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5)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5)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5)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5)及答案

1. (2016全国乙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

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

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

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

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解析:第⑴问,由“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

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概括出改革的内容。第(2)问,由“唐

太宗的改革降低了原来世家大族的等级、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将皇族列为第一等级”来总结得出改革的作用。

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2. (2017全国卷I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

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

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

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

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

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⑵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 (2017全国卷II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

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

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 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

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

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 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

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 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

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

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

订的影响概括。第⑵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

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4. (2017 ?全国卷I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

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

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

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

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分)

解析:本题围绕开罗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考查提取信息、分析归纳以及阐释历史的能力。

第⑴问,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第(2 )问,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

法依据。

(2)构想: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5. (2016全国乙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

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

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

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

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解析:第⑴问,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第⑵问,对美国急于结束越

南战争的原因的考查,在总结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

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

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

争中脱身。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

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6. (2017 ?全国卷I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

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

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

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

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

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

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

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

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

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

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

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7. (2017全国卷川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

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

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

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等信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背景,根据“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根据“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新中国初期、十年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简述陈云对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