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讲一等奖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些常见的技巧与手法在基础年级都已有学习了解。
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等。
虚实结合相对来说见得不多,也没有做过系统的讲解,学生对这种手法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在一轮复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高考中的重难点古典诗词鉴赏率先讲解,而其中的一些难度相对大的技巧手法也尽可能做详细的分析讲解,以期在高三备考阶段迅速突破难关,提升分数。
重点难点:1、结合作品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2、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意手绘请大家看以下几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将生活中的小物件与简笔画结合在一起,使虚与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意手绘,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其实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都有运用,比如绘画、书法、建筑、文学等。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虚实结合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活动2【讲授】概念讲解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活动3【讲授】链接课本深入理解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国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国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感情的诵读能力。
2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教育课本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是这样又容易带来流弊,就是学生容易对此类作品体会不深入,唤起学生真正的爱国体验,深入到诗歌内部,消除与屈原的遥远感是我设计思路的出发点。
2《国殇》为楚辞体,相对于唐诗宋词学生接触较少,只学过《离骚》节选,所以要激起兴趣。
理科班学生平时学生阅读活动和阅读技巧较少,而诗歌尤其需要重读,所以朗读指导和范读必不可少,并给足时间以让学生揣摩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重难点:从诵读品味入手,体会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掌握诵读要领,提高诵读能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1以诵读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结合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1诵读诗歌体悟感情2知人论世探究意蕴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课文:一、导入由奥运会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引进国家对于个人的意义,进入课文。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奥运首个难民代表队。
如果你可以参加今年的奥运会,你会选择参加那支队伍呢?对,与其他代表队相比,他们一样有着体育的梦想,但是却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一样东西——国家。
所以我们被称为中国公民,而他们只能被称为“某国难民”。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都说过很远,保护在身边。
所以当战争来临,祖国的天空被烽火照亮,战士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残酷的战场。
文学天空,群星璀璨,保家卫国,久唱不衰。
今天我们就学习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作品——《国殇》解题二、解题国殇为国事而牺牲。
这是屈原为阵亡的楚国的战士而创作的一首祭歌。
教学过程:三、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文义)(教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就是读的学科”。
诗歌更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求得真意,所以这节课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读诗的声音,在朗读中走进诗歌深处。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15课《张衡传》课件1_新人教版必修4

下一页
精:
多 义 词
公
征
精
施
关
机
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乡党》) ——本义是纯洁的上等米 ②以精铜制成。(《张衡传》) ——物的纯质 ③瑜得精兵五万。(《赤壁之战》) ——军中精锐 ④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精华,精粹 ⑤精思傅会。(《张衡传》) ——精心,专诚 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精通 ⑦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黄花 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精神,精力 ⑧日月光精。(《汉书· 李寻传》) ——明亮 ⑨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庄子· 在宥》) ——灵气,精气 ⑩勿轻万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拾遗记· 前汉上》) ——精灵,精怪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
返回
点此播放教学》 ,西汉,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上起黄 帝,下迄汉武帝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
《汉书》,东汉,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 ,南朝刘宋,范晔 ,纪传体,断代史,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如《张衡传》。 《三国志》 ,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 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如《赤壁之战》。
征
精
施
关
机
多 义 词
公
关:
①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本义是门闩 ②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关闭 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关隘,要塞 ④重关市之赋。(《商君书· 垦令》) ——关卡,税关 ⑤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 ——机械的发动处,枢纽,关键 ⑥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促织》)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Q核心素养一、情境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
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诗人二、知人论世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1948)二、知人论世——人物轶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三、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全国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陈情表》教学展示精品课件

二、教学活动规划
(一)教学活动基本流程:
教学起点:已疏通文章字词和大意
环 节 一:导入——明确文体和写作目的
环 节 二:探究——辞官的理由及面临的困难
环 节 三:研读——解决困难的方法,总结文
章的写作艺术
环 节 四: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教学落点:教学目标——写作艺术、思维能力
后续活动:课后作业——语言美的表现及意义
的问题,并适时指导。 学的活动:
思考答案,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解决难题、完成任务的方法: ①融情于事,情理交融; ②措辞得体,语气谦卑; ③内容节制,章法精妙。
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挖掘、鉴赏《陈情表》高妙的写作艺术;
教学环节四:朗读
教的活动: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根据学生读的情况
(二)教学环节及展开
教学环节一:导入 教的活动: (1)引入《出师表》,要求学生回顾、总
结 “表”的相关知识。 (2)出示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的活动: (1)回想《出师表》,回顾、总结 “表”
的相关知识。 (2)回到文本,回答本文的写作目的。
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了解“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就职,托人看护,则于孝有负;若同赴京城,然病体未愈,颠 簸实苦。乌有反哺之义,人岂无报恩之心?故臣必侍汤药,不 能废离。 手段1:内容节制,以叙代议
祖母病情: 第一段: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未知病重程度 第二段:刘病日笃
——已是日渐严重 第三段: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照顾祖母为由辞官,将面临的困难:
①理由不足,易遭多重反驳
②身份敏感,恐担不臣之名
③君心难测,不可恃理强求
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获奖作品)——哀江南 doc

哀江南葛洲坝高级中学李红霞【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上,我一直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我追求的三要素。
如果说,文章有文眼,诗词有诗眼的话,那么戏曲也应有戏眼。
《哀江南》z之眼就在于“哀”,这一“哀”字中,应该蕴涵了多重美学意蕴。
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目睹了那场天崩地坼的历史巨变,三年之后,战争的烟尘散尽,苏昆生对这种“舆图换稿”的民族悲剧重新审视之时,一种积淀已久的悲怆情绪勃然而起,化作倾盆泪水,化作动地悲声!因此,苏昆生“一声高唱万山惊”的慷慨悲歌,不仅是对流离遇合的侯、李悲剧的感伤,不仅是对旋生旋灭的南朝王朝的喟叹,也不仅是对土崩瓦解的大明帝国的凭吊;在这些感伤、喟叹、凭吊的深处,含蕴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悲情,含蕴着“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历史意识,含蕴着“流水后波逐前波”的哲理思考,也含蕴着“江山不管兴亡恨”的无奈心境。
而这“泣血带泪”的哀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因此,本课将以“哀”情的多重意蕴为主线,将曲词品鉴这一教学目标串起来。
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
如果放弃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不管教学过程有多么花哨,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课堂氛围多么热烈,它都有可能异化成空中楼阁。
我在设计《哀江南》的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因素。
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体悟到课文言约意丰、精美雅致的语言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深入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诵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通过朗诵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文学鉴赏是见仁见智的活动,是个性的体现,因此,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运用曾经学过的鉴赏技巧,立足文本分析,挖掘语中微言大义,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历史沧桑感。
繁琐的语言分析总让人厌倦,而静心的体味却能让人陶醉,精当的点拨更能给人启迪。
《哀江南》是戏剧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语言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高中语文教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隔膜。61.参通骖。
第13页
必修5
<15>陈情表
6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通 ,含义:
。
6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通 ,含义:
。
<16>段太尉逸事状
64.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通 ,含义: 。
65.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 ,含义:
。
66.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含义:
。
67.宗元出入岐周邠斄间
通 ,含义:
第10页
必修4
<14>孔孟两章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含义:
。
3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含义:
。
3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 ,含义:
。
<15>劝学
40.木直中绳,輮认为轮
通 ,含义:
。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含义: ; 通 ,含义: 。
4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含义:
。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寄欧阳舍人书
87.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通 ,含义: 。
88.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
通 ,含义:
。
89.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认为也
通 ,含义: 。
82.粤通越。83.志通识,标志,标识。84.常通尝,曾经。85.佚通逸, 安逸。86.阳通佯,假装。87.见通现,显现,表彰。88.材通才,才 学。89.畜通蓄,积蓄,富于。
。 第14页
必修5
62.闵通悯,这里指所忧愁事。 63.零丁通伶仃,孤独样子。 64.嗛通慊,满足,快意。 65.椎通槌,打。 66.巽通逊,谦恭。 67.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68.太通太。 69.参通三。 70.辟通避,躲避。 71.庸通用。 72.弟通悌,合乎做弟弟道理。 73.寘通置,安置。 74.阙通掘,挖掘。
中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第十课《木兰诗》

民间连环画《木兰诗》—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书法上的《木兰诗》— 米 —
芾 书 《 木 兰 诗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英语版的《木兰诗》——
Tsiek tsiek and again tsiek tsiek,Mu-lan weaves, facing the door.You don't hear the shuttle's sound,You only hear Daughter's sighs.They ask Daughter who's in her heart,They ask Daughter who's on her mind."No one is on Daughter's heart,No one is on Daughter's st night I saw the draft posters,The Khan is calling many troops,The army list is in twelve scrolls,On every scroll there's Father's name.Father has no grown-up son,Mu-lan has no elder brother.I want to buy a saddle and horse,And serve in the army in Father's place." In the East Market she buys a spirited horse,In the West Market she buys a saddle,In the South Market she buys a bridle,In the North Market she buys a long whip.At dawn she takes leave of Father and Mother,In the evening camps on the Yellow River's bank.She doesn't hear the sound of Father and Mother calling,She only hears the Yellow River's flowing water cry tsien tsien. At dawn she takes leave of the Yellow River,In the evening she arrives at Black Mountain.She doesn't hear the sound of Father and Mother calling,She only hears Mount Yen's nomad horses cry tsiu tsiu.She goes ten thousand miles on the business of war,She crosses passes and mountains like flying.Northern gusts carry the rattle of army pots,Chilly light shines on iron armor.Generals die in a hundred battles,Stout soldiers return after ten years. On her return she sees the Son of Heaven,The Son of Heaven sits in the Splendid Hall.He gives out promotions in twelve ranksAnd prizes of a hundred thousand and more.The Khan asks her what she desires."Mu-lan has no use for a minister's post.I wish to ride a swift mountTo take me back to my home." When Father and Mother hear Daughter is comingThey go outside the wall to meet her, leaning on each other.When Elder Sister hears Younger Sister is comingShe fixes her rouge, facing the door.When Little Brother hears Elder Sister is comingHe whets the knife, quick quick, for pig and sheep."I open the door to my east chamber,I sit on my couch in the west room,I take off my wartime gownAnd put on my old-time clothes."Facing the window she fixes her cloudlike hair,Hanging up a mirror she dabs on yellow flower powderShe goes out the door and sees her comrades.Her comrades are all amazed and perplexed.Traveling together for twelve yearsThey didn't know Mu-lan was a girl."The he-hare's feet go hop and skip,The she-hare's eyes are muddled and fuddled.Two hares running side by side close to the ground,How can they tell if I am he or she?" From:The Flowering Plum and the Palace 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