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其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影响深远。

传说古时,炎帝与黄帝联合大败蚩尤,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

经历三皇五帝而至禹,其间实行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

禹传位于其子启,从此由“公天下”时代进入到“家天下”时代。

但实际上,尧舜禹之前的“三皇五帝”是否存在还是个谜。

既然多部古代典籍都曾记录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尽管不同的典籍记载有出入),那么这段历史就有存在的可能,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考证。

这个历史难题则留给今后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得到发展,青铜器被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有所解放,这一时期,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考古发现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同期还有金文、陶文与玉石铭文等类型。

继之而起的则是周代的青铜铭文,即金文。

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向前演变,形成了文字的早期形态。

在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方面,宗法制与封建制基本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段时期的礼乐制初步形成,同样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东周时,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礼乐制度也逐渐衰落。

清人顾炎武有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足可见此时期文化社会变革之剧烈。

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王国维所作《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中国文化议论文

中国文化议论文

中国文化议论文中国文化,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传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首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上。

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而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

其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多元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汉族文化是最为广泛传承的。

汉族文化涵盖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古代的礼仪、习俗和民间传说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如巴蜀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和广东岭南文化等,这些多元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最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的道德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重视道德伦理的传统仍然在中国社会中非常流行,并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

它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传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文化也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导语】中国是个古⽼的国家,传统⽂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为⼤家提供《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五篇】》,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篇⼀ 传统⽂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量;传统⽂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给⼈们勇攀⾼峰的⽃志与毅⼒;传统⽂化仿佛是⼀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彩。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前⼗⼆名⽂化⼤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

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化位居第⼆名,这个好消息令⼤家欢欣不已。

但当我们静下⼼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化的美国作⽐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化。

然⽽在我们的传统⽂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是否⾜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

如今很多国⼈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化有⾼度的认同。

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感到⼤惊⼩怪,不再对好莱坞影⽚感到陌⽣。

其实,感受、学习外国⽂化的精华并没有错。

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化的漠视。

可以说,外来⽂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化产⽣了冲击。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重要性。

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所写⽂章表达了呼吁⼈们保护传统⽂化的迫切⼼声。

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种历史精神。

”是啊。

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化,我们的内⼼会不会时常感受到⼀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绸缪。

为了引导⼈们重视传统⽂化,国家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守护传统⽂化的决⼼不⾔⽽喻。

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的传统节⽇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

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化。

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化的关注度与⽇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民族会永远屹⽴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机。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

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

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

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活动可以提升国民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下面是小学生篇一: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2000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身上的优秀品质数不胜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们从古至今最为重要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应当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淘气而让父母劳累,让父母操心。

孝道的楷模,不说远的,孟佩杰带着瘫痪在床的养母上大学,虽不是亲生母亲,虽没有血缘关系,孟佩杰却视养母为亲母,数年来悉心照料,用孝心撑起了一片天。

孟佩杰是当今无数人的楷模,是一个好榜样。

社会公德,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吗,应挑起的重任。

当你在干净的人行道上行走时,忽然发现有一个塑料瓶,你会弯腰将它拾起,扔进垃圾桶吗?社会是我们都身处的环境,也是我们保护的环境。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他是大家的。

我们要像呵护小花一样,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区道路的灯不亮了,能多辛苦一下,将它换个灯泡,让道路重见光明吗?看见花园里的花坛有垃圾,你能伸手捡一下吗?当你吐痰时,能否用纸巾将痰包住扔进垃圾桶呢?这些小事情,无不彰显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你愿意为它吃苦受累吗?每个人不同的职业,决定了它位于社会的责任。

既然担任了这个职位,就应该担起这个责任来。

“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诠释职业的责任与担当,吴斌是一位客车司机,当他专心致志开车时,去飞来横祸,一个大铁片从天而降,导致他的腹部严重受伤,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捂着肚子叫疼了,可他用坚强的信念将客车稳稳地停在高速公路安全区域,而他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不求人人都像吴斌那样,用生命诠释职业,但求人人都有吴斌那样可贵的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依次递进、由内而外的个人品德养成过程,也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PB10030022黄崟钊老师给的论文主题是“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便觉得有一丝沉重,只因我从大学入学到现在,逐渐感受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人们更乐意于去接受轻松的、搞笑的、娱乐性的东西而不乐意于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层面。

在大众化的通俗文化面前,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就跟不入流的雕虫小技似的,这实在引人深思。

——题记池田大作曾经说过“一般人认为是落后象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这时代最先进的东西”。

以此看来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落后、迂腐便也是情有可原。

记得一次讨论课上就有部分同学觉得“儒家文化知识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论语》只是对基本道德的一些记录,实际没什么意义”……可以看到即使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传统
文化。

依笔者之愚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层当代价值。

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自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古中国的文化代代相传至今,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文化曾经被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

这其中有历史本身的原因,也有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原因。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殷商开始孕育,她始于神农尝百草、始于黄帝大战蚩尤,至夏朝建立,传统文化的“胚胎”已逐渐成型。

之后便经春秋战国,很难想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文化不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景。

其中的代表便是以孔孟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也有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文化、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墨家文化和代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的法家文化。

秦灭六国大一统之后,为了达到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汉时期,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贯穿了自起源至明清时期的所有年代的原因。

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开始兴起,人们开始乐于探讨《老子》、《庄子》、《周易》这些儒家文化以外的东西。

后佛教流行且逐渐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她的变异。

直至宋元时期,传统文化才逐步定型。

这期间出了孔圣人以外的第二个圣人——朱熹。

朱熹整合了儒释道,创立理学,并做《四书集注》(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传统文化到了明清时代开始衰落,其中既有外国列强武力胁迫下国人启蒙思潮萌发的原因,也有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后西学东渐的原因。

从此传统文化的噩梦不断。

鸦片战争始,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冲击。

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广大进步学生的质疑,有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也有改革开放后对传统文化的冷漠。

直到9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

我们看到了寻根文学的崛起,看到了国学复兴的景象,看到了传统节日的回归以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的修建。

如此欣欣向荣之态势,传统文化的回归便指日可待。

至此,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统一、变异、定型以及衰落的历史长卷摆在在了我们面前。

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层当代价值。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古代人民的智慧不断闪现,我们的先辈们不断对人所应该具备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安身立命之学。

比如老子所推崇的“道”,“道”即是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宇宙秩序。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们应该遵循人乃至宇宙的秩序,这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

故有“德者,得也”的说法,意思是得到的人具有“德”的品质。

窥古思今,人类的行为如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等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大自然的秩序,也就是背离了“道”。

而这些行为引发的恶果也不断产生,人类也不断尝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苦头。

由此可见,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
新认识到“道”,认识到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宇宙的秩序。

对于人的美好品行,我们的祖先们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如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老子提出的“处、柔、守、慈”等。

这些美好的品德在几千年里不断鞭策着世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是可以创造出无穷大的价值的,一颗被照亮了的心可以去照亮另外的一颗心,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国民整体素质便会有质的提高。

所谓“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所谓“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而如今这些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写照,由此可见,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人最需遵守的道德、唤醒人内心的真善美是刻不容缓的。

为自己安身立命,找寻人心中的美好,为自身创建一个道德标尺,这是传统文化的第二层当代价值。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就是说,人多了该怎么办呢?要让他们富裕起来。

富裕起来了怎么办呢?要教育他们。

既然要“教之”,就必须首先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不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便无法实现教育大众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出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呢?答案当然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

因中国传统文化延绵不绝几千年,里面的东西大多是世人可以普遍接受和认可的。

一方面,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确定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为法律制定、制度设计提供了内在精神和价值灵魂。

西方一直以“公平公正”为核心进行制度安排,人民也以此作为核心价值观。

但是在实践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

比如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却不能引导出人们具有团结互助、仁慈博爱等道德情感;因此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可能是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颓废的,由此导致法律所管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

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

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一个只有法律约束人的社会又怎么可能美好呢?由此可见,社会要发展,只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古老而深邃的智慧。

为社会立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经世以致用,这是传统文化的第三层价值。

没有了战争时代的喧嚣,在和平时代人类仿佛又走到了一个分叉口。

“公平公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太多了,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并非耸人听闻。

愿世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后记:笔者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引导更多的人们去正确的接触传统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范围。

不是传统文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都对传统文化“不理睬”的问题。

此乃笔者之愚见,望批评指正。

祝我的老师永远年轻,越来越漂亮!
参考书目: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