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南京旅游分析报告

C.AO Jing,ZHANG.1ie,ZItANG Hong—lei,SH/Chlm—yun,LIU Ze—hua,JIANG刁五一jie,LIU Chuan—hua
蝴:0If:删bd0is捌trnigbution Jian黟u岫bureau,with tbe岫of the model
(school 0f Geographic Blld Oceanographic Science,Na雌llg Ur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mity,NanjiIlg 21(X)93,chi越)
^ 慷 V
吾 槭 积 窭 簧 雹 皿
出游距离(k-) 圈1旅游者目的地消费支出的空问分布模式
·562·
、
万方数据
3基于行为生态学的旅游者目的地消费空间分布模式解释 行为生态学的觅食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经典的椋鸟食物运
量问题可以归结为:亲鸟在一次次地往返于巢穴与觅食地之间 喂养雏鸟的过程中,每次应该带回几只大蚊幼虫最为合适。一 个前提是,亲鸟的觅食效率随着口中含有的幼虫数量的增多而 逐渐下降【13J。
问题的解决基于图2、图3的模型。图2中的曲线1反映 了椋鸟的觅食效率逐渐下降的趋势,3条直线(1实2虚)的斜 率代表了整个过程的食物运送效率(包括搜寻和往返两个过 程)。不难看出,2条虚线的斜率都小于切线AB的斜率,切点B 点所对应的运量即为每次运送的最佳运量。从图3可见,随着 巢穴和觅食地之间距离的增加(短一长),最佳运量将由点b增 加到点乩
77
184
0.158
0.032
69
166
0.20B
0.009
39
93
0.219
0.035
25
60
0.322
0.012
2000-2014年中国旅游人次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

2000-2014年中国旅游人次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付强;董锁成;杨红新;李宇;李泽红【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45)6【摘要】以中国旅游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特征为研究目标,利用2000-2014年间分省的统计数据,借助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重心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人次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和演化规律.主要结论:(1)中国旅游人次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分别为阶段I低速增长阶段(2000-2004)、阶段II稳定增长阶段(2005-2009年)和阶段III高速增长阶段(2010-2014年);(2)中国旅游人次存在空间聚集的特点,聚集程度逐渐增强,中国西部省份多为"低-低"聚集,东部省份聚集情况变化较大;(3)中国旅游人次重心存在"北向、西进、南移"的特点,2010年为"北向"和"西进、南移"的分界.【总页数】9页(P9-17)【关键词】中国旅游人次;空间格局;重心迁移【作者】付强;董锁成;杨红新;李宇;李泽红【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99【相关文献】1.1985~2010年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演变轨迹 [J], 鲍超;李秋颖;梁广林2.2006-2015年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空间格局——以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流动重心为例 [J], 薛伟贤;王萌;康进3.2005—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迁移轨迹及空间格局 [J], 丁学谦;吴群;文高辉;张超4.近500年中国及邻区强震空间格局及迁移模式初步分析 [J], 周成虎;裴韬;李全林;陈锦标;王?森5.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 [J],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乔家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结论
四、结论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和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与科技等 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 的动力。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 游地集聚程度高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游地集聚程度高
在各种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的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较高。这是 因为这些旅游地通常能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 味的乡村生活。而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的旅游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 这可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关。
3、建设成本与收益: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 建设成本是影响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类型乡村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 异。例如,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型美丽休闲乡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等 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而自然风光型美丽休闲乡村则多分布在西南、西 北等地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 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 假的重要选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良好的休闲设施的乡村地区。这些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 律,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2、市场需求与偏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不断增加。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也会影响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
徐州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游客响应

第2期
唐雯雯,等:徐州市 A 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游客响旅游创新发展 的新模式.李永乐等 分 [10-13] 别对徐州彭 祖 文 化 旅 游 资源、红色文化旅 游 资 源、体 育 旅 游 资 源、军 事 文 化 旅游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
可 以 看 出 ,徐 州 市 旅 游 研 究 主 题 丰 富 ,特 别 是 汉 文 化 旅 游 及 旅 游 产 业 是 研 究 热 点 .我 国 «旅 游 景 区 质 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14]将 旅 游 景 区 划 分 为 5 个 级 别(5A、4A、3A、2A、1A),A 级旅游景区研究不仅是 旅 游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容 ,更 对 旅 游 产 业 发 展 、旅 游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有 着 重 要 的 实 践 意 义 .然 而 ,徐 州 市 作 为 淮 海 经 济 区 中 心 城 市 、徐 州 都 市 圈 核 心 城 市 、华 东 重 要门户城市,鲜有学者对其 A 级旅游景 区 进 行 系 统 研究.因此,本文对徐州市 A 级旅游 景 区 进 行 分 析, 并给出旅游业发展 的 建 议,以 期 为 徐 州 市 的 旅 游 发 展提供参考.
市旅游业正朝着 产 品 多 样、业 态 多 元、全 域 联 动、产
业协调的方向稳步发展. 徐州市作为淮 海 经 济 区 中 心 城 市、“一 带 一 路”
重要节点城市,其旅 游 发 展 逐 渐 得 到 国 内 研 究 者 的 关注.截至2020年6月底,在 CNKI期刊网以“徐州 旅 游 ”为 主 题 限 定 匹 配,捜 索 到 相 关 文 献 共 计 218 篇.胡 强 等 就 [1-3] 徐 州 市 两 汉 文 化 旅 游 发 展 进 行 研 究 ,探 讨 了 制 约 徐 州 汉 文 化 发 展 的 因 素 ,并 提 出 发 展 策略.陈 静 韬 等 对 [4-5] 徐 州 全 域 旅 游 发 展 进 行 了 研 究.吴 林 珂 总 [6] 结 了 目 前 徐 州 市 智 慧 旅 游 发 展 中 政 府支持存在的问题 并 分 析 主 要 原 因,提 出 政 府 进 一 步 推 动 徐 州 市 智 慧 旅 游 发 展 的 举 措.徐 雯 馨 等[7-9]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分析与类型划分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分析与类型划分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及其类型划分是了解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关键。
以下将从地域差异、经济水平、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划分。
一、地域差异中国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各具特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自然景观为例,在西部地区,长江三峡等自然风景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形成了集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生态游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体系;而在东部沿海地区,海滨城市如青岛、厦门等则以海洋旅游为主导,拥有海滩、海洋公园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因此,地域差异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经济水平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的旅游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例如,位于四川省的乐山大佛,随着乐山的经济腾飞,成为了中国西部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这里的旅游经济发达程度也相对较高,例如上海、杭州等地的旅游经济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文化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资源,这也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文化,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北地区的古丝绸之路文化等,也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经济发展特征。
基于以上特征,可以将中国旅游经济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自然景观型旅游经济这种类型的旅游经济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吸引点,如乐山大佛、张家界等。
游客主要以观光游为主,体验自然之美,远离喧嚣。
这种类型的旅游经济适合开发中国西部等地区。
2.文化遗产型旅游经济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兵马俑等,这种类型的旅游经济以历史和文化景观为主要吸引点。
长三角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

原 。为推 动 和 加强 长 江三 角洲 地 区经济 联合 与协 作 ,
济 空 间结 构演 变模 式 的一种 理论 [。弗里 得 曼认 为 : 1 ]
长 三 角 地 区 现 有 国 家 AAAA 级 旅 游 景 区 1 7 0 家; 国家 级 历 史 文 化 名城 9座 ; 中国 优 秀旅 游 城 市 3 5 座; 国家 级 风景 名胜 区 1 ; 3处 全国重 点文物 保 护单 位 1 5处 ; 界 遗 产两 处 —— 苏 州 的古 典 园林 和 南京 的 8 世
省 、 海 市共 3省 1 的全部 范 围[ 2 0 上 市 1 0 5年 , 。 长三 角
地 区 人 口 约 7 5 0万 , 全 国 2 2 的 陆 地 面 积 、 0 以 . 1 . 的 人 口 , 造 了 全 国 2 . 的 国 内生 产 总值 、 04 创 21
2 . 的财 政 收 入 、 8 5 的进 出 口总额 ( 括 台 州 45 2 . 包 市 在 内的 1 6个 地级 市 ) 。
旅游城市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进 行实证研究 , 揭示 了旅游城市的空 间演变过程 , 出结论 : 三角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在 总体 得 长 上是均衡 的, 心城市上海 的首位分布虽 然很高 , 中的力量依然存在 , 核 集 但等级 系统发育较好 , 核心城市的扩散 作用正逐步 加强 , 已经形成杭州、 苏州、 南京 二级 核心城市和无锡 、 宁波三级核心城市 。 试图探索一种核 心一边 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 阶 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尝试解释其 核心一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 并 力图拓展该理论在 旅游地理 学上 的应用 , 丰富该理论本 身的 内涵、 应用及研究方法 。 [ 关键词] 核心一边缘理论 } 空间结构 演变 ; 旅游城市 ; 长三角地区 [ 中圉分类号] 52 F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43 8 (0 9 0 — 2 90 1 7 —7 4 2 0 )20 2 —5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1920
经济地理
第 31 卷
完全环游式旅行模式主要分布在大中尺度的 跨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如东北三省省会城市 间、大连—山东半岛主要城市间、华东 5 市、福建武 夷山—福州—厦门、中原西安—郑州以及西北等地 的省会或重要城市间(图 2),有些线路之长、所跨区 域之大可以归结为旅行链模式,如连接西北的新甘 青 3 省,西南川藏、川滇、桂黔、黔渝、湘黔以及东北 3 省之间,但由于旅行链模式在空间上难以定义,很 难与完全环游截然分开,而且国内该类型线路数量 较少,本文暂不单独分类研究。 2.2 目的地节点类型与空间分布 2.2.1 单目的地。单目的地通常级别高、在很大范围
从我国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分布来看 (图 2),长 三角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云南、 海南、四川、广西、北京等地是旅游线路中出现频率 最多的目的地区域,其中丽江、昆明、三亚、桂林、张
家界、杭州、海口、北京等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 地(表 2),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湖北、珠三角、 淮海区是中远程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分布密度小、出 现频率低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 中目的地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旅游热点 区域与相对较冷、甚至空白区域,即人们出行距离 越远,越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
第 11 期
史春云,张宏磊,朱 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1919
信息,同时也是散客出行的重要参考,据此以旅行 社网站公布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选择出 游潜力较强的国内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和 成都[19],选取全国前 50 强的著名旅行社在 2009 年 1—2 月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作为统计分析数据。 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 休闲活动要比前往胜地型目的地的活动来得频繁, 通常一日游圈层主要分布在距城市 140km 的腹地 内,二日游的出游半径约为 300km[20]。为避开周末休 闲旅游方式,排除短程旅行的干扰,更好地总结我 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选择出游天 数≥3,出游半径>300km 的旅游线路,共计 971 份 线路报价单 (北京 262 份、上海 345 份、广州 204 份、成都 160 份)。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M3() . S245 7 M2 M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S1&’ M2* +,- S1123 M126 M3
/
0
M4() S2 /
=?@ 26 LM 0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 :1003-2398 (2010 )04-0031-05
2010 年第 4 期 总第 114 期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史春云 1, 朱传耿 1, 赵玉宗 2, 朱 明 1, 袁 欣 1
(1. 徐州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 徐州 221116 ;2. 青岛大学 旅游学院 , 青岛 266071)
西兰的国际游客旅行空间模式的研究中 [8-11] (表 1) 。 宏观尺 度模式的研究关注的是目的地之间的关系,目的地与其他更 多目的地的联合营销,甚至包括与竞争对手建立新的合作关 系,联合开发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8],这 为理解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S1 S2
提 要 :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
区域对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理性选择与线性组合, 是具有典型空间属性的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和经济地理 现象, 涉及了作为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的点状地理 要素和作为旅游线路的线状地理要素以及旅游目的地 体系构成的区域等面状地理要素。 从文献综述的角度 对不同尺度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模型、 目的地类型、
1 旅游线路模式的尺度研究与空间模式
1.1 宏观尺度旅游线路模式 宏观尺度旅游线路模式指目的地之间的游客旅行模式, 包括国际和国内游客在不同目的地之间的旅行空间模式 。 Campbell 早在 1967 年根据目的地类型的不同,勾勒了徊路 中的游憩与度假旅行的模型[7]。Gunn 较早认识到不同类型旅 游线路模式研究的重要性,他在目的地设计与规划研究中提 到单目的地和往返式两种旅行模式 [8]。 直到 1993 年, Lue、 Crompton 和 Fesenmaier 总 结 了 五 种 度 假 旅 行 模 型 (简 称 LCF 模型) :单目的地模式、往返模式、营区基地模式 、 区 域游模式和旅行链模式[5],这是首次对游客旅游线路空间模 式的系统分析,为游客空间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多目的地 旅行模型开始成为旅游学重要的研究领域 [9]。 Opperma 在 LCF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七种模式 :包括两种单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是典型的地理现象,也是旅游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旅游线路的多样化与数据资
料的较难获得,使得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都非常有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旅行社网
站公布的中远程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比较分析我国旅行线路空间模式、格局和特征。研究发现:游客
中远程线路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目的地具有全国和区域不同层次的影响力,区域性目
1 数据来源
由于游客旅游线路和目的地选择的多样化,使 得旅游线路的数据很难获得与分析[5]。李山以旅行 社的公开旅游线路报价单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国 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随客源地—目的地 之间的距离呈对数增长[16];朱竑提出通过分析境外5 家大型旅游经营商所涉及的中国旅游线路来重新 审视中国国际级旅游目的地问题[17];叶红利用国内 两大著名旅行社的线路和数据,研究区域旅游线路 节点选择对目的地的影响[18];卢天玲[12]、刘法建[13]、朱 明[14]等以旅游线路作为研究旅行模式的数据来源, 以上文献为旅游线路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线 路报价单不仅包含了旅行社团队包价旅游的主要
所有样本
北京
上海
广州
频次 / 份 占比 /% 频次 / 份 占比 /% 频次 / 份 占比 /% 频次 / 份 占比 /%
184
18.95
66
6.80
25
9.54
112
32.46
32
12.21
20
5.80
29 14.22
7
3.43
269
27.70
50
19.08
103
29.86
201
20.70
79
30.15
太原,海南三亚、博鳌、陵水温泉等与海口,云南大 理、丽江、楚雄等众多旅游地与昆明,陕西延安、华 山与西安,江西婺源、庐山、三清山等与南昌等。
1920
经济地理
第 31 卷
完全环游式旅行模式主要分布在大中尺度的 跨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如东北三省省会城市 间、大连—山东半岛主要城市间、华东 5 市、福建武 夷山—福州—厦门、中原西安—郑州以及西北等地 的省会或重要城市间(图 2),有些线路之长、所跨区 域之大可以归结为旅行链模式,如连接西北的新甘 青 3 省,西南川藏、川滇、桂黔、黔渝、湘黔以及东北 3 省之间,但由于旅行链模式在空间上难以定义,很 难与完全环游截然分开,而且国内该类型线路数量 较少,本文暂不单独分类研究。 2.2 目的地节点类型与空间分布 2.2.1 单目的地。单目的地通常级别高、在很大范围
目的地位序
单目的地 枢纽型目的地 门户型目的地 离境型目的地
表 2 目的地类型及其典型代表 Tab.2 Destination types and their r epr esentatives in China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 昆明 南京 上海
厦门 桂林 丽江 昆明
三亚 海口 大连 厦门
第 31 MIC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1)11 - 1918 - 05
Vol.31,No. 11 Nov.,2011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史春云 1,张宏磊 2,朱 明 3
(1. 徐州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 徐州 221116;2.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93; 3.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国云南 丽江 674100)
关键词:旅游线路模式;空间格局;目的地;客源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是典型的地理现象[1]。尽管 很久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旅游线路问题的重要性,但 在旅游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2]。Lue、Crompton 和 Fesenmaier 首次系统总结了五种旅游线路空间模式 (简称 LCF 模型):单目的地模式、往返模式、营区基 地模式、区域环游模式和旅行链模式[3],为游客空间 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多目的地旅行模型开始成为 旅游学重要的研究领域[4]。Oppermann 在 LCF 模型 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七种模式[2]:包括两种单目 的地和五种多目的地旅行模式。以后模型被成功应 用于美国国内旅行[5]以及到访香港、马来西亚和澳 大利亚的国际游客旅行空间模式的研究中[6- 8]。国内 陆林、宣国富、马晓龙等人分别对黄山、三亚、西安 的旅游者的节点与线路空间模式进行了案例分 析[9- 11];卢天玲识别了青海省塔尔寺游客的四种旅行 模式[12];刘法建、章锦河等分析了屯溪旅游线路模式 中各主要节点的角色和作用[13];朱明等初步建立国 内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的约束条件,归纳出六种主要 的旅游线路模式[14]。总体来看,迄今专门对旅游线路 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都非常有限 [1],尤 其缺少对国内旅游线路模式和目的地节点空间格 局与特征的定量分析。
旅游线路模式类型
单目的地 单目的地式 旅行模式 营区基地式
往返式 多目的地 完全环游式 旅行模式 区域环游式
中心集散式 合计
表 1 不同客源地旅游线路模式的类型比较 Tab.1 Compar ison of types of tr avel itiner ar y patter n among or igins
总体来说,我国国内旅游者中远程旅行倾向于选择 多目的地模式,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2]。但统计结 果表明,尽管已经排除 2 日内的周末休闲行程,单 目的地在我国仍是一种重要的中远程旅行模式,约 占总样本的 1/4;多目的地旅行中,往返式、完全环 游与区域环游为最主要的三种模式(表 1)。
2 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
内享有高知名度,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完善的服务 接待设施,多种多样的旅游吸引物和丰富的娱乐活 动[14],如北京、厦门、三亚、张家界、黄山、武夷山、丽 江等目的地不仅具有知名度高的旅游资源,而且资 源类型丰富独特,适宜度假休闲,目前也是我国主 要的度假胜地(表 2)。基地型目的地的功能主要是 为周边高品质的旅游景区提供交通、食宿等服务设 施,通常交通距离可以一日来回,本身可以拥有丰 富的旅游资源,也可以仅提供接待服务,其主要吸 引物与提供服务设施的基地之间是共生的关系[3], 例如西安之与法门寺、华山等,拉萨之与纳木错、羊 卓雍错等,贵阳之与黄果树、青岩古镇等。
24
6.96
215
22.14
57
21.76
80
23.19
36
3.71
19
7.25
6
1.74
971
100
262
100
345
100
54 26.47
53 25.98
57 27.94
4
1.96
204
100
成都
频次 / 份 占比 /%
18
11.25
7
4.38
62
38.75
45
28.13
21
13.13
7
4.38
第 11 期
史春云,张宏磊,朱 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1919
信息,同时也是散客出行的重要参考,据此以旅行 社网站公布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选择出 游潜力较强的国内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和 成都[19],选取全国前 50 强的著名旅行社在 2009 年 1—2 月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作为统计分析数据。 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 休闲活动要比前往胜地型目的地的活动来得频繁, 通常一日游圈层主要分布在距城市 140km 的腹地 内,二日游的出游半径约为 300km[20]。为避开周末休 闲旅游方式,排除短程旅行的干扰,更好地总结我 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选择出游天 数≥3,出游半径>300km 的旅游线路,共计 971 份 线路报价单 (北京 262 份、上海 345 份、广州 204 份、成都 160 份)。
2.1 旅游线路模式类型与空间分布 经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可以分
为两种单目的地和四种多目的地旅行模式 (图 1)。
图 1 我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类型划分 Fig.1 Types of tr avel itiner ar y patter n in China 注:S1、S(2 营区基地式)为单目的地模式;M1—M4 分别为中心集散、 完全环游、往返、区域环游模式。
160
100
由于我国大部分旅游热点区域内交通条件的 限制,使得重复使用同一条路径的往返模式出现频 率高[14]。与朱明等研究相比,虽然已经排除了短途旅 行的影响,但可以看出往返式旅行模式在我国仍占 最大比重。往返式与中心集散式都涉及到往返线路 重合,属于受交通线路与可达性制约比较大的旅行 模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西藏和江西(图 2),尤以四川和西藏最为典型。如四川以成都为中 心,所有旅游线路成辐射状,即使直线距离相邻,但 由于地形导致的交通阻滞,必须回到成都再到下一 个目的地;西藏旅游线路主要为以拉萨为中心的东 线(拉萨—林芝)和西线(拉萨—日喀则)。
从我国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分布来看 (图 2),长 三角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云南、 海南、四川、广西、北京等地是旅游线路中出现频率 最多的目的地区域,其中丽江、昆明、三亚、桂林、张
家界、杭州、海口、北京等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 地(表 2),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湖北、珠三角、 淮海区是中远程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分布密度小、出 现频率低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 中目的地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旅游热点 区域与相对较冷、甚至空白区域,即人们出行距离 越远,越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
区域环游式旅行模式体现出对枢纽型旅游目 的地的依赖,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与交通枢纽城市 (旅游中心集散地,多为省会城市) 之间的合作共 赢,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忻州五台山、平遥古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