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合集下载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6-02-26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第18卷第2期2016年0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2Mar.,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地域、文化、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方式和进程大不相同。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被很多学者热烈讨论过。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与科学关系不够紧密,社会各方面因素不够包容来接受新事物以及传统文化保守和不够开放进取,让原本在古代远远领先的中国科学固步自封,最终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

关键词:中西比较;科技;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2-0074-06纵观世界历史,16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欧洲中世纪以后到近代这段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的四百年中,中西科技发展的脚步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史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人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系列问题,也称“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智力与欧洲人相同,伽利略、牛顿等伟大人物为什么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15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后来却被赶上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尖锐而切中要害的。

此后的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释。

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本身以及中国的哲学观、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及看法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及看法

简论“李约瑟难题”的内涵看法1937年,已经在胚胎生物化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李约瑟博士,认识了三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此后,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感情,并献身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对中国古代科技了解愈多、研究愈深,就愈在脑海中产生这样挥之不去的问题: 为什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能有这么多科技成果,在总体上超过欧洲,近代科学却在欧洲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呢?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实际上,此一难题包含两个问题,既: (1)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显然,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内在的联系。

前一问题是前提、基础,它不成立,后一问题便无的放矢;同时,后一问题又是前一问题的深化和发展。

因此,两者也可以简化为一个问题。

1991年,李约瑟在为王国忠所著《李约瑟与中国》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他在研究中国科技史过程中,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能有这么多早期科技成就,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呢?”提出这一难题,正展示了李约瑟的大家风范,表明他不止是出色的科学史家,而且还是深刻的思想家。

他并不满足于史料的爬梳考证,还力图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波普尔强调科学始于题,没有了问题科学也就不存在了。

确实,能够提出一个深刻的、覆盖面大的问题很了不起。

一方面,它体现了提出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提出者努力去破解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吸引一批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工作,或深化或拓展,从而推动科学前进。

因此,“李约瑟难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已经成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的通用术语。

一个学者提出的问题能够成为学科的术语,无疑是极高的荣誉。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中外学者不同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下面是我关于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几点认识(一)经济方面: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占主要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只满足于一时的风调雨顺自给自足。

安于现状,严重缺少有改变传统的开托精神和创造精神。

这也大大舒服了中国近代卡机的落后(二)历史原因:社会转型迟滞,影响近代科技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

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同时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三)动力不足: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政府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

, 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对科技的发展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早在1624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

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

(四)社会制度:,国家实行封闭政策不利于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外历史证明,国家只有开放,才能使国家获得多方面的新信息,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

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实行严密封闭的愚民政策。

行政封闭和思想禁锢使中国与国外缺乏信息交流,中国人信息不灵通,与外界交流少,思维方式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中国科技落后就不可避免了。

以及近代以来一次次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压抑个性,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五)教育制度:落后的教育体制制约科技的发展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很大程度上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及逐渐滞后的原因
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 及逐渐滞后的原因
——试答李约瑟难题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 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 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 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 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 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 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 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几何原本》内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插图
三、明清之际中国对西方科技的态度
4.我国历史文献对耶酥会士及西方科技的评价

明清之际我国对耶稣会士的作用,评价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1)
肯定某些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教士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如《明史·意
大里亚》指出:“其国(意大利)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其
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大多顺应社会发展,较为重视,不足之处是这种热情主
要倾注于天文、历算和火器,而对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缺乏警觉。如明代意大
利传教士庞迪我在1618年给明神宗奏章中承认:“臣与先臣利玛窦等十余人,
涉海九万里,观光上国,叨食大官,十有七年。”说明得到朝廷的重用。清初,
顺治命汤若望掌钦天监(国家天文台),后来又升为正一品官员。康熙聘耶稣
会士张诚、李明、白晋为师,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又在畅春园蒙养斋,建立算
学馆,聘白晋、张诚等讲授天文、数学、测量、解剖等自然科学。雍正时,仍
委耶稣会士主持司天监,提任正副监官。乾隆时,对有科技专长的耶稣会士赐
进士出身,有的聘为算学馆教师。当时算学馆编制正规班学员36名、肄业班学
员24人。
乾隆与小斯当东
一、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和经济背景
司马迁《货殖列传》分析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种 种物质资料后,得出四业的关系是:“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转引《周书》 发挥说:“《周书》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 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源)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 民。”农、工、商、虞四业是人民的衣食之源,四 业兴旺发达,富国富民,这一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 无疑是非常杰出的。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及其兴衰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及其兴衰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及其兴衰原因BY1207138 张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

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杠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页第427页。

)而今天众多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珍贵价值的重新肯定,必将使之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示出东方智慧的新的转移与新的实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科已初见端倪。

深信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世纪里对人类文明再次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2)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3)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4)有机宇宙观、元气论是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5)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下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及其兴衰的原因着重从五个方面加以描述,一是先秦科技与先秦诸子,说明中华文明(包括科技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先秦诸子的主要论题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他们不太关心对自然现象的理论探求。

二是秦汉时期(主要是汉代)诸多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概要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概要

意义
①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②纸的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 原理: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①战国:《韩非子》中提到指南仪器称作“司南”
针 和 方
经过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指南鱼,并用于航海。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了条件
火 药 的
发明
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②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③汉代《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④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①唐末宋初,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使
②宋代,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箭、火球、火蒺藜;《武经
——马克思
二: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中国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带来无比的民族 自豪感;促进了中华民族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①造纸术是对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世界文明和 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的使用,摧毁了欧洲封建堡垒; ③指南针的使用,迎来了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为资本主 义开辟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掠夺提供了条件 ④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运动.
(2)经济: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3)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
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
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 条件。 (5)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6)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 者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

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重点) 名 称: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朝 代 (战国) (汉) (唐) (北宋) 特点: 影 响:领先世界并改变世界面貌 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的启示(环境决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 :商代有关哈雷彗星的记
载。战国时《石氏星表》世界现在最早星表。元 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一年周期与现行公历 基本相同,领先现行公历300年。
②印刷术:隋唐时就有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 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 大贡献。
③指南针:战国时利用磁石制成司南。到北宋时期, 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
④火药:唐朝中期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 与火药武器。
1)基本发展历程: 明清: 前:长期领先世界 后:落后于西方
经济:小农经济 2)原因: 政治:专制统一加强
对外:交流由盛到衰
3)成 就:
天文:战国,《石氏星表》世界现在最早星表 元代,郭守敬,简仪
农学:南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
医学:战国,《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
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 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 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 术成就。
1、 古 代 科 技
文学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文学形式)中的反映
3、古代艺术
1)汉字与书法
汉字: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现代科技:中国史下册课本155页古代科技:一、基础知识:见《导与练》101——104页总体认知: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二、纵向联系与比较:阶段特征中华文化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

其基本特征:1、先秦(重点: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时期,不仅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筑了基础。

2、秦汉时期: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具体特点见课本47页)3、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形成了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4、宋元时期:中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有突出成就。

也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外传的时期。

5、明清时期:古代文化承古盟新(142页),但明朝中期以后,近代科学在西欧兴起,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但被西方迅速赶上和超过,而且日益衰落。

三、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1、政治:政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策: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2、经济: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注意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如唐宋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出现并发展壮大。

为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要,传奇、词、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先后涌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3、民族融合、对外交流: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隋唐最突出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问题:
1.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 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

特点: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

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不能产生,而西方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中国:见2。

西方: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的促进。

5.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A.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B.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C. 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D.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E. 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