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的期待视野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作者:袁雅馨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频繁的世界,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林语堂曾提出三条翻译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并且林语堂自身也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林语堂不仅严格遵循其翻译标准,也将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本文以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以其翻译作品为例,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探讨林语堂提出的翻译标准在当今一体化世界的适用性,探究三个翻译标准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林语堂;翻译标准一、引言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涉及各个领域。
翻译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传播。
同时,一大批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翻译理论,比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等。
因此,在如今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时代的主人,有必要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责任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在这一点上,翻译可以帮助我们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外国文化走进中国。
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位大家,翻译作品更是部部经典,《浮生六记》英译本是其著名译作之一。
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造诣很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不朽的建树。
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对于每一条标准,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再度探讨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定会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二、林语堂的三条翻译标准与跨文化传播(一)忠实—还原中国式形象林语堂提出的“忠实标准”有四义。
第一,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译。
第二,“忠实”须传神。
第三,“忠实”非绝对。
第四,“忠实”须通顺。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林语堂处理了大量文化负载词,代表着中国形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林氏将这句话译为了“I have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从读者的期待视角出发,分析林纾的《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工作。
首先,我们将探讨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期待以及这些期待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
最后,我们将总结翻译工作的成果,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翻译质量,以满足读者的期待。
首先,作为一部关于黑奴问题的文学作品,《黑奴吁天录》自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读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期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读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了解更多有关黑奴制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读者也对于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有着很高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作者的艺术创作,领略到黑奴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黑奴们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这些期待对于翻译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翻译工作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还要通过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价值传达给读者。
在林纾的翻译中,他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满足读者的需求。
例如,他在翻译中保留了原文中的方言、口音等特点,以更好地再现黑奴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他还在翻译中添加了一些注释,对于一些涉及到历史、文化和地理的术语进行了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此外,他在选用合适的翻译词汇时,也有意识地注重了传达原文中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翻译策略,成功地将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价值传达给了读者。
然而,翻译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读者的期待和需求,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原文的语言特点,进一步提高翻译的质量,使更多的读者能够领略到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基于后殖民语境下的林语堂文化翻译观解读

育、 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 有关 的一 系列 问题 ; 尤其 关 注所有类别之 问的差 异性 , 而对 在绝 对净化 的基 础上 对 复杂 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 怀疑 ” 。之后 , 殖 后 民批评家 萨义德 ( a ,98 、 Si 17 ) 斯皮 瓦 克 ( pvk 19 ) d Sia ,9 3 、
弱势文化的立场 出发来 探讨 文化 交流 中的 翻译问题 , 并 “ 以其文化政治批判 的策略 引导翻译 研究从 语言 的 内部 层面走 向 了广 阔的社会 政治 、 经济文 化、 意识形态 语境 ,
由此 给 予 翻译 以深 刻 而 具 现 实 意 义 的揭 示 ” 本 文 拟 从 。 后 殖 民翻 译研 究 的 视 角 出 发 , 林 语 堂 的 翻 译 活 动 放 在 将 后 殖 民的语 境 中考 量 , 以期 为 翻译 研 究 提 供 新 的 启示 。
霍 米 ・巴 巴 ( hb a 19 ) 尼 兰 贾 娜 ( i na.,9 2 B ah ,94 、 N r jl 19 ) a 3 a
等在 自己的著述 中对翻译问题均做过深刻的论述 。 作 为一种文化 批评 思潮 , 殖 民理论首 次将 西方 对 后
东 方进 行 文 化 殖 民 的 事 实 及 后 果 纳 入 自 己 的 研 究 范 围 ,
[ 关键词 ] 后殖民理论 ; 翻译 ; 文化 ; 期待视野
[ 中图分类号]H 5 0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00 2 1 )60 7 — 62 04 (0 0 0 —04 0 4
状况或文化 研 究状 况 ; 注反 映在 语 言、 化 、 律 、 关 文 法 教
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译者的可见性的开题报告

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译者的可见性的开题
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译者的可见性
选题意义:
林语堂《浮生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
散文之祖”。
其英译本在西方文学界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
化在国际上的代表之一。
然而,对于英译版中译者的可见性还鲜有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在英译版中的可见性对于作品在外国读者中的影响。
研究目的:
1. 初步了解译者的可见性对于读者对于作品的印象和评价有何影响;
2. 探讨译者在英译版中的可见性与作者的可见性之间的关系;
3. 通过比较《浮生六记》中的多个英译版本,分析不同译者的可见
性对于作品的翻译效果和外国读者的认知程度的差别。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英译版《浮生六记》的历
史和现状;
2. 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英译版本中译者的可见性和作品的翻译效果,从中找出不同的影响因素;
3. 统计分析法:通过网络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外国读者对
于译者可见性的看法和对于作品的评价,从中分析译者的可见性对于作
品在外国读者中的影响。
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英译版《浮生六记》中译者的可见性对于作品在外国读者中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不同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国际间文化交流,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参考。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的开题报告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的开题报告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
一、林语堂的文化身份
1.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林语堂在自己的文化身份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他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入研究西方文化。
他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渊源的探索
林语堂在文化身份上体现了文化渊源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和借鉴。
他的所作所为,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林语堂的翻译活动
1. 翻译家的身份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将西方文学、哲学、科学等重新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他曾翻译过《喜福会》、《呼啸山庄》、《吉檀迦利》等众多经典著作。
2. 翻译工作的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翻译,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对比和借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同时,他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他的贡献将为后人所铭记。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康艳【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兼具读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复合多元的过程。
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再现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的满足,都将决定译作的品位和水平。
研究译者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构成,有助于从传统的对结果导向的翻译标准的研究转向对过程导向的翻译主体研究。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have a duel identity of both readers and creators.Thu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ompound multi-process.The taste and standard of translated works are determined by translators' aestheticinterests,expectations and a bilties and the satis faction with the target readers' aesthetic expectations during aesthetic reproduction.The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translator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ult-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the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ubjects.【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译者;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作者】康艳【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茅盾先生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马冬梅【摘要】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As a great master of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Lin Yutang earned a special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y his proficiency in writing, translating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creativity and special insight, his translation theory has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in terms of eco--translatology with the example of hi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It shows that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body the ideas such as "harmonious unity of translational eco--systems", " translator--centeredness of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ranslator's action" and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4【总页数】4页(P398-401)【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生态翻译学;《浮生六记》;翻译适应选择论【作者】马冬梅【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翻译的期待视野研究摘要:林语堂的翻译及著作在西方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传奇》等译著及其其他著作曾一度进入美国最畅销的图书之列。
本文试图从林语堂译著对读者审美期待的成功满足极其超越,以期进一步了解对外文化输出所应考虑的读者因素。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05-02一、引言由于意识形态和其它一些因素,林语堂研究在国内曾是一个“禁区”。
从建国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末,林语堂在国内学术界表现出一片空白。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渐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林语堂及其作品。
但80年代中期以前对林语堂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资料的发掘和整理上。
80年代中期以后所进行的林语堂研究方呈现出一定的理论深度。
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
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
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
郭正枢于1991年发表了《林语堂英译六首苏轼词赏析》。
陈荣东发表《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在21世纪,林语堂翻译研究不断升温。
研究他的人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比较力度的论文问世。
此外,研究者们也开始研究他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名字也进入了翻译史。
但到目前为止,林语堂翻译研究尚不够全面,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翻译理论和个别代表性译作(尤其是林译《浮生六记》)的介绍和评析。
二、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联邦德国文艺学家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将这个术语引入他的接收美学的理论之中。
接收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
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即已存在的意向。
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决定了他阅读的重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接受美学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文学创作的对象是读者,因此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和作用才能成为可能。
接受美学认为将读者引入到文学的研究就中,通过对读者的研究才有可能对文学现象作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对文学活动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判断和评价。
例如为什么有的作品流传久远,有的作品却很快被人遗忘?为什么有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现在却无人问津?为什么有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提及,却在很长时间之后又成为读者注意的对象?而这些与读者当时的期待视野是密不可分的。
三、林语堂译著与当时英美读者的期待视野(一)翻译文本的选择符合读者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尽管在之前也有不少汉学家向西方介绍过中国文化,但其著作或因学术性过强,或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了解甚微。
林的翻译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西方带去传奇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奇》的导言中林曾明确叙述:“本书乃写与西洋人阅读,故选择与重编皆受限制。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林语堂翻译《中国传奇》,是要满足西方人的心理,满足西方对东方的“期待视野”。
正是这一动机决定了林语堂对其翻译文本内容的选择。
在这部翻译著作里面,他从《太平广记》、《京本通俗小说》、《清尊录》、《聊斋志异》和《清平山堂丛书》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传奇故事,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策略将原文改造,以英文重写,整合成新的文本形式,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
由于林氏的高超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使《中国传奇》契合了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阅读期待视野,并被多次重印和被美国读者广泛接受。
在英译本《中国传奇》里,尽管林语堂选择的是一些极富中国特色的传奇故事,但这并未阻碍美国的民众成为期待读者。
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美国人就不能了解异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反,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一些形象反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
中国人可以接受美国的西部牛仔形象,美国人也可以接受和理解中国的妖魔和鬼怪形象。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林语堂的翻译文本《中国传奇》和《浮生六记》了。
(二)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满足读者期待视野林语堂了解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因而在外国面前讲中国文化,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合接受者的需要。
例如,为了让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林语堂经常采取摹仿英文的形式与韵律对汉语进行翻译。
如苏轼的《西江月·梅》,原词为: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其译文为:bones of jade,flesh of snow,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flesh of snow,bones of jade,dream thy dreams,peerless one.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西江月”属双调(即前后阕相同),第一句无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风”、“丛”、“红”“空”均属上平声中的“一东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凤”、“梦”均属去声中的“一送韵”)。
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译文完全舍弃了原词的形式和韵律,而是仿照英诗的形式和韵律,下阕的第三行重复了上阕的第一行,而该诗行内部的顺序又有所变化,虽重复而不显得机械、单调,好似音乐的主旋律把上下两阕的内容贯穿起来。
其押韵方式也模仿英诗中的aabbccdd韵式。
采用仿译手法更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三)林语堂译著对读者既定期待视野的超越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对那些自己期待视野之内的作品往往并不感兴趣,相反却对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超出自己期待视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新鲜感,它有时甚至校正读者的期待视野,拓展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
这样,文学的接受过程也就成了一个不断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林译之所以能被读者接纳,是因为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同时,也启迪了读者,超越了读者,创造了读者。
林译对读者期待视野的超越表现在其女性情结。
他的文本选择偏向于女性崇拜,不管是《中国传奇》里面所描写的奇女子,还是《浮生六记》里的女主角芸娘,都带有明显的女性崇拜色彩。
这在女性运动蓬勃兴起的欧美很受欢迎是不难想象的。
且先看文本中对芸娘的描写:芸已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
沈复,1999:4when yun grew up and had learnt needle work she was providing for the family of three,and contrived always to pay k’eheh’ang’s tuition fee punctually.林语堂译,1999:5芸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人微薄之力,养家糊口,可见芸虽年纪尚轻,但却有艰辛沉重的负担,译者有意使用了。
contrived和punctually两个词就把译者之怜惜、敬佩的心情表露无遗:怜惜其生活之困苦,负担之沉重;敬佩其任劳又任怨,勤苦劳作以作家用。
又见:十八日大雨,憨竟胃雨至。
沈复,1999:78on the eighteenth,han yuan turned up in spite of apouring rain.林语堂,1999:79芸是传统女性之典范,因而在《浮生六记》中,沈三白详尽描述了芸千方百计为丈夫觅求“美韵兼备”之妾一事。
终于,芸找到了符合她心目中标准的憨园,并与她几次相约,以商谈为其丈夫作妾之事。
憨园能冒着大雨前来赴约,可以想像芸前次是如何的动之以情,谆谆劝说。
原文中的“竟”字,可见作者沈三白之惊讶,译文中的in spite of作为转折,更是译者对芸胸怀旷达之钦佩。
四、结语接受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林译当时能被西方读者接受是因为他不但满足了读者期待视野,更是因为他超越并且创造了读者。
据此,他对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当林语堂于1976年3月26日于香港逝世时,台湾《联合报》曾发表纪念社论,文中说:“……我们必须指出,林语堂先生本人,虽然并不拒却‘幽默大师’这么个头衔,但真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则应该是,而且也公认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西方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今天我们文化成功输出同样需要了解、满足并且超越读者期待视野,以期更好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注释:①无所不谈.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参考文献:[1]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2]张燕燕,郑亚南.殊途同归—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归化与异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6,(2).[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yutang,li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lif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