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五章

合集下载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第七十九章上一章讲弱如何胜强,柔如何克刚,这一章是说圣人给了人家不忘回报,于是他们不要求人家跟自己在一起,自然有人会和他们在一起。

否则即使你用尽了力气,想让人家来和你,勉强和了也会有裂痕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

“和大怨,必有余怨”。

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你不明白这个理把它契合了,必定是有大怨。

“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当大怨已经来了的时候,就算你想尽办法拿德来愈合他,结果伤痕还在,很难恢复如初。

所以我们知道言语不攻人心病,我们杀人一刀,砍人一下,伤了人家的皮肤,伤了人家的身体,就留个疤痕,这个是可以愈合的。

拿言语伤人,这是伤到人家心里头去,心里的伤很难愈合,所以我们言语要非常谨慎。

所以我们说一个大怨怎么来的,这个怨一定有原因。

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放在心里头,问题不解决,恨他,讨厌他,自己就每一天被这种怨恨折磨,伤人害己。

大怨虽然表面和了,可是里头有伤痕,所以必定有“余怨”。

怨恨之心很难消灭的,所以能够不结怨最好了。

怎么不结怨?嘴上饶人,不逞一时之快。

因为很多怨恨都是因为想占人便宜来的,尤其是嘴上的便宜。

做事情宁可自己损伤一点,让一点,吃一点亏,不要占人便宜。

我们之所以出大毛病,就是言语伤人,嘴上逞一时之快。

这种余怨最终很难消除。

安可以为善﹖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

当然最好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要结怨,假设结了怨,记得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己先解,从心里解。

这样才可以称为“善”。

只要我们心里头有一点点仇隙,一点点怨恨,即使只有一点点,只有一小丝一小毫,在我们心里头跟一座大山都没什么分别。

所以说根本就不要跟人结怨。

我跟诸位说过一个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年我们平常不是太常见面。

一天他突然跑来了,提着礼物,说“我来给你道歉”。

我很纳闷,问为什么,他说你没有觉得我这一年都对你很冷淡么?我说“没有啊,怎么啦?”他说,“我很生气啊,我恨了你一年。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五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五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显然接续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加以讨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弱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个句子似乎有一些省略,或可补充为“大直若屈,其用不拘。

大巧若拙,其用不绰,大辩若讷,其用不诧。

”什么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指最圆满、最伟大的成就,这是针对道体而言的。

王弼解释说,“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意思是随着物而有成就。

为什么随物而成之后却是“若缺”呢?难道是做得不够圆满吗?其实不是的。

譬如说天地,这天地“屈成万物”,所有人都必须在天地之间才能够成长,才能够生存。

天地可以说是大成到了极点了,最大的大成。

春天生,夏天长,秋天肃杀——树叶掉了,花儿谢了,树枝枯萎了——冬天,万物休眠。

所以春生夏长,秋杀冬藏。

可是我们悲秋,悲秋的实质是认为事物有缺陷。

其实,这完全不必要,也没有了解“大成若缺”,万物生生、死死,才能不息;春夏消长、才有四季交替,有四季交替,才可以看见生命的循环,世界的永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体顺天地、所谓的大成。

大成正是包容正性的“成”和负性的“缺”,两者循环为用,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就是春夏秋冬的整合。

可每一个独立的部分都是有缺陷的,这缺陷正是为了下一个继承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日新、又日新,再日新。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意思就是,一个大的满的东西,它总像差一点似的。

为什么?因为它太大了。

所以真正大盈的人,不小器。

小器的人,永远无法“大”盈。

比如小的器皿,灌一点水就盈满了;真正磅礴的大器,它好像永远不够,其用永远不穷。

王弼注得很好,“大盈冲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

”这个大盈充足得很,它随物而与——你来了我就给你。

再比如汪洋江河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无所不入,没有一个东西不靠它,这可以盈了吧?但是王弼说,你没有什么所爱矜的——这个矜是舍不得——所以有好像很虚似的。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

听叶曼大师讲老子的智慧2010年12月21日晚,我应邀在国宾酒店“中外名家大讲堂”聆听了国学大师、96岁的叶曼女士关于“老子的智慧”的讲座。

可容纳三百多人的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过道上站了许多人,可见当今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叶曼老师的景仰。

我和朋友交流,尽管岁末诸事繁多,但叶曼大师的讲座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聆听。

我在两年前曾听叶曼老师讲授过《老子》,受益匪浅,我曾在博客上有记载。

暂且不论叶曼老师所讲内容宏大精妙,就凭她老人家96岁高龄,还能够面对几百名听众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记忆超凡,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赞,对中华智慧的明证,对生命潜力的诠释。

每个前来聆听叶曼女士讲座的听众都会受到自信的鼓励,大家都渴望向叶曼大师学习,希望自己96岁时,也能够和叶大师一样快乐地活着,最好也能登台演讲。

为了博友认识叶曼大师,下面对她作一简要介绍。

叶曼,国学大师,1914年生,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中年为明了生死困惑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屡有所得。

20世纪80年代出席世界佛教大会时与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相遇并成为好友。

叶曼女士是当今世界极少能将儒、释、道文化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

主要著作有《叶曼拈花》《世间情》《叶曼讲心经》《叶曼讲金刚经》《叶曼随笔》《叶曼讲阿弥陀经》,协助南怀瑾先生编著《楞严大义今释》等。

叶曼大师用了一个半小时,讲解了“老子的智慧”。

原本是本科学生两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在一个半小时,实在是难为了叶曼大师。

叶曼大师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讲出了许多新观念,澄清了一些曲解老子的谬误。

使听众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叶曼大师将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活泼幽默,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下面请博友分享一位96岁大师赐予我们的“老子智慧”,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若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可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以生为【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1],是以饥。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几句话,乍一看好像有点深奥呢,别急,咱慢慢品。

你看啊,就好比一个家庭,家长如果总是不停地向孩子索取,孩子可不就会觉得压力大,甚至会“饿”嘛。

这“民之饥”不就是这个道理嘛!再来说说“民之难治”,这就好像带一群调皮的小孩,你要是管得太死,他们反而更加叛逆,不好管了。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句话就更有意思啦!想想看,那些一天到晚只想着怎么让自己过得更好更舒服的人,是不是反而可能失去很多呢?就像有些人拼命赚钱,结果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哎呀呀,咱可不能这样哟!
咱可不是在这瞎白话,你想想身边那些只知道追求物质的人,他们真的快乐吗?而那些懂得知足,不把生活的重心全放在追求享受上的人,是不是往往更能感受到幸福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呀。

不要总是一味地索取,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也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

要多关心关心别人,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更加幸福呀!总之,《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取舍,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

你们觉得呢?。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

叶曼讲《道德经》(71-81章)(2013-07-08 15:00:03)转载▼第七十一章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

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

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

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

“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

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

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

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

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

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

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

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

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自古以来就这样,人民为什么饿呀?为什么有饥馑啊?战争,上税,贪污腐败。

人民之所以饿,就是上税太多了。

孟子说的,一个君主,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还有饿死的尸骨。

他说你这是领着禽兽来吃人。

所以一般中国人都认为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在上的人上税上得太多。

税之来源我们可以看看人类的历史。

古时候大家没有什么国王啊、皇帝,甚至连酋长都没有。

大家住在一起,有了麻烦、纠纷,这时候有一个人他能够秉公处理,智慧跟口才都很好,他就说这个对,那个不对,你应该怎么判决,大家都服他,于是任何人有了问题都去找他。

古时候人只有打猎或者种田,然后才有东西吃,他忙着给大家伙解决问题,自己没有时间打猎种田,他说不成了,我现在不管了,我自己要谋生。

大家说你不要,我打了猎我送你一个,那个种田的我送你点米,税就是这样来的,领袖也是这样来的。

自己出去打猎等于身体里头很容易被野兽受伤害,你去种田好苦啊,现在你只是坐在家里头替人家解决困难,打的猎送的东西也来了,种田送的米也来了,你说这个事情多好啊?于是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女儿耳濡目染看到父亲这么为别人解决问题,比亲自打猎种田都好多了。

于是他有了私心,慢慢觉得我要把这个好位子传给儿子。

父传子就这么来的。

然后他这么做了,大家伙都这么簇拥他,就说这个人能干我们让他做头好了。

所以领袖就出现了。

后来越扩充越大,由部落变为小国家,后来就决定说你必须纳粮纳多少,你必须交什么东西交多少,税制就这么来的。

这种税制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是会让人腐败的。

集权的没有不腐化的。

还有井田制度也是这样,它是把一块大地分成九格子,老百姓种八个,中间一个格纳税。

这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是越穷越吃亏,越低下越倒霉。

而君主却自称自己是代天行道。

所以,汤武就来革命了,革什么命?就是因为你君主不是天命,我来革你这假天命。

因此“革命”这个字中国早就有了。

古时候上税,税高到没有办法想象,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到了这个地步。

按上一章来说的,人民之所以不怕死的原因你必须要从根本治理,治理什么呢?头一个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饱肚子。

管子曾经说过“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等老百姓衣食都足了,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辱;你国家的储蓄仓里都是满满的,才可以讲礼讲义。

否则,大家伙饥不择食,什么作奸犯科的事都做得出来。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主要是什么呢?就是上面做领袖的人上税上的太多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个国家难于能够治好,就是人民无以为生。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孔子到泰山,看到一个女人在坟前痛哭失声,于是孔子就问她:“你哭什么?”她说,“我住在这个山上,山上有一个老虎,以前它把我的丈夫吃了,现在又把我的儿子吃了。

”孔子就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搬家啊。

”她说:“这里没苛政,
没有坏的贪污的政府。

”所以孔子跟弟子说,你们要记住,“苛政猛于虎也”,——一个坏的政治比老虎还可怕。

于是人民在上捐税这么厉害的时候,就苦不堪言。

苦不堪言的时候,容易铤而走险。

心想与其饿死,我作个乱兴许还可以侥幸活下来呢。

所以古时候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黄巢造反,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一班人之所以一吆喝,能有那么多人来跟着他们走,为什么?饥民哪!人民反正都是死,那干脆就抢吧,就作乱吧。

所以民之难治,为什么?因为你在上的人事太多了。

“有为”是什么呢?就是统治者今天想一个主意,明天又立另一个法,后天又出一个什么章程,这都是“有为”。

原始社会里,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简单极了,与有没有统治者原本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后来,就慢慢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区别了。

在上的,由部落酋长到诸侯,最后到天子皇帝。

这些人不但要求人民上税,还要服劳役,服兵役,要盖宫殿,修河堤,行军打仗。

跟日本打仗的时候,我就在四川就看到征兵,你们不能想象多惨,他们就是被绳子拴着脚,一个连一个地拴在一起,饥寒交迫,面色苍白。

在台湾,你跟那些退役军人谈当年的事,听听他们的话,都是很可怜的。

这样,在上的人越是“有为”,法令如毛,人民就越难治。

之所以会有刁民,会出来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为什么?因为在上的管的事太多,你管的事情多了。

结果做得越多,国家反而越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谁不怕死啊?假如说老百姓都不畏死,根本死路一条,干脆就死好了。

所以不怕死的话,你拿死刑来吓他,没有用处的。

为什么“轻死”?因为他无以为生,民不聊生。

我们一国的的物质财富就这么一点儿,你多拿了,他就少了,因为你在上的人“求生之厚”,要住大房子,要坐豪华汽车,要喝名牌酒,钱哪里来的?从老百姓那里扣来的。

这样老百姓只好铤而走险了,我看到这么些好东西,我也要。

要不了怎么办?抢、偷、绑票。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告诉你们真正做领袖的人,你不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很多事情,要求很多,你能够这样是“贤于贵生”。

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言民之所以僻”,“僻”就是做坏事了。

“治之所以乱”,政治之所以乱。

“皆由上不由下也”,为什么国家乱啊,为什么政治不能上轨道,为什么治安这么坏,不是老百姓一定要做坏事,不是由于在下的人愿意捣乱,都由于在上的人。

“民从上也”,老百姓跟着谁走?跟着上面的人走。

比如清朝皇帝咸丰要俭省,于是底下的官吏为了奉迎,花钱去买旧的袍子穿,皇帝穿得破破烂烂,于是这些大臣们也穿得破破烂烂,没人敢穿好衣服。

所以一个真正会治理国家的人,绝不炫耀富庶,炫耀奢华。

因为在上的人,老百姓都瞪大眼睛看着呢。

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一种风气的养成,关键在一两个人而已,尤其是在上的人,你刮什么风,老百姓就跟着你往哪边倒。

你奢侈,他也奢侈,不能够奢侈的就去贪污抢劫。

能够了解这个,我们就知道,真正能够领导老百姓使一个国家能够治理好,最要紧就是拿无为来治理国家,老百姓也无为,上头也无为,下头也无为,在上的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在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时代,是文景之治跟贞观之治。

文景是汉文帝、汉景帝,
这两个皇帝治天地用黄老之术,汉朝虽然把儒家推崇的很高,里头用的还是老子的办法。

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的故事吧。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

汉惠帝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汉惠帝提到曹参的时候,就表示赞成。

萧何一死,汉惠帝就命曹参接替做相国。

曹参还是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无所作为,着急地去找他,想帮他出主意。

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

有人提起朝廷大事,他也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

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感觉挺不踏实。

上朝的时候,惠帝就问他原因。

曹参问惠帝:“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哪个能干?”汉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

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

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明白过来。

曹参用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

由于那时正在长期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箫归曹随就是无为而治。

我们做人、处事、治家,包括我们修行,都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诸位在座有很多人在那儿学打坐,千万不要有为,有为就要着魔,你气动了也好,哪儿来了也好,不要理它,不要引它,换一句话说就是无为。

老子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后来道家的修行差不多都引用老子的东西,这里面不只是治国,不只是王者师,不只是待人处世,你修行打坐各方面的道理都从这里面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