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达技术获一系列重大突破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王小谟领航人生_名人故事

王小谟领航人生王小谟,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中共党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一辈子投身中国雷达事业,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老军工,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使我国国防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
王小谟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
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两款预警机空警2000、空警200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上空作为领航机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首次亮相。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比美国正在使用的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观礼台上,71岁的王小谟激动地扯着旁边人的袖子,指着天空直喊:“看,这是我们搞的。
”话没说完,两行热泪已顺着脸颊默默流下。
因为所从事的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科研,王小谟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显得特别陌生。
但在国内外雷达、预警机研究领域,这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一直领航着中国的雷达、预警机研制团队,不断努力让中国的预警机水平在世界领航。
在看不见飞机的山沟里研究雷达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始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1969年,32岁的王小谟和大批同事从南京被调往贵州都匀的深山中,成立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他们的首项任务是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
中国领先技术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

中国领先技术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中国领先技术一:2016年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给大家报告一个喜讯:2016年全球自然科学技术指数,中国居然完爆西方(注意: 此可不是仅仅完爆美国,而是完爆整个西方世界)!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有:1.北斗系统。
差分仪试验成功将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配合地基增强系统精度将达到厘米级,并拥有短信给大家报告一个喜讯:2016年全球自然科学技术指数,中国居然完爆西方(注意: 此可不是仅仅完爆美国,而是完爆整个西方世界)!2.2000预警机。
全世界最先进,领先美国E-3C预警机接近一代。
2000预警机3.超级计算机。
“天河2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今年天河傻了,我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速度居然比天河还快三倍,真将美国甩出九道街外。
这可是全部自主研发并有中国“芯”。
美媒感叹除非中国发生大乱或分裂,美国在超级计算机速度上可能永远赶不上中国。
另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超级计算机不仅在速度上远超美国,在数量上也超过美国。
4.雷达技术。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车辆等典型人造目标的三维高分辨成像,这项技术在地理遥感和军事侦察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5.3D打印。
能够生产优于美国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
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
6.激光技术。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通过验收,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7.微晶钢(超级钢)。
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超级钢的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超级钢尚未走出实验室。
8.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跻身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场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位列世界顶级。
9.纳米技术。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创造了新世界纪录,这也是目前所有一维纳米材料长度的最高值。
10.超轻气凝胶。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0.16毫克/立方厘米的超轻气凝胶,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的纪录。
令人生畏的中国激光武器

令人生畏的中国激光武器一、中国的激光理论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激光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的激光理论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注重理论研究带动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科技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和科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提出建立专业激光研究所的设想,很快得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的批准。
主管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还特别批示:研究所要建在上海,上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这一新技术。
1964年,我国第一所,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激光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
2、借助重点项目的支撑,带动激光技术的发展1964年启动的“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5年开始研究的高功率激光系统和核聚变研究,以及1966年制定的研制15种军用激光整机等重点项目,由于技术上的综合性和高难度,有力地牵引和带动了激光技术各方面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激光科技事业,虽然也遭遇了“文革”十年浩劫,但借助于重点项目的支撑,仍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并取得可贵的进展。
(1).“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
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有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
(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耙,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
(3)第一次揭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伤现象和机制。
(4)第一次深入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
精选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1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
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迅速开展艰苦的实验验证,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威海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新体制远距离雷达实验系统,全面验证了远距离探测理论体系和方法。
这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全球对海探测领域,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坦院士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为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的新体制雷达“国家队”,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实现了海空多类型目标高概率、高稳定同时探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2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
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
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
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
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
中国量子雷达发展历程

中国量子雷达发展历程
中国量子雷达(Quantum Radar)是指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进行雷达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种雷达系统。
中国量子雷达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研究(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
中国量子雷达的研究始于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阶段。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家郭永怀等人在量子光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提出了光学纠缠的概念,并发展了量子光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国量子雷达研究的基础。
第二阶段:探索实验验证(21世纪初至中期)
中国科学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实验验证。
2009年,中国科学家朱建伟和他的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量子雷达。
他们利用单光子探测器和非经典光源构建了一套量子雷达系统,并实现了目标的定位和探测。
这一实验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推动了中国量子雷达的发展。
第三阶段: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中期至今)
中国量子雷达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2012年,中国科学家杨傲雄和他的团队成功实现了多目标的量子雷达探测。
他们利用程控光学相位调制器和时间分辨光子计数器,实现了同时对多目标进行探测和距离测量。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中国量子雷达的探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量子雷达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量子雷达的特点是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目标探测、追踪等领域。
中国
科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将量子雷达技术应用于军事、航天、安全等领域。
中国量子雷达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未来雷达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中国电子研究院

中国电子研究院中国电子研究院(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简称 CETC)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研究与生产基地,是中国电子工业系统的科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
以下是关于中国电子研究院的介绍,介绍包括其历史、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和成就等方面。
中国电子研究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由邓稼先主持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发展而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国电子研究院目前拥有20多个研究所和近百个专业实验室,员工超过六万人。
中国电子研究院的组织结构分为总部与网格化发展两个层次。
总部设在北京,并设有若干个研究所包括雷达研究所、卫星通信研究所等,以及一些专业行业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设施公司。
网格化发展层次由地方单位、发展公司和产业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地方经济布局、项目投资与培育、产业布局与规划等工作。
中国电子研究院的主要业务包括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传感器技术研发、通信与导航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研发等。
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民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中国电子研究院在雷达、无线通信、微纳卫星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电子研究院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在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奖之一,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个人和团队。
此外,中国电子研究院还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省市级科技奖项。
总而言之,中国电子研究院作为中国电子工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国的电子信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中国电子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高科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预警机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预警机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林一平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13(029)003
【摘要】预警机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装备系统,由空中平台和预警雷达两大部分整合而成。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林一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际华3517公司"百年密封"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2.迅速建立反倾销诉讼预警机制--从我国彩电业遭遇反倾销诉讼看我国的反倾销诉讼预警机制
3.迅速建立反倾销诉讼预警机制 --从我国彩电业遭遇反倾销诉讼看我国的反倾销诉讼预警机制
4.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5.我国高端射频芯片设计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次雷达技术交流

雷达应用领域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军事应用
雷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非常广泛,包括侦察预 警、导弹制导、炮火控 制、战场监视等。现代 战争中,雷达已成为获 取战场信息的重要手段 之一。
气象观测
气象雷达用于探测大气 中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 象,如降水、风场、雷 暴等。它为气象预报和 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国内二次雷达主要应用于空管、航空 公司、机场等领域,为航空安全提供 了有力保障。
产业规模
随着国内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二次 雷达产业规模也在持续增长,多家企 业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国外二次雷达发展现状
技术水平
国外在二次雷达技术方面一直处 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雷达信号 处理、目标识别、抗干扰等方面
二战时期雷达
二战期间,雷达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国纷纷研制出不同体制、不同频段的雷达,广泛 应用于侦察、预警、炮火控制、导航等领域。
现代雷达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代雷达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合 成孔径雷达(SAR)、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相控阵雷达等新型雷达不断涌现,为军事 和民用领域提供了更高性能、更灵活的探测手段。
定飞机的方位角。
二次雷达优势分析
高精度测距
二次雷达测距精度较高,通常 可达到几十米以内,适用于对
飞机精确引导和控制。
全方位覆盖
二次雷达地面站可配置为全向或 定向天线,实现360度全方位覆 盖,满足空中交通管制需求。
多目标处理能力
二次雷达具备同时处理多个目 标的能力,可实现对空域的全 面监控。
抗干扰能力强
02
二次雷达技术特点
二次雷达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雷达技术获一系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2年08月09日 09:18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孙自法)他31岁获得中国雷达学会最高奖“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衔的团队通过创新突破和军民融合,打造出“中国雷达第一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推动中国雷达技术和公共安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中国电科38所)所长、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业组组长、“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曼青。
咬定“雷达技术创新”不放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踏出校门的吴曼青就成功主持了“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研究工作,将中国双基地雷达研究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世纪末90年代中期,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吴曼青率先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数字T/R组件及首个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2003年,吴曼青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三坐标雷达体制,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三坐标雷达被誉为中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
解放军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在技术引进上遭受重重阻挠。
2002年,吴曼青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该型装备,改变了中国在该型装备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5年,吴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体制的新思路,并亲自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部署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研制工作,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标志着中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军方和业内专家评价称,该项目取得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雷达发展史上罕有先例,是解放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范例,为解放军立足国产平台、发展先进装备,闯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必将对解放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先导作用。
吴曼青及其团队始终坚持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薄弱点作为中国电科38所的科技创新布局方向。
2001年前后,他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军事发展需求,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领域布局为该所重要发展方向,并在成立初期担任雷达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该项技术
研发很快获得新的进展,目前,中国该技术研究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008年,中国试图引进雷达测图系统,却遭到拒绝。
吴曼青率团队主动请缨,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先后获取中国西部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了该地区地图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突破浮空平台研究
在大力推进具体技术创新的同时,吴曼青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雷达技术发展思维,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他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雷达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要为雷达寻找更为丰富的平台,以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
于是,吴曼青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
一个传统的雷达研究所研究浮空器,这在很多人眼里显得不可理解。
但吴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于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国电科38所从市场上整体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吴曼青为这个团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愿景——成为世界领先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同时,给了他们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更灵活的机制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很快,这支团队就成长为中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先后研发出包括中国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2011年,吴曼青及其团队成功实现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的多项自主创新,整体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技术研制的演示验证系统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这是他们从防空预警向空间目标监视的跨越。
吴曼青团队还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其性能达到国际主流厂商主力产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们研发的两型重要装备,一型装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研发大型浮空平台的国家,另一型则率先实现中国对空情报雷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建言中国准备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然来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培育土壤、播下种子,这样,在秋天,我们才有更好的收获。
”
雷达专家吴曼青院士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
虽是理工科的雷达技术专家,但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吴曼青院士,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浓郁的“桐城派”人文气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来形象地比喻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肯定会遇到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就好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但是科技人员的创新信念不能丢,一定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科技人员通过创新一定能够豁然开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吴曼青在中国电科38所前瞻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都说‘得来全不费工夫’,可前面还有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
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后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