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爬行纲动物-分类

2、龟科
代表:乌龟、四爪陆龟、 黄喉水龟
图18-27 乌龟
3、海龟科
代表:海龟、玳瑁
图18-29 海龟和玳瑁
4、棱皮龟科:我国仅1属1种
鳖
三、蜥蜴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约3750种,16科;我国约150多种
1、壁虎科:无蹼壁虎、大壁虎、西域沙虎
爬行纲的分类
现存6 550多种,我国有380种,分4目,我国有3目
一、喙头蜥目
(一)特征: (二)现存种:只有1种,即楔齿蜥(喙头蜥)
图18-25 楔齿蜥
二、龟鳖目
(一)特征:
图18-26 龟 鳖类的背甲 和腹甲
(二)分类: 现存250多种,13科; 我国产37种,5科
1、平胸龟科: 我国仅1属1种—平胸龟
四、蛇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3 200种,13科;我国210种,
其中毒蛇50种
1、盲蛇科:
图18-38 盲蛇
2、蟒蛇科
图 1839 蟒 蛇
3、游蛇科:黄脊游蛇、赤链蛇、黑眉锦蛇、
虎斑游蛇、乌梢蛇、中国水蛇
图18-40 赤链蛇、黑眉锦蛇
4、眼镜蛇科: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
图18-41 眼镜蛇和银环蛇
5、海蛇科:长吻海蛇 6、蝰科: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铁头
图18-42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五、鳄目
(一)特征: (二)分类: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图18-43 扬子鳄
图18-32 无蹼壁虎和大壁虎
2、鬣蜥科:
斑飞蜥、 草原沙蜥
图18-33 裸耳飞蜥
3、石龙子科: 蓝尾石龙子、 北京石龙子 4、蜥蜴科: 北草蜥、 丽斑麻蜥
《动物学》课件——爬行纲

– 受精卵孵化温度较高时,多发育为雌性个体;反之,多发育为雄性个体。多见于龟类。如欧洲池龟的受精
卵在30℃时多发育为雌性个体,在24-28℃时多发育为雄性个体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恐龙如何灭绝?
– 侏罗纪末期,随着冰川期的来临,全球气温下降
三、分类
• 1. 喙头目:
– 体型蜥蜴型
– 体背中线处有一列棘状鳞片– 头骨为双颞窝型,端生齿– 雄性无交配器
– 泄殖腔孔横裂
– 原始陆栖种类,仅存1属1种,即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
Sphenodon punctatus
52
三、分类
• 2.龟鳖目
– 体型龟鳖型
– 背、腹具坚硬的甲板,甲板外披有角质鳞片或厚皮
– 美洲鳄和扬子鳄的性别由孵化温度决定。孵化温度在26-30℃时,新生个体全为雌性;在30-34℃时,新生个体中两性都有;在34-36℃时,新生个体全为雄性。孵化温度高于36℃或者低于26℃,卵无法孵化
三、分类
• 现存爬行类约6500多种,分属四个目
– 喙头目– 龟鳖目– 有鳞目– 鳄目
• 我国约300多种
普通鬣蜥
豹斑壁虎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The left-hand panels show male reproductive success,and the right-hand panels show female reproductivesuccess. The graphs show male (a) and female (b)reproductive success during the 2005–2006 season;male (c) and female (d) reproductive success duringthe 2006–2007 season; and male (e) and female (f)lifetime reproductive success, representing pooledreproductive data over all three seasons. The curveson each graph represent the patterns predicted fromCharnov–Bull model (Warner & Shine, Nature 451,566-568. Jan. 31, 2008 ).
爬行纲动物介绍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一、外形: 1. 身体分化: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 2. 体形:蛇形、蜥蜴形、龟鳖形。 二、皮肤: 干燥,缺少腺体,角质化程度深(蜕皮),衍生物
多(鳞片、盾片);通透性差,无呼吸作用。色素 细胞多。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三、骨骼: 进步特征:颈椎多枚;荐椎两枚;出现胸廓。 1. 中轴骨:头骨、脊柱(颈椎、胸腰椎、荐椎、尾
2. 代表动物:楔齿蜥。
第二节 分类
二、龟鳖目:
1. 特点:体扁圆,躯干部具骨甲,分背甲和腹甲,四 肢和尾短,颈较长。
2. 代表动物:(1)海龟:共7种;(2)陆龟:四爪 陆龟;(3)淡水龟:乌龟、平胸龟等;(4)鳖类: 中华鳖、斑鼋。
棱 皮 龟
(
幼
)
第二节 分类
三、蜥蜴目:
1. 特点:体较细长,多数种类四 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 有肩带和胸骨。眼睑可动。鼓膜和 耳咽管一般存在。
2.代表动物:壁虎、鬣蜥、巨 蜥、避役、蛇蜥。
蜥犰 狳
松果蜥
大耳沙蜥
壁虎
龙避 役 , 俗 名 变 色
第二节 分类
四、蛇目:
1. 特点:体细长,四肢消失或仅存 痕迹,无活动的眼睑;缺乏鼓膜和 耳咽管,肋骨数目多。
2. 代表动物:蟒蛇、赤链蛇、眼 镜蛇、水蛇、长吻海蛇。
第二节 分类
五、鳄目:
1. 特点:最高等的类群,心室间隔 左右两室,仅留一潘氏孔相通,几 近双循环。现存23种。
2. 代表动物:扬子鳄、马来鳄、 湾鳄、凯门鳄。
椎)。 2. 四肢骨: 前: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等)、胸骨、前肢骨。
后:腰带(髂带、坐骨、耻骨)、后肢骨。
爬行动物

大壁虎
双头壁虎
长 鬣 蜥
绿鬣蜥
斑 飞 蜥
海蜥蜴
北 草 蜥
北草蜥
丽斑麻蜥
鳄 蜥
鳄 蜥
巨蜥
避 役
避 役
避役
变色龙
高冠变色龙
鬃狮蜥
蓝舌蜥
非洲王者蜥(黄色型)
非洲王者蜥(红色型)
非洲王者蜥
非洲王者蜥
四、蛇目: 身体细长、四肢消失、椎 骨上附有可动的肋骨、是蛇类 爬形动物的主要支持器官。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 史上的意义: 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的结构: 2、意义:
羊 膜 卵 结 构 示 意 图
羊膜动物胚膜发生:
发育中的羊膜卵: 发育中的羊膜卵: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 的意义 特点: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 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止 水份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 染。
4、躯干肌--因四肢肌发达而渐 、躯干肌--因四肢肌发达而渐 趋萎缩。 5、附肢肌--较发达。 、附肢肌--较发达。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 胃、肠、肛门。 2、消化腺—唇腺、腭腺、舌 消化腺— 腺、舌下腺。 3、毒腺-、毒腺--
爬 行 动 物 的 齿 型
红 外 线 感 受 器
十一、生殖系统: 1、两性生殖腺: 2、生殖方式:卵生、靠阳 光的温度或植物腐败发 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孵 化。少数卵胎生。
两 性 生 殖 系 统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一、喙头蜥目: 最古老的类群、现只存一种、 见于新西兰岛。 楔齿蜥
楔 齿 蜥
楔 齿 蜥
二、龟鳖目: 特化类群、躯干包被在 骨质硬壳内、肩带位于肋骨的 腹面、这是脊椎动物中绝无仅 有的现象、寿命较长。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圆口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三、鱼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四、两栖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五、爬行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六、鸟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动物学是研究生物界中多种多样的动物的科学。
在动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本次作业要求我们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纲。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五大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二、圆口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圆口纲(Cycleoptera)是昆虫纲的一个目,其特点是头部呈圆形,口器为咀嚼式,适于咀嚼植物纤维。
圆口纲的代表动物有蝗虫、蝉等。
三、鱼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鱼纲(Pisces)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鱼纲的代表动物有鲑鱼、鳕鱼、鲨鱼等。
四、两栖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两栖纲(Amphibia)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生活在水陆两栖的环境中,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蝾螈等。
五、爬行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爬行纲(Reptilia)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生活在陆地上,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
爬行纲的代表动物有蛇、蜥蜴、龟、鳄鱼等。
六、鸟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鸟纲(Aves)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生活在陆地和空中,前肢特化为翼,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鸟纲的代表动物有鹰、鸽子、燕子、企鹅等。
七、总结通过对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纲的特点和代表动物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为我们学习动物学提供有益的基础。
爬行纲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
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 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 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 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 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 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 均有重要意义。
蜥蜴和蛇颞窝演变 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的 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 时其膨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 能。分为: 无颞孔类:颅骨无颞孔及颞弓,如:龟、鳖目 上颞孔类:颅骨只有单个上颞孔,上颞弓由眶后骨 和鳞骨构成(鱼龙类) 双颞孔类:颅骨两侧具有上、下颞孔,现存的蜥蜴、 蛇、鳄等。 合颞孔类:颅骨一侧各有单个颞孔,被眶后骨、鳞 骨、颧骨所围,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弓(兽齿类)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 行 纲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 发 2、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3、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5、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定分隔 6、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7、对陆上繁殖的适应,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 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石灰质的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 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三、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 出现了羊膜卵 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断尾:有些蜥蜴的尾椎中有自残部位,即尾椎骨 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部未愈合而特化的结 构。当蜥尾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 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往不同方向作 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 部位处断裂,连同肌内和皮肤一起断下的现象。 因自残部位的细胞始终保持着陆增殖分化能力, 可再生。
什么是爬行动物_动物相关介绍

什么是爬行动物_动物相关介绍爬行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那么你对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爬行动物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
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
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
大脑小脑比较发达,心脏3室( 鳄类的心室虽不完全隔开,但已为4室)。
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具骨化的腭,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皮肤上有鳞片或甲,肺呼吸,卵生、变温。
代表动物有:蛇、鳄鱼、蜥蜴。
爬行动物外形特征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
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
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爬行动物生活习性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
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
比如,移动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洞穴中,可以使体温降低。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行纲(Reptilia)
第十八章、爬行纲
• 本章要求 • 掌握爬行纲及其四个目的主要特征; • 基本掌握石龙子的形态、内部结构特点
似及; • 了解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和爬行动物的
起源和演化。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两栖类虽已登陆,但仍有三个根本性的问题未 彻底解决:
消化管:食道明显,大小肠交间处有不发达的盲肠 (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大肠、泄殖腔、膀胱 均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
(六)呼吸:
• 喉由环状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组成。 • 气管以半环状骨支撑,分支复杂。 • 肺内壁有许多小隔壁,内腔成海绵状,扩大了
气休交换之表面积。蜥蜴的肺一大一小,蛇则 仅右面充分发育,而左侧有时完全退化。有些 种类的后部伸展出许多盲囊。这种结构在鸟类 中发展为气囊。 • 爬行类除咽式呼吸动力外,肋间肌、腹壁肌以 及胸部的协作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七)循环系统:
• 心脏:静脉 窦趋于退化, 心室内出现 了不同程度 的隔膜,将 其分为不完 全(或完全 的)左右心 室。
• 动脉:相当于原始形态的腹 大动脉与动脉圆椎一同纵裂 为三条,出心室的位置是: 肺动脉弓靠右,左体动脉弓 居中,右体动脉弓靠左还分 出颈总动脉。
皮肤: 速度有关。 • 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
调节下,能快速变色如避役(变色龙)。
蜥蜴的骨胳系统
(三)骨 胳:发育良
好,适应于陆 生。
1、头骨: 头骨骨化良 好,很多种 类具有颞窝 和眶间隔, 具有单一的
枕骨髁。
头骨的其它特征
由于脑腔的扩大,颅顶呈强弓形,几乎全为硬骨, 且膜骨成分比两栖类显著增加,覆盖在软颅的 顶、侧、底部。
2.卵黄丰富,胚胎营养充足; 3.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液体
之中,防止干燥和损伤。
二. 爬行 类动 物的 躯体 结构
• (一)外形:体被角质鳞片、指(趾)端具 爪,减少了水分蒸发。
• 四肢较两栖类强健,颈部明显,尾发达。
• 干燥,缺乏腺体。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兼有来
(二) 于真皮的骨板,是爬行类皮肤的主要特点。 • 蜕皮-鳞片随身体之生长定期被更换的过程。次数与长
(五)消化:
陆栖爬行动物的口腔腺发达,有利于润化和吞咽食物(包括腭 连,借肌肉的压迫,可将毒液注入捕获物体内。
肌肉质的舌发达,很多种类除有吞咽 功能外,还特化成捕食器及感觉器。
• 牙齿的着生方式
牙齿多数为同型齿,按在颌骨上着生方式不同分为 以下三种:
保留的原始特征
1 心脏为一室,两心房
2 变温
一、羊膜卵
结构 卵外被有 坚韧的卵膜 (蛋白膜、壳 膜及石灰质的 硬壳),起防 止卵变形、水 分蒸发和损伤 的作用;卵内 丰富的卵黄, 保证了胚胎有 足够的营养完 成直接发育。
• 发育 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的皱褶,皱褶从背 方包围胚胎并互相愈合打通,在胚胎完全新围城的腔即羊膜腔,羊膜内 充满羊水。
低等种类的端生齿,多数蜥蜴的侧生齿和鳄类等的 槽生齿,前两种易脱落,槽生齿则比较牢固。都 能再生新牙。现存者的牙齿都是同型齿。
毒蛇、蜥的毒芽则特化成沟牙(又按相对于其它牙 齿在颌骨上的位置分为前沟牙和后沟牙)或管牙 (着生在短而能竖立的上颌骨上)。
腭骨柔软,同时上颌骨与头骨的关节松弛,因此能 将口和咽扩大到能吞下比自己的头部大得多的食 物。
• 包在胚外的体腔即胚外体腔。其外膜就是绒毛膜。
• 在延伸形成胚外体腔的同时,从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囊状突起,为胚 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尿囊的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有丰实的血管, 由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都发生羊膜,故——羊膜动物。
羊膜卵(amniotic egg)在脊椎
动物演化史上意义
1.羊膜卵有坚韧的卵壳,能防止损伤和水 分蒸发,并保证气体交换;
• 双颞窝类:头骨每 侧有2个颞窝,大 多数现代爬行类 (蜥蜴、蛇、鳄)和 鸟类属于双颞窝的 后代。
• 出现次生腭: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使口腔和 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畅,效率提 高,在口含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
2、脊柱:明显地分化成(颈、胸、腰、
荐、尾)5个区。
颈椎2枚,除有寰椎外还有枢椎等的出现。增大了颈部的灵 活性。颈椎中的寰椎与头骨髁相关,能与头骨一起在枢 椎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更大的灵活性,是陆生 有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带骨和肢骨:
肩带:骨块数目较多,且都骨化良好。
腰带: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耻骨在腹 中线联合,形成闭锁式骨盆,构成后肢 的坚强支架。
肱、股骨仍与中轴呈水平状关节。钻穴生 活的蛇等,带骨及肢骨均不同程度的退 化和消失。
四肢是典型的五趾型四肢, 趾端具爪
(四)肌肉系统:
较两栖类复杂,特别是肋骨肌和皮肤肌是陆 生动物所特有的分别调节肋骨长降协同腹 毕肌肉完成呼吸和节制鳞活动(后者在蛇 类大为必达);躯干肌复杂化。
眼球发达左右眼仅一个狭窄的眶间隔薄片。
颞部的膜性硬骨借相临骨的缩小或消失形成的穿 孔——颞窝,发达的咬肌收缩时肌腹可容入其中。 龟鳖类的头骨的颞窝属另一种特殊类型(方骨 盖在膜骨下) 。
• 无颞窝类:最原始 的古代爬行类无颞 窝。
• 合颞窝类:头骨每 侧有1个颞窝,古 代兽齿类和由此演 化出的哺乳类属于 此类。
• 1、保水力低 • 2、绝大多数不能在陆地上生殖 • 3、体温不能恒定。 • 爬行类的进步性表现在前两个问题已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它们在陆地上运动、感觉、气体交 换。以及血液循环等,都比两栖类有更大的改 进。
具体进一步适应陆生的主要特征
1 羊膜卵 2 表皮角质层的分化,缺少皮肤腺。 3 骨骼的进一步分化: 4 胸廓出现: 5 排泄方式和排泄物 6 体内受精 7 新脑皮
躯干具有发达的肋骨,与胸骨一起构成坚固的支架。有助 于呼吸运动的顺利进行。
荐椎两枚,加强了对腰和后肢的支持。
椎骨的一般结构和关节方式似两栖类,低等者为双凹型, 高等者为前或后凹型。
自残簖尾现象:一些蜥蜴尾的某一部位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特化尾椎,在受危险刺激时,两侧尾肌强烈不协调地收 缩,导致此处连同肌肉和皮肤一起断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