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布袋木偶戏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木偶戏体验活动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引导学生了解闽南民族文化,探寻闽南人文艺术和民风民俗,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一.活动项目(一)场馆初学①非遗文化体验馆--初始木偶戏在民俗集市厅中,观赏非遗文化的集合,包含陈氏纸扎、闽南造像、嘉庚瓦、宋江狮等;在薰风集雅厅,又是别样的非遗项目,歌仔戏、木偶戏、布偶戏等众多闽南戏曲文化,看着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他们所使用的乐器、道具,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礼乐的文明。
(二)技艺传承①活动内容: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传承队演员---蔡思雅,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述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及表演难度等。
(三)亲子DIY传统手作:布袋木偶制作跟着老师来制作布袋木偶“小动物木偶”,在家长的帮助下,布袋木偶所需材料:整块布,或者是碎布(颜色丰富)、剪刀、针、棉花等步骤:1.提前打印好简单的动物平面图案2.依照动物的各部分形状裁剪图形3.开始缝制4.颜料可DIY涂色(四)一起来表演学生创意来表演(二).集美塔简介集美塔坐落于集美新城中央公园之上,建筑总高度79.5米,塔高7层,基座两层。
集美塔项目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83.9平方米。
集美塔基座有两层,分别为集美人文馆和非遗展馆,设置有人文简史展厅、嘉庚精神展厅、华侨文化展厅、闽南文化展厅、学村文化展厅等,各展厅布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性和趣味性强。
塔身一层为游客服务集散大厅,二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咖啡茶座,三至七层为登高观光区。
方寸江湖 掌上乾坤------论霹雳布袋戏的美学内涵

方寸江湖掌上乾坤——————论霹雳布袋戏的美学内涵一、布袋戏简介及缘起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表演所用之木偶主要是以木头做成头和手脚,而四肢与躯干则是以布缝制,套在人的手上表演,其名亦由此得之。
台湾的偶戏当中,布袋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
台湾布袋戏传自福建漳州、泉州与广东潮州。
早期布袋戏依后场音乐又分南管、北管及潮调布袋戏三种。
而后也应用京戏、歌仔戏、日本、西洋音乐。
台湾布袋戏最蓬勃的地区是云林,而布袋戏界最庞大的流派则是“五洲园”系统。
五洲园的开山艺师黄海岱先生堪称为台湾布袋戏的“通天教主”,五洲的弟子遍布全省,其嫡传及再传弟子估计占台湾布袋戏剧团一半以上,是布袋戏界势力最大的派系。
霹雳系列是现今布袋戏中最为风行的一种。
其名乃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称。
创立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的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出身布袋戏世家,祖藉福建泉州的黄家由曾祖黄马开始便在家乡拜师学艺,后来把技艺传授儿子黄海岱,成为现今台湾布袋戏界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人称”紅岱师”。
黄海岱膝下有八子,真正继承其衣钵的只有黄俊卿和黄俊雄。
黄俊雄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率先于1970年在电视播放,当时黄强华及黄文择已参与制作,1991年《霹雳布袋戏》面世并以录影带发行,几年间还正式成立制作公司及”霹雳会”,1995年霹雳卫星电视台正式开台,1997年集资开拍电影《圣石传说》,其间与城邦等出版社推出相关周边刊物,2000年《圣石传说》完成,先后在日本、上海等地上映,2005年剧集《九皇座》获“戏剧类导演奖”,2006年《争王记》在美国播出。
迄今为止,从最初的《霹雳金光》到2011年底的《霹雳兵燹之问鼎天下》霹雳布袋戏已经播出52部,两千余集,在台湾本土,中国大陆乃至海外地区都拥有数量众多的戏迷。
布袋戏欣赏重点首推囗白与操偶,剧团主演,一人需说出剧中所有角色声音。
梨园谚语:“布袋戏上棚重讲古”、“一声荫九才,无声不免来”说明了念白的重要性。
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

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布袋木偶戏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小戏,它属于傀儡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
布袋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传播和传承。
布袋木偶戏在我国分布地域较广,南至香港,北至辽宁,东至台湾,西至新疆,都有布袋木偶戏的传播及传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布袋木偶戏艺术流派发展及流变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布袋木偶戏的传承地域较广,其称谓更是五花八门。
例如:浙江湖州的“幔帐戏”,江苏扬州的“肩担戏”,江西的“被窝戏”,北京的“耍苟利子”或“喔丢丢”,河北南部的“是不闲”“单帐小戏”“独台戏”“嘟嘟戏”“扁担戏”,四川的“被单戏”,河南的“扁担偶”“扁担戏”“独角戏”或“筒子戏”,广东的“鬼仔戏”“单人帮”,湖南邵阳的鬼仔戏、布袋戏,等等。
这些具有相同艺术形态但不同称谓的布袋木偶戏,均属于我国布袋木偶戏艺术重要的分支流派。
一、布袋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布袋木偶戏是我国傀儡戏艺术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个分支种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有关木偶戏(傀儡戏)方面的史料记载中,直接详解“布袋木偶(掌中傀儡)”的记载很少。
早在东晋王嘉所著《王子年拾遗记》中,却有类似布袋木偶戏艺术的记载,并且讲述的内容是西周时期周成王七年的故事。
“周成王七年,南垂有扶楼之国,其人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
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里。
缀金玉毛羽为衣裳。
能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
或化为巨象狮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虎,或口中吐人于掌中,备百兽之乐,旋转屈曲于指间。
见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
神怪?H忽,炫于时,《乐府》皆传此位,代代不绝。
故俗谓婆侯位,则扶楼之音讹替也。
”对于《王子年拾遗记》这段史料记载,乍一看,其描述之事神乎怪异,不像世间常事。
并且,在该记载的前半段文字中也看不出与布袋傀儡有任何关系,仅能看出是在描述该艺术表演时的怪异情形。
但是,当我们留意该段文字中的“于掌中”“备百兽之乐”“旋转屈曲于指间”和“见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等关键字句时,即可发现此描述与布袋傀儡艺术表演形态的高度吻合。
布袋木偶戏的种类

布袋木偶戏的种类布袋木偶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采用木偶进行表演,通常会在大红布袋中隐藏木偶操控者的手臂,因此得名“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多个种类,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典型的布袋木偶戏种类。
1.福建布袋木偶戏:福建布袋木偶戏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布袋木偶戏种类之一、它起源于唐朝末年,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福建布袋木偶戏色彩鲜艳,艺术表现力强,传承了福建地方戏曲的特色。
福建布袋木偶戏主要表演《赖宁篇》、《六朝金粉》、《托塔李天王》等经典剧目。
2.闽南布袋木偶戏:闽南布袋木偶戏是福建布袋木偶戏的一个分支,以福建闽南地区为主要表演地区。
闽南布袋木偶戏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剧本内容和表演形式。
它经常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和情节来表现社会风俗和民众生活,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宗教和神话元素,给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3.浙江布袋木偶戏:浙江布袋木偶戏又称为“悬铃木偶”,是浙江省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浙江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技巧高超、动作灵巧,布袋木偶在表演中能够活灵活现地模拟各种动物、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浙江布袋木偶戏常演《封神榜》、《三岛奇缘》等剧目。
4.四川布袋木偶戏:四川布袋木偶戏起源于明代,是中国西南地区流传最广的布袋木偶戏种类之一、四川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搞笑幽默、戏剧性强,常常通过滑稽搞笑的对话和动作来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
四川布袋木偶戏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5.台湾布袋木偶戏:台湾布袋木偶戏是台湾的经典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清代。
台湾布袋木偶戏剧情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较为讲究“慢功夫”,即注重动作的细腻性和节奏的合理性。
台湾布袋木偶戏的剧目以《东游记》、《孟姜女》等为代表。
总之,布袋木偶戏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地方的布袋木偶戏各具特色。
通过这些布袋木偶戏,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原始民间艺术的魅力,更能够了解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泉州文化遗产

泉州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
它主要流传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高甲戏传统剧目多,据传剧目约600余种,现存有400多种。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
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丑行分类有男丑和女丑。
惠安石雕惠安素有石雕之乡、石头王国之美誉,石雕历史源远流长。
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又融会外来文化与技艺精华,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经长期磨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石雕饮誉中外,其作品遍布祖国各地和东南亚诸埠,声名远播海内外。
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世纪坛、厦门鳌园、全国最大的石雕塑像厦门郑成功像、海南三亚鹿回头、澳门中华妈祖文化村、泰山山门、深圳万福广场、昆明世博园、淮南周恩来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等一大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雕刻工程,都凝聚着惠安石雕艺人的智慧和汗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惠安石雕赢得荣誉。
璀璨夺目的花灯泉州花灯泉州花灯,历史悠久。
在元宵放灯,唐时已盛行,宋朝更普遍。
泉州花灯,色彩调和,结构精美,玲珑剔透,璀璨夺目,品种繁多,就其制作材料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丝灯和彩扎灯两类。
泉州花灯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
不仅有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人物灯景,那戏曲中的传奇故事《水漫金山》,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还有那展翅飞翔的鸣禽、嬉游的池鱼、咆哮生风的雄狮,形态各异,逼真传神。
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
至于花灯的制作,式多样巧,造诣高深。
解放后,花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提线木偶艺术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
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
布袋戏

偶戏俗称「布袋戲」的由來, 流传的大约有四种原因:
1.因传统戏偶本身除头部、手 掌与脚的下半段之外,身躯部 分、手肢与腿部,都是用布缝 成的,形狀像布袋。
2.最早的布袋戏演出,艺师习惯 将一身行当装进布袋內,一只布 袋行遍天下,而称之。
•人物造型特別 •剧情內容生动、有趣 •灯光、特效五光十色
花脸扮相,忠奸均有 因其心术不正,行为浊 劣,故反称其名叫「淨」
布袋戏中許许多诙谐的场 面,并不一定由丑角來演 小娃儿未受世俗污染, 心地善良、活泼天真 童真的對对话引人发笑
不属前列的五大 行类均列入 如神怪、僧侶、 道士、海龙王等 尤其是金光戏里 稀奇古怪的人物均 属之
飛禽走 獸的角色 如馬、 虎……
布袋戏人物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 苦海女神龍 素還真 葉小釵 黑白郎君 秦假仙
民俗意義
• 敬天谢神 • 祈福求安 • 民间请戏谢神在正式演出之前, 必须「扮仙」,请出诸神向其祝 贺,并求诸神继续赐福给请主与 观众
• 偶頭 • 服飾 • 頭冠 • 道具
分为生 旦、丑 净、童 杂、兽
•是一出戏的主要角 色 • 生有文、武、老、小 等种类 • 文生出场举止文雅, 步法中规中矩
是女角 命好又富贵的 圆眉旦、齐眉旦 生來命苦的开眉旦 長舌妇型的阔嘴旦 凶恶的毒旦
是 語一專是 觀 舉門戲 眾都 一扮中 的叫 動演的 提人 ,滑甘 神發 一稽草 藥笑 言笑人 一料物
文管071班 廖 1 海 2 燕 号
有趣的布袋戲
一口說盡人間事 十指演出百態情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 这是苍南布袋木偶戏戏棚上的一副对联, 也是对苍南单档布袋戏最为形象的写照。 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 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
闽南布袋戏(转载)

口
白
• 口白——传统的偶师操闽南语来做演出的口白师 傅可谓布袋戏的灵魂人物。在布袋戏的演出中, 后场的口白师傅包办了戏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 白,也常是布袋戏戏剧中唯一的挂牌主演者。类 似职业说书人的口白主演者必须具备有仿男女老 幼不同人物的音质、不同讲话风格甚至不同的地 方口音的技巧。深受欢迎的口白师傅者还必须要 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且必须能做到各 种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绪表达的八 声七情,及其余基本角色口白等等。一般而言, 一位口白师傅最起码要替20几种不同情绪余角色 口白配音的本事。
杖头木偶
木偶童话剧、儿童剧
各国木偶
各国儿童木偶
国内外木偶
绘本儿童木偶的制作
绘本剧木偶
木偶用于儿童教育戏剧
儿童木偶剧
木偶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谢谢大家
音
乐
• 音乐——配乐方面,布袋戏没有自己独特 的戏曲音乐,传统布袋戏的伴奏用北管及 南管两种音乐风格,唱时用京白,口白用 本地话。根据乐器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场和 武场,武场指只有节奏的打击乐器,如锣、 小锣、小鼓、通鼓、钞、钹、拍板等,文 场指拉弦、弹拨、吹管乐器的演奏,包括 了二胡、唢呐、拍板、月琴及笛子等乐器。
木偶大师杨胜、郑福来
木偶演员(偶师)
• 布袋戏的灵活之处即在于以手指来控制木 偶,主要靠的是食指和拇指,食指放于木 偶头中,拇指和其他三个手指则是放入木 偶的手中。因此操纵师第一个必须练好的 是“劈指”、“抖手”、“腕功”以及 “臂功”等基本功。木偶戏最大的特点就 是,一人操纵两个木偶,做完全不同人物 性格的表演,技艺高超的操偶师两手均可 做出木偶的跑、跳、抛接、武打等武戏表 演。
泉州著名木偶大师黄奕缺
• 黄奕缺大师一九二八年生 于南安,为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家学会 名誉会长,世界木偶联合 会会员,福建省木偶艺术 学会常务会长,泉州木偶 剧团艺术指导、名誉团长。 曾荣获福建省“百花文艺 奖”一等奖、文化部“第 十届文华奖”之“文华表 演奖”和“文华舞美奖”、 首届中国老年文艺调演 “金奖”等奖项.
布袋戏

剑之初
武君罗喉
千叶传奇
灵狩缎君衡
深海主宰龙戬
霹雳布袋戏经典组织-红冕七元
氐首赨梦
赪手奎章千玉屑 赦天琴箕
赤王鬼方赤命
赮毕钵罗
赩翼苍鸆
赯子虚澹
霹雳布袋戏经典人物-魔神邪鬼
佛业双身
天蚩极业 爱祸女戎
太学主
魔佛波旬
弃天帝
人殊越骄子
鬼梁天下
天魔茧夔禺疆
霹雳布袋戏经典组织—魔吞不动城
霹雳布袋戏经典虚拟组织。 魔吞不动城, 是以城主麒麟星(素还真、一线生)为最高领 导,目的为维护武林和平,实现黑暗救赎为目的 。并以魔吞不动城为据点,发出策鬼令,策天下 万鬼,吞各方邪秽。内 部分为十二宫,有着十二张圣兽异谱,每张圣兽 异谱皆有属于自己的魔吞战将。同时他们以圣兽 异谱来隐藏身份,进行魔吞不动城的任务。每当 魔吞十二宫现身出招时,代表自身的图腾便会顺 势而出。圣兽异谱不仅代表每名武将属性的独特 ,也彰显出魔吞不动城的崇高神秘。
这 是 我 本 命
刀 笔 仪 刑 太 史 侯 鲲尘千古靖沧浪
海 枯 石 沉 忧 患 深
学 门 无 书 平 如 蘅 央森
北 窗 伏 龙 曲 怀 觞
千 载 明 道 玉 离 经 隐锋深鸣邃无端
云 天 望 垂 墨 倾 池
霹雳布袋戏经典人物-佛门先天
天 之 佛 楼 至 韦 驮 地 之 佛 蕴 果 谛 魂
年华不染裳璎珞
帝释九天玄尊
霹雳布袋戏经典人物-御天五龙
天尊皇胤 (醉饮黄龙)
炽焰赤麟
(刀无极)
碧眼银戎(天刀笑剑钝)
紫芒星痕(漠刀绝尘)
邪影白帝(疯刀啸日猋)
霹雳布袋戏经典人物-顶尖高手
北 冽 鲸 涛 擎 海 潮 枫 柚 主 人 慕 容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福建省晋江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
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
最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
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汉族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
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
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
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
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
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承载体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
建团50多年来,多次进京演出。
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并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誉。
剧目《白龙公主》、《五里长虹》获得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华奖。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
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
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
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
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
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
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派布袋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
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由于受到当前商品经济的影
响,这一种汉族传统的艺术形式遭到不断冲击,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漳州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
是一种福建省
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
演剧、布袋木偶戏、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
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汉族民俗艺术,集各
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
内涵。
从宋朝开始,布袋木偶戏已经生存了上千年,
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
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
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
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
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布袋木偶戏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汉族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种。
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
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在漳州木偶剧团,团长吴光亮边示范边向我们讲解布袋木偶戏的具体操作:"一般象这种布袋木偶的表演,一个人可以同时演两个木偶,左手一个右手一个。
木偶头套在食指上,是表演头部的,另外三个指头是套一个手,大拇指套另外一个手,大拇指同样还要管头部的一些转动。
腿的动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去操作。
我们手掌的腕就是木偶的腰部,手的上臂就形成了一个木偶表演的很完整的造型,现在一个脚要动起来,走路这么一抬这么一抬。
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
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
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
现如今,随着布袋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现在的漳州人提起对布袋木偶戏的普遍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搬张小板凳到庙口搭设的木制彩楼下,引颈翘首看着演员们拿着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戏偶,上演着三国演义等传统剧目。
如今的布袋木偶戏,不仅题材更加宽广,形式也更加多样。
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汉族文化艺术,
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
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
其母体为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更加深了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
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这对漳州布袋戏艺术的发展衍变,历史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漳州布袋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