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林语堂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

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Abstract: Lin Y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Key words: Lin Y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

林语堂研究综述

林语堂研究综述
[ 1] 109

期 , 90 年代 为林语堂 研究的 新阶 段 ; 二 是以 90 年代为分界线 , 分为 90 年代前和 90 年代
[ 2] 至今。 三是 30 年代 , 1949- 1979 年 , 新时期, [ 3] 且新时期又以 198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流的现代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国际文坛 是位知 名度很 高的 作家 , 曾被 美国 文化 界列为
收稿日期 : 2006- 11- 29. 作者简介 : 解孝娟 ( 1979-

幽默 及 小品文 的批评居
1979 年以前的林语堂研究以鲁迅及左翼作家 对他的 宽容 多。鲁迅于 1926 年 1 月 10 日发表在 !莽原∀ 杂 志的 !论 费 厄泼 赖 应 该缓 行 ∀ 对林 语 堂的
) , 女 , 山东沂南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 林语堂的创作具有独 特的价值 和意义。他 20 年代的 甘当 土匪 及 30 年代受到鲁迅和左翼作家批评的历程生动地反 映了 五四 以来现 代中国 启蒙 与 救 亡 主题的分流与消长。而林语堂的 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 使他在东西文化冲突、交
对林语堂研究阶段的划分以前较通行的6 #
嘉兴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x ing Univ er sity
第 19 卷第 5 期 2007 年 9 月 V ol. 19 N o. 5 2007. 9
林 语 堂 研 究 综 述
解孝娟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

要 :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视 野中 有独特 价值 和魅 力的作 家 。 对他 的研 究可分 为三 个阶 段 : 1979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许春翎3(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1-0126-004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科学和理性的追求;然而,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的林语堂,赖以生存的艺术形式竟是以日常生活为原料的通俗翻译,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种熟悉而又鲜见的形式产生一种冲动:它是怎么诞生?有什么样的效果?又是怎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审美视角来看,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

林语堂翻译标准的实证分析摘要: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和翻译家。

他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遵循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

本文以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为案例,试图发现林语堂是如何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他的翻译标准。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浮生六记》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它不仅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而且在翻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一部得意译作,它是清代文人沈复写的一部散文性自传体,深得林语堂的喜欢和赞赏。

林语堂将该书翻译并介绍给世界。

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在英国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林语堂还创作了许多关于翻译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最系统,最有分量的译论当属长篇论文《论翻译》。

他在文中提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大致分为三方面:第一个标准是忠实,第二个是通顺,第三个是美。

一、忠实的标准林语堂认为译者的首要责任是对原文和原文作者的负责。

换而言之就是译者怎样做才能忠实于原文,不违背著者的意愿。

在忠实方面他做了四个方面的阐释,第一义忠实非字字对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但无字字译出的责任。

例如文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找不出同样的表达,只能根据意思来翻译。

林语堂把“乾隆乙末”直接翻译成“in the year 1775”。

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而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凡字必有神,所以字神也是众多翻译家所追寻的境界。

如:(1)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

(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林语堂不仅把句子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且还表达了隐含之意。

他用“bright”和“quiet”将芸的与众不同凸现出来,虽然这两个词看似非常简单,其实不然。

句中“quiet”尤其是点睛之笔。

林语堂翻译出了“素淡”这个字的韵味。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

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65-01一、林语堂的翻译观林语堂学贯中西,深谙东西方文化,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

该文章,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2007,p.82)在《论翻译》中,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林语堂提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

他提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而不是绝对的忠实。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详细体会其意义,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

关于“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2010,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在他看来,“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他在1923 年所撰的《论翻译》一书中着重强调:“对于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书则已,此等书则与运用之外不得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大陆对林语堂的全面研究和介绍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滥觞期,到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沉寂期,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才进入一个复兴发展期[1]。

期间,林语堂的文艺思想、文化观念等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挖掘。

但这只是对林语堂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研究。

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翻译家,近些年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研究、林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其他译作的研究等角度,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研究林语堂著作等身,对于翻译理论的论述却相对较少。

最能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属林语堂1933年写的《论翻译》一文。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序论,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陈荣东在《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一文中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介绍。

他指出,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不仅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也在阐释这三条标准的说理过程中对于翻译美学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翻译审美客体(原作)、审美主体(译者)、审美过程(翻译思维和程序)、审美产物(译作)及审美评判原则(翻译批评标准)等,阐发了精辟的见解[2]。

郎江涛和王静指出,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译学思想。

在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同时也指出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其归化的译法不利于译语语言的丰富,对文化交流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3]。

研究者不仅研读文本,也从不同的角度了阐释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理论。

如周仕宝指出,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4]。

王少娣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作品的文本选择倾向,认为林语堂的翻译文本大体可以分为哲学、文学和女性三个主题,文本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外部时代大环境因素的影响[5]。

周雪婷在从人文精神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了新的剖析[6]。

梁金花在则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理论[7]。

赵静静特别探讨了林语堂的美译思想。

尹昌莉在勒弗菲尔(Lefevere)提出的“改写”(rewriting)理论框架下,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发现林语堂翻译作品在目的语读者中倍受推崇的原翻译家林语堂研究述评郑中求(河南科技学院,新乡45300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对于翻译家林语堂开展的研究却相对较晚。

本文从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研究,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和对林语堂译其他作品的研究三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综述收稿日期:2009-09-07作者简介:郑中求(1980~),男,汉族,河北新河人,河南科技学院助教,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

因在于他在翻译中对原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操纵和改写,以适应西方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8]。

李昕燕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出发来研究林语堂的翻译实践,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林语堂的翻译活动的因素,探讨了林语堂决定选材和翻译策略的深层原因[9]。

研究者也对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

李巧芳比较了林语堂翻译思想和奈达的翻译理论,探讨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等,指出了二者的相同观点,评述了二者的相异之处,同时对其翻译理论形成背景作了对比分析[10]。

付丽从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着眼,探讨在中国近代的特殊历史文化状况下,鲁迅和林语堂对这一文化状况的不同态度对其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指出在一定的客观文化环境中,译者对该文化的主观态度并非是一致的。

因而在翻译实践中,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策略取向。

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

翻译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11]。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曹明伦继承和发展了林语堂的句译理论,倡导翻译以句子为最小单位[12]。

朱明海指出,林语堂的诗歌翻译思想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渊源之一,林语堂的译诗风格对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有重大影响[13]。

二、林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据林语堂之女林太乙女士统计,林语堂的主要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古文小品》和《冥廖子游》三种。

其实,林语堂的中译英作品还散见于《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作品》和林语堂所著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书。

在林译作品中,《浮生六记》最为著名,研究者着力也最大。

翟红梅和姜家涛的《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一文(以下简称翟文)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研究进行了评述[14]。

他们把近年来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方面,并指出对《浮生六记》英译的研究多数属微观研究,指出深化林语堂翻译研究应坚持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汉英和英汉翻译研究相结合,语言学、诗学、文化学翻译研究方法相结合,翻译主、客体研究相结合。

翟文的意义在于这是首次对林译《浮生六记》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但作者只是根据18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样本较少,同时该篇文章只是对期刊文章进行了研究,没有涉及到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对《浮生六记》研究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年来,针对《浮生六记》的研究日渐繁荣,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鉴于翟文对已2005年以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此处仅对2006-2008三年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梳理。

(一)宏观研究成效显著按照翟文的分类,以语篇、跨文化交际、译者主体性、译语文化及其读者等为切入点来研究翻译的论文可归属为宏观研究,翟文查到并分析了4篇宏观研究方面的论文,近三年来,相关宏观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视角多样,研究成果丰富。

林语堂提出了“美”的翻译标准,他也是这一翻译标准的忠实实践者。

王千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浮生六记》林译的审美再现。

在研究方法上,他采取了语料分析的方法,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个例中翻译审美再现过程的具体语料分析,进而探讨了林语堂实现翻译审美再现的主观条件和林译本中审美再现的主要表现类型,以及审美再现的两个方面[15]。

韩志华从中西文艺美学、翻译美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林译《浮生六记》的美学再现,并探讨了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的美学素质及其作用,指出提高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审美再现的关键[16]。

窦金明从“形似”和“神似”的视角分析了林语堂如何使翻译传神达意,体现原作之美[17]。

王少娣从模糊语言这一独特角度出发,分析了林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18]。

对《浮生六记》的研究也在多重视角下展开。

王丽从目的论这一角度分析了《浮生六记》的翻译,指出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并研究了林语堂如何在该目的指引下处理和传达中国文化,认为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实现了它传达中国文化的目的[19]。

车欢欢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对林译《浮生六记》进行了分析,认为文本的选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林译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使《浮生六记》成功地进入目的语文化,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和喜爱[20]。

朱赛妮从语篇可接受性视角出发,从意图性,衔接,连贯,信息性,情景性,互文性六个方面对《浮生六记》林译本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林译的成功在于实现了这六个方面的可接受性,进而实现了整个语篇的可接受性,使其译本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

姚瑶将《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意识文化信息的传译放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分析,指出林译在意识文化信息的传译方面虽然存在缺憾,但仍有成功甚至经典之处[21]。

崔玮玮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浮生六记》的林译,指出林语堂的翻译十分符合功能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其译文不但忠实再现了原文,并且在艺术的层面上有所突破,是对原文的艺术再创作[22]。

(二)微观研究逐步深入按照翟文分类,对林译《浮生六记》的特色、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的研究属于微观方面的研究。

相对于翟文中微观研究多于宏观研究的情况,近三年的微观研究相对较少。

陈爱明在其硕士论文中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讨论了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探讨了林译本的句子,四字短语、词序和风格,分析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称谓、专有名词、度量单位、文化特色词语、历史典故的翻译策略。

陈爱明指出,就翻译的一般情况而言,语言层面应以归化翻译为主;文本风格应当用也可以用异化策略;文化层面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23]。

谢爱玲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了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了林语堂所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24]。

熊宣东和冯文坤运用I.A.Richards的“细读”理论,分析了《浮生六记》原文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特点,并针对文化专有项的讨论,论证了文学翻译“似”与“半”的本质内涵[25]。

蓝红军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兼容与杂合现象,指出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26]。

张美平从四个方面———理解透彻,语言地道;忠实准确,生动传神;内涵完整,寓意清楚;译法多样,老道圆熟———分析了林译《浮生六记》,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27]。

大多数研究都对林译《浮生六记》持肯定态度;薛军伟却另辟蹊径,在认真对比英汉语文本的基础上,对林译提出了批评意见。

他认为林译存在对原文理解较浅,对原文理解存在失误、一些翻译手法能引发读者理解障碍、解释不充分、难以完美地传达体现的情感等问题[28],自成一家之言。

同时,这也让我们更深的理解翻译之难,典籍翻译之不易。

(三)对比研究任重道远《浮生六记》的英译本有两种,一个是林语堂译本,一个是雪利·布莱克(Shirley Black)的译本,这两位翻译家,一位是东方文化背景。

另一位是西方文化背景,后者同样翻译了《浮生六记》,并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

由于文化背景各异,两者的翻译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但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不是很多,还有很大的文章可作。

就笔者目前所见,最早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是刘嫦的《从<浮生六记>两译本看归化和异化》(该文发表于2003年,但翟文未收,故此处加以评述),这篇文章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对《浮生六记》的两中英译本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看法,并指出,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异化应是主流,归化是补充[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