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2初冬_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二上17课《初冬》ppt教学课件(基础学习)

语文二上17课《初冬》ppt教学课件(基础学习)

初冬 白茫茫 模模糊糊
宝塔 淡淡的 耀眼 光芒
红灯笼 大雾
厚厚的 一层纱
柏树 柿子 积雪
5
初冬
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 纱,模模糊糊看不清。 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 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
6
初冬
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人们正 在园子里忙着收白菜。
弦c 股b

勾a
a2+b2=c2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 .
想一想
1、下图中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余是正 方形,求下列图中字母所表示的正方形的面 积.
A =625
225
400
81
B =144
225
例1、已知△ABC中, ∠C= Rt∠,BC= a ,AC= b ,AB=c
(1)已知: a=1.5, b=2, 求 c;
想一想:
我们有: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约74厘 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 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 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 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 什么吗?
a=46
b=58 由勾股定理得:
c2=a2+b2 =462+582
=5480
而742=5476
46
望wàng 庄zhuāng 民mín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12 3
下形作 面三客 的边, 相 图的发 传
看 案 某 现 两
,种朋 千

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原文【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初冬》教案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

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3)看投影,读词语:初冬田野庄稼耀眼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

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语文S版(2016)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初冬

语文S版(2016)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初冬

22初冬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

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从比较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想想雾中和雾后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文章,学生缺乏一定的阅历,很难读懂课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初冬早晨雾中与雾散以后景物的变化,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因此,字词解决起来会很轻松。

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初、塔、模、芒、柿、雾、隔、柏”等12个会认的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光芒、柿子、灯笼、厚厚的、柏树”等8个词语。

2.正确书写并记忆“初、怕、近、绿、挂、层”等8个生字。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过程与方法:1.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继续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初冬早晨雾中与雾散以后景物的变化,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初冬迷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从而进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初冬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题意1.老师带你们去看美丽的景色。

(师配乐读文、出示课件)2.同学们,这景色美吗?这就是迷人的初冬景色。

(板书课题)3.(初)谁能说初是什么意思?(刚开始)那么初冬呢?4.初冬的景色已展现在你的面前,现在你想说什么?5.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四季在变换更迭着,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韵味。

一提到冬季,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皑皑的白雪,猎猎的寒风,会联想到冰清玉洁,瑶池仙境。

但初冬却另有一番风彩,大雾迷漫,树影婆娑,阳光柔和,黄叶纷飞。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初冬》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初冬》教案、教学设计
4.家庭互动: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讨论对初冬的感受和印象,增进亲子沟通。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季节变化的文章或诗歌,如《秋天的怀念》、《春天的故事》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写作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初冬》为题的作文,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初冬。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初冬的画。
-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初冬的小故事。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辅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初冬的特点和描绘季节变化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初冬的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季节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词汇和句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共同探讨课文中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生活中继续观察季节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态度。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初冬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季节变化的兴趣。
4.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初冬习俗和活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初冬生字学习优秀课件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初冬生字学习优秀课件
村庄 庄主 茶庄 庄严
稼 jià
1、种植谷物,亦泛指农业劳动。 2、谷物。
庄稼 耕稼
农 nóng
1、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 2、种庄稼的人。
务农 贫农
民 mín
1、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 员。 2、指人或人群。 3、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 4、某族的人。 5、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人民 居民 民间 汉民
生字学习
初 都 望近


稼农



初 chū
1、开始时,开始的部分。 2、原来的,原来的情况。
初始
和好如初
都 dōu
1、全,完全。 2、表示语气的加重。
都要 烟雾
பைடு நூலகம்
望 wàng
1、往远处看。 2、拜访。 3、希图,盼。 4、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5、向,朝着。 6、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望见 看望 期望 名望
柿 shì
1、落叶乔木,果实为扁圆形或圆椎形 浆果,黄或橙红色,可食。
柿子
落 luò
1、掉下来,往下降。 2、衰败。 3、遗留在后面。 4、停留,留下。 5、停留或居住的地方。 6、归属,得到某种结果。 7、陷入不利境地。 8、稀少。
落下 破落 落后
落户
⑴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 ⑵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培 养学生 独立思 索的能 力。 ⑶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有关插图、 阅读有 关历史 材料, 培养学 生注意 观察学 习的习 惯和依 据史料 获得历 史信息 的方法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 明的巨 大贡献 ,激发 学生的 爱国主 义情感 和民族 自豪感 。 ⑵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 懈、勇 于创新 的精神 。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初冬(课文讲解)教学优秀课件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初冬(课文讲解)教学优秀课件

雾wàng 庄zhuāng 射shè
shì
柿子
我会读

积极
mánɡ

光芒 宝塔

模模糊糊
bǎi
柏树
hòu
厚厚的
我会读
初冬 白茫茫 模模糊糊
宝塔 淡淡的 耀眼 光芒
红灯笼 大雾
厚厚的 柏树 柿子 一层纱 积雪
我会写
初chū 近jìn 稼jià 柿shì
都dōu 层céng 农nóng 落luò
初冬
请同学们听歌曲《四季歌》, 然后再说一说歌中都介绍了哪几 个季节?
春天 秋天
夏天 冬天
春、夏、秋、冬四个季 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 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 了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即将 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 段时间叫什么呢?
初冬
我会读
初chū 茫dōu 近jìn 层céng 稼jià 塔tǎ 芒máng 耀yào
一点儿也不耀眼。
在近处的田野和树林里都看清了哪 些景物呢?
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农民正在园 子里忙着收白菜。
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 一个红灯笼。
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只有 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 一个红灯笼。
树林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只有 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望wàng 庄zhuāng 民mín
雾中的太阳
同桌讨论:雾散后,这些景 物有什么变化?
雾中
雾散
远处的塔和小山都望
雾慢慢地散了,太阳才
不见了。近处的田野和树 射出光芒来。
林像披着一层纱,也模模
糊糊看不清。
远处的塔和小山都望
太阳像个红球,慢慢 得见了,近处的田野和树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7篇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7篇

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语文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1《初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短小、图文并茂,以“雾中、雾后”为序,文脉清晰。

以其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出山村初冬早晨的美景。

尤其文章是以时间为序,每层又以空间顺序清楚明了,是引导学生了解冬天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二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

1、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

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

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

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抓住重要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不同。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初冬》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初冬》教学设计山东屯九年一贯制学校白春玲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早晨大雾弥漫的景,我们北方的孩子也经常看到这种情景,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对初冬个性化的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认识认识初冬美景。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感,积累词语。

2、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重点、难点了解和体会初冬季节雾中、雾散时的壮丽景象。

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交流感知1.导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初冬》,在学习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掌握情况。

2. 听写词语不怕挂着近处初冬白菜一层园子(展示、评价)3.导学: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初冬的美,我们一起背一背第一自然段,好吗?师:那么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赶快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研读共品1同桌用喜欢的方式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读后同桌交流: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都写了什么?生:同桌读略师:这一段几句话这么多举手的,看来读书都很用心。

生:这一段有两句话!师:我们来一句一句读,说一说,谁来读第一句生:读略预设:这句话主要写雾太大,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怎么望也望不见! (板书:望不见画雾)师:谁愿意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生:读略师: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预设:她读得蛮好的! “都”读得很长。

师:那你也读一读。

师:她的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大雾,你感受到了吗?全班同学就像她这么读。

生:齐读略师:谁来读第二句,说一说这句话写什么生读略板书:看不清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你能看清大家吗?那现在呢?大家能看清他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看不清的情况吗?(在书上画一画作为积累)想不想亲眼看一下雾中情景?[课件]文中句子写的多美呀,让我们感受到了隔着这层纱看近处的景物是一种朦胧神奇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2初冬人教版2019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马鞍山已经好几天了,真为你们生活在这个美丽清洁的城市而感到高兴,那么你们知道老师的家乡在哪里吗?生:是不是在山东。

是不是在北京。

师:老师的家在北方的一座小山村,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那里初冬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两个字,借助拼音读。

生:(读略)师:“冬”是冬天,那么“初冬”是什么意思?生: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

师:那么“初”是什么意思?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早就说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字离开词,词离开句,它的意义就很难说了,因为汉语的字、词多数是多义的,窦老师这样处理符合这一原则。

师: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山村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一看?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借助汉语拼音认真地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三个要求: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

2.不懂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

3.标自然段。

听懂了吗?谁能把老师说的重复一下?生:重复。

点评:初读的目标定位适中,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首要任务。

“新大纲”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是很有道理的。

课文教完了,有的学生还读不通顺怎么行呢?让学生画不懂的地方,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的”,使教师的心中有数。

但要逐步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能满眼都是问题,以免把老师弄得无所适从。

不能让宝贵的时间在“学生问,教师答”中流逝。

师:嗯,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大声读。

生:(读略,师巡视)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首先检查一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来读一下生字。

这么多举手的,开火车读。

生:(读略师指出重点字)师:安徽小朋友真聪明,快把书端起来,看看你画出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

谁还有什么问题?生:“淡淡的光”是什么样的光?生:“望”能不能改成“看”呀?生:柿子应该是结在树上的,为什么写挂在树上?师:同学们看得真细心呀,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把它提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么这样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看谁不但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点评:窦老师处理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她把重要的、能通过读来理解的词语留下来,把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性的问题随即作一解答,而不是“有问必答”,更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主导”与“主体”意识很强。

生:好!师:先来学第一小节,谁来读?生:(读略、个别读,齐读)师:“雾”是个生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字的字形来讲一讲雾?生:“雾”是个生字,上边是“雨”下边是“服务”的“务”,根据上边的“雨”字头我知道“雾”跟天气有关。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生:想!•师:那么好!跟老师来一起看看(放录像)。

雾大不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字—卡“白茫茫”。

点评:此时放“雾”的录像适时而且必要,这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应该是读,由读而懂。

能读懂的尽量让学生读懂,这样才不失阅读的意义,读不懂的可以采取电教手段或其他手段直观加以“辅助”。

铺助而已,切不可喧宾夺主,窦老师的更可贵之处是“以看促读”,看录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朗读课文,这叫“不忘本”,“万变不离其宗”。

生:(读)师:刚才提问题的同学你懂了吗?生:懂了!师:把“白茫茫”放在句子中体会,谁能读读这句话?生:“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师:那么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快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略)师:这小节几句话?这么多举手的,看来读书很用心。

生:这小节有两句话!师:我们来一句句读,讲一讲,谁来读第一句?生:(读略)讲的是雾太大,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怎么望也望不见!师:那么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点评:这是落到一个“读”字上。

窦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而是问学生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

感情是读而后有的,不是先有而后读的。

生:(读略)师: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生:她读得蛮好的!“都”读得很长,我要读比她读得还好(读)。

师:全班同学就像她这么读。

点评:应当很好地表扬这位学生。

他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予以肯定,又很有自信心,敢和别人比这是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生:(齐读略)师:谁来读第二句,讲一讲?生(读略)师:请同学往前看:(师画田野)注意看田野的野的笔顺(学生跟着说)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老师边说边画)点评:我多次听过窦老师上课。

她绘画基本功扎实。

这里的画,不仅有助于教学,也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展示,它的作用远远超过插图,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生:生活中我见过,我感觉雾很大,下雾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生:上次爸爸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新娘子,脸上有一层纱,纱蒙住了新娘的脸,看不清新娘长什么样子,感觉她很漂亮。

师:不是漂亮,而是感觉模模糊糊很美吧?就像课文里说的一样。

生:有一次我上学,雾很大,连学校都看不清。

师: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女生读,男生想。

生:(读略)师:非常好!刚才有个同学说“望不见”为什么不改成“看不清”,谁能说,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生: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下?生:因为看远处用望,看近处用看,所以不能换。

师:望和看意思一样,“望”向远看,“看”远近都可以,也可改成看不见,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既准确又恰当,你们说好吗?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该生点头)点评:关键性的知识教师一定把握准,做到胸有成竹。

师:刚才我们在理解这两小节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看同学们读得多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三、四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点评:窦老师时刻不忘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该退居二线时,就退下来,不要不放心。

生:(读略)师:谁愿意读?生:(读略)师:同学们,她在读的时候,你认为哪些词读得比较好,说说看?生:她“慢慢地”、“淡淡地”词读的好!师:你们跟她一样吗?那我想问问这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呀?生:因为太阳是慢慢地升起的,所以得慢点读。

雾没散之前,太阳发光不强,太阳发出的光一点也不耀眼、很弱,所以应该读慢点“淡淡地”。

师:好!说的非常好!给大家再读一读。

生:(读略)师:同学们像他一样读。

生:(齐读)师:读得这么好能不能加动作表演,前后桌商量一下。

生:(议论)师:谁愿意来表演读。

生:表演读。

师: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淡淡”一词,动作不一,接着读第四小节。

生:(读略)师:嗯!读得不错。

是呀,到了初冬的季节正是人们忙着收白菜的季节。

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想人们正在忙着收白菜的情景。

生:(读略)师:我们就找四名同学读一下,请一名同学推荐四名同学读,并分配读哪一自然段,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让我们看看下雾时的景色。

点评:学生能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就证明把文章读懂了。

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说到底,是“还原”能力。

生:(读略)师:睁开眼睛,看到了吗?生:看到了!师:把你看到的和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生:(讲略)师:讲得这么认真,读得这么好,同学能背下来了吗?我们一边背一边想。

生:(背)师:这里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唱个歌吧!生:唱歌师:刚才下雾时景色这么美,那么雾散时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一边读一边想,同桌之间讲一讲,开始读。

生:(读略)•师:读得很认真,请同学把题签拿出来,把你读懂的填上,填完举手!生:(填略)师:请同学按课文内容填空(幻灯),讲一讲为什么用“射出”?生:因为第一句讲太阳出来了,雾慢慢散了,光也明亮了,所以用射。

师:看来你是真明白了,读第二句,谁填第二题?生(填略)师:正像同学们讲的那样,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

(画塔)师:谁来做第三题,我们读一读。

现在老师要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男生读五、六自然段,女生读七、八自然段,看清森林,还看清什么?生:柿子树。

师: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好!让我们来细细看这句话,都看清柿子树什么了?生:大!多!圆!师:有个同学说为什么不说结着,而说挂着。

淮能说?生:因为书上把柿子比作灯,所以用挂。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柿子结得又大又圆沉甸甸地坠在那儿,用“挂”真准确。

那么同学明白了吗?作者用词恰当,一句话写出大小、颜色、形状,我们背下来。

生:(背略)师:还看清什么?生:松树、柏树不怕冷,落了一层黄叶。

师:那么我们就来读这一小结。

想想这句话所描写的意思。

生:(读略)师:女生读七、八小节,男生一边听,一边感受。

生:(读略)师:通过刚才读,雾散美不美,想不想背,背诵方法很多,我们就试着看图背。

点评:语文教学有积累意识,重视读背。

幼学如添,小时候背的东西记得牢,能终生受用。

生:跟图背。

师:真不错,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遇到不懂的提出来,同学们去体会、理解,读得多有感情,让我们亲眼去到北方的小山村去看看景色,一边看,一边背(放录像),小山村的景色美不美,回去用课文的语言讲给家长听。

生:好!师:下面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手势做出判断。

生:(做略)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正在收庄稼。

③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④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⑤森林里落了一层黄叶。

师:加上“初冬时节”能不能把上面这几句正确的话加上合适的词,把它连起来,说一说。

师:全班说。

生:(齐说略)点评:这项练习一箭三雕。

第一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掌握了;第二,是对全文的概括;第三,有机地进行了说的训练。

窦老师教学有心,从中可见一斑。

师:同桌之间再讲一讲。

师:刚才你们所讲的,就是书中所讲的北方小山村所描写的景色,再过一段时间你们马鞍山市就要到冬天了,请你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去仔仔细细观察,把你们所观察到的写封信寄给窦老师好吗?生:好!师:下课。

[赏析]这节课最大特点首先是把“读”贯穿始终,把“读”落到实处。

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教师讲的本不多,只是在教学中起到了“导”的作用,或点拨,或展开,或提示,或激励,或提问,如此而已。

其次是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问题从学生中来,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在读中去思考,这是窦老师的高明之处。

学生真正不懂的,教师还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