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和创造艺术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1. 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场景、物体等的外貌、气氛和情感。
2. 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角色性格、情感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并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叙述:以时间顺序或非线性方式,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经过、细节和转折。
4. 比喻和隐喻:通过比较、象征和暗示,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主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强意境和表达效果。
5. 意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6. 反讽和讽刺:通过夸张、对比和嘲笑等手法,暗示或直接表达对社会、人性或事件的批评和讽刺。
7. 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矛盾,通过流畅的叙述和意象,呈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8. 象征和象征主义:通过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或象征更深层次的含义,使作品具有多重解读和意义。
9. 反复和回环:通过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同的人物、场景或主题,强调和加深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10. 结构和布局:通过章节划分、时间跳跃、故事线索的交叉等手法,构建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引导读者的阅读体
验。
这些表现手法可以单独或同时使用,相互交织,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作家和文学流派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实现自己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图。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中,为了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创作者们常常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
这些表现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一种常见且富有深意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特定的形象来暗示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或情感。
比如说,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用“蜡烛”象征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白鸽”象征和平。
在小说里,作者也许会以“暴风雨”象征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或冲突。
象征手法能够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比也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将一个勇敢的人和一个胆小的人进行对比,从而让勇敢者的形象更加高大,胆小者的形象更加怯懦。
在描绘社会现象时,可以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展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衬托手法也颇为常见。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比如用“美好的环境”来衬托“愉快的心情”。
反衬则是用相反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像用“敌人的凶残”反衬“革命者的英勇”。
衬托能够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借景抒情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的手法。
作者借助对自然景色或环境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比如,看到秋天的萧瑟景色,可能会抒发伤感、寂寞的情绪;面对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许会表达喜悦、充满希望的心情。
这种手法能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让读者在感受景色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夸张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它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对瀑布高度的夸张描写,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他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则是对眼睛大小的夸张,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愤怒。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表现文学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各种手法和技巧来展现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见的文学表现。
1. 描述描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且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
作家通过描绘人物、情景、物体等来展示作品的场景和环境。
通过生动的描写,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情感。
2. 对话对话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人物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作家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态度和思想,增强读者对人物的直观感受。
同时,对话也是作品中交流和矛盾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3. 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连贯的时间和事件来叙述故事的方式。
通过叙事,作家可以展示故事的起伏扭转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
同时,叙事也是作家表达主题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4. 符号符号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通过特定的符号,作家可以在作品中暗示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意义,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符号的使用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手段,需要读者通过推敲和解读来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5. 比喻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作家可以借用事物的特点来揭示另一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比喻的使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6. 小说手法小说是文学作品中最丰富多样的形式之一,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手法。
比如,双重叙事手法可以呈现出多个视角和时间线,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意识流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感受,增强作品的主观感受等。
7. 构思结构构思结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思想和情感主线的方式。
通过合理的构思结构,作家可以使作品的情节紧凑有力,使读者在紧张的情节中产生悬念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构思结构也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和深入人心。
8. 遣词造句遣词造句是文学作品中对语言进行精心选择和构造的一种表现方式。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其中包括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小事反映大问题。
例如,《变色龙》通过街头狗咬人的小事,表现了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赵普》中的“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则展现了___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借物喻人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的特征。
例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比喻北方___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中的野鸦则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类似,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例如,《石榴》描绘了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借景抒情则是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___的《春》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___的《济南的冬天》则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对山、水和雪的喜爱之情。
虚实结合则强调___和想象,通过虚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呼应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增强文章的整体感。
常见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首尾照应、层层照应、随机照应、细节照应和对比照应。
通过分析照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就是点题照应、首尾呼应和层层照应的典型例子,而《往事依依》则通过前后照应和点题照应,强调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
《十三岁的际遇》则通过对比照应,突出自己对___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和分析照应,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1.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描写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包括形象描写、色彩描写、景物描写等。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或事物。
2.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隐喻、明喻、拟人等。
通过巧妙地比拟,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文章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平衡和对比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对仗、平行句对仗等。
对仗的运用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转折手法:转折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突然改变情节或思想的一种手法。
通过转折手法,作者能够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折手法包括对比转折、时空转折等。
5.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通过夸张手法,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中夸大或夸张事物的一种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有夸张修饰法、夸张比喻法等。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用来描绘、展示角色、情节、氛围等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描述: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外貌、性质、特点等,增强读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独白:由一个角色独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回忆,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
4. 思想描写: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思考、感觉、观察等的描写,展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动作描写:通过对角色的动作、肢体语言的描写,展示角色的情感、态度和性格特征。
6.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 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搬到人的地位进行描写,使抽象的事物具有生动、感性的形象。
8. 反讽:通过用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言辞或态度来嘲笑、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人物,达到艺术的审美效果。
9. 并列与对比:通过并列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体验。
10. 暗示:通过间接的言辞、象征性的描写等手法,暗示和提示出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在联系。
11. 借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情感、思想、氛围等。
12. 叙述者的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3. 时间推移: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展示角色的成长、情感变化等,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超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运用超现实、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15. 叙述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如倒叙、正叙、交替叙述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16. 插叙: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外,通过插入独立的小故事或情节,丰富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

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表现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
下面是八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 描述描述是表现手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对人物、场景、环境、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内容。
描写可以是生动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性的。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描写都有助于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更加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
2. 对话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通过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而且对话也可以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比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人性弱点和舌战群儒的机智反应等。
3. 比喻和象征比喻和象征都是文字表达中常使用的隐喻手法。
比喻是通过比较和类比来显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而象征则是通过符号来表示一个抽象概念或情感。
比如,用“月亮”来比喻女子的美丽、用“蜘蛛网”来象征陷阱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意义、深化主题的作用。
4. 叙述叙述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最直观的描写手法。
通过故事情节的顺序描述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跟随作品的节奏,全景式了解作品中的情节。
同时,叙述也可以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提供基础,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深层次的含义。
5. 比较比较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对性的描写手法。
它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主题。
比如比较大和小、重和轻、嘈杂和寂静等等,这些比较可以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
6. 反讽反讽是通过贬低、讽刺或反串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表面和实际含义之间的冲突。
通过反讽,作品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阐明主题和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讽刺性强的作品,反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技巧。
7. 暗示暗示是通过巧妙的措辞、符号和场景,透露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情感。
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思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暗示技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例析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对表达技巧的要求是一贯而明确的。
在诗歌鉴赏题中,94、95年的试题,由于只有一道题目,所以前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后两项考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95年以后的试题,一般是前一题考查诗歌内容,后一题考查表达技巧;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也多次涉及该项内容。
可见,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表达技巧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而在表达技巧中,除语言技巧外,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
然而,由于教材并没有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系统介绍,平时的一些资料也只是进行过零敲碎打的解说,所以,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茫然,不知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有何区别,在复习时存在混乱现象。
若我们能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分析,将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得以大大丰富,表现力才得以大大提高,其艺术魅力也才得以经久不衰。
下面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例: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罗隐《金钱花》)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
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
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
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先扬后抑,景衬伤感。
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
但诗人看着友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
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这就是“面”;“名成八阵图”从具体方面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又赞颂了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
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例: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百片绿色的月光,梦中,不安地抖动着肩膀,在这样的夜晚,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静悄悄地,溅起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一片绿色的月光讲述着热带的地方,十片绿色的月光绿的家乡……(李小雨《夜》)此诗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闪着”“抖动”,以及后面的“溅起”,“滚过”等的动态描绘,反衬出一片夜的宁谧、安详的气氛。
又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几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这首元曲中,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曲中一、二句写江、写山,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
三、四句写帆、写泉,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
五、六句写云和月的变化明灭之态,也是一幅动景。
全曲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使作品恰似一部起伏跌宕、立体壮观的名胜风景影片。
(四)叙议结合:“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在古代诗歌中,“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例:伊吕两蓑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这首咏史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
“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曾历经了种种困窘。
“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
这些议论寄托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
写此词时,他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这表明王安石从史实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也使此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
(五)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
“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
“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先看下面一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本小令题为“秋思”,它指的是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
秋思是秋景触发的,所以秋景得选好。
小令选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前三句出现的九种秋景,构成一系列意象,表现“断肠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很好地体现了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
在“断肠人”的眼中,秋天的植物是“老”而且“枯”的,它的荒凉“古道”上吹着寂寞的“西风”,就连自己的那匹坐骑也已成“瘦马”。
而黄昏时看到的“小桥流水”旁的“人家”更勾起了他的思乡思家之情。
但他回不了家,那“人家”也不是可以投宿的客店,于是他只好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继续飘泊的旅程。
因为“断肠人”的“情”与秋天的“景”结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此首小令成了表现“秋思”的千古绝唱。
再看下面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节选):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
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
惟有他,张继,睡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难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睡眠,工作的人早工作。
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
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敲“夜半钟”,用以惊世。
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
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
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到底自己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节选)在此文段中,作者十分注重对环境的描写渲染,而这种描写渲染,又是和文中主人公彼时彼刻的心情密切相关的(写的是诗人张继在科举落榜,离开京城时,夜泊苏州而写下名篇《枫桥夜泊》的过程)。
当时的诗人羞惭沮丧、万念俱灰,而文中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的凄清氛围,无不触动他的愁情,使得他眼中的枫桥夜景,也因为他的这种心绪,而带上浓浓的忧伤,而这种忧伤又是触发他的写作灵感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使主人公愁绪渐次加浓,直至顶峰而作《枫桥夜泊》,同时也使文章一气呵成。
(六)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例: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