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召开学会青年科技奖项评审会议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召开学会青年科技奖项评审会议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召开学会青年科技奖项评审会议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
【年(卷),期】2016(47)9
【摘要】2016年9月13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组织召开了“第五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专家评审会议。

在罗锡文理事长的主持下,本着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与会评审专家经过认真讨论、热烈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10位同志为“第五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评审会;科技奖;学会组织;理事长;专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2-26
【相关文献】
1.第八届中国造纸学会蔡伦奖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四届中国造纸学会蔡伦奖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J], 曹凯月
2.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召开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奖候选人推选及2013年课题评审会议 [J], 无
3.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召开相关奖项和表彰事项评审会议 [J],
4.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组织召开相关奖项评审会议 [J],
5.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将开展第三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推荐评选活动[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事迹

中国农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事迹

附件“第五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按姓氏笔画为序)1. 叶章颖男,1982年8月生,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青年学者,中共党员。

主要从事设施养殖水环境优化管控技术及智能装备研究,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项目共10余项。

提出了根据鱼群行为和水体流场反馈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精准投喂理论,研制了可称重和行为监控的自动精准投饲系统,大大减小了自动投饲误差,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研究了基于微电解-紫外协同消毒技术,避免了单一技术消毒不彻底和易受水体浊度影响的缺陷;突破了传统传动机构润滑油易泄漏污染水体、转鼓易变形和滤网在海水中易脱落等难题,研制了新型转鼓式微滤机,使得水体中超微悬浮物去除率达到70%以上,设备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研究成果为设施水产养殖健康、安全生产与效益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SCI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Biosystems Engineering》、《Bioresource Technology》、《Aquacultural Engineering》、《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Environmental Pollu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和EI期刊《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审稿人。

同时还担任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秘书、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调控创新团队秘书、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委员、浙江省设施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干成员等职务。

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2件,软件著作权1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 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1篇IF>5.0)。

罗锡文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甘为农机付一生

罗锡文院士咬定青山不放松,甘为农机付一生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罗锡文院士:咬定青山 不放松,甘为农机付一生本刊记者王艳红罗锡文院士在我国农机行业,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 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大家的敬佩之情都会油 然而生,不仅因为他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做出了 重要贡献,更因为他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铄,依然忙碌于农机 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和田间地头等农业生产一线。

罗锡文始终心系的事业不仅有“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将农 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实现增产增收”,更有“让中 国从农机大国变为农机强国”的战略思考和研究,为此,他 奉献一生、付出一生,无怨无悔。

近曰,记者采访了罗锡文院士,更深地感受他农机科研 工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殷殷期盼。

结缘农机,奋斗一生罗锡文的农机梦想源于他少年时在农村的经历。

1945年12月,罗锡文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一个农村家 庭。

少年时,他就帮着家里干农活:拔秧、插秧,什么活都干,从曰出忙到曰落。

累的时候他就伸腰,他母亲说:“小孩子 有什么腰,赶快插!”那时,罗锡文的脑海里产生_个念头:什么时候不要人 插秧就好了。

由这个念头产生的农机梦想从此与他的一生紧 紧联系在一起。

1970年7月,罗锡文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 学)无线电技术专业,但却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一干就是9年。

其间,他当过铸工,和工人_起将焦炭和铁 块挑到三层楼高的冲天炉添料口边,抬过1 400 °C的铁水;当过锻工,抡过铁锤,在飞溅的铁火中用原始的方法锻打农 机具等。

这些都是极其危险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虽然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并没有减弱罗 锡文从小爱钻研、爱创新发明的热情。

他深入工厂车间,走 进田间地头.了解工人、农民的生产需求,先后设计、参与 研制了皮带运输机、轨道车、拉管机、冲床、发电机和插秧 机等10多种机器。

农机获奖者事迹简介

农机获奖者事迹简介

农机获奖者事迹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①谢学勤河南省太康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自1977年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以来,先后承担部、省、市下达的“化肥深施”、“秸秆青贮铵化”、“小麦精少量
播种”等技术近10项,创经济效益3亿多元。

所参加项目多次获奖,。

其中一等奖
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并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十佳科技人才等光荣称号。

为农
【总页数】3页(P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3
【相关文献】
1.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2000年度农机化系统获奖者事迹简介 [J],
2.心系农民热心农机——中华科技基金奖获奖者、龙海市浮宫镇农机站站长蔡水
军同志二三事 [J],
3.中国青年科技奖部分获奖者事迹简介 [J],
4.中华农业科教神内基金农业技术推广奖 1999年度农机行业获奖者简介 [J], 吴
传云
5.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1998年度农机推广奖获奖者事迹简介 [J], 吴传云[1];李学智[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倾注农机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山西省忻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

倾注农机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山西省忻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

2012年初春,出于工作需要,山西省忻州市农机局领导临时安排时任科教科科长的闫建英同志主持忻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这一主持就是5年时间,2015年6月份被正式任命为负责人。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所职工完成了13项省级农机装备引进试验项目、7项市级科技项目,研发改制新装备9种,引进新技术7项,申报技术发明专利2项。

他笔耕不辍,撰写了3本教材,编制了24部教学课件;培训讲课32次,深入县乡村培训农民上万人;他和同志们一道为山西省的柠条机械平茬技术做出显著成效,出版了一本专业书籍———《柠条机械化平茬及饲料加工技术》,编辑了一部地方标准———《柠条机械平茬作业技术规范》,研制出了1台新型农机装备———4YG-1.6A1型柠条平茬粉碎打捆机,累计平茬作业面积达到1.5万hm 2,为贫困山区农民创造效益达1500万元。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和礼拜天,他的身影不在办公室,就是在下乡或在讲课或在田间指导……勤勉敬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闫建英同志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严三实”、勤勉敬业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一名农机科技人员,他坚持不懈、默默无闻,执着追求着他心爱的农机事业,是名副其实的、忻州父老乡亲认可的农机设施农业专家;作为一名人民公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无限赞誉。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咱就是农民家庭出身的,当过村干部,在忻州农机校念过书,在山西农大进修过,工作在农机部门,干农机是我前世的情缘,也是我今生的工作,我十分酷爱农机事业。

”熟知闫建英同志的人都听他说过这句朴实的话。

这些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从忻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至今,一直在从事农机化技术研究、推广普及等工作,迄今共获得部、省级各类奖项12项,曾被忻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十佳科普志愿者”“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于2014年被列入山西省三区科技人才;2015年,在全省“讲好农机培训一堂课”讲赛活动中获得第1名,并被推荐受聘为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201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特派员。

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农机老站长,是指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长时间从事农机服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他们具备广泛的农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农田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份关于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的材料,总字数约为5500字。

一、基本情况农机老站长林某,男,1965年出生于农村家庭,大专学历,现年55岁。

由于家境贫寒,林某从小就在农田里劳动,对农机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苦学和不断摸索,他成为了一名训练有素、技能娴熟的农机操作人员。

二、工作经历从1985年开始,林某开始从事农机服务工作。

他先是在当地的农机局担任农机操作员,负责农机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他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对农机设备的机械原理和操作技巧有着深入的理解。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林某被派到农田中担任农机操作员。

他熟练掌握各种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操作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为农民朋友们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服务。

在多年的从业经验中,林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

他深知农机设备的使用不当会导致作业效率低下和设备损坏,因此他一直坚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他还经常组织农民进行农机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三、突出事迹1.技术过硬,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经过多年的实践,林某熟练掌握了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选择合适的农机设备进行作业,使作业效率得到提高。

他还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农机操作技术,对不同的农田进行作业,使农机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林某的技术过硬和专业精神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

农民们纷纷表示,林某的到来使他们的作业更加顺利和高效,解决了一系列使用农机设备的难题。

他们对林某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称他为他们身边的“农技专家”。

2.机智勇敢,保障农田作业的顺利进行在农机作业中,林某遇到过许多突发情况,如设备故障、天气突变等。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林某总是能够保持冷静,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张凌云事迹材料》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张凌云事迹材料》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张凌云事迹材料》张凌云,女,36岁,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xx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xx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xx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xx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站期间获第三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xx年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任教。

近年来,她执着于林业科学事业,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承担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xx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xx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xx年获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梁希青年论文奖。

十几年来,张凌云博士克服重重困难,一直坚持在林业战线上潜心学术研究,在经济林果实发育分子机理及裸子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sci收录13篇,主要发表在plantphysiology、plantcellandphysiology、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

xx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3篇(其中sci1篇,if:4.0),另外还有两篇正在撰写、投稿中。

张凌云博士学风严谨,基础扎实,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

在经济林果实同化物运输和卸载领域,通过长时间摸索,成功建立了羧基荧光素探针活细胞示踪—激光共聚焦造影技术,首次将羧基荧光素酯cfda引入木本果实韧皮部实时追踪同化物的卸载情况。

该技术系国际首创,解决了荧光物质难以引入木本植物韧皮部的难题,实现了木本植物碳水化合物卸载的实时追踪,大大加速了木本果树同化物运输与品质调控研究进程。

结合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定位技术和蛋白印迹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苹果、葡萄、核桃、枣等果实中同化物卸载路径及机制,实现了技术和理论的双重突破,为果实同化物运输和经济林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获奖人选事迹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获奖人选事迹

附件“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1 马成林原吉林大学教授、博导,曾任吉林工业大学校长。

该同志从事农机教育、科技工作在职45年。

对播种、整地和变量施肥等机械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中法合作对农产品高压加工设备研究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累计独立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出版《精密播种理论》等著作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等十余项重大奖励、国家发明专利十余件;培养了大量本科生、20余名硕士、20名博士(其中留学生1名)和5名博士后等优秀人才。

任校长期间领导吉林工业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

马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大豆(小株距作物)高速精密播种这一国际性难题,他主持研制的大豆高速精播机在植株分布性能上居国际领先水平,转让多家企业投产,九十年代曾被黑龙江农垦总局列为补贴推广机型,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发展了精密播种理论,提出了充种、投种、田间植株分布、加密精播方法以及部件、整机参数设计和总体控制株距误差等理论,发表了相关著作和系列论文。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机械工业部优秀领导干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全国农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法国第戎农大(LENESAD)兼职教授等。

1963年开始他积极参加中国农机学会活动,曾任一届中国农机学会副理事长、《农机学报》编委会委员,连任吉林省农机学会三届理事长。

为了提高《农机学报》的层次和学术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以学会副理事长身份,带学会委托函和学报样书到新泽西美国《工程索引》EI总部,推介《农机学报》进入《EI》检索源,通过介绍学报和洽谈,《EI》主管领导答应给学报先作“Page One”检索,视工程和学术界的兴趣反映决定是否进行深入检索。

2 万鹤群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第六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按姓氏笔画为序)1. 王强王强,男,1980年7月生,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一直从事农牧业机械装备的科研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完成以下成果:(1)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9ZQ-2.O型牧草种子收获机”研制,主要负责该成果的总体方案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经鉴定该成果国内领先水平。

(2)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牧草湿法收获工艺及关键装备开发与试验研究”,主要负责“太阳能草捆干燥设备”项目的设计、试制、试验工作,参与制定行业标准《JB/T11919-2014 太阳能草捆干燥成套设备》。

经鉴定该成果中的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自走式灌木平茬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研制,主要完成了“9GZ-0.5/1.0型自走式灌木平茬机”设计、试制、技术文件编制、售后服务和优化改进工作,参与制定行业标准《JB/T11917-2014多功能自走式灌木平茬机》,该机属原创机型,是我国特有机型。

该成果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技术奖二等奖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二等奖。

还主持设计了4UL-2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参与设计9YFG/9YJS-2.2型系列秸秆打捆机、9YG-1.2型圆草捆打捆机、9GBXQ-3.0旋转式切割压扁机机等设备。

获省部级奖励4项,参与编写专著1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篇。

2. 王在满王在满,男,1979年6月生,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长期工作在科研、生产和推广第一线,思想积极上进,科学态度严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成效显著,成果评价结论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主要贡献和成果如下:1. 主要参与发明了机械式和气力式两大类3种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器与1种两级螺旋排肥装置等核心部件,主要负责播量可调组合型孔排种器的创新设计。

2. 主要负责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型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包括普通型、同步施肥型和杂交稻制种同步直播机等,已完成技术许可成果2项,受让企业近三年销售直播机1000多台和播量可调组合型孔排种器1万多套,新增销售额1亿元以上。

3. 基于农机农艺融合和产学研推结合,开展了性能试验、生产实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与国内农学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农艺配套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参与了国内26省份及泰国等6国的推广应用,应用面积达1000多万亩。

4. 主持或主要参与了20多项科研项目;独立或协助指导了6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篇(SCI/EI 收录10篇,其中3篇拟2018年6月刊出);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获奖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并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3次和广东省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获奖2项。

3. 付君付君,男,1983年7月生,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

该同志一直从事仿生农机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装备研发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的玉米和小麦收获机械仿生原理具有理论创新性。

构建的弯曲疲劳断裂仿生摘穗原理、降损脱粒仿生界面原理、茎秆捡拾振动去土原理,攻克了摘穗损失与功耗、高含水率玉米脱粒破损、茎秆无土捡拾等技术难题;揭示的收获部件与谷物的仿生接触力学特性,攻克了小麦拨禾碰撞损失、脱粒冲击损伤、清选夹带损失等技术难题。

研究成果获得德国Claas 公司、五征集团等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转化意向。

2.研发的农机装备具有技术创新性和显著经济效益。

主持研发的扫雪机、割草机、小型挖掘机产品,通过变截面设计降低了制造成本;负责研发的有机肥翻抛机控制系统,通过柴油机动力系统与液压系统闭环控制,提高了整机可靠性与安全性;参与研发的青饲收获机割台,解决了高含水率茎秆堵塞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报道。

3.农机科研业绩突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7项;主持/参与研发7个系列20种农机产品,全部产业化并出口盈利5000余万元;累计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31篇,申请发明专利27件,已授权12件;获得中国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2位),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首位)、三等奖1项(首位),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4. 孙宜田孙宜田,男,1980年9月生,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田间收获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工程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一直在科研一线先后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机电产品性能测试装置、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研制的多款智能化农机装备已经推向市场。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相继为省内外30余家大型水泵生产企业及质检单位研发建设了各类不同类型的试验台近50台(套),创造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与设计开发的“特大型核泵/高温高压泵综合性能试验台”和“山东省机电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实验室总体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作为主持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项目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省科技发展计划、省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发工作,牵头研制的精密播种施肥机种肥监控、喷雾机变量控制、玉米收获机自动对行与仿形、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监控等智能化农机装备系统技术水平先进,相关技术成果已转化到企业,为我国农业装备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2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奖项14项,获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2项、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6项。

5. 沈有柏沈有柏,男,1981年1月生,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科长,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长期在一线从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新技术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参与“优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实施期内实现销售收入1248万元,利税227.42万元;“稻麦周年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实施期内亩节本增效269.9元,总经济效益11391.38万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实施期内累计节本增效130.1亿元。

承担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12篇,参编书籍1本,获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负责的“2BJQ-6A型气力式油菜精量播种机”和“2BFJM-10型秸秆粉碎免(少)耕播种施肥机”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第三完成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2018年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第五完成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3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十一完成人“水稻基质育秧与机插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2015年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2015年作为农业部援埃及农机专家参与国家援非项目,获“援非工作个人荣誉证书”;论文《颗粒物料在三自由度振动筛面上的运动仿真》2011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6. 张若宇张若宇,男,1980年9月生,农业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石河子大学教授,中共党员。

该同志一直致力于解决新疆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针对加工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检测开展探索与研究,突破现有农产品多类缺陷和品质检测中的亮斑、光照不均等技术难题,创新开发农产品内外部品质检测平台,实现农产品品质的高效提升。

成功研制了国内首条加工番茄自动分选生产线,以及国内首台收获机配套番茄色选设备,并应用于生产。

该技术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

另外针对新疆薄皮核桃中大量存在的干瘪缺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传感和图像信息融合的检测策略,并开发的相关检测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针对困扰机采棉品质的残膜清除难题,结合不同加工环节的地膜形状尺寸、气流特性、荷电特性、光谱图像特征等特性差异,提出了籽棉残膜多环节逐级清除思路,并对缠绕式、卸料式、气流静电式、光谱成像式等清理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进而实现机采棉加工过程的籽棉残膜高效清除,相关技术正在相关企业进行转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重点类项目1 项,其它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 项,厅局级课题5 项;获科研奖励20 项(其中兵团科技二等奖2 项);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获省部级以上奖18 项;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人才计划资助对象,“兵团英才”第一周期第三层次培养人才,获石河子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9 项;软件登记授权9项;发表SCI/EI 收录论文12 篇,出版专著1 部,参编教材5 部。

7. 张金凤张金凤,女,1981年2月生,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书记,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该同志长期致力于排灌机械及工程的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5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6)、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2/第4)和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1),出版著作和标准近10部,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近四年,该同志在促进本学科国际化和行业技术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国际会议大会秘书,组织了2016年第二届国际空化及多相流会议(200余人)、2017年第十四届亚洲流体机械大会(300余人),协助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组织2015年第七届国际泵与风机大会(160余人)和2017年第一届亚洲水力机械及系统国际论坛(150余人);代表国家标准委员会组团参与ISO国际标准讨论会,并积极推进国家标准“走出去”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