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率评价
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诱发心室扑动蜕变为心室纤颤一例报道

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诱发心室扑动蜕变为心室纤颤一例报道石铭宇;谷宏越;郑蕾【摘要】This article reported a patient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chest pain and palpitation. He was given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examination for sinus bradycardia and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entricular flutter was induced,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ppeared during the inspections. The patient recovered to sinus rhythm by the applying of non-synchro-nous defibrillation.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is a relatively safe examination,but ECG change should be noted and emergency should be prepared.%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胸痛、心悸入院治疗。
在住院过程中因存在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出现心室扑动,观察过程中心室扑动蜕变为心室纤颤。
通过实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
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但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心电变化及备好抢救措施。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4(000)036【总页数】3页(P4383-4385)【关键词】经食管心房调搏;心室颤动;心室扑动【作者】石铭宇;谷宏越;郑蕾【作者单位】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50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是一项无创电生理检查技术,主要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测及复杂心律失常的鉴别。
食道心脏调搏经食道心脏调搏是一种无创性的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

食道心脏调搏术食道调搏术是目前无创性临床心电生理检测重要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经食道送入一根电极导管,经电生理检测仪对人体心脏各部位的心电生理参数进行测试,以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为体表心电图某些图形的分析和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同时对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还可用电脉冲刺激法治疗,常能起到药物难以比拟的效果。
是对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项简朴易行的技术操作。
此法,可在床旁进行,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属无创性检查,反复性强,易被病人接受。
但是检查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和成功,与对的的护理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如何对患者术前指导,术中的配合谈一谈成功与失败的体会。
一、术前的准备工作 (一)协助医生选择合适的病人。
(二)调搏室内设备:木床,电生理检测仪,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属无创性临床心脏电生理诊疗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简便、安全、作用准确迅速、成功率高、无克制心肌收缩力及心脏传导系统的作用等优点[1]。
我院自1993年11月~1997年4月应用TEAP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1适应证1、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因素不明黑矇、头晕、昏厥, 怀疑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者;2、阵发性胸闷、心悸、气促, 特别突发突止未能记录到发作时心电图者;3房室结双径路的检测;4、预激综合征测定旁道不应期, 了解旁道电生理特性, 制造完全预激图形;5、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作分类、诊断及终止治疗;食道调搏是一项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安全非创伤性检查技术。
方法是将食道电极安顿于心房后部的食道内, 通过发出调整或程序刺激来描记心电活动。
根据多种参数来诊断或治疗某些心脏病。
重要以测定心脏窦房结及窦房传导功能、房室传导功能, 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及诊断, 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如心脏电消融术、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鉴定及调整。
终止室上速发作及通过超速负荷实验诊断冠心病。
经食管导联心电图, 能很好地显示P波, 对区别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 极为有用。
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房扑9例报告

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房扑9例报告
阎胜利;斯一夫
【期刊名称】《实用心电学杂志》
【年(卷),期】2000(9)4
【摘要】心房扑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因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严重,故需紧急处理,但药物治疗难于迅速奏效。
我们用食管心房调搏的方
法治疗心房扑动9例(10阵),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9例(10阵发作)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50~71岁。
原发病:冠心病3例、风心病2例、心肌病2例,高心病1例、食管调搏诱发1例。
其中1例于2年内发作2次。
房扑持续时间6~128h,发作时F波频率270~340bpm。
【总页数】1页(P266-266)
【关键词】心房扑动;经食管二房调搏
【作者】阎胜利;斯一夫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0.5;R654.2
【相关文献】
1.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心房扑动 [J], 武炜;薛小临
2.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心房扑动的疗效观察 [J], 黄兴华;郝建华
3.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Ⅰ型心房扑动30例 [J], 邵虹;王玉英;邹菁;程何祥;王海昌;
郭文怡
4.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心房扑动 [J], 武炜;薛小临
5.心房扑动的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 [J], 邓靖; 吕桂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食道心房调博在心动过速中应用附352例论文

经食道心房调博在心动过速中的应用附352例分析【中图分类号】 r541.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20-02【摘要】目的:探讨经食道心房调博在心动过速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照研究经食管心脏调搏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18例因疲劳出现再发作,再发率为10.23%;对照组38例复发,再发率为21.59%。
两组终止心动过速的成功率与复发率比较,x2=3.874,3.862,提示p<0.05,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食道心房调博治疗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学;心律失常【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ophagus atrial tachycardia tone in the application of bebop and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controlled study, classics esophagus cardiac attune is safe and drug therapy effect. results: 18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because of fatigue appear to attack, recurrence rate for 10.23%; the control group of 38 patients relapse, recurrence rate for 21.59%. two groups of termination tachycardia with the recurrence rate compared 3.874, 3.862, x2 =, tip p < 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ransesophageal atrial adjustable bo treatment tachycardia definite effec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worth.【key words】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electrophysiology ; arrhythmia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颈动脉按摩等。
经食管心房调搏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标。
4 2 小儿 P V . S T的发 生机制及特点
应用 T A E P可 以诱发
儿童 的 P V S T发作 , 尤其是对有反 复发作史 、 近期 又未 服药
宽 1m , 0 s短阵快 速 起 搏 2 次 , 率 为大 于 心 房扑 动 频 率 O 频
巨大优势 。因食管 电图 的电极靠 近右 心房 , F波能更 清晰 明显地在食 管电图上显示 出来 , 心房 扑动 的诊断 得 以 而使
明确 。
窦房 结功能的研究首次提供 了系统的资料。而彭长红等 于
19 9 3年在此基 础上作 了更进 一 步 的有关 儿 童窦 房结 心 电
在应用食 管调搏前 , 心房扑 动 的转 复 主要靠 抗心 律失
常 的药物 , 其转复窦性心律 的可能性并 不大 , 多数 目的在于 减慢心室率 , 以便 纠正 心房 扑动 导致 的心 力衰竭 。R oe hds 总结 了 12例心 房扑 动 的 患儿 , 不伴 有 先 天性 心 脏病 。 0 均 心房扑动发作 共 18次 , 予食 管 心 房 的短 阵快 速 刺激 , 5 给 12例次被转 复窦性 心律 , 1 6例转为心房颤 动后给予普 鲁卡
中的应用 , j房室结双径路、 房室旁道的研究在儿科开始 广泛展开。18 97年国内蒋百康等 首次报道了 T A E P在
小儿 窦房结 功 能 的测定 。至此 ,’A , P在 儿 科 的应 用 有 了 I E
重要进 展。 2 儿童 T A E P的特 点及方法
31 终止 阵发 性室 上性 心动 过速 ( s T PV . P v ) s T是 临床 上常见 的快速性心律 失常 , 重者 可导致心力衰竭 、 及患 严 危 儿生命。患儿心动过速发 作的特点与其心动过速导致 的后 果直接相关 。其心动 过速速 率 的快慢 、 持续发 作 的时 间长 短及 患儿年龄 的大 小是 影 响其 临 床症状 和 愈后 的 主要 因 素。心动过速的速率越快 、 持续发 作 的时间越 长及 患儿 的 年龄越 大 , 则越容 易导致 心力衰 竭 的发生 。如 不能及 时转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在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4 3 3 8 ・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6 N o v 2 7 ( 2 2 )
9 5 . 6 5 %( 2 2 / 2 3 ) ; 操作 技术 现场考核 过关率9 1 . 3 0 %( 2 1 / 2 3 ) ;
季 度的考核达 优率及过 关率 > 9 5 %, 各项 细菌学监 测合格率
护士 手微 生物检 测合格 率 为 1 0 0 %( 2 3 / 2 3 ) ; 治疗 室空 气细菌
学监 测合 格 率 9 3 . 7 5 %( 4 5 / 4 8 ) ; 物 体表 面 细菌 学监 测合 格率 9 2 _ 3 1 %( 2 4 / 2 6 ) ; 收 治的 3 7 4 例手足 口病住 院患儿 均未 出现 交
叉感染 。
3 讨论
> 9 0 %, 3 年 间未 出现交叉 感染 。 ( 3 ) 通 过处理 阶段 , 坚 持将 可 循环, 我 院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 传 染病 的一大 良策 , 可行性 高,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 1 ] 古 [ 2] 崔
风, 2 0 1 4 , 6 ( 1 4 ) : 1 2 2 .
院感染 学杂 志 , 2 0 1 1 , 1 5 ( 1 ) : 6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1 8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在快速型心律失 常诊治 中的应用价值
曹立 强 ( 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湖北 十堰 4 4 2 5 9 9 )
摘要: 选 取 我 院收治 的快 速 型心律 失常 患者 2 0 8 例, 均予经 食道 心 房调 搏术 。 2 0 8 例 中P S V T 1 6 4 例, 心房 扑动 2 3 例, 心房颤动 1 8 例, 室性心动过速 3 例; 其 中P S V T、 心房扑动患者行 电诱发 和终 止成 功率均较高 。 经食道心房调搏 术应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 的诊治 中准确性高 、 操作简便 、 安全可靠 ,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急诊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8例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 ・急诊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8例疗效观察陈志君,杨雪骅,曾勇华,左 权,方定一,丘 军(上海中冶医院 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941)摘要:目的 观察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方法 采用食管调搏方法终止急诊发作且经过迷走神经刺激和药物转复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8例。
结果 67例瞬间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98.5%。
结论 急诊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心动过速终止中图分类号:R 441.4 文献标识码: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血管急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作持续时间长,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
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和药物,药物无效或有禁忌症者可考虑电复律。
而食管心房调搏作为无创、快速、高效疗法,逐渐被国内外临床推广[1-5]。
我们选择了68例急诊发作并且经过迷走神经刺激及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等药物无效的患者,给予急诊经食管心房调搏转复,即时成功率98.5%,且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全部来自于2000年9月至2011年9月上海中冶医院急诊或内科等科室住院治疗患者,男性29例,女性39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53.3岁。
病程3个月至20年不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本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小时至2天不等。
全部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均给予刺激迷走神经(以压舌板刺激悬雍垂使患者恶心)和静脉推注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和维拉帕米注射液)治疗无效。
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稳定型冠心病12例,骨折6例,孕妇4例,疝修补术后3例,肺栓塞2例,肠梗阻2例,需要间断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常规准备除颤仪及相关抢救药品,均在心电监护并开通静脉输液通路下,经右侧或左侧鼻孔送入食管电极(4F)导管,导管电极植入深度(cm)=【身高(cm数)+200】÷10计算,记录仪采用单通道或多通道心电图机。
食管调搏术在临床的应用体会

食管调搏术在临床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食管调搏术在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价值,从电生理角度指导治疗。
方法对有检查指征的257例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治疗。
结果257例患者中,电生理检查异常者189例,对其中57例给予治疗。
结论食管调搏术可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其可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的转复,在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安全可靠,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标签:食管调搏术;心律失常;诊断;治疗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简便、有效的特点。
由于投入少,治疗费用低廉,容易掌握,且能解决很多心血管疑难问题,因此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9月~2009年9月对257例患者进行了食管调搏电生理检查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57例患者,男110例,女147例,年龄17~68岁,平均(39±11.2)岁。
以窦性心动过缓来就诊者40例,阵发性心慌、心悸伴头昏者134例,疑为冠心病者11例,晕厥原因待查者6例,阵发性房颤2例,房扑6例,阵发性房室、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例,心动过缓伴心脏病患者进行术中保护性起搏8例,其他7例。
1.2 方法将电极导管经鼻孔缓慢插入至食管左房处,深度约30~40 cm,以食管心电图示直立“P”波或双向“P”波为最佳深度。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分级递增性起搏法、程控期前刺激法和超速抑制法,电压15~30 V。
按常规测窦房传导时间、窦房结恢复时间、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脏固有心率、房室结功能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及有效不应期等。
房室结双径路可疑预激及可疑冠心病的判定标准参照文献[1]。
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则终止试验:(1)ST段下降0.12 mV;(2)典型心绞痛发作;(3)严重心律失常;(4)收缩压下降2.67 kPa。
阳性判断标准:(1)阳性:试验中发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R波优势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1 mV,持续2 min以上,试验前有ST段改变者,试验后ST段下移较前增加0.11 mV以上;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的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率评价
发表时间:2019-01-20T19:50:07.623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作者:柳诗浩
[导读] 讨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AF)的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省 415000
【摘要】目的:讨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AF)的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现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心房扑动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4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调搏术予以治疗,对照组应用的方法为亚速起搏法,实验组则采取猝发起搏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6%,而对照组则为85.36%,经统计学计算后发现(P<0.05),且实验组更具有优势;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3%,与对照组的4.87%相比差异不大,经计算组间数据不具备可比性(P>0.05)。
结论:在心房扑动的临床治疗中,可采取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猝发起搏法予以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心房扑动;效果;不良反应
心房扑动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头晕、心悸及心绞痛等,甚至会发生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1],但是发现其有效率仅能达到40%,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升本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我院将心房扑动患者采取了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的是2016年7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2例心房扑动患者,将其按照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患者中包括女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5-52岁,中位年龄(43.5±2.2)岁,对照组患者中包括女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35-53岁,中位年龄(44.3±2.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并在食道超声引导下进行转复治疗。
治疗应用仪器为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厂家:苏州东方仪器厂,型号:DF-5A),国产食管起搏导管,将食管导联显示最大双向F波作为固定电极,导管插入距离为距鼻前孔32-41cm,将起搏电压设置为20-30v,脉宽为10ms,使用两种调搏方法转复心房扑动[2],使用心电监护仪对心电进行记录和监护,间断使用心电图机进行记录。
对照组应用的方法为亚速起搏法,输出电压为20-30v,脉宽为10ms,调频起始频率以高于AF频率10次/min开始,并以10次/min 的频率递增,直到调搏频率达到400次/min或者AF中止为止[3]。
实验组应用的方法为猝发起搏法:输出电压为30-35v,脉宽为10ms,使用S1S1刺激法,频率为500次/min,起搏时间为1 s,如果首次转复失败,则可在20-30s之后再次进行刺激。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
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AF直接转为窦性心律或者是在短暂的房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AF转为稳定而持久的房颤,心室率有所减慢或者是药物治疗更容易控制;无效:未达到以上治疗效果。
治疗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6%,而对照组则为85.36%,经统计学计算后发现(P<0.05),且实验组更具有优势,见表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AF是我院门诊接诊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为此我院开始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房扑方法进行治疗[4],结果发现其应用效果较好,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总结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应用本方法时尽量选择Ⅰ型房扑患者,因为其发病机制为折返激动,其超速抑制的成功率较高;②仔细调整电极位置,调整高大双向F波,并确定最佳起搏部位,对于一部分F波电压较低的患者,可以通过评估身高来估计起搏位置。
③起搏时间和起搏频率越高,其侵入折返环机率越多[5],超速抑制的作用就越强。
在相关的文献报道中指出,容易成功的起搏频率为扑动频率的120-130%,在本次调查中实验组应用的是高频率猝发起搏法,其频率为500次/min,因此其应用效果相对较好,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
综上所述,在心房扑动的临床治疗中,可采取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猝发起搏法予以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季小波,高永兴,袁彬.心腔内损伤电流联合解剖定位指导心房扑动或颤动时心房起搏导线的植入[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0(9):1242-1246.
[2]王君,陈明龙,杨兵,等.典型逆钟向心房扑动特征性扑动波的电解剖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21(7):595-598.
[3]申继红,刘儒.心电图学系列讲座(十四)--扑动与颤动[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4):1688-1690.
[4]邓金龙,覃绍明,卢军.经食管心房调搏急诊转复心房扑动83 例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6,34(4):446-447.
[5]王宽,梁春梅,杜新平.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新发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