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内科学学习心得

医内科学学习体会

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

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

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

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

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

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

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

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中医

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

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

发展。

篇二: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中西医整体护理的心得体会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中西医整体护理的心得体会摘要:因nicu是神经内科重患者密

集的场所,患者病情变化快、突发事件多、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护理工作强度大等特点1,因

此中西医整体护理不仅能提高内在护理质量,也能使患者得到全程全面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

患者满意度。

关键

词:中西医整体护理体会

【中

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2-02

1中

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模式,可以更全面的观察病情,搜集资料,促使病人康复

1.1

变也可以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体表反应出来,故《丹溪心法》曰:“盖有诸内者,必行诸外”。望

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其中的望神、望色、舌诊、脉诊尤具特色,更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以中医

的基本特点为理论依据。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主血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气,开窍于鼻

。如脾胃功能失调,可见舌苔厚或腻,口唇、面色萎黄不泽等。因此,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仅要注意患

局部的病变,同时也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体质的变

篇三:中医内科实习心得

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体会

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

则是为了实践。

5、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7、悟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其实在中医科实习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

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观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观世人,世人皆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合十

附:武当山·太子洞·贾爷赠

调做人

低调做人做出样,上善若水老子讲,

冤家宜解局和谐,你让我柔共吉祥,

遵纪守法灾祸少,节能环保促健康,

相亲相爱相互帮,忍让柔弱胜刚强。

分守己

风吹草动莫紧张,坚定正确大方向,

维稳第一不动荡,莫要乘风去做浪,

休想充大象,蚯蚓不可把车挡,

安分守己爱本行,勤劳致富最久长。

顺从天意天意不可去违抗,只能顺从不可挡,下雨由天嫁由娘,凡夫俗子谁能犟,掩耳不忙细细想,替天行道莫迷向,良心无愧自知详,知足常乐无祸殃。敬老爱幼人在世间为谁忙,磨去磨来有多长,上为父母孝应当,下为儿女来教养,不可白活人世间,千方百计务正行,孝悌忠信礼义讲,廉耻分明最高尚。

2013年8月下旬,贾道爷赠

度人无量,要把好东西教给别人共同修炼,度人即是度己。

篇四:内科学习心得

科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中西医学子,三年来的理论学习让我在浩瀚的医学殿堂里如饥似渴,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一边是中医经典的研读,一边是西医现代医疗的发展,很多时候会令人措手不及,尤其是这学期接触的内科学习,让我更是认识到,中西医的结合目前做的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和探究。首先内科学是所有医学课程里面很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它不仅理论性很强,临床实践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临床有很大一部分常见疾病都可以归属到内科中去,比如心血管类,呼吸性类,消化科类,泌尿系类疾病等等,什么脑出血,冠心病心,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肾炎,支气管炎,消化性溃疡,胃炎,贫血,糖尿病,毒蛇咬伤,农药和食物中毒等都是内科科室经常接诊到的病例,所以内科疾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内科学至关重要。

经过这一学期的内科学习,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见习过程中,我还是掌握了一些常规病的认识,熟悉并了解这些病的症状体征,一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诊断治疗,常规护理及预后转归。比如:神经内科应注意监测血压,注意病人意识、瞳孔变化;心内科应注意病人体位,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避免感受寒邪,患者多因肺部感染而引起胸闷气促。肾内科应注意病人水肿程度,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2型糖尿病较常见,胰岛素的使用应控制用量,避免过度使用导致低血糖昏迷;消化道疾病多表现上腹部疼痛等等。

这些疾病中医西医临床各有一套常用的诊疗措施,西医往往是在入院询问病史与一般体格检查之后,再结合心电图、影像学x线等辅助诊断,经西药抗感染降压利尿等,对证支持治疗。而中医则是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并且中医讲究的是实质上疗效的快捷与标本皆治。两者虽有区别,但疾病本身复杂多变,二者相结合反而扩大了我们的对疾病的认识视野。病人病情好转后,还要嘱咐病人注意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复发。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预防很重要,中医就有“治未病”的思想,所以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很重要,我们临床过程中也应积极地真正地做到中西医结合。

在实践中,我还体会了西医治病的迅速,对症用药后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同时也感受到了单纯运用西药的局限性与有害性,比如激素类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紊乱。而这些中药的优势很明显,辩证施治,对证处方,只要不违背中药的配

伍禁忌,汤药总是能很快的扶助病人正气,驱邪外出,所以中医养生一直得到大众的高度认

可。见习课上因为只能单纯地看着老师操作,充当一下助手,缺乏亲自操作,临床技能操作方

面尚欠缺,所以需要在以后临床上加以锻炼与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时间

很快,一学期的内科课程已接近尾声,而内科学习并未中断,在理论学习后的真正临床实践,

我才刚刚入门,所以临床经验还需要很大程度的积累,临床技能更是需要很大幅度的加强。但

我会客观的对自己不足之处做总结和努力,并珍惜好自己接下来的实习机会。医生是一个神圣

的职业,做一名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要学会做一名聪明的医生,对病人

负责,正确处理好病人与病人家属的关系,加强沟通。我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更希望在

医院实习能够直观的了解病种,能够掌握视触叩听,能够了解一些临床常用技术,进一步学会

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诊治疾病,也为中西医结合做一些贡献。

1级中西1班侯志珍学

号 2

篇五: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外科学的心得体会

013级针灸推拿专升本业余本科班

个学期,学校给我们针灸推拿专业开设了《中医外科学》这门科目的学习。经过了几节课的学

习,以及老师的讲解,还有书本的内容,让我对中医外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运用。

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

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

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

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

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

性质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虽然繁多,但从它的命名依据来看,一般是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

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是否传染等命名,有一定规律

可循。

灵枢痈疽》篇首将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痈疽概之,并以脏腑隶之。后人又以疮疡两字概括一切

外科疾病,且以病变在皮、肉、脉、筋、骨的不同,来分别表里阴阳;又依据疮疡的发病过程

分为肿疡、溃疡,未溃的疮疡统称肿疡,已溃的疮疡统称溃疡。这样的分类笼统、不实用。直

至隋《诸病源候论》以疾病的病因、病理、性质归类,才使疾病的分类渐趋合理。

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

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

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觉得这些分类及病因病机在实际运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当今社会,乳腺恶性病变在我国就位居女性癌的首位,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运用《中医外科学》的相关阐述,我就从中学到了如何分析辩证乳腺疾病。

先,我通过学习知道,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等七个方面:一、外感六淫;二情志内伤;三、饮食不节;四、外来伤害;五、劳伤虚损;六、感受特殊之毒;七、痰饮瘀血。

以,我会考虑情志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瘤的发病,更与情志内伤有关,朱丹溪认为乳岩是由于“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失荣之病,《医宗金鉴》认为乃“忧思恚怒,气郁血热与火凝结而成”。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大多发生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循行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状。

了解到情志与乳腺疾病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有效疏导病人的情绪来着手,确定正确的袪病方案,而不至于搞错大方向,导致病情的延误。

次,我会考虑痰饮瘀血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的内在病变,由里出表,外达体表,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

实生活中,女性的乳腺疾病一般会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初期的乳腺瘀堵表现为:结节,小、有压痛感;中期的乳腺囊肿表现为:大、厚、边界光滑、有痛感;后期则属于癌症了,表现为:硬、边界坑坑洼洼、无痛感。并且,产生瘀堵的位置各不相同:有些女性是堵在乳房外侧,有些是位于乳头上下位置,还有一些是发生在乳房的内侧范围。通过经络定位,我们就可以知道,乳腺疾病是发生在哪条经络上,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考虑可能是胃经,可能是肾经,也可能是肝经发生了经络阻塞,那么,在治疗上,我们就可以从这条经络着手,进行乳腺疾病的治疗,正确考虑如何消除乳腺结节或囊肿。

例如当下,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痔疮,我们运用中医外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就知道可以具体从三点来辨证,这三点就是:便、血、痛。例如从患者大便的性质、软硬,每天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所用时间;排便时出血情况,是否呈点滴养还是喷射养,大便表面是否附有鲜血或脓血;排便时是否伴有疼痛等各方面来分析病人的具体疮疡情况,然后再加以内外方法的治疗。

师说过,中医外科的特色就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辩证。“望闻问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需要好好掌握,另外,我体会到在中医外科上,一定要注重观察,要重点掌握中医外科疾病辩证的辨病,阴阳辩证,部位辩证,局部辩证,注意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免诊断错误而耽误病情。

过结合实际病况的分析,我发现,中医外科学对我们了解掌握外科疾病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中医外科学。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真心痛 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无外感) 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虚 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 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 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 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气、火、痰、瘀。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9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外感发热的热型是:() 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潮热夜甚 D.持续壮热 3.风寒感冒的首选方是:() A.羌活胜湿汤 B.新加香薷饮 C.荆防败毒散 D.香苏散 4.外感发热大肠湿热证的主方是:() A.王氏连朴饮 B.葛根苓连汤 C.八正散 D.小柴胡汤 5.湿热痢的大便性状是:() A.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 B.痢下鲜紫脓血 C.痢下赤白粘冻, 白多赤少 D.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 6.三拗汤合止嗽散主治:() A.风热犯肺咳嗽 B.风寒袭肺咳嗽 C.风燥伤肺咳嗽 D.痰热郁肺咳嗽7.冷哮的主方是:() A.射干麻黄汤 B.定喘汤 C.苏子降气汤 D.小表龙汤 8.实喘风寒闭肺的主方是:()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 射干麻黄汤 D. 麻黄汤 9.肺胀痰蒙神窍证抢救用药是:() A.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技茯苓丸 B.真武汤合五苓散 C. 葶苈大枣泻肺 汤合真武汤 D.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10.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治疗肺痈哪一期() A.恢复期 B.初期 C.成痈期 D.溃脓期 11.诊断肺痨的可靠标准是:() 线摄片可见结核病灶 B.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 C.长期低热 D.血沉增快 12.黄连温胆汤治疗心悸何证() A.阴虚火旺 B.痰热扰心 C.心虚胆怯 D.心阳不振 13.胸痹心痛气滞心胸的主方是:() A.血府逐瘀汤 B.栝蒌薤白半夏汤 C.柴胡疏肝散 D.当归四逆汤 14.眩晕风阳上扰证,头痛肝阳证的主方是:() A.龙胆泻肝汤 B.镇肝熄风汤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天麻钩藤饮 15.眩晕气血亏虚证、失眠心脾两虚证的共用方是:() A.归脾汤 B.八珍汤 C.补中益气汤 D.四物汤 16.失眠肝郁化火证、眩晕肝火上炎证可选用: A.天麻钩藤饮 B.龙胆泻肝汤 C.镇肝熄风汤 D.黄连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6套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6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就是: 新加香薷饮加减荆防败毒散加减桑菊饮加减银翘散加减 2.患者壮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偶或痰中带血,喘息气粗,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最佳选方就是: 麻杏石甘汤白虎汤银翘散桑菊饮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就是: 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丸补中益气汤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暴饮暴食情志失调气候因素劳倦过度 5.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思虑尤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首选方就是: 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天王补心丹黄连温胆汤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就是: 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就是: 胃失与降,胃气上逆脾胃虚寒,胃中无火痰湿中阻,浊气上逆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黎明五更之时,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的最佳选方就是: 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四神丸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就是: 茵陈蒿汤大柴胡汤茵陈四苓汤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 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胃苓汤合五皮饮参苓白术散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就是: 程氏萆薢分清饮妙香散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 12.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就是: 地榆散归脾汤黄土汤无比山药丸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就是: 消渴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辩证为: 风寒头痛风湿头痛风热头痛寒湿头痛 15.肢体关节酸痛重着,痛有定处,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首选方就是: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薏苡仁汤宣痹达经汤 16.下列何病因就是导致痢疾发生的首要因素? 暑湿之邪湿热之邪寒湿之邪时邪疫毒与饮食内伤 17.肺痈的治疗下列那一项不妥?苦寒之品早投补敛泻肺之品解表之剂 18.肺胀后期常累及的脏腑有: 肾脾心脾肾心 19.心悸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为: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滋阴清火,镇心安神 20.张某,男,65岁,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每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并加重,形寒,痛甚时冷汗出,手足不温,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脉沉紧,证属: 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痹阴气滞心胸 21.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是治疗眩晕何证型的代表方? 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痰浊上蒙肝阳上亢 22.邱某,男,62岁,起病2小时,神昏,半身不遂,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而缓。属中风病何证? 阴闭阳闭内闭外脱脱证 23.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何证? 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火积盛阴虚火旺 24.胃痛的病位主要在胃,与下列何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肝脾肝胆肝肾肝肺 25.呕吐的辨证要点,主要就是: 分辨寒热分辨阴阳分辨虚实分辨气血 26.淋证的病因以下列何项为主: 湿热火湿热 27.郁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 内伤饮食劳倦过度情志失调房劳过度 28.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的医书就是: 《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医林改错》 29.阳虚发热的治法就是: 益气养血温补阳气,引火归原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滋阴清热30.补中益气汤最适宜治疗下列何证发热?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就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将她们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积聚的病因病机与下列哪些有关? A.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B.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C.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D.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E.外感风热 2.以下医著中对内伤发热阐述比较多的著作就是: A.《金匮要略》 B.《小儿药证直诀》 C.《内外伤辨惑论》 D.《症因脉治》 D.《医林改错》 E.《伤寒论》 3.病人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气力逾常,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平素性急易怒,面目红赤,烦躁异常。 以下处理正确的就是: A.证属痰火扰神 B.治以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C.方选定狂逐瘀汤 D.治用滋阴降火 E.方选程氏生铁落饮 4.血府逐瘀汤的药物组成就是: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感冒 1感冒之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2感冒的病机主要在于:卫表失和。3实行感冒的特点:传染性大,病情较重,不限季节,易于流行。4感冒的发病季节以:冬春。5感冒的主因:风。6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是:《类证治裁》。7暑湿感冒,暑热偏盛,热盛烦渴:黄连香薷饮。8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虚体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单元咳嗽 1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的著作:《景岳全书》。2咳嗽初起忌用:棵子,五味子。3外感咳嗽的资料原则是:祛邪利肺。4“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5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是:张景岳。6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病程的长短。起病的缓急。疾病的新久。属实属虚。7 外感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4痰湿蕴肺证: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胸闷)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干咳,咳声短促,脉象细数) 第三单元哮证 1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2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3哮病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气候突变。4哮病的别名:呷嗽。哮吼。哮喘。齁齃。5哮病的宿根:痰。6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肺脾肾。7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8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 著始于:《医学正传》。9‘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10哮病发作时以斜实为主,辨证应当分清: 寒热。11 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咳痰稀薄多沫咯吐不爽)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7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8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四单元喘证 1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2实喘的表现:呼吸深长。气粗声高。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3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治肾。4实喘的治疗原则:祛邪利气。5喘脱的病机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6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7 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痰多稀薄带泡沫,恶寒发热)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恶寒无汗,咳吐黄稠痰)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2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 B.地域 C.行为 D.时间 2.感冒为外感病证,其病以下列哪项症状最为突出? () A.表 B.肺 C.卫表 D.肺卫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 B.烦渴 C.面赤 D.发热 4.泄泻的主要病因是:() A.暑邪 B.水饮 C.六淫 D.湿邪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 B.腹痛腹泻 C.有饮食不洁史 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主方应选() A.清胃散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连温胆汤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 B.沙参麦冬汤 C.二陈汤 D.泻白散

8.哮病发作时的病理改变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邪实为主 B.正虚为主 C.肺虚为主 D.正虚邪实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 B.水凌心肺 C.肝气乘肺 D.痰浊阻肺 10.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真武汤 D.平喘固本汤 12.肺痨的病性以下列那一项为主?() A.以虚症为主 B.以气虚为主 C.以阴虚为主 D.以肺虚为主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 B.安神定志丸 C.天王补心汤 D.黄连温胆汤 14.胸痹心痛本虚标实,标实当泻,以何法为重?() A.化痰泄浊 B.辛温通阳 C.宽胸理气 D.活血通络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中医内科学方药总结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汤加味加减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玉屏风散)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 1.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凉燥——杏苏散)2.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三、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病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麦冬汤,三子养亲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托—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生脉散 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阳虚-真武汤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中医内科学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恶寒的轻与重 B.发热的轻与重 C.咽喉肿痛与否 D.有无流行性 E.脉数与否 2.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肝、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心、肝、脾 E.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心、肺 B.肺、肾 C.心、肾 D.脾、肾 E.肺、脾 4.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燥邪 B.瘵虫 E.痰浊 D.瘀血 E.水饮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玉屏风散 B.六味地黄丸

C.一贯煎 D.当归六黄汤 E.生脉散 7.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尿色的深浅 B.尿量的多少 C.尿味的情况 D.有无尿痛 E.以上均非 8.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散寒化痰通络 B.理气通阳化瘀 C.芳香温通止痛 D.益气温阳散寒 E.回阳救逆固脱 9.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心、脾、肾 B.心、肝、小肠 C.心、肺、大肠 D.心、脾、肝 E.肝、胃、心 10.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精神刺激 B.头部外伤 C.嗜食肥甘 D.思虑过度 E.先天禀赋 11.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调肝理气止痛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外感发热的热型是:() 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潮热夜甚 D.持续壮热 3.风寒感冒的首选方是:() A.羌活胜湿汤 B.新加香薷饮 C.荆防败毒散 D.香苏散 4.外感发热大肠湿热证的主方是:() A.王氏连朴饮 B.葛根苓连汤 C.八正散 D.小柴胡汤 5.湿热痢的大便性状是:() A.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 B.痢下鲜紫脓血 C.痢下赤白粘冻, 白多赤少 D.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 6.三拗汤合止嗽散主治:() A.风热犯肺咳嗽 B.风寒袭肺咳嗽 C.风燥伤肺咳嗽 D.痰热郁肺咳嗽7.冷哮的主方是:() A.射干麻黄汤 B.定喘汤 C.苏子降气汤 D.小表龙汤 8.实喘风寒闭肺的主方是:()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 射干麻黄汤 D. 麻黄汤 9.肺胀痰蒙神窍证抢救用药是:() A.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技茯苓丸 B.真武汤合五苓散 C. 葶苈大枣泻肺 汤合真武汤 D.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10.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治疗肺痈哪一期?() A.恢复期 B.初期 C.成痈期 D.溃脓期 11.诊断肺痨的可靠标准是:() 线摄片可见结核病灶 B.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 C.长期低热 D.血沉增快 12.黄连温胆汤治疗心悸何证?() A.阴虚火旺 B.痰热扰心 C.心虚胆怯 D.心阳不振 13.胸痹心痛气滞心胸的主方是:() A.血府逐瘀汤 B.栝蒌薤白半夏汤 C.柴胡疏肝散 D.当归四逆汤 14.眩晕风阳上扰证,头痛肝阳证的主方是:() A.龙胆泻肝汤 B.镇肝熄风汤 C.半夏白术天麻汤 D.天麻钩藤饮 15.眩晕气血亏虚证、失眠心脾两虚证的共用方是:() A.归脾汤 B.八珍汤 C.补中益气汤 D.四物汤 16.失眠肝郁化火证、眩晕肝火上炎证可选用: A.天麻钩藤饮 B.龙胆泻肝汤 C.镇肝熄风汤 D.黄连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肺系病证 感冒 1各家学说: A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B朱丹溪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C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D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 A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B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 A辨风寒、风热、暑湿。 B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C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 A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C暑湿—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者—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虚体感冒: ○1气虚—恶寒发热无汗,素神疲气短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 ○1慎起居适寒温。○2注锻炼强体质。○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7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 1各家学说: A咳嗽最早见于—《内经》,其《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B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C《医学心悟》进一步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肥厚

中医内科学题库7汇总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7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疾病进展迅速,紧急危重,痛苦难忍,危及生命时,治疗原则是: A.缓则治其本 B.急则治其标 C.标本兼治 D.扶正祛邪 2.和解法不包括:() A.调理脾胃 B.和解少阳 C.调和肝脾 D.调理胃肠 3.引起感冒的主要病因是:() A.寒邪 B.热邪 C.燥邪 D.风邪 4.患者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小便短赤灼热,腰腹胀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最佳选方是:() A.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B.石苇散 C.知柏地黄丸 D.王氏连朴饮 5.宜用藿香正气散治疗的病证是:() A.湿热中阻证 B.脾虚湿滞证 C.湿困脾胃证 D.脾胃虚寒证 6.患者下痢赤白脓血,日久不愈,痢下鲜血粘稠,量少难出,心烦口干,夜热不寐,午后低热,体瘦乏力,舌质红绛而干,舌苔少,脉细数。其治疗的最佳方剂应是:() A.真人养脏汤 B.胃苓汤 C.沙参麦冬汤 D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7.痢疾的主要病理因素是:()

A.湿邪 B.脾虚 C.气滞 D.湿热壅肠 8.咳嗽风热犯肺证的治法是:() A.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 解表清热,宣肺 止咳 D.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9.患者喉中痰鸣如吼,气粗息涌,呼气延长,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粘浊稠厚,咳吐不利,汗出,面赤,口苦,烦闷不安,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 A.射干麻黄汤 B.定喘汤 C.麻杏石甘汤 D.小青龙汤 10.患者喘咳气急,倚息难以平卧,胸部满闷,咳痰稀薄如涎,心悸,面浮肢肿,尿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紫暗,舌苔白滑,脉沉细。治疗最佳选方为:() A.真武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真武汤合五苓散 D.参附汤合黑锡丹 11.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 12.证见患者素患咳嗽不慎受寒,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真武汤 D.平喘固本汤 13.证见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时有咳血,量多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颧红,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急噪易怒,胸协掣痛,男子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重点中医内科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 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A. 恶寒的轻与重 B. 发热的轻与重 C. 咽喉肿痛与否 D. 有无流行性 E. 脉数与否 2. 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A) A. 肝、脾、肾 B. 心、肝、肾 C. 心、脾、肾 D. 心、肝、脾 E. 肝、胃、肾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 心、肺 B. 肺、肾 C. 心、肾 D. 脾、肾 E. 肺、脾 4. 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A) A.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B. 宣肺化痰,止咳定喘 C. 宣肺定喘,健脾益气 D. 健脾化痰,宣肺定喘 E. 健脾化痰,补土生金

5. 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 燥邪 B. 瘵虫 E.痰浊 D. 瘀血 E. 水饮 6. 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 玉屏风散 B. 六味地黄丸 C. 一贯煎 D. 当归六黄汤 E. 生脉散 7. 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D) A. 尿色的深浅 B. 尿量的多少 C. 尿味的情况 D. 有无尿痛 E. 以上均非 8. 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A. 散寒化痰通络 B. 理气通阳化瘀 C. 芳香温通止痛 D. 益气温阳散寒 E. 回阳救逆固脱 9. 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A. 心、脾、肾 B. 心、肝、小肠 C. 心、肺、大肠

D. 心、脾、肝 E. 肝、胃、心 10. 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 精神刺激 B. 头部外伤 C. 嗜食肥甘 D. 思虑过度 E. 先天禀赋 11. 痫证风痰闭阻的治法是:(A) A. 涤痰熄风,开窍定痈 B.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C. 涤痰开窍,化瘀通络 D. 熄风开窍,化痰定志 E. 化痰通络,镇心安神 12. 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A. 调肝理气止痛 B. 调肝和胃止痛 C. 理气和胃止痛 D. 调理脾胃止痛 E. 调肝理脾止痛 13. 治疗噎膈气虚阳微证,偏于肾虚者,应首选:( D) A. 启膈散 B. 五汁安中饮 C. 通幽汤 D. 右归丸 E. 左归丸 14. 呕吐的病位在:(B) A. 肠肝、脾

中医内科学题库6详解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6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 B.荆防败毒散加减 C.桑菊饮加减 D.银翘散加减 2.患者壮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偶或痰中带血,喘息气粗,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麻杏石甘汤 B.白虎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 C.清金化痰丸 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 B.情志失调 C.气候因素 D.劳倦过度 5.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思虑尤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首选方是:() A.归脾汤 B.安神定志丸 C.天王补心丹 D.黄连温胆汤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 B.天麻钩藤饮 C.镇肝熄风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 逆 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黎明五更之时,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苓白术散 B.痛泻要方 C.葛根芩连汤 D.四神丸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 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 B.大柴胡汤 C.茵陈四苓汤 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 A.实脾饮 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C.胃苓汤合五皮饮 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 B.妙香散 C.金锁固精丸 D.水陆二仙丹 12.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是:() A.地榆散 B.归脾汤 C.黄土汤 D.无比山药丸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 B.六味地黄丸 C.金匮肾气丸 D.玉女煎

中医内科学总结及歌诀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 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 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 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 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 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 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 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 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 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 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 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 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 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