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知识点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非生物: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生物: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2.生物的基本特征: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2)科学观察应注意:全面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要边观察边思考;用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等,及时记录。

2.光学显微镜(1)结构及功能①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②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③★转换器—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④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⑤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⑥通光孔—通过光线的小孔⑦★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圆孔(叫光圈),对准通光孔,调节光线的强弱⑧压片夹—固定载玻片⑨★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⑩★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镜座⑪★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使物像更清晰⑫镜臂—握镜的部件⑬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位⑭镜座—稳定镜身(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

双眼睁开,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圆形光斑(视野)。

③观察: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标本。

眼睛看着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标本为止。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物像清晰为止(可适当调节细准焦螺旋),先用低倍镜观察轮廓,再用高倍镜观察细微结构。

④清洁收镜。

(3)★常考考点①目镜:无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有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上知识点整理答案版第一章1.1一、认识光学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目镜—接近人眼睛的镜头;物镜—接近观察物体的镜头;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幅度小,可使物象更清晰;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面是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2.放大物像:目镜和物镜;3.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和反光镜;4.升降镜筒:粗、细准焦螺旋。

二、使用光学显微镜1.选择目镜:一般先选择放大倍数较低的目镜(如5×)。

2.选择物镜:转动转换器选择物镜。

一般先选择放大倍数较低的物镜(如10×),因为这时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视野比较大,便于找到观察目标。

3.对光:将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到从目镜中可以看见整个视野是明亮的。

反光镜一面为平面镜,另一面为凹面镜。

在明亮的环境中,一般用平面镜对准光源;在较暗的环境中,需要将凹面镜对准光源。

4.制作、放置装片:从报纸上剪下一个汉字,用少量清水蘸湿,使它呈半透明状态。

将这个汉字纸片放到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报纸上的汉字纸片相当于生物体某种结构的薄切片)。

将显微镜的结构临时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移动装片,使汉字纸片位于通光孔的中央。

5.粗调节:调节粗准焦螺旋时,先从显微镜的一侧注视着物镜,使物镜缓慢下降并靠近装片,注意不要压到盖玻片。

再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6.细调节: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几点经验(1)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上图中,A、B无螺纹为目镜,目镜放大倍数与目镜长短成反比,A倍数<B倍数;C、D有螺纹为物镜,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长短成正比,C倍数>D倍数。

(完整word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完整word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的基本特色a.生物都需要摄取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b.生物拥有生长发育、生殖与遗传变异现象;c.生物能适应必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d.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 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察看、实验、检查、丈量等,此中察看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4.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 (2) 作出假定 (3) 拟订计划 (4) 实行计划 (5) 得出结论 (6) 表达、交流注意:科学研究实验有三个原则:比较、平行重复、单调变量。

a. 得有一个比较组,比较组的作用是比较。

往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办理,比较组不做办理。

b. 实验组和比较组之间只好有一个变量,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之外其余条件都应同样,并控制在适合状态。

c. 实验中常常要丈量几次(起码 3 次),结果要取均匀值,目的是提升数据的靠谱性。

5.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载物台—搁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变换器。

变换器—能够转动的圆盘,上边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能够大幅度起落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起落幅度较小,能够使物像更清楚。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察看的镜头;物镜是靠近物体的镜头。

遮光器—上边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用不同的光圈瞄准通光孔,能够调理光芒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芒强时用),一面是凹透镜(光芒弱时用)。

6.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取镜、安置、对光、察看、洁净、收镜 .①取镜和安置: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②对光: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

白亮圆形的视线。

(用低倍镜对光,选择适合的光圈并调理反光镜来调理光芒)③察看:察看的资料必定要薄而透明。

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降落,八调镜筒细赏析,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知识点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知识点

苏科版生物复习资料(七上知识要点)一、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绪言(1)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①植物类:小麦、玉米、水稻以及校园植物等②动物类:珊瑚虫、鱼类、两栖类、鸟类等③微生物类:细菌、真菌、病毒等(2)杂交稻之父:袁隆平2、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二)、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1、主要结构(1)目镜、物镜: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2)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目镜的放大倍数举例:目镜为5倍,物镜为40倍,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3)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范围较大(4)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5)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2、使用方法(1)显微镜的摆放:放置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2)观察: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3)显微镜成像:倒像。

举例:字母d在显微镜下应看到的是p(4)调节标本在视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则应把装片继续上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像在视野中央(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例:有一次小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

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告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1、提出问题: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2、作出假设:影响叶绿素的产生。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光圈压片夹反光镜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镜柱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④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2.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光线→反光镜→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人眼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

使镜臂向后,镜筒向前。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选→看→调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2厘米。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选择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用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选择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

④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放→压→降(侧视)→看→升→调⑤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玻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⑥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将玻片标本压碎),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⑦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至看到物像为止。

再顺时针或逆时针轻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先用低倍镜观察轮廓,再用高倍镜观察细微结构。

)⑧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图像的移动方向相反:片向右移像往左,片向下移像往上。

物像移至中央:(偏哪儿移哪儿),例如:物像偏在左上方,玻片向左上方移。

(4)清洁收镜:两个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到最低处。

镜臂竖直,反光镜竖置。

与光线强弱\视野明暗有关:反光镜、遮光器(大小光圈)和镜头。

注:①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

(玻片上p,物像是d)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目镜5×,物镜40×,放大倍数为200)物像大小:长度——×放大倍数;面积——×放大倍数的平方。

知识点复习提纲-2023-2024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复习提纲-2023-2024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其中前者叫做生物。

2.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3.生物的生命现象: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③生物体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④生物通过产生自己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它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这些后代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⑤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做出一定的反应。

⑥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4.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5.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所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和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

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6.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1.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生物学。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3.生物学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医药事业、环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

4.当今世界面临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1.认识显微镜(1)与放大倍数有关的结构:物镜(一级放大)和目镜(二级放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与调节光线有关的结构; 遮光器(内含光圈)和反光镜。

光线弱(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强(亮)时,用小光圈、平面镜(3)与调节清晰度有关的结构: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收镜)(1)取镜(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2)安放(距实验台边缘5cm)(3)选目镜、物镜:一般选取放大倍数较低的目镜和物镜组合起来成为低倍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4.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 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取镜和安放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 对光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然后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方便用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 观察时,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从目镜内观察方向是逆时针旋转一周(或两圈),使看到的物像最为清晰时,停止旋转。

三、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藻类植物:有单细胞和多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例如衣藻、水绵等。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一般由孢子进行繁殖。

如葫芦藓、墙藓等。

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用孢子进行繁殖。

以上几种植物虽然形态结构各异,但共同特征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能产生种子(孢子)。

四、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

被子植物的种子又种裸子植物不同,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果皮保护种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了种子的萌发能力。

而且被子植物能通过传播种子的方式适应更广阔的环境,逐渐占到优势,逐渐发展成当今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类型——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

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注意与裸子植物的定义区分)。

五、种子的萌发条件及过程种子萌发需要满足自身条件: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还必须满足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苏科版

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苏科版

七年级上生物知识点苏科版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生命体的结构、特性、功能和演化等问题。

对于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生物学的学习有助于增加对生命科学的基础认识,认识自然界的生命形态和分类,以及了解一些常见的疾病的预防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学的知识点。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学认为,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可以分为5个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每个界内又根据其特征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多样性源于生物的不断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二章生物基础细胞是生物学基本结构,它是生物体内分子和物质交换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在细胞内,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合成蛋白质和维持细胞膜等过程。

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负责记录人体的遗传信息。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遗传又称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研究的是生物在遗传上的变化以及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人体的遗传物质DNA,分为46条染色体,20,000至25,000个基因。

第四章生命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学说是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物种逐渐进化而来的。

进化还可以通过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基因交流等方面产生。

其中自然选择是最受重视的机制。

第五章健康知识生物学的学习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防方法。

例如,洁净和卫生是预防传染病和保护健康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需要适当摄入营养,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以上内容是苏科版七年级上生物学知识点的简单介绍。

学习生物学不仅可以了解生命丰富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了解自身身体和健康的相关知识。

生物学也是我们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去探究疾病的产生和解决办法,去应对环境的变化而需深入研究的学问。

希望学生们在此次英语学习中,可以对生物学产生深入的兴趣和了解,并且获得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交流和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考点总结
考点一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①植物类:小麦、玉米、水稻以及校园植物等
②动物类:珊瑚虫、鱼类、两栖类、鸟类等
③微生物类:细菌、真菌、病毒等
2、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3、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因素是空气)
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
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
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二)、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1、主要结构
(1)目镜、物镜: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
(2)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目镜的放大倍数
举例:目镜为5倍,物镜为40倍,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
(3)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围较大
(4)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5)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2、使用方法
(1)显微镜的摆放:放置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2)观察: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
(3)显微镜成像:倒像。

举例:字母d在显微镜下应看到的是p
(4)调节标本在视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则应把装片继续上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像在视野中央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实验结果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①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②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在的所有生物。

(3)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中去;
②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③分解者:微生物,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4)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①农田生态系统②森林生态系统③海洋生态系统
2、生物圈
(1)概念: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也是地球上最大和唯一的生态系统
(2)生态瓶
①要保证瓶中有足够的氧,生态瓶应放在有光照的地方
②瓶中鱼是消费者,水草是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考点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1、饮食与营养
(1)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营养物质:我们把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①糖类:米饭、面包、植物的茎和根中贮藏物;
②蛋白质:鸡蛋、牛奶、肉质品等;
③脂肪:植物油、肥肉、果实的种子中等;
(3)营养物质的鉴别
①淀粉---遇碘变蓝色;
②蛋白质---遇高温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或直接燃烧会散发出臭味;
③脂肪---比水轻,在水面上会形成油滴;花生在白纸上形成油斑。

2、营养物质的作用:
(1)营养物质的作用:建造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
(2)全天热量分配:早30%、中午40%、晚30%。

(3)第七营养物质:纤维素
3、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1)消化:使原来食物中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
分子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腺和消化道
①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胰腺、肠腺;
②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消化腺和消化道的功能
①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此部位主要
进行脂肪的消化,最终脂肪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②口腔:分泌唾液,对淀粉进行初始消化,最终淀粉被消化为葡萄糖。

③胃:分泌胃蛋白酶,主要对蛋白质进行消化,最终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

④大肠:只能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无消化功能;
⑤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作用;
能将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贮存起来;还能将一些有毒的物质转化
为无毒的物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
(2)具有的特点:起始端由绿色植物开始,第2个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3)正确的食物链书写:举例草蝗虫青蛙蛇鹰
(4)农田卫士:猫头鹰森林医生:啄木鸟
(5)生物防治: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
2、食物网
(1)概念:由于生物的取食关系,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复杂营养关系的网状结构。

(2)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判断
①该食物网中有
③最长的食物链中有5个环节
④数量最多的是最低层水稻,最少的是最高层鹰
(3)能量流动
①生态系统中太阳—绿色植物—动物
②食物链中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三)、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1、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原料)叶绿体(场所)产物
(2)光合作用的过程包含两种变化
①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②是能量转变,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②天竺葵实验: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消耗完叶片中有机物或将有机物运走)
★小贴士:黑纸片目的:阻止遮挡处进行光合作用
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
加碘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③恩吉尔曼实验:原料:(好氧细菌、水绵)
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5)大棚里的“气肥”是指:二氧化碳
2、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①缺氮: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甚至早熟早衰
②缺磷:叶、茎呈现紫红色的斑点,新根少,生长缓慢
③缺钾:植株不高,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生长不旺盛
(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②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3)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根尖结构:①成熟区(有大量根毛)、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4)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导管
(四)、能量与呼吸
1、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1)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生活细胞(场所)
(2
(3)植物呼吸实验
①新鲜波菜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新鲜波菜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蜡烛不能燃烧
(4)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①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②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一种叫做ATP的物质中。

2、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呼吸器官
①呼吸道:鼻(阻挡灰尘,润湿空气);咽(气体与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发声部位和气体通道);气管、支气管(分泌黏液,形成痰)
②呼吸器官:肺(左右各一,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2
(3)人体气体的交换过程
①扩散作用---从高浓度的地方向地浓度的地方扩散。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吸气时,肺泡中氧气浓度高,向血液中扩散,随着血液循环,带到身体的各个组
织细胞,氧进入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此时组织细胞中二氧化
碳的浓度比血液中高,二氧化碳便扩散进入血液,再带到肺泡处,扩散进入肺泡,
随着呼气运动排出体外。

(4)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