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周朝的创立,周文王时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
周族一统天下,把各地的封建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建立起有中央集权特点的政治体系。
周朝以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他把各国封建公爵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尊卑关系,并以神的号召维持继承权,实行中央统一的一元多地的统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裂开始,强大的家族诸侯分统治添加了新的形式,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在运转。
先后以楚、燕、秦、魏、赵等大国为核心的称霸统治,时而林立,时而联盟,相继发展出了君主专制、分封制度、租庸制度等政治体制,实行最终把六国灭亡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势发展,中央集权遍及了整个政治体系。
秦王实行独裁统治,并采取集权政策,把上至皇帝的权力和下至百姓的权利完全收归于中央。
并采取庞大的税收制度,严格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
同时,秦王又努力实行统一行政区域、法律规范、货币制度、路线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历史最高点。
4. 汉朝中央集权的特点汉朝时期,中央集权持续实行。
漢王以直接統治和分封山谷等方式实行中央集权。
汉朝实行专制帝王制,最大化了帝王权力,封建王朝各政府机构等处实行以中央政令统一操作。
此时的中央集权也进入到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和普罗大众上下认同,使得这种制度一直活到了隋唐时代为止。
5. 隋唐中央集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中央集权明显出现衰落。
此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割裂的现象,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崛起,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的统治能力,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在该时代告终。
另一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民生医改、岁布数狱改革等,这些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重要发展基础。
6. 宋明中央集权的演进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又回归,宋朝重新恢复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汉—清)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 削之,其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司马迁 “绐载行市” ——班固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 上(武帝——引者)曰:‘… …今诸侯子弟或 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 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座→站→跪: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 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 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 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 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 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 备有特别的护膝。
西汉的“中朝”和“外 朝”
皇 帝 中朝 外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卿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尚尚 审门 拟中 行书 ”下 ”书 省 省 ”省 为 是 是 最 审 决 门下省高 议 策 行 机 机 政 构 构 机 构 门 中 “ ——“ ——“ ——
推恩令:众建诸侯少其力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开创 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 权于一身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何特色?
• 三权分立 太尉 • 位高权重 军务 • 不得世袭 (虚有其位) • 军权皇控
九卿
3、郡县制
皇帝
郡
郡郡
守尉Hale Waihona Puke (1)郡县制设置:监
御 郡——县(道)——乡——里
史
县县 令
县 尉
县 丞
乡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亭长 亭
里正 里
(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郡县制 地域
与中央政被分封诸侯具很 府的关系强的独立性,封 (最大不位世袭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积极(中央集权): 促 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 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 外交流、巩固统一;
基本 矛盾 两对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消极(专制主义): 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
秦
战 国战七国雄 七 雄
统
一
条件:
(2)政治:
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
(4)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
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
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
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康熙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雍正设立),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
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
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
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
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
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
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也就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尤为突出。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清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六部,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过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宣政院。
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