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概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外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旨在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内土地利用研究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涵盖了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如西部开发区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评估与监测、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等。

同时,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分析、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等。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关注的对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林地利用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覆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多样,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管理模式、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模型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涵盖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土地管理政策的效果评估等。

这些成果为全球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1. 数据质量与时空尺度:土地利用研究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支持,但目前数据质量和时空尺度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对于提高农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土地流转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土地流转的动因、影响因素、流转模式、流转效果等方面。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将揭示国内外研究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在土地流转的动因、模式、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土地流转的动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需求是推动土地流转的主要力量。

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等因素也对土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土地流转模式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关注了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股份合作制流转以及土地信托流转等模式。

学者们对各类流转模式的运作机制、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同时,土地流转也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研究一、背景介绍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是国家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和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了促进整个城乡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规划体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有序发展。

在国际上,土地使用总体规划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的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二、国内土地使用总体规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得到快速发展。

《国家城乡规划法》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用途、规划范围、用地总量、分期实施等内容。

近年来,国家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空间布局整体优化,推行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质量。

三、国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不同国家的城市发展经历和国情不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也存在差异。

在欧洲,土地使用总体规划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中心内容,诸如《英国规划法》和《德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对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熟的城市规划机制确保了实施效果。

在美国,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由州政府或地方政府制定,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住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四、国内外土地使用总体规划的比较分析从比较角度来看,国内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最大的优势在于立法明确、体系完善,能够确保政府和市场机构合法合理使用土地。

但缺点在于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往往过于注重GDP增长,导致土地浪费甚至恶性循环。

而国外规划机制更加成熟,市场机制相对自由化,土地资源得到更好利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美国土地收购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英国规划中基于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也带来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存在起点不同、实施方式不同等情况,都应该互相借鉴,推出更优质的规划方案。

五、结论与建议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国内外的规划制度各有特点,可以进行合理借鉴。

土地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

土地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

土地调查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地调查是指对特定地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利用状况和发展潜力。

土地调查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农田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国内外,土地调查一直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在技术手段和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

国内土地调查主要包括农田调查、城镇与工矿调查以及林地与草地调查。

农田调查主要关注粮食作物种植、耕地质量、土地退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

城镇与工矿调查主要关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市场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等问题。

林地与草地调查主要关注森林覆盖率、草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国内土地调查多采用现场勘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近年来,GIS技术和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调查效率和精度。

国外土地调查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的土地调查主要关注土地质量和利用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调查主要关注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权益保护等问题。

在技术手段上,发达国家的土地调查更加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运用先进的遥感和GIS技术进行土地调查和监测。

而发展中国家在土地调查方面还存在着数据不完备、技术落后等问题,需要加强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调查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变暖、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内外研究更加注重土地调查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气候适应的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发展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已成为土地调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土地调查在国内外都是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础工作。

国内土地调查注重农田、城镇与工矿、林地与草地调查,运用现场勘察和数据统计分析。

国外土地调查注重土地质量和利用变化,运用遥感和GIS 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注重土地调查与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的结合。

未来,土地调查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重视,以提高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土地资源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土地利用方式则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经济、人口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十分显著。

首先,土地资源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工业、建筑业、旅游业等无不涉及土地利用,而这些行业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与人口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需要为他们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娱乐等基础设施。

这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规划,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过度的开发、过度的排放等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

因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发过度。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大规模的拆迁等现象,导致土地过度开发,大量的耕地被征用,田地越来越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农村土地利用难度增大。

政府将不动产分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区域,并给不同用地不同的政策和优惠,导致一些农村资源利用不尽,农民流失土地。

三是环境管理的不足,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污染。

三、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从政策制定、环保措施、农民自主权等方面寻找出路。

首先,加强政策制度的制定。

提高土地开发门槛,对于大型开发商更多的设定阻力。

保护农村资源,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土地流转的设定。

二是从环境保护出发,减少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重新制定清廉、环保等基本规格。

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应当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这一重要方面。

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村土地流转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相关研究在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时,国外学者采用不同方法,主要从产权等角度展开研究与探索:(1)农村土地流转实际状况研究Wegem(XX)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的相关情况,通过调查与比较,他得出结论:土地私有化加快了农业生产中土地的流转,促使农村土地成交量显著增加。

(2)农村土地流转中影响因素研究29140在研究影响农村土地进行流转因素时,很多国外研究者选择基于宏观环境、产权机制以及交易成本角度展开具体系统研究第一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Feder&Feeney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农村土地产权明确,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生产力。

第二 .宏观环境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研究Binswange:&Deininger(1993)认为长期以来劳动力、信用和商品市场的扭曲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和农业经济进步缓慢。

推进流转土地产权,必然带来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投资良性增长。

第三.交易相关费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论文网科斯坚持易所谓的费用即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费用、成本,是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传递的信息的必要费用,是借以完成相关利益博弈的费用。

斯蒂格勒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市场交易而进行信息收集的费用就是交易费用。

(3)国外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中效能研究Bingswangerctal(1995)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金融行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受市场机制影响,大部分实行土地改革的国家都呈现土地分化与集中的两极现象,这导致降级效率不如人意。

此时,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有效使用,租赁比交易所有权使用权更有效。

源自网.加7位QQ3249`1142.国内相关研究(1)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研究祖辉等学者通过大量的社会统计以及理论研究,运用数据模型论证得出结论:国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土地流转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土地流转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流转形式相对分散、中介服务未到位等问题也困扰着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一:引言土地利用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和发展议题,对于农业、城市化、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以期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1 农业土地利用研究2.1.1 农田土地利用模式2.1.2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方法2.1.3 农业土地生产能力研究2.1.4 农业土地利用政策研究2.2 城市土地利用研究2.2.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2.2.2 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2.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2.2.4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2.3 生态土地利用研究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2.3.2 生态保护与恢复2.3.3 生态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2.3.4 生态农业与土地利用三:国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3.1 欧美地区土地利用研究3.1.1 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3.1.2 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3.1.3 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3.2 亚洲地区土地利用研究3.2.1 亚洲城市化与土地利用3.2.2 亚洲农业与土地利用3.2.3 亚洲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3.3 非洲地区土地利用研究3.3.1 非洲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3.3.2 非洲城市化与土地利用3.3.3 非洲土地权益与社区参与四:附件本文档包含以下附件:附件一:国内土地利用政策文件汇总附件二:国际土地利用研究机构名录附件三:相关研究报告与论文索引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土地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颁布,为中国土地利用领域的基本法律之一。

该法规定了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

5.2 城市规划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于2007年修订颁布,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基本法律之一。

该法规定了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程序和管理制度。

5.3 生态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颁布,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之一。

该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政策和主要措施。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摘要】本文旨在概述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和研究挑战。

结论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展望,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

本文旨在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未来展望、研究挑战、总结展望、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土地利用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兴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但却承载着庞大的人口和经济需求,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总结土地利用研究进展,可以为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我国土地利用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土地利用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

1.2 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研究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指导土地规划和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

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

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

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

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

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

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是其基础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

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

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

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和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可持续的土地资源管理也被世界各国日益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出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土地利用思想。

如美国面对土地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的问题,改进土地管理,尤其是改革规划法规,希望以规划的法律能应对土地开发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

三、土地利用国内研究进展一、20世纪9O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最早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专家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锷和农学家张心一为代表。

胡焕庸在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的研究成果:张心一在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中国农业统计地图》研究成果;任美锷对四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48年将“中国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以首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的《经济地理杂志》上,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广泛开展了土地建设规划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研究又与广泛开展的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治理与保护的理念,并提出以协调好人地关系矛盾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

特别是由吴传钧领衔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1:100万全国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和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土地利用调查,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全面掌握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征,推动了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构建方面,我国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建立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的定量化模型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这些模型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模型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并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通过建立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土地质量出现问题的地区,并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研究方法及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及优化利用方案。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实证研究。

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将是国际上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尺度的样带研究方面,中国是国际样带研究的主要发起与组织国之一。

中国东北温带森林草原陆地样带1993年被列为IGBP陆地样带之一。

同时还开展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黄土高原区及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等地区的案例研究,以及对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诱因。

就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而言,国内众多学者在探讨其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和指标构建、利用模式及区域实践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相比,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则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论文也大量出现,尤其是中国土地学会1997年年会上,许多学者以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

四、土地利用研究晨望综观国内外土地利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大体可从以下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视角未来的土地变化研究要加强精度的要求,促进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时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导土地利用规划。

另外,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

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空间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

反过来说,土地的利用状态实质上是各种要素集聚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集聚特征和内在机理。

对照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综合效益标准,全面分析评估现有各工业部门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进而根据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综观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土地利用研究主要偏重于土地生产利用与规划,满足于人类土地利用功能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的热潮中呈现综合化研究的趋势,偏向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与评价,而且逐渐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地区生态环境及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方面。

要发展更好的土地利用变化经济模型,这需要比较成熟的空间经济理论作为支撑,这样便能更好地解释移民、雇用增长、政府行为的时空类型。

另外,在跟踪国际、国内前沿的调查、评价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先进的“3S”技术应用为主,辅助常规内、外业调查手段,准确、及时地获取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础数据,建立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共享机制,并对上述调查内容的调查技术进行规范,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标准的制订提供指南也显得十分重要。

三、研究尺度鉴于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加强开展多层次、分区域,包括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利用相关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政府决策和政策形成。

同时,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应该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选择精度最优的方法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与参考性,同时,构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动态的空间表达和仿真模拟,也有时间序列的预测分析,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模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各种数理模型与GIS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