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
(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著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
在我国,自译活动开展较晚,对其研究零散不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自译家及其自译活动。我国自译活动以现当代文学阶段最为突出,自译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张爱玲、白先勇、萧乾、余光中、刘诚之等.其中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张爱玲自译《赤地之恋》,《五四遗事》等.白先勇自译《台北人》、《香港一九六零》等,萧乾自译《吐丝者》、《土地回老家》等.
(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作者:罗丹婷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林语堂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与翻译家,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的文坛上,林语堂享有至高的知名度。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文化传递,以其丰富的作品和独特的经历,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本文以林语堂的自译本《啼笑皆非》为例,从文化取向、审美角度和作品再创作角度等方面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观。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啼笑皆非》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 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l关 于 自译
标准。
表 I《 啼笑皆非》 1 章的 高频词 前 1
a 顾名思义 , c译 , 即作者翻译 自己的作品 , 对于 “ 忠实” 标准 , 他提 出有 四义 : 须传神 ; 非绝对 ; 须通顺。 关于传 译 者 即作 者 本 人 。 今 为止 , 至 自译 有 以下 几种 解 非字译 ; 释 :法 国学 者 莱 恩 尼 尔 ・ 鲁 特 曼 ( a i 神 , 格 Rie nr 林语堂对“ 字神”从语 言学和心理学 , G um n 认 为 , rta ) 自译是指翻 译自己作 品的行 为 理 论 两 个 角度 做 了很科 学 的阐 述 “ h tn l a t — r n lt n n s l ta sa in T e el s u o ta sai a d e - r n lto o f 关 于 “ 顺 ” 准 , 是 从 心 理 学 通 标 他 r fr t t e c o rnsai g n ’ o wrt 上角度指 出:须以句为本 位,译者必将 ee s o h a t f ta lt o es wn n i — “ i g o t e rs l f u h n u d ra i g’ 原 文全局 意义详细准确 的体会 出来 , n s r h e u t s c a n et k n . o ’ 吸 (rta,2 0 l) 时 , rt n 认 为 , 译可 收心中 ,然后将此 全句意义依中文语 法 Gum n 04:7同 Guma 自 ; “ 以指 翻 译过 程 也 可以指 翻 译 的后 果 ,并 且 暗示 译 出”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 者心 中 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 非 先将 原文思想译成有 意义之 中国话 , 似中国话 实非 中国话 , 似通 奇( ooi) Ppvc则认为 自译是作者本人将原来的文 则据字直译 , 本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o oi17 :9 而 不通 , 不 能 达 到通 顺 结 果 ” ( 新 Ppv , 61) c9 决 。 罗 这两种解 释都指出是作者本人充 了翻译者这 璋 ,944 8) 18 :1 个角色的。 关 于 “ 的标准 , 美” 林语 堂认 为理 国外学者对 自译 的研究已有 相当悠久 的 想 的翻译 家应 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 艺术。 历 史 , 以上 的 引 文 可见 一斑 。根 据 格鲁 特 曼 ,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 从 在1 6世纪 , 欧洲的很多诗人流行翻译 自己的拉 之心对它 , 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使 尤其 更 不 丁文作品,存 12 9 4年到 16 9 9年间 ,自泽很盛 是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 “ 可不 注 意 于文 字 行 。近 代也有 著名 自译家 ,如 贝克特 a e l 之 美 的 问题 ” ( 秉 钦 , 0 4 18 m u 。 王 2 0 :7 ) B cet 纳博科夫(l i i N o) 他们不 ekt、 ) Va mr ao v d t k 等。 22翻译 文化 观 . 仅 仅 做 自译 , 对 自译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f 建 还 、 郭 林 语堂在其 4 O岁时 , 要求 自己“ 两 中 ,0 02 7 20 :5) 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深 相 比国 外 的研 究 , 闰学 者 对 自译 的关 注 受 中西方文化熏陶, 中 西方文化 、 中国传统 则显得寥寥无几 , 尽管我们国家有相当多的自 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结 合下 ,形成他独 译家 , 如张爱玲 、 萧乾 、 白先勇 、 林语堂等 , 且他 有 的中 西 融 合论 。 对 于 翻 译 , 同样 提 而 他 们 自身都是作 家和翻译家. .林语堂便 是其 中一 倡要翻译文化。如林语堂在《 啼笑皆非》 位。事实上 , 中国好几位翻译家 , 如许渊冲 、 傅 中译本序 里,从 中国角度谈到的文化的 雷 、 等 都认 为 自译 是最 理 想 的 翻 译 。 茅盾 世 界 主 义 , 以看 作 是 “ 可 中西 融 合 ” 的概 述 : 论 不 2 林 语 堂 翻译 思 想 仅要求中西文化通过学习借鉴来完善 自己 , 更 我 们知道译者 的翻 译思想往往决定 着译 要求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 ,以现代化的世界 者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选取林语堂作品做个案 文化为最终 目标 而林语堂 的翻译中 , 多种翻译 分析之前 , 有必要先理清林语堂的译学思想 , 大 策略都得 到 _恰当的运用 , 『 在这个角度来看 , 为 致可分为i个部分 : 翻译标 准论 、 翻译文化观 、 了更好的传递文化信息 ,林语堂是很倾向翻译 翻 译伦 理 观 。 文化观的。 21 . 翻译标准论 23翻 泽伦理 观 - 林语堂提 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 林语 堂的翻译 三大标准从 另一角度 可以 理 问题 ”换 言 之 , “ 译 的 问题 . 可 以 说 是 说是译者的 二大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 即 翻 就 三 “ 语 言文 字 及心 理 的 问题 ” 町以说 , 语 堂 是 中 责任, 。 林 第二是译者对 中国读者的责任 , 第三是译 国译学史上第…个最明确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 者对艺术的责任 样 的责任心备 , 然后 可以谓 学作为翻译理论的“ 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 。而也 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 新璋 ,9 4 4 8 18 :11 正 是在 这 两 个基 础 上 ,他 集 成 了前 人 译 论 的 精 在 《 翻译 》 文 的 开 头 , 语 堂将 翻 译 看 论 一 林 华, 提出了翻译 的三大标准 : 实 、 忠 通顺 和美的 成是一门艺术 ,而译者的修养则需要具备以下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的是 西 方 作 品 译 文 而 非 地道 的 中文 创 作 。 而 林 语 堂 将
上 述 英 文 分 别 同化 为 “ 念咒经文” 、 “ 佛爷 ” 及“ 方 丈 法 师” , 这 些 佛 教 宗 教 词 广 为 中 国读 者 所 熟 悉 。
2 . 风 俗 习 惯
a l l t h i n g s . ( 5 9 )
之后 , 曾翻 译 过林 语 堂诸 多英 文 作 品 的 台 湾 学 者 宋 碧
云 出版 了 她 的译 本 。
一
( 3 c ) : 遣 就 是他 假 神 的谕 旨 ,舆 他 磋 商 的 神 便
是事寅主羲 , 他 是 那 佃 神 的大 傅 教 士 。f 3 8 ) 宋碧 云用 “ 神 的谕 旨” 来 译“ o r a c l e s ” ” , “ 神” 来 翻
1 . 宗 教 词 汇
关键词 : 林语 堂 《 啼 笑 皆非 》 自译
林 语 堂 深 受 中 国传 统儒 、 释、 道文化的影响 . 这 在 自译 活动 在 西 方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但 直 到 2 0世 纪 他 的翻 译 中可 以体 现 出来 。 比如 :
6 0年 代 , 学 者 们 才 开 始 注 意 自译 活 动 。
一
在 于 二 者对 词 汇 翻译 的不 同处 理 。 通 过仔 细 研 究 我
有 浓 重 的 西 方 色 彩 。 中 文读 者 读 到此 , 会 意识 到所 读
们发现 , 在一些字词 的翻译上 , 林 语 堂 的译 本 不 仅 传 达出“ 字神” , 同 时 把 字词 的 隐含 意 义 “ 显 现化 ” 。 例如 :
( 1 a ) :W h a t w e n e e d a b o v e a l l i s a t h e o r y o f t h e
林语堂啼笑皆非内容解读

林语堂啼笑皆非内容解读咱今儿就来聊聊林语堂那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你还别说,这事儿啊,就跟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场小闹剧似的,特别有意思。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几个老友约好了一起聚聚,顺便聊聊最近看的书。
其中有个哥们儿,那可是个十足的文学迷,对林语堂那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聚会一开始,他就眉飞色舞地跟我们侃起了林语堂。
“你们知道不?林语堂那文笔,简直绝了!”他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挥舞着手臂,那架势,就好像林语堂是他亲爹似的。
“哟,这么厉害啊?那你给我们讲讲,到底哪儿绝了?”另一个朋友有点不服气地接茬儿道。
这哥们儿一听,更来劲儿了:“林语堂的文字啊,幽默风趣,还透着股子生活的烟火气。
他写的那些事儿,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一样,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挺有深意的。
”“行了行了,别光说这些大道理。
你给我们举个例子呗。
”我也忍不住凑起了热闹。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比如说,林语堂写过一些关于吃饭的事儿。
他形容吃饭的场景啊,那叫一个生动。
就好像你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饭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筷子在菜盘里穿梭,有人抢着夹肉,有人慢悠悠地挑着青菜,还有人一边吃一边吧唧嘴,那画面感,简直了!”我们听他这么一说,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爱开玩笑的朋友打趣道:“你这说得我都饿了。
要不咱这会儿也模仿一下林语堂笔下的吃饭场景,来个现场版的?”大家一听,都觉得挺有意思,纷纷响应。
于是,我们就像一群孩子似的,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有人拿起筷子,假装很优雅地夹起一块肉,放到嘴里,还不忘发出一声满足的“嗯~”;有人则故意把筷子弄得叮当作响,嘴里还念叨着:“这肉怎么这么香啊,我得多吃几块。
”还有人一边大口嚼着,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哎呀呀,你们别跟我抢,我还没吃够呢。
”我们就这样闹哄哄地“吃”了起来,每个人都尽力模仿着自己想象中林语堂笔下的人物形象。
笑声在屋子里回荡,大家都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可就在我们闹得正欢的时候,突然有个人一拍脑袋,说:“咱光顾着闹了,都还没吃饭呢!这会儿真饿了!”这话一出,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刚才只是在瞎闹,肚子早就开始咕咕叫了。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林语堂的《啼笑皆非》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散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涉及到翻译和语言的话题。
在其中,他提到了“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某些特定概念或价值观念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的自译对于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就一些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展开自译研究。
首先是“吃苦”,在中文中这是一种价值观念,代表着一个人能够承受苦难、吃尽苦头,从而达到目标的精神。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ndure hardship”,即“忍受艰苦”,准确地传达出“吃苦”的含义。
其次是“忍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和耐心。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xercise patience”,即“保持耐心”,传达出“忍耐”的精神。
- 1 -接下来是“面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它可以代表个人的尊严、荣誉、形象等。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reputation”,“honor”等,具体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情面”则可以理解为“面子”中的一种,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和情感纽带。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sentiment”,“obligation”等。
“人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其中包括了礼仪、情感、义务等方面。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human sentiment”,“obligation”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读者背景来决定。
“礼仪”是一种社交规范,代表了文化中的一种高雅和优美,也是文化负载词中比较难以自译的一个。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tiquette”,“manners”,“courtesy”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汇可能不能完全传达“礼仪”的精髓。
“家庭观念”是指对于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的看法和认识。
浅析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

2 0 1 4年 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 e n t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在 翻译活 动 中表现 出 的一种 主 观能动 性 , 它具 有 自
是 翻译 目的对译 者 翻译 策略 的选 择有 决定 作用 , 当 作 者 想通 过译 文达 到教 育读 者 的 目的时 , 他 就会 更
多采 用归 化 的翻译 策 略 。
《 啼笑 皆非》 的创作背景是 1 9 4 1 年 日本偷袭 vBiblioteka o l | 3 3 N o . 2
2 0 1 4 . 4
浅析林 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 皆非》
王 显 辉
( 南 昌航 空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西 摘 南昌 3 3 0 0 6 3 )
要: 译 者主 体性在 林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皆非》中得 到 了充分 体现 。其 警醒 国人 的翻译 目的 和 中国传统 文化取 向决定 了林 语 堂 必 然选 择 “ 归化 ” 的 翻 译 策略 , 其 审 美观 促 使 他 进
般 来 说 译 者 主体 性 主 要体 现 在 译 者 理解 原
文、 选 择 翻译 策略 和创造 性 等三 个方 面 。 由于林 语 堂集 《 啼笑 皆 非》的作 者 和 译 者 于一 身 , 其 对 原 文 理解 没有 探讨 的必 要 。本 文将从 翻译 目的 、 文 化取 向角 度分 析林 语堂 翻译 策 略的选 择 ; 从 审 美角 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摘要:自译是一种特殊且有趣的翻译现象。
对自译现象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著名作家林语堂自译其英文作品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为例,将林语堂自译本与台湾译者宋碧云的译本进行比较,总结了林语堂的自译特点,并探讨了影响林语堂自译的各种因素。
由于是翻译自己的作品,自译者比普通译者对原文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林语堂的自译在看似“不忠实”和“叛逆”的背后,实际上是最为忠实的翻译。
关键词: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
自译活动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自译活动。
1943年,林语堂完成了《啼笑皆非》的英文创作。
1994年,林语堂回国并自译了这本书。
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曾翻译过林语堂诸多英文作品的台湾学者宋碧云出版了她的译本。
一、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与宋碧云译本对比研究
(一)从语言层面对比林译本与宋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宋碧云译本存在明显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二者对词汇翻译的不同处理。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字词的翻译上,林语堂的译本不仅传达出“字神”,同时把字词的隐含意义“显现化”。
例如:
(1a):what we need above all is a theory of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 (59)
(1b):我们所最需要的,就是阴阳消长,祸福倚伏,万物齐一,复归本原的哲理。
(63)
(1c):我們所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生活韻律與各物調和並互相關聯的理論。
(32)
在这个句子中,单词“rhythm”,“unity”和“interrelatedness”通常会被译为“韵律”、“统一”及“相互关联”。
相应地,“a theory of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可被译为“一个生活韵律与各物统一并互相关联的理论”。
这种译法正与宋碧云的译文相吻合,是合理且能被大家接受的。
普通的译者是很难琢磨透这种“theory”究竟指什么,所以只好采取直译的方式。
然而,对于自译者林语堂来说,他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将这种“theory”的隐含意义——“阴阳消长,祸福倚伏,万物齐一,复归本原的哲理”表达出来。
林语堂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使得译文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从文化层面对比林译本与宋译本
在我们阅读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本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
这些文化词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出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
1.宗教词汇
林语堂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翻译中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
(3a):it is his oracles,and the god he consults is materialism,and of that god is the high priest. (64)
(3b):这就是他的念咒经文;他所崇奉的佛爷就是物质主义,而他自身便是这教门的方丈法师。
(68)
(3c):這就是他假託神的諭旨,與他磋商的神便是事實主義,他是那個神的大傳教士。
(38)
宋碧云用“神的諭旨”来译“oracles””,“神”来翻译“god”,“大傳教士”译“the high priest”。
这些词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
中文读者读到此,会意识到所读的是西方作品译文而非地道的中文创作。
而林语堂将上述英文分别同化为“念咒经文”、“佛爷”及“方丈法师”,这些佛教宗教词广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2.风俗习惯
中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林译文中的文化词也反映出这一点。
(4a):through this bowing and singing,our hearts were supposed to be changed,we were to feel refined and civilized,like the lords and ladies at the court of louis ⅹⅴ. (82)(4b):由这揖让鼓乐,人心为所感化,就如路易第十五宫廷的士女,温文尔雅,进退作揖,大家觉得文明样子。
(按:其时中
国文化在欧洲影响极大,故其男人梳辫子,穿缎裤,贵人坐轿子,陈列重瓷器,唯辫子嫌短,不甚美观。
(87)
(4c):由於鞠躬和歌唱我們的心性便可有改變,我們便覺得高尚而文明了,正像路易十五宮中那些侯爵與貴婦一樣。
(62)在文中,为证明中国文化对“路易第十五宫廷的士女”的影响,林语堂对当时中国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梳辫子,穿缎裤,贵人,坐轿子,重瓷器,这些都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
二、林语堂自译策略
(一)释义法
正如我们前面提及,林语堂自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翻译原文的大意,而非逐字对译。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翻译原文大意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释义法。
(5a):we are sowing what we do not mean to reap. (18)
(5b):不过我们收豆不肯种豆,收麦不肯种麦罢了。
(19)(5c):我們正播下不想收穫的種子。
(23)
英文原文的意思正如宋碧云所译——“我們正播下不想收穫的種子”。
可以说这种译法无论是“信”还是“达”,都已经满足了要求。
然而,对比林语堂的翻译,我们会发现他的译文更生动、地道,读者读到此处,豁然开朗。
(二)直译加注
除了释义法,林语堂在自译中还采用直译加注释的译法。
举例
来说:
(6a):let’s be a little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and tiresome and go back to thucydides.
(6b):好,大家也来搬书籍,做学究,看看修昔底德怎样记述。
(thucydides,古希腊的司马迁,所记当年希腊五十年见内战peloponnesian war一书,称为希腊最客观公允的史书,为现代史家所极称赏。
)(25)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脑海里始终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设想如果把“thucydides”简单译为“修昔底德”,中国读者对此人摸不着头绪。
因此,林语堂通过在括号加注的方法,“古希腊的司马迁”形象在中国读者脑海中油然而生。
(三)意译法
林语堂自译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意译。
为使其译文更好地为中国读者接受和阅读,林语堂采取意译的方法。
(7a):peace is rich,peace is satisfying,peace is growth and movement and action and life. (65)
(7b):国泰民安,于是乎天地化育,万物滋长,而芸芸众生得托生于其间,各善其事,安居乐业,优游以卒岁,岂非万民之所厚望,天地之常?(70)
(7c):和平是富足,是滿足,是生長,運動,行動和生活。
(41)
原文仅15个单词的句子被译为59字的汉语句子。
实际上,除了翻译原文的大意,林语堂对中文本进行了适当的增译。
如果仔细比对的话,中国读者可能会困惑,简单的“rich”,“satisfying”,“growth”等词怎会被译为“国泰民安”、“万物滋长”、“安居乐业”……也许只有自译者,才能这么自如地穿行于原文与译文之间。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首先,林语堂的自译是忠实地翻译。
这里的忠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由于是翻译自己的作品,自译者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作品;林语堂对“忠实”有自己的标准,忠实并非指字字对译,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神”,要做到通顺翻译。
其次,林语堂的中文译本是超越原文的翻译。
由于英文原文包含多处对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描写,在用汉语表达这些内容的时候,于译者而言是得心应手,有利于译者充分发挥译语优势。
参考文献
[1] grutman,rainier.auto-translation[a]//in mona baker (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hokenson,jan walsh&marcella munson.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2007.
[3] lin yutang.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3.
[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 林语堂.啼笑皆非[m].宋碧云,译.台湾:远景出版社,1966,1968.
[7] 林语堂.啼笑皆非[m].林语堂,徐诚斌,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