活的艺术》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 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 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生活的艺术》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 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 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 才是最美的东西。──《生活的艺术》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 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 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 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 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 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 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 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艺术》 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 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
生平
作品
语录
幽默
1947: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Chinatown Family(唐人街)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48: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 Random House 1950:On the Wisdom of America(美国的智慧)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1: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寡妇, 尼姑与歌妓: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2: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3:The Vermilion Gate(朱门) A John Day Book Company 1955:Looking Beyond(远景) Prentice Hall 1957:Lady Wu(武则天传)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8:The Secret Name(匿名)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9:The Chinese Way of Life(中国的生活)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From Pagan to Christianity(信仰之旅)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0: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景观) Crown Publishers 1961:The Red Peony(红牡丹)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The Pleasure of a Nonconformist(不羁)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3:Juniper Loa(赖柏英)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4:The Flight of Innocents(逃向自由城) G. P. Putnam\'s Sons 1965:无所不谈一集 台北文星 1966:平心论高鹗 台北文星 1967:无所不谈二集 台北文星 197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当代汉英辞典) 香港中文大学 1974:无所不谈合集 台北文星 1976:红楼梦人名索引 台北华冈 1978:《语堂文集》 开明 1986:《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 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1986:《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 重庆人民出版社 1988:《中国人》(杂文集) 浙江人民 1988:《赖柏英》(长篇小说) 湖南文艺 1988:《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湖南文艺 2002:《圣哲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迅与林语堂之争
林语堂初到北京大学时,当时北大的教授已经形成两派,一派是周氏兄弟为首,另一派以胡 适为代表。应该说林语堂与周氏兄弟在最初是非常好的盟友,尽管林语堂与胡适有极为相近 的思想和个人情谊,但他却站在了鲁迅的旗下。 1925年12月5日和6日,这在鲁迅和林语堂交往中,是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两天,鲁迅两次主 动地给林语堂写了两封信。因为鲁迅参加了语丝社,又领导着莽原社,他向林语堂写信约稿。 接着是林语堂的复信和交稿,这就是两人“相得”的开始。 不过后来林语堂与鲁迅都避居上海以写作为生时,矛盾爆发了。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 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是借助 幽默,表现性灵闲 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认为:“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 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然而鲁迅却不这么 看,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有幽 默可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畏地宣称:“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 们的手枪。”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 分化。现在看来,这是人生的两种选择,说不上谁对谁错。 任何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投枪,可以匕首,但同样可以幽默,可以性灵。鲁迅曾说:中 国并无幽默, 要有,也只有“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一类的东西。然 而我倒觉得越是在血与火的人生中,越是需要幽默与宽容。人生离不开幽默,幽默是死 水般 的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1929年8月28日,“南云楼风波”使得鲁迅与林语堂因误会而疏远了。然而有了误会,林语堂 与鲁迅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融洽了,可要知道鲁迅是主张“一个也不宽恕”的。另外 随着林语堂“幽默大师”的名声越来越响,这让鲁 迅更加反感,觉得林语堂是不可救药了, “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来的”,对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了,于是乎加紧了对林语堂的批判, 先后写了《骂杀和捧杀》、《读 书忌》、《病后杂谈》、《论俗人应避雅人》、《隐士》等。 林语堂对鲁迅还是怀有敬意的,《鲁迅之死》也证实了这一点。“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 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 焉。”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 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 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 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艺术》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 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 诚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艺术》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 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 写美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 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生 活的艺术》 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 是靠这个趣字而已。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 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 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 时候。──《生活的艺术》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 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 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 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 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 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 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 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 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 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 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 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 情。──《生活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