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研究综述
林语堂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

林语堂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翻译家,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讨论“美”的翻译家,首次提出了“美”的翻译标准,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原文的风格与内容并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本文旨在透过林语堂”美学“思想的阐释,在美学思想关照下探讨其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诗词的英译,分析林语堂的美学翻译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其苏东坡诗词英译作品之中的。
标签:林语堂;美学思想;苏东坡诗词0.引言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翻译的科学性伴随艺术性,翻译的艺术性强化了它的科学性。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几乎所有命题都具有哲学和美学渊源,都是对文学中美学的探讨和评价。
美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而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他认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
凡艺术的成功,必赖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
[1]本文结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诗词的英译,通过分析林语堂提出的美学翻译思想来探讨林语堂是如何实现其“美译”观点的。
1.林语堂翻译标准中的“美译”思想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标准问题。
他认为翻译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我们必须记得这所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于艺术文的问题。
”[1]在这里,林语堂提出的“美”的标准比严复的“雅”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对于“美”,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他并认为世界一切美术都是一种表现,而表现能力,为一切美术的标准。
[2]林语堂深受克罗齐的影响,他认为,翻译除用之外,还要兼顾到美,使翻译成为一种艺术。
而译艺术文最重要的是解决“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研究概述

林语堂研究概述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 Anderson)[(1)]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eind)出版。
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
我的话说完了。
我就要告辞了。
”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
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
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
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
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
”这真是画龙点睛,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一生思想性格的特殊性,证明林语堂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合伙人、挚友徐訏[(2)]在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林语堂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徐訏一语道出了林语堂以自己的存在为文学史家们出了一道难题。
林语堂确实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主要难度还是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集古今中外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结合,融古会今。
任何事情,哪怕是苍蝇、臭虫、抽烟、戴帽、吃糍粑、睡觉……林语堂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变成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或两种文化选择的大题目。
别人极力掩盖的,正是他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的,他会不屑一顾;他不仅不回避矛盾,还以“一捆矛盾”自诩。
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
林语堂本身就是“一团矛盾”,“一团连自己也理不清的矛盾,外人要去清理出头绪来,自然更不容易。
”[(3)]因此,研究和评价林语堂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给林语堂的头衔很多,“高人雅士”、“幽默大师”、“语言大师”、“一代宗师”、“一代哲人”、“中国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的奇葩”有之;骂他是“反动文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洋奴”、“袁中郎徒子徒孙”也有之;说他“前期是战斗的,后期是绅士”,早期是“叛徒”,后期“投身美帝国主义”有之,认为林语堂是“爱国主义者,不能全盘否定”,甚至毫不隐讳地说:“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4)]的也不乏其人。
个人总结-[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林语堂的散文
![个人总结-[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林语堂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25cea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0.png)
个人总结-[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林语堂的散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林语堂性灵散文观形成的个人因素,包括家乡自然山水对他性格和为人的影响、父亲对他在西学和性格上的影响、好友周作人对他在散文观方面的影响等。
关键词:林语堂性灵散文观个人经历一种文学观的形成往往交织着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社会、文化、制度、个人等等。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认为,历史过程中的结果,不是由哪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的,它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总的合力”,即“历史事变”。
①本文主要探讨林语堂性灵散文观形成的个人因素。
从个人因素来说,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与自然山水,尤其是家乡漳州的自然山水、父亲及基督教家庭和好友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一、自然山水的影响林语堂曾经回忆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事物时说:“影响于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州的西溪的山水。
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
”②对于家乡山水的影响,林语堂认为:“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为社会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求比较,至足为我鄙视之。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子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③林语堂后来的思想倾向于老庄的道家思想,“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
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崇拜,原始的淳朴。
第三,他代表奇幻意向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④“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
从这点上,吾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⑤而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主张与自然山川、道家思想关系密切。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

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王轶楠杨中芳(XX大学心理系,XX,510275)摘要本文在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子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面子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基本概念不清,多停留于理论层次的探讨,缺乏可靠的结论与实际的证据。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建议从与面子具有本质性联系的自尊概念入手针对面子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可行性的探究。
关键词:面子自我意象文化自尊面子(Face)———这个脸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林语堂,1936)。
然而,这个看似一听就懂的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就觉得糊涂了(鲁迅,1934)。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外学者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如今面子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面子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众多理论上的重要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针对目前面子研究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进而为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寻找思路与方向。
1 面子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所关注的有关中国人面子的论述开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这本书。
史密斯认为“面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史密斯,1894)。
鲁迅一生中也曾多次谈到面子问题:“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面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这三个方面(X欣淼,1996)。
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掉”,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的心像,并将“面”与“命”、“恩”结合称为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认为它们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X,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
蒙娜·贝克叙事学视角下林语堂英译《莺莺传》研究

an
d
s l a tl n
as
n
ar e
d
n
w
g
m
r e a
r ; h d es
e
r e -
r w
l t
t e
e s
m tt i
o u
o r
dde d
m
t n
r e
n t s
si
s e
l v t v l e
e
i
r f
.
a
m
e
;
m ade
an
th e
lab el by
ta
k i
g Y
u an
Z h e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文 的叙 事模 式 作为重 要 的考 虑 因 素 产生 于 经典结 构 主义 的叙 事 学在 诞 生 之后 很 快 成 为 国际 性 的
,
。
文 学研 究 潮 流
有学 者 认 为我 们 现 在 经 历 的是 一 场 叙 事转 向 。 r n a e 就 是 叙 事转 向 的一 位 代 表 人 物 英 国 著 名 翻 译理论家 M o B k a n s a t o n 。 n o n e t: l i 且 i A Na r a r t iv e A e e o u n t 翻 d c 在其著作 肠 《 译 与冲 突 一
, , , , 。 。
对参 与 者 的重 新 定 位 是 指 通 过 运 用 语 言 手段 如表 示 时 间 空 间 指 示 方 言 语域 特 征 的词 以 及 各 种识 别 自我 和 他 人 的手 段 来改 变 翻 译 活 动 的参 与 者 之 间 以 及 他们 和 读 者 或 听 众 之 间 的关 系 重新 定 位叙 事 文本 中的 参 与 者 比 如 通 过 对 语 言手 段 的调 整 译 者 可 以 改 变 这 里 和 那 里 他们 和 我们 读 者 和 译 者 之 间 的位置 关系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旨在回顾与展望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
在我们探讨了研究动机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中,我们对林语堂家族小说的历史概述和文学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目前研究的现状和热点问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我们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林语堂家族小说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学遗产。
通过本文的回顾与展望,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兴趣,为这一文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动机、研究目的、历史概述、文学特点、现状、热点问题、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动机林语堂家族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我之所以选择研究林语堂家族小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动机。
林语堂家族小说在探讨家族、爱情、友情等主题时展现出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发。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也有助于扩大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认识,深化对其创作理念和风格的理解。
通过对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进一步探讨和挖掘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1.2 研究目的林语堂家族小说研究的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林语堂家族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推动对其作品的全面理解和解读。
通过研究林语堂家族小说,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题特点,揭示作家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关怀与思考,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探讨林语堂家族小说的研究意义还在于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阅读指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学价值,促进作品的传播与推广,推动林语堂文学的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

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幽默的中文译名始见于林语堂先生的《论幽默的译名》一书,是从英语单词Humor音译过来的,通常认为含有诙谐、调侃、有趣而意味深长等意义。
对幽默的理论进行研究,已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地位的专门学科。
对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并且随后经由各学科的相互协作得以不断的发展完善。
以下是对近年来国内有关英语幽默研究的综述。
早期从心理学、修辞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角度研究幽默,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才占有一席之地。
幽默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学科性,迄今为止对幽默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
不可否认,国内幽默言语的研究较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不管是在研究队伍的阵容上,还是在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从认知模式、心理机制角度着手的也比较多。
同时出现了不局限于英语一种语言的研究,所选的语料有中文的,有俄文的等。
如严维华(2002)用合作原则分析了老舍的《茶馆》中的幽默。
2.1语义学角度:脚本理论、歧义、双关、别解、大词小用Raskin(1985)的脚本理论及Attardo&;Raskin(1991)的普通言语幽默理论是从语义的角度对幽默研究的重要理论。
师静(2000)从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对由于歧义现象产生的幽默结合鲜明的例子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歧义是使幽默产生的常见手段。
双关是利用语音和词语的多义性,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彼此之间产生了双关,产生幽默效果(杨洁2003:9)。
英语幽默中的一些常见的双关形式包括: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源双关、语用双关、缩合--混成双关和双语双关(吕光旦1991)。
杨洁(2003:12)还从别解、大词小用方面分析了幽默的产生。
2.2语用学角度:合作原则、前提、关联理论、会话含义、指示语等国内学者以语用学理论观点为支撑,对幽默进行的研究要比语义学角度的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期 , 90 年代 为林语堂 研究的 新阶 段 ; 二 是以 90 年代为分界线 , 分为 90 年代前和 90 年代
[ 2] 至今。 三是 30 年代 , 1949- 1979 年 , 新时期, [ 3] 且新时期又以 198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流的现代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国际文坛 是位知 名度很 高的 作家 , 曾被 美国 文化 界列为
收稿日期 : 2006- 11- 29. 作者简介 : 解孝娟 ( 1979-
一
幽默 及 小品文 的批评居
1979 年以前的林语堂研究以鲁迅及左翼作家 对他的 宽容 多。鲁迅于 1926 年 1 月 10 日发表在 !莽原∀ 杂 志的 !论 费 厄泼 赖 应 该缓 行 ∀ 对林 语 堂的
) , 女 , 山东沂南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 林语堂的创作具有独 特的价值 和意义。他 20 年代的 甘当 土匪 及 30 年代受到鲁迅和左翼作家批评的历程生动地反 映了 五四 以来现 代中国 启蒙 与 救 亡 主题的分流与消长。而林语堂的 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 使他在东西文化冲突、交
对林语堂研究阶段的划分以前较通行的6 #
嘉兴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x ing Univ er sity
第 19 卷第 5 期 2007 年 9 月 V ol. 19 N o. 5 2007. 9
林 语 堂 研 究 综 述
解孝娟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视 野中 有独特 价值 和魅 力的作 家 。 对他 的研 究可分 为三 个阶 段 : 1979
解孝娟 : 林语堂研究综述
# 107 #
费厄泼赖
观提出了清醒的忠告。后来针对林的
林语堂的真实, 并为林语堂研究提供了 生 一个学者 的切入口。
一介书
幽默观和小品文作了一系列杂文, 如 ! 从讽刺到 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 论语一年 ∀ !小品文的 危机∀ !病后杂谈∀ !杂谈小品文∀ 等。另外 , 廖 沫沙于 1934 年 4 月 14 日在 !申报自由谈∀ 上以 埜容 的笔名针对 !人间世∀ 的创刊发表了 !人 间何世? ∀ 的文章, 认为 西方文学有闲的自由的 个人主义 , 和东方文学的筋疲骨软、毫无气力的 骚人名士主 义合而为小品文 。另 外, 周木斋的 !小品 文杂说 ∀ 、聂绀 弩的 ! 我对 于小 品文 的意 见∀ 、洪为发的 !我对于小品文的偏见∀ 等文都对 林语堂及其幽默小品文给予了批判。 以上论述都是针对林语堂的 幽默 性灵 的小品文的 , 具有微观的性质 , 而胡风的 !林语 堂论∀ ( !文学∀ 1935 年 1 月 1 日 4 卷 1 号) 则以 作家论 的形式详细地分析了林语堂思想和创作 的发展变化, 开启了对林语堂宏观研究的一个侧 面。但胡风也从左翼文艺的立场出发对林语堂从 语丝 性灵 时代向 30 年代提倡 的转变提出了批评。 幽默 小品文 和
为了使林语堂研究有个清晰的脉络, 本文按大致 轮廓分为三 个阶段 : 1979 年以 前, 80 年 代, 90
20 世纪智慧人物 之一。 1975 年国际笔会第 41 年代至今。 届大会上 , 他被选为总会副会长。他的长篇小说 !京华烟云∀ 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他既是散文大家 , 又是小说家、思想家、文化传 播者和翻译家, 是个知识渊博、闪现思想智慧的 人物。因此, 对他的研究是很有价值也是有相当 空间的。
年以前 , 80 年代 , 90 年代至今 。 1979 年以前的研究很薄弱 , 以印象式批评和观点 批判为主 ; 80 年代的研 究 进入了史料挖掘与理论思考 、 宏观视野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阶段 ; 90 年代以 来的研究则 显示了初 步的繁荣 , 但仍需开拓和深化 。 关键词 : 林语堂 ; 研究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I206 7 An Overview on the Study of Lin Yutang XI E X iao- juan ( L iterature Department of Shando ng U niver sity, Jinan, Shando ng 250100) Abstract: L in Y utang was a w riter that has special value and magic pow er in the Chinese M o der n L iter atur e visual field. T he r esear ch of L in Y ut ang is divided into thr ee stag es: befo re 1979, 80s, the 90s and up to no w. In the years befo re 1979 the study of him w as v ery w eak, mainly featuring in impressiv e criticism and standpo int judg ment; In the stag e of the 80s, the r esear ch of L in Y utang entered the period of histor ical data mining and theo retical thinking , a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cr oscopic visual field and or ig inally t ex ts study ; the research since 90s then show ed it s elementar y pro sper ity, but still needed to be ex pand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 L in Yutang; study; ov erview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号 : 1008- 6781( 2007) 05- 0106-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