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练习:黄鹂——病期琐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 (共84张PPT)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黄鹂——病期琐事-精选ppt课件

首页
走进新课
阅
本单元所选散文感情真挚,线索性强,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 散”的特点。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文章的材料总有一条线索 始终,把握了线索,也就把握了材料的组合点,能够更好地理清 的行文思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散文要把握其语言特点。本单元 篇散文的语言具有形象化、情味性的特征。语言是作家心灵 口,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心里
惊弓之鸟……一去不返 惋惜
被玩弄着、被系、被悬空吊 愤怒 着,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忧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阅
遇见次数 生存环境 生存状态
我的
太湖边:湖光
山色、密柳
第四次
长堤、茂林 修竹、桑田 苇泊、乍晴
黄鹂的全部美丽:伴着春雨、欣喜 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 悟
乍雨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阅
4.联系文章及其写作背景思考:文章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提示:作者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 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首页
走进新课
阅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二】 借鉴本文的写法,学习其语言表达技巧 1.作者第二次见黄鹂之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的事件,从记叙 上看,属于哪一种?它有什么作用? 提示:属于插叙的写法。插入的事件正是为突出文章的中 的。这件事的插入,恰恰和作者所写的鸟儿生存的环境有关 有中年男人这样残忍的人,才会使海鸥、黄鹂等鸟儿生活的 得恶劣,这正是对作者生活环境的写照。 2.第二段中“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叫”,这句中的“召唤性和启发性”应怎样理解? 提示:“召唤性和启发性”是语义双关。作者说这句话的前 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好河山在日寇的铁蹄下,人们的爱国热 前高涨。听到黄鹂的叫声自然想到黄鹂的美,进而想到祖国 河山;听到黄鹂的叫声就像听到祖国的召唤,激发人们的爱国
《黄鹂——病期琐事》课件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无冗余字句。 ➢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整齐而富于变化。 ➢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又在庄重工稳处尽显文采和意趣。
“在一 定 的 环 境 里 ,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 物 一 体 。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
听觉 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
视觉
迅若流星、一闪而过
“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 “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 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拟人、比喻、夸张 富有文采和意趣
语言 简洁明了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 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
自由美好
这是从正面为表现主题作了铺垫
资料
1.抗日战争期间
两只黄鹂
“大
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老史同志举枪瞄准 黄鹂成了惊弓之鸟
资料
2.青岛生病疗养期间
黄鹂被卖鸟笼的人羁绊 黄鹂的病态令人不忍多看一眼
资料
3.逛鸟市
“江南太湖边才是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 所 在,黄鹂发挥着它们的极致,展示着全部美丽。”
—— 孙犁
资料
4.太湖
形 鸟市看 鹂
突出黄鹂的珍贵
突出环境的重要
是全文记叙和议论的基点
抗战炮火洗礼
“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 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鹏的尖利的富有召唤 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 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 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课件: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精读黄鹂—病期琐事

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读 黄鹂——病期琐事第9章扩声系统调音学国学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选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 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答案:窠/巢 谛/啼 密/蜜 逐/豚 堤/提 怒/努 绩/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近义词辨析 (1)谛听·倾听·聆听 同:词性相同,词义相近,都含有“听”的意思。 异:①“谛听”侧重于“谛”即“仔细”的意思,强调的 是注意仔细的听,表示十分认真。通常多用于具体的事物。 ②“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 地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写作背景
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 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 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 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 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 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 务”,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 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 愈烈,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词语积累及运用
1.识记字音
勾.当.( )( ) 谛.听( ) 不暇.( ) 兴致勃勃.(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黄鹂——病期琐事》(一等奖课件) (1)

思考
作者 由此 领悟 出什 么哲 理? 用文 中语 言概 括。
思考: 作者由此领悟出什么哲理?
用文中语言概括。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 发挥这种极致。
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10
象征意义:
黄鹂— —
任何事物,美 的事物。
(艺术创作)
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11
问题:从环境和黄鹂状态的关系看,你能 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
教学难点:黄鹂的象征意义
20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月23日星期六
5
作者简介
(1913-2002)
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孙犁,1913年4月16日生,河北省安平 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 到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 等作品,以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文艺界的 注意。文艺界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 流派的标帜,称为“荷花淀派”。有小说 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 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 《津门小集》。
讨论:联系自身说说你对这一哲理有何看法?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不断为自己发挥极致,创设应
有的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出我们
生命的极致吧!
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17
品味 齐读最后四段,谈谈作者运用了 语言: 什么修辞手法?
1、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 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 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断的炮火洗 啼叫,迅若流星,金黄羽毛,
礼中
美丽极了。
二 深密幽林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老史试枪 险遭枪击 一去不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黄鹂——病期琐事》(一等奖课件) (1)

黄鹂:别称“黄莺”“黄鸟”。
它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声 圆润嘹亮,富有韵律,十分悦耳 动听。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 歌”“黄簧”。黄鹂以及莺鸣是 古代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黄鹂的形色状态: 羽毛焦黄、神气凄惨
作者的心情态度:愤懑、同情
品 文
四见黄鹂
黄鹂的生存环境:
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 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江南太湖
黄鹂的形色状态:
体
伴着春雨、宿露啼叫
伴着朝霞、彩虹飞翔
情 作者的心情态度: 极度赞美
品
1.首段写“未见黄鹂”的目的何在?
文 2.叙写“再见黄鹂”时,为什么写与黄鹂无关的
初见黄鹂
品
文 体
黄鹂的生存环境:炮火洗礼中抗日战场
色彩鲜丽、声音诱人、 黄鹂的形色状态:
姿态矫健
作者的心情态度:喜爱而略有遗憾
情
品 文 体 情
再见黄鹂
黄鹂的生存环境:
深密幽静的树林 险遭枪击
黄鹂的形色状态:
追逐逗闹、似要安家落户 一去不返
作者的心情态度:
迷恋 惋惜
品 文 体 情
三见黄鹂
黄鹂的生存环境:鸟市 被囚系、被玩弄,
时代背景:
知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
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
人 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
论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孙入犁了《多文事虑之》
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习题: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黄鹂——病期琐事 Word版含解析

黄鹂——病期琐事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gōu)谛.听(dì)红靛.儿(diàn)B.宿.露(sù) 筑窠.(gǔo) 桑田苇泊.(pō)C.孵.雏(fū) 啼.叫(tí) 乍.雨乍晴(zhà)D.捕捉(pǔ) 业绩.(jì) 白杨萧.萧(xiāo)项,“勾”应读“gòu”;B项,“窠”应读“kē”;D项,“捕”应读“bǔ”。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网罗启迪讯若流星天高气爽B.凄惨情谊战争不瑕飞禽走兽C.褒词徘徊饱享眼福杂花生树追随惊拱之鸟同病相连项,“讯”应为“迅”;B项,“瑕”应为“暇”;D项,“拱”应为“弓”,“连”应为“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孙犁在“文化大革命”后至1995年写成的《耕堂劫后十种》,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有较大的突破,是散文界的空谷足音....。
③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搞生态自助游。
④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她那种忸怩作态的样子,将女孩儿家娇羞柔弱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⑥很多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药驾”不以为意....,根本不顾忌服药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⑤⑥“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此处属望文生义。
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④“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它与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战略转变。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黄鹂——病期琐事》(一等奖课件)

2.作者二见黄鹂之后写了一件海鸥被杀事件,从记 叙方法上看,属于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插入的事件正是为突出 文章的中心服务。这件事的插入,恰恰和作者所写的鸟儿 生存的环境有关,正是有中年男人这样残忍的人,才会使 海鸥、黄鹂等鸟儿生活的环境变得恶劣,这正是作者生活 环境的写照。活环境的写照。
黄鹂——病期琐事
孙梨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 ”的方法思路。
2、通过诵读赏析文本,理解作者借助“黄鹂 ”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文章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 的技巧。
孙犁(1913—2002),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原名孙树勋,“孙犁” 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 1938 年开始使用的笔名。河 北省衡水市安平人,12 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 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 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散文集《晚 华集》《秀露集》等十部(合称《耕堂劫后十种》 )。
二、艺术特色 1.用象征手法说理 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 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 某种见解,会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 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 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 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3.文章是怎样通过对有关黄鹂鸟的画面的 叙述和描绘,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 义的?
【点拨】文章先是从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娓娓道来,自然 亲切,虽未正面描绘黄鹂鸟,但处处渲染、衬托出黄鹂鸟的美丽; 然后通过对四个与黄鹂鸟有关的生活片段的记叙,多侧面、多 层次地揭示了“美”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2.写汉字 词语 tí叫 dì听 不 xiá xiá 迩
易错字 啼 谛 暇 遐
词语 miáo 准 扫 miáo 养 sì cì候
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1-
黄鹂——病期琐事
首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本单元所选散文感情真挚,线索性强,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 散”的特点。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文章的材料总有一条线索贯串 始终,把握了线索,也就把握了材料的组合点,能够更好地理清作者 的行文思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散文要把握其语言特点。本单元所选这 篇散文的语言具有形象化、情味性的特征。语言是作家心灵的窗 口,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5-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黄鹂》是孙犁于1962年4月将近五十岁时写的,写后由于当时的 政治环境不能拿去发表。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 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 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 思,甚至有些厌倦了。”1962年,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当时政治空气 已经很紧张,在极“左” 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作家、学者已经开始受 批判。作者渴望自由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黄鹂鸟表达自己的美好 愿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9-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用法 (1)启发 启示 ①《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处处体现了以人民为核心的改革 思路,为基层干部谋发展带来了很多启发。 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2006 年改革”和英国的“2008 年改革”, 为中国企业年金扩大参与率改革提供了很多重要启示。 提示:“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动词, 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名词,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前者着 重点在“发”,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后 者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
-2-
精读
-3-
黄鹂——病期琐事
-4-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孙犁(1913—2002 ),原名孙建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其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为《白洋淀纪事》,代表作《荷花淀》 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人称 他的小说是“诗体小说”。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起》,中篇小说有 《铁木前传》等。
易错字 瞄 描 饲 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8-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词义 (1)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2)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3)安家落户:在他乡安置家庭并定居。 (4)淋漓极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文中指观赏得透彻尽兴。 (5)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样子。 (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7)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儿动静 就特别害怕的人。 (8)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6-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1.注字音
加点字 红靛. 黧.鸡 筑窠.
勾.当 勾 勾.结
读音 diàn lí kē gòu gōu
加点字
孵雏. 一幢. 漂.卷
炮.火 炮 炮.制
读音 chú zhuàng piāo pào páo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1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10-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2)终于 最终 ①受降雨和冷空气影响,今日白天,津城市区最高气温30 ℃,东部 和北部地区的最高气温仅为28 ℃,较前期明显下降,高温天气终于 得到了缓解。 ②《每日体育报》称虽然巴萨不相信巴黎会支付违约金,但是俱 乐部目前已停止一切转会商谈,巴萨将等待内马尔一事的最终结果。 提示:“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 望达到的结果。“最终”,最后,末了。其结果不一定是期盼已久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1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练习 :黄鹂 ——病 期琐事
黄鹂——病期琐事
走进新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阅读鉴赏
课外求知
(3)忽隐忽现 若隐若现 ①在植被形成的郁郁丛林中,一些小巧玲珑的亭台水榭,微风吹 来,它们忽隐忽现,给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 ②江苏扬州市风雨骤变,乌云压城,天空出现罕见的“瀑布雨”景观, 鸟瞰仿佛在云层中“下瀑布”,十分壮观,城市若隐若现,分外美丽。 提示:“忽隐忽现”形容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即忽而隐 藏不露,忽而又显现出来。“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一般指事物本 身让人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