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6.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阅读三首古诗,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家长记录下孩子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赏析作业要注重个性化表达,充分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小组合作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对古诗的吟咏、背诵、默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并欣赏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自然、热爱生活,从古诗中汲取人生智慧。
2.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首古诗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三首古诗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首古诗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特点。
(二)讲授新知
1.对三首古诗进行逐个讲解,分析古诗的背景、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这三首古诗十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的气节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欲饮、人杰、但使”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哲理。
5.品格培养目标:通过课堂学习环节,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师生互动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勇敢、坚持、迎难而上等品格的培养。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韩愈辰交流神话故事《湘妃竹》。
自我评价:我这是第二轮讲故事,我觉得比第一轮自信多了,流畅多了.学生评价1.韩愈辰的故事讲得很流利,我要向你学习。
2. 通过韩愈辰的分享,我想再回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三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我们要学习第七单元,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天们一起走进21课《古诗三首》(齐读课题)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王昌龄写的《出塞》,唐王翰写的《凉州词》和宋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我们先来学前两首。
2.生交流: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两首放到一起学?【评价预设】你能大胆思考推测,这就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老师欣赏你!3.通过理解题目,了解边塞诗。
出塞:塞是多音字,当表示边关、关塞的意思时读四声,如:塞北、塞外等。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蝙蝠和雷达》。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以及蝙蝠和雷达的有趣故事。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品味古诗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品味古诗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西湖等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播放《古诗三首》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熟悉背诵《古诗三首》。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古诗并能够流利朗读。
### 难点3.理解古诗中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堂素材:课文《古诗三首》、录音设备。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古诗三首》的标题,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并与学生讨论古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2. 学习《古诗一》(15分钟)老师朗读《古诗一》并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要求学生跟读朗读,模仿老师的语调和停顿。
3. 学习《古诗二》(15分钟)同上,对《古诗二》进行讲解和朗读。
4. 整合认识(1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上节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进行批评指正。
2. 学习《古诗三》(15分钟)同样的方法,对《古诗三》进行讲解、朗读和讨论。
3. 默写与背诵(15分钟)让学生尝试默写古诗三的部分内容,然后鼓励他们背诵全文,并流利地朗读。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古诗三》的内容展开自由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但在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
下一步可以增加一些朗读比赛或小组背诵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熟练度。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1.1 课程简介《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教材,包括了三首古诗,题材广泛,内容精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中国古诗文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 - 了解《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 领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分别是《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
每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都将被详细介绍。
2.2 教学流程1.开场导入:通过诗歌朗诵和图片展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课文解读:逐首进行《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诗歌欣赏: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主题和作者意图,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2.3 活动设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创作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亮点•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设计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3.2 教学不足•需要更多考虑不同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的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辅导;•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深入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拓展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和乐趣。
小学四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内涵;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体会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含义。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比较法:对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如山水、田园、边塞等,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一起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识字学词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强调“暮(mù)”“瑟(sè)”“缘(yuán)”“降(xiáng)”“骚(sāo)”“逊(xùn)”“输(shū)”等字的读音。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形声字识字、形近字比较、组词造句等。
例如,“暮”可以通过形声字的方法识记,左边的“日”表示与时间有关,右边的“莫”表示声音;“缘”可以与“原”进行比较,“原”表示最初的、开始的,“缘”则表示原因、缘分。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笔画和笔顺。
如“暮”字,上下结构,上面是“莫”,下面是“日”,要写得紧凑一些;“吟”字,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今”,要注意左右两边的比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材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了解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美景、美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评价法: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境等方面品味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语气、情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释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
“庐山”是个山名,在____(省、市、区、县)北部,临长江,靠近____(省、市、区、县),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
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
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
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
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
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
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
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
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
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
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
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
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