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2、研究问题的选择

2、研究问题的选择

(6)具有一定的创新的可能性
提出新问题、搜集新数据、发现新资料、发展新理论。
19
三、研究假设提出和研究课题的论证
1、研究假设提出
研究假设的重要性:
使研究目的具体化;根据研究假设去设置研究方案以验证假设的正确 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参与情况的 调查 假设:大众化对教师的认识影响不大,教师们仍然像从前一样重视科 研;教师们对新的学生群体特点认识不足,仍然认为科研是保证高质 量教学的充分条件;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师可能存在差异。
相关性假设 (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因果性假设 (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22
研究假设提出和研究课题的论证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
4、研究课题验证
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等进行分析、说明、预测 和评价的过程
研究课题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4、源于研究过程 随着研究深入,对文献的更多掌握引起了研究者的反思,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 研究者在深入实际时发现了新的研究兴趣; 突发的研究盲点,研究机遇的问题。 (伟哥的产生)
其实,“伟哥”最初不是为了造福男性。当年,一家叫辉瑞的制药公司的一帮人, 窝在英国肯特郡的三明治小镇里,研究这个代号叫UK-92480的药物,原本打算 拿来控制血压和治疗心绞痛。进行临床试验时人们发觉,这药控制血压的效果很 一般,可是在男性参与者中却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自愿报名入实验组的人潮简直 是挡也挡不住……辉瑞意识到,一个大馅饼砸到他们头上了。
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
12
研究课题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研究

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研究

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研究作者:张海南刘强郭晓萍刘少轩王煜琪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04期摘要:大国科技竞争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育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发展现状,持续提升实验教学实践与创新水平,该文基于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案例开展研究,该研究以遴选自22个省份的81节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课为研究样本,从思路创新、技术与器材创新、方法创新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信息学科实验课现状与特点,总结归纳实验课主要问题,从深化学科理念认知、坚持核心素养引领、探索学科思政建设、提升场室装备条件、完善平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研究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中小学信息学科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实验教学;信息学科;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水平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90327)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这是党中央从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重要部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在教育‘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蓄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实验(实践)育人是一重要突破口。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构各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教育大辞典》中对“实验教学”一词的解释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小学科技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小学科技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小学科技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摘要:由于长期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小学科技教育的空间被压缩、内容被矮化、方式被固化、目标被窄化,导致小学科技教育的素养导向不够明确、实践特征不够突出、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合作路径不够畅通。

因此,在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是一项极为迫切且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探究式学习;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教育也开始重视科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科技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技教育中。

1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理论1.1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

探究式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交互,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3情境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者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探究式学习正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学科技教育问题的提出2.1素养导向不够明确核心素养导向是小学科技教育的应有之义。

然而,长期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导致小学科技教育的空间被压缩、内容被矮化、方式被固化、目标被窄化。

小学科技素养是指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科技知识、能力和态度。

通过科技教育,小学生应掌握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学会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实践特征不够突出小学科技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当前的教学过程多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的探索和具身的体验。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SHANXIEDUCATION文本刊记者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育部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

夯实基础,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Focus ·关注本期特稿实验教学的倾向;拓展创新,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

二、主要举措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基本规范,强化实验教学要求;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

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于因受时空限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变化太快或太慢的过程,以及有危险性、破坏性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实验,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

强化校内外联动,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

强化校内外联动,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

强化校内外联动,打造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作者:钟灵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08期【摘要】新时代,培养解决我国核心技术问题的科技创新人才尤为迫切,基础教育阶段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尤为重要。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传承了学校近30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探索的成功经验,继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贯通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培养机制等方面介绍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贯通培养;课程建设;科学教育;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14-0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

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员令,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30年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的探索在长期的科学教育实践中,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坚持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全面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把相关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教学设施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机组织和整体设计,整体构建了学校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中学创新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者:***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4年第06期作者简介:刘卫,1977年生,广西钦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创教育、实践活动。

摘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问题,钦州市第十九小学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引、建、探、思四步联动,学、做、创三阶递进,教育过程、成果两重展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本土化、全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6-0097-04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之源。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1]。

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科学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着力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难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为此,钦州市第十九小学(以下简称十九小)历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科学教育脱离实际在现实中,大部分学校的小学科学教育被教师、学生漠视。

常州市河海中学课题研究一览表

常州市河海中学课题研究一览表
高萍、薛原、査雪寒、徐涵、耿秋香
进行中
《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张宇华、吴迪科、王丽君、郝欢欢、钱丽玮、梅小燕
进行中
《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导学稿的研究》
史振宇、胡烨、毛叶、季媛
进行中


《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张宇华
进行中
《浅谈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提问设计》
王丽君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策略》
郝欢欢
潘甦娜、王光辉
进行中
《如何开展生物有效性教学》
赵敏慧、马成、陈苏妮
进行中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下的风险管理
行动研究》
宋杰
进行中


《通过学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的研究》
孟海英、巢丽娟、许丽华、周栋、季赛娣、周叶、葛娟萍、钱程、陆金伟、金春蕾
进行中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英语写作指导策略的研究》
常州市河海中学课题研究一览表
级别
课题名称
参与研究人员
研究
状态



《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子项目课题
赵敏慧、马成、陈苏妮、
陈赟
进行中


《初中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研究》
赵敏慧、史振宇、胡烨、毛叶、马成、陈苏妮、陈赟、张宏毅
进行中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凌婷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的方式》
钱丽玮、梅小燕
进行中
《英语课堂导入的作用》
吴迪科
进行中
《衔接教学与导入》
高萍、耿秋香、原、査雪寒、徐涵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布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布
BMA160024 BMA160025 BMA160026 BOA160027 BOA160028 BOA160029 BGA160030 BGA160031 BGA160032 BGA160033 BGA160034 BGA160035 BFA160036 BFA160037 BFA160038 BFA160039 BFA160040 BFA160041 BFA160042 BBA160043 BBA160044 BBA160045 BBA160046 BBA160047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基于关系思维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留日蒙古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与对策 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 中国课程史研究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教师薪俸研究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生活及其演变研究 基于协同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制度及过渡措施研 究 我国教育体系的公共性导向与保障机制研 究 西部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状况和生态机制研 究 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构建及实证研究 当代卓越校长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 ——基于全国首届领航班校长的实证研究 新移民情境下师生冲突的发生机理与调控 策略研究 乡村困境儿童成长的教育精准支持研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本建设项目利用金融市 场筹资模式与应用研究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治理 研究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型服务体系构建研 究 西部城市群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 度评价、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微观追踪数据的收入分配与教育作用 机制研究 心理传记学视角下杰出科学人才的成长特 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概率推理的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 究:基于“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新媒体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 究 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 机制研究 3-6岁幼儿道德情绪发生心理机制及其培养 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项目
子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验”研究计划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一、明确概念
作为“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验研究”中的“校本课程”,界定为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就是在数学、科学学、信息科技等学科领域内开展的、主要围绕科学探究学习而开发的、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基于学校特点与需求的课程,包括的必修课模块课程(即“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模块);科技类的校本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科技特色活动课程、理科创新班实验课程等。

子课题的研究有着如下价值追求:
倡导一种理念: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理念,培养科学素养。

强化一种取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情境化、社会化取向。

追求一种理想:让科学学习充满乐趣与创造,在探究中理解科学的真谛。

二、课题组构成
课题主持人:杨振峰
课题组秘书:廖飞
课题组成员:周增为于基泰卜文雄沈正东郑朝晖田万国
徐程虞涛顾坚勇金松姜万明张孟林杨卫华张跃东
方庆媛严雷王丹陆敏阴卫东谢晓祥丁丰姚诚
三、研究目标
1.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观念,探索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探索与科学探究学习相适应的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整合与建设科技类校本课程资源与体系,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体系及其课程资源。

(1)整合已有的科技类校本课程。

(2)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摸索必修课程“科学探究学习”模块课程校本化的经验。

(3)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的有效、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营造科学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要将目前校本选修课是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开设的课,改变为教研组根据科学素养需求而配置开发的系列选修课程。

(4)围绕创新教育实验班特色课程建设,探究示范性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5)摸索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课程。

五大类课程建设任务要求见下表:
注:“负责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策划、组织、管理、材料收集、总结。

2.尝试建立创新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方式促进教师形成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素养的教学观念与价值取向,提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堂教学的智慧含量与有效性。

3.探究一条通过项目研究推进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在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造就一批有新观念新方法的理科中坚骨干力量,促使我校理科教研组跻身上海市有影响教研组行列。

4.为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提供样本和积累经验,为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学科教育改革提供实证案例与示范。

四、研究思路
1.从三个维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创新实验班、关注少数拔尖人才)开展科学素养的创新教育,开展不同层面的相关校本课程建设。

2.以备课组项目负责制推进本实验,建立学期成果汇总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

3.兼顾学生与教师的“双发展”,开发教师研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和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情况等进行了解和研究。

3.比较研究法: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成功的实践做法。

4.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分析,通过个案研究深入探讨开展校本课程。

六、成果形态:
1.形成明晰、合理、有序、有效的科学素养教育的特色校本课程系列:
(1)选修课程:形成涵盖科技文化发展史、科技前沿动态、科学实验能力、科研思维方法、科技运用能力(如:小制作、小发明)等范畴的数学、科学学、信息学选修课程系列。

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出版校本教材:《建平中学科技创新素养选修课程》若干门。

(2)必修课程:理化生、信息科技组每学期至少沉淀两个“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模块课程。

出版校本教材:《建平中学自然学科探究性学习模块课程教案集》。

(3)活动课程:“科技讲座”系列化、“项目设计”制度化、“社团活动”规范化、“科技节”主题化、“科普活动”常态化。

2.形成适合校本需要的“科学创新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涌现一批有影响的理化生、信息科技骨干教师。

3.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两周有一次科技活动,如讲座、表演、答辩等;每月一次难题征集;理科专用场馆的科学文化软包装)。

4.每年汇编一册《建平中学学生“项目设计”成果集》
5.每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好成绩。

6.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步骤
上海市建平中学课题组2010年12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