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常见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和创造艺术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1. 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场景、物体等的外貌、气氛和情感。

2. 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角色性格、情感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并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叙述:以时间顺序或非线性方式,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经过、细节和转折。

4. 比喻和隐喻:通过比较、象征和暗示,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主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强意境和表达效果。

5. 意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6. 反讽和讽刺:通过夸张、对比和嘲笑等手法,暗示或直接表达对社会、人性或事件的批评和讽刺。

7. 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矛盾,通过流畅的叙述和意象,呈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8. 象征和象征主义:通过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和意义。

9. 反复和回环:通过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同的人物、场景或主题,强调和加深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10. 结构和布局:通过章节划分、时间跳跃、故事线索的交叉等手法,构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引导读者的阅读体
验。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相互交织,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实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图。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以下是10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能够迅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衔接和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呼应。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4.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
垫;照应则是与伏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5.线索: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等线索,将文章的材料贯穿
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

6.烘托(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7.对比(对照):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
突出各自的特点。

8.欲扬先抑:先贬低或否定某一方面,再强调或肯定另一方面,以
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9.正侧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则是
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描写,来突出描写对象。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理。

以上这些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下是中学生需要了解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点:1.抒情与叙事:中国文学的两大基本手法。

抒情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叙事则重视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赋、比、兴:古典诗歌的三大表现手法。

赋是对景物或情感的直接描绘;比是借物抒情,通过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兴则是通过景物来引发情感,寓情于景。

3.象征与隐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或代表深层的含义。

例如,月亮常常象征团圆,柳树可能隐喻离别。

4.夸张与对比:夸张是为了突出某种特点或情感,对比则是通过对照不同事物或情感来加强表达效果。

5.讽刺与幽默:讽刺是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用似乎赞美实则批评的方式,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或人物的批评;幽默则是以风趣的语言和情景引发笑的效果。

6.白描与工笔: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简练、朴实的描写手法,追求自然、朴素的美;工笔则是对事物进行细致、详尽的描绘,力求精细、完美。

7.寓言与神话:寓言是通过假托的故事来传达道理或教训;神话则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超现实解释和想象。

8.拟人化: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或行为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9.章回体与散文: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故事情节分章节叙述;散文则是一种不受严格格律限制的文学形式,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10.诗词格律:指古典诗词在声、韵、调、字数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如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

11.文言与白话:中国文学创作的两种语言风格。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简洁而富于韵律;白话则是现代的口语,通俗易懂。

12.叙事视角:叙述故事时作者所处的视角,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等,影响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效果。

13.语言风格:包括清新、华丽、朴实、幽默等不同的语言特色,体现了作者的个人修养和艺术追求。

14.人物塑造: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话、动作、心理等手法,塑造作品的中心人物,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其中包括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小事反映大问题。

例如,《变色龙》通过街头狗咬人的小事,表现了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赵普》中的“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则展现了___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借物喻人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的特征。

例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比喻北方___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中的野鸦则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类似,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例如,《石榴》描绘了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借景抒情则是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___的《春》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___的《济南的冬天》则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对山、水和雪的喜爱之情。

虚实结合则强调___和想象,通过虚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呼应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增强文章的整体感。

常见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首尾照应、层层照应、随机照应、细节照应和对比照应。

通过分析照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就是点题照应、首尾呼应和层层照应的典型例子,而《往事依依》则通过前后照应和点题照应,强调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

《十三岁的际遇》则通过对比照应,突出自己对___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和分析照应,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常见的表现手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生动地描绘出所表达的意思。

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形象。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性格和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人力。

通过拟人,作品中的事物能够与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和放大的手法来刻画事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现方式。

夸张可以用于幽默的效果,也可以强调某种情感或强烈的感受,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4. 对偶:对偶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和重复的手法,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

对偶能够呈现一种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5. 换喻:换喻是通过替换掉本来应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达到
意境的转换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使用不寻常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换
喻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思考的启示。

在古代文学中,这些表现手法常常被用于描绘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能够
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1.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2.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5.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通过夸张手法,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用来描绘、展示角色、情节、氛围等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描述: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外貌、性质、特点等,增强读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独白:由一个角色独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回忆,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

4. 思想描写: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思考、感觉、观察等的描写,展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动作描写:通过对角色的动作、肢体语言的描写,展示角色的情感、态度和性格特征。

6.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 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搬到人的地位进行描写,使抽象的事物具有生动、感性的形象。

8. 反讽:通过用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言辞或态度来嘲笑、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人物,达到艺术的审美效果。

9. 并列与对比:通过并列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体验。

10. 暗示:通过间接的言辞、象征性的描写等手法,暗示和提示出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在联系。

11. 借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情感、思想、氛围等。

12. 叙述者的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3. 时间推移: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展示角色的成长、情感变化等,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超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运用超现实、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15. 叙述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如倒叙、正叙、交替叙述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16. 插叙: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外,通过插入独立的小故事或情节,丰富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

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

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

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

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

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

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

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

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

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

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

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

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

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

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

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

(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

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

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

”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

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

(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

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

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

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

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济南的冬天》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

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

(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

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

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

(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

只有将静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

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集中性和对比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合,显示鱼儿的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