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

高一语文导学案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号课前批改课后批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修辞技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文学作品赏析的技巧与方法

文学作品赏析的技巧与方法作为文学爱好者或者学术研究者,正确地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既可以给我们带来艺术享受,又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精深的意义。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运用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来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可能会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与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文学作品赏析。
一、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要深入地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背景都会对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和作品所处的时代,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文化背景。
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深入了解作品中使用的隐喻和象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国的堕落被隐喻为腐朽的花园,这种象征手法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无奈与担忧。
因此,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通过解读隐喻和象征,挖掘出作品所传递的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和人物关系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人物关系是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在奥威尔的《1984》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与女性角色朱莉娅的关系揭示了对权威的反抗和对反抗的渴望。
因此,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深意。
四、审视作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运用各种各样的叙事技巧和结构。
审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对于正确理解作品十分重要。
例如,小说《尤利西斯》以一天内发生的事件为线索,采用内心独白和多角度叙述的方式,展示主人公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审视作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作品的表达形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全]文学类文本阅读 赏析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全]文学类文本阅读 赏析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d238c1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0.png)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和精彩的语言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特色鲜明,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灵活多变。
高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其他方面偶有涉及。
复习时需全方位落实各类艺术手法,掌握品味语言效果的方法,并通过对例题的解读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1.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如两处写〃听〃:一为李小二的妻子在小酒店里有意偷听,一为林冲在山神庙门内无意偷听。
这两处细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收到了怎样的效果?(6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示前一处是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才听不清,从而造成悬念;后一处是详写,因为谈话者得意忘形,高谈阔论,所以听者听得真真切切,从而怒火喷发。
2.说说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
(2)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示(1)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3.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6分)(1)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
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2)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 2、怎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 回答: • (1)优秀的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大都着力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的人
物形象。 • (2)诗歌散文类作品,一般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着力于描绘某种
生活图景,抒发某种感情。 • (3)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一般包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
感和思想。
•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 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括:①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场景描写。②促使主人公活动的生活和社 会环境。③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 (4)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 描写、心理描写。
• 鉴赏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鉴赏人物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 譬如写景,作家是如何感知这个景物的,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乃至通感 等,他抓住的是空间还是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是如何分布的,各自的远近高低 如何,每一景一物的声色、动静如何?又借助了哪些手段?是摹状、比喻、比 拟、衬托,还是夸张?写人也是这样。从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到言谈举止, 到细节透露内心,或通过环境衬托内心,由里到外,方能形神兼备。
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解题思路

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解题思路湖北兴山县第一中学彭学植(44371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是对高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深层次考查。
许多考生答题思路混乱、要点不全,导致得分不高。
下面试探讨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解题思路。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现实,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鉴赏其人物形象,探讨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鉴赏其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时,要把握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答题思路为:1、划——在文章中划出有关对人物语言、行为、神态、动作等描写、叙述的句子;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划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意义;4、答——答案的要点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代表类型。
以2001春季高考题《黄土》为例,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首先划出与“父亲”言行、动作、心理、神态有关的句子,并分析出其表现的性格特征。
即“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我给了他两元零钱让他买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等句子表现“父亲”近于悭吝的节俭;“只知道劳动”、“重病期间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等表现“父亲”勤劳;“从来无是无非”、“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表现“父亲”善良;还有“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精神上贫困”等。
综上,从而整理出标准答案为:父亲是一位勤劳、节俭、善良、精神贫困的中国老一辈农民代表。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表达技巧包括的范畴: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含语言)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 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 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 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 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2)明确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3)结合语境加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好处或效 果。
二、结构方式 小说的结构指小说布局谋篇的技巧,指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
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 例3 (201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1”例3) 题目: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2011·浙江)阅读《第9车厢》,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3”课堂训练1) 题目: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是“我”,结尾两段也是“我”,只有中间 主体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表达效果根据人称不同而不同。第三 人称的特点是更客观,表达更自由。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 某种暗示性的铺排,穿插的情节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当事 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伏笔是文章 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 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 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 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例如,《社戏》 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苗,为后文看戏归来偷 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的 伏笔。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形象、烘托氛围等。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以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第一,比喻和象征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增添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将阳光和黄河与山和海进行类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之情。
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个事物或符号来代表另一种含义,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多义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常常通过丹麦王子的草帽来象征他的权力和身份的转变。
第二,排比和对偶也是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之一。
排比是通过使用重复的结构、修辞并列等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鲜明和有力。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们的研究都是瞎子寻小米,是聋子听雷。
”这种排比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印象深刻。
而对偶则是通过将两个对称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并列,以凸显差异和矛盾。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男女主角的对比对偶,如小龙女和杨过、黄蓉和郭靖等。
第三,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隐喻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是整个故事的构思。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热闹而混乱的城市,暗喻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隐喻不仅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第四,色彩的运用也是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通过描述物体的颜色、明暗和光影等,可以烘托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葬礼中的场景描述由明媚的阳光变为昏暗的阴影,通过对比展示了主人公之间的悲剧命运。
色彩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强化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三、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对比、双关、通感、借代、反语、反问、互文等等。 四、章法技巧 1.结构上的常用术语 开门见山、直承文题、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卒章显志、先景后情、以景结 情、铺设悬念、伏笔照应、过渡衔接、承上启下、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首尾圆合、点明文 题、等等。 2.内容表现 景————情 事————情 景、事————情、志 事、物————理、趣 3.谋篇章法 首———起
2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二、描写技巧 1.渲染铺陈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文学创作,就是 从正面着意描写,用铺排、反复等手法对人物和环境作突出、强调。 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 莲叶北。 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青年男女采莲时的欢愉活灵 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 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 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 登郡门。 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太守家迎娶兰芝的场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 美丽高贵,为全诗增加了悲剧 的气氛。 2.烘托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为明显突出。用于 艺术创作,就是指从侧面 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⑴正衬:用同类的相似的事物来衬托,此乃“烘云托月”之法。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⑵反衬:用相反、相对的事物进行衬托,此乃“山高月小”之法。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⑶互衬:两个事物相互映衬,无主次之分,此乃“绿叶衬红花”之法。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颔———承 颈———转 尾—描写和静态描写,有的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烘托、反衬),或动静 结合,相辅相成。 5.虚和实 ⑴中国画中的“虚”和“实”。 “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 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⑵诗歌中的“虚”和“实” 诗歌中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的 境界。包括以下三类: a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 已逝之景之境。 c 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或曰“虚实相生”,可以使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 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 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 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 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阙写实, 通过 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 尽致。 6.“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欲抑先扬 写孝文帝虚心求贤——先扬 写孝文帝荒诞不经—— 后抑 7.描写角度 远近、高低、大小、内外的角度; 点面结合、色形声结合、全景与特写结合,等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章法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表现手法:描写技巧、抒情技巧、修 辞技巧 一、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⑶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种事物的客观属性,表达自我的某种品质、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上 了人格化的色彩。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⑷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⑸借事抒情 通过对事情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古风中较为常见,如《兵车行》、《卖炭翁》; 在格律诗中往往集中 在某一细节上。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⑹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或借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朝,或借历史人物来抒发个人感慨、表 达抱负与 心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台 城 刘禹锡 。 小结: 与直接抒情相比,间接抒情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意蕴深长。所以鉴赏的难度比直 接抒情大。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并 充分挖掘有特定意象的内涵,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蕴含在 景物、事物和事件深处的思想和感情。
白描 3.白描与工笔 ⑴白描:中国传统画技之一,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用于文学创作,就是对所描写的对 象直接描写叙述。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濒洲。 作者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从早
工笔
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女子的形象。
⑵工笔:也是中国传统画技,后指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形象。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 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 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一段对兰芝外貌的铺陈描写,着力表现兰芝的 3 美丽无双,更进一步展现兰芝秀外慧中的美 好,同时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上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2.间接抒情 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⑵情景交融 (融情入景)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自然景物与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 哪里 是景,哪里是情。 例: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欲辨己忘言。 酒 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 此中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