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传统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农耕文化作为悠久而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耕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然而,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农耕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耕文化的特点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上承自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下启现代农业社会的发展。

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首先,农耕文化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将农田视为祖先的馈赠和人类文明的基石。

其次,农耕文化强调生态的和谐发展,提倡农耕与天时地利人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再次,农耕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将家庭视为农耕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

二、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尽管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但在现代社会,它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信息传递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耕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艺无人传承。

其次,农耕文化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

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农耕文化技艺的流失和传统农耕方式的衰退。

再次,农耕文化的传承受到城乡差距的制约。

农村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对困难,缺乏专业化人才和资源支持。

三、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为了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加强农耕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农耕文化的传统节庆活动、举办农耕文化的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增强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感知。

其次,加强农耕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建立农耕文化研究机构或基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开展农耕文化的传统技艺保护和研究。

再次,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将传统农耕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传统中国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农耕文化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农耕文化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耕技术、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先民开始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并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农耕知识和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进农事技术,如灌溉、排水、水稻种植等。

同时,农耕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耕技术农耕文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其丰富的农耕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农具。

例如,早在商代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蚕豆作为绿肥进行轮作,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又如在秦汉时期,人们率先使用豪弓耧来进行田地松土,使得土壤更加松软,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产量,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中国农耕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在农耕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治理经验和传统农事知识,这些经验被辈辈相传,并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春耕时,人们会举办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在秋收时,农民们会举行丰收节庆,以感谢大地的馈赐。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凝聚了乡村社会的团结力量,也将农耕文化传承给了后代。

四、现代意义尽管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农耕文化在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其次,农耕文化在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繁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农耕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有了农业,人类才开始定居,才有了与畜牧业、手工业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并且至今还在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是人类文明之母。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八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就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并且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的粟的遗存,以及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的遗存,数量都达到十万斤以上,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

中国的水利灌溉也非常先进,始建于5100年前的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近年在古城外围发现了11条水坝的遗址,可以拦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得力于农业的支撑。

时至今日,中国依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中国农业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值得世人尊敬。

农耕时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早在周代,即已拥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老子》《庄子》《楚辞》《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甘石星经》等一批世界上最早的典籍,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等文化大师是举世公认的巨擘。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自豪地说,古希腊虽然有苏格拉底诸贤,然而“安能及我先秦诸子”?“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遇到了存亡危机,文化也遇到了危机。

有人把农耕文明解读为低级文明,由此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一切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

中华农耕文化与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与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中华耕作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耕作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耕作文化及现实意义中华耕作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耕作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华耕作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华耕作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这一文化以农耕为中心,强调土地和农业的重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华耕作文化注重传承和家族观念,使得中国家农经济和农民文化得到了特殊的培育和发展。

2. 中华耕作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华耕作文化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弘扬了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耕作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 中华耕作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华耕作文化给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中华耕作文化告诉我们要重视农业和农民的地位,保护好农田和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其次,中华耕作文化强调了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勤劳努力、追求实干精神。

最后,中华耕作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导我们要珍惜和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中华耕作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对于传承和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促进了人们的积极向上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耕作文化,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努力。

(Word count: 222 words)。

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

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

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

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的关系,并对其在中国历史与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农耕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民一直以农耕为生,农耕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包括对土地的尊重、季节变化的把握、农民劳动的价值等方面。

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农耕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中国农耕文化鼓励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精确记载了土地的肥力、水源分布等信息,并通过循环耕作和轮作等方法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这种尊重土地的态度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非常重要,也为后来的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水稻种植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地位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而水稻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耕细作、农事活动的有序开展,都离不开水稻的种植。

水稻种植不仅带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通过对水稻种植的努力,成功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水稻还成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象征之一,代表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奋斗的精神。

三、中国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的现实意义中国的农耕文化与水稻种植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作为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水稻的种植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人民的粮食供应。

其次,中国的农耕文化以及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农耕文化强调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这与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现实意思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农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创始者,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

今年5月22日新闻报道,台湾人民做大寿司,纪念炎帝神农诞辰(农历四月二十六)。

1992年、1993年在炎帝神农生辰期间,湖北随州市先后举办了“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

以后每年炎帝神农的诞辰都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

为了弘扬炎帝神农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湖北省今年又举办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拟就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来分析他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炎帝神农首创农耕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一)农耕是伟大的历史变革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有许多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的记载,摘录几段如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新语〃道基篇》)“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做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鉏,耨以耕草莽,然后五谷兴”。

(《逸周书〃孝德篇》)上述传说表明:神农之前,人类处于采集狩猎经济的时代,人们吃飞禽走兽、野果蔬菜。

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人们以五谷为食,这才产生了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

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也是动植物发展史上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

从此,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开始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从而结束了采集狩猎经济,进入了农耕经济的时代。

动植物也在人类的干预之下,改变了自生自灭的状态,开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异和发展,新的种类和品种不断涌现,广泛地为人类所利用。

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外部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使人类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不断进步。

(二)农耕推动了生产条件的更新农耕取代采集,要求要有相应的条件。

只有在具备相应的条件下,农耕才能成为可能。

这些条件主要有生产工具、居住条件、储藏条件等。

这种对农耕条件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居所条件的改善和储藏器皿的发明。

炎帝神农在发明农耕的同时,也创造和改善了相应农耕生产条件。

1、首创耒耜等农耕生产工具。

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两者劳动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后者比前者远为复杂细致。

采集狩猎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收割、打击、射杀(弓箭)等工具。

而农耕生产从整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到收获、储藏等有一系列的工序,没有相应的工具,生产就无法进行。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过,“非器田不成”。

炎帝神农适应这种生产客观的要求,发明耒耜,《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耒和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当时从事农耕生产最主要的工具。

从当时的水平来看,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

2、建造定居住所。

在神农发明农耕以前,人们靠采集渔猎为生,经常流徙不定,只能“缘水而居”(《列子〃汤问》)、“穴居而野处”(《易〃系辞》)。

极不适应农耕生产的要求。

种植农作物,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守护和管理。

这就需要建造人工居所,摆脱依赖天然洞穴居住的被动局面。

所以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是密切相联的。

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耕地的稳定,促进了居所的固定和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

人类由半地穴、窝棚式的房子,发展为建筑在地面上的以红烧土和白灰土铺垫的房屋,聚族而居,形成原始村落。

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更高级的宫室和市邑。

这也是与炎帝神农的贡献分不开的。

3、发明陶器,改进储藏器皿。

我国古代传说“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艺文类聚〃食物部》引《古史考》),又说:“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说明炎帝神农为改进谷物的熟食方法而发明了陶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种植农作物与制陶术的发明是原始社会两项最主要的创造,也是人类由原始的茹毛饮血的蒙蛮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基础。

陶器的制造,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熟食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结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

陶器用作储藏器皿,解决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季节性制约,不能保证食物连续供应的问题;解决了储藏种子保证下一个周期农业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问题,使农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所以陶器的发明是炎帝神农又一伟大贡献。

4、发明中医药。

农耕生产要求劳动者要有健康的体质和传承农耕经验的智能,生产才能持续进行。

但在原始社会时期,疾病和毒蛇猛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影响农耕生产的发展。

相传神农为了解除人类生存受到的威胁,更好地发展农耕生产,深入山野,辩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中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

《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

”《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就夭伤之命……。

”《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这些说明,自神农开始,古代才有中医中药,神农是我国医药学的创始人。

也正因为如此,秦汉之际成书的第一部药物学典才名之曰《神农本草经》。

(三)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晚期,在当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氏族集团。

根据各种记载和传说,大致可以认定上古中华民族就是由这三大氏族集团融合而成的。

炎黄集团中,黄帝由于战胜了炎帝神农族、东夷九黎族(以蚩尤为首),成为氏族部落联盟的盟主,成为最先统一中原地区的领导者,以后又战胜三苗族,加速了三大氏族集团的融合。

黄帝就自然的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而炎帝神农族由于较早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文化,有较为发达的农业,人口得到迅速的增长,地盘不断扩大,在三大集团中占据有利地位。

即使在今天,我们从历史遗迹,依然可以看到炎帝神农活动广阔的范围。

如陕西宝鸡渭河流域一带是炎帝神农最早农耕种粟的地方,当地还有神农庙,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的故里,当地还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等。

鄂西有神农采药的神农架和洗药的神农溪。

湖南炎陵县有炎帝陵。

古籍记载太原有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有神农鞭药处,河北怀来有炎帝作战的阪泉之野等等,这些都应该是炎帝神农(或其后裔)活动过的地方。

古籍对炎帝神农后裔活动的记载,包括的范围更大。

如周初大分封时,东方受封的姜姓(即炎帝神农的姓)国有伊、共工、陆浑、向、焦、沈、约等达19国之多。

炎帝族四岳的后裔吕尚被封为齐候,至春秋齐桓公时,拼国三十,成为东方大国和中原霸主。

神农一支祝融氏成为楚国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强盛起来,灭国六十余个,几乎统一了当时中国南部地区。

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族后裔,在全国各地分布相当广泛,在构建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形成上古中华民族三大集团中,炎帝神农具有农耕早、人口多、地域广、后劲足等优势,政治地位虽不如黄帝族,但与黄帝族同处中原地区,融合时间长,融合最彻底,终于成为一体,所以在构建中华民族过程中,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而炎、黄两帝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今天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并以之为自豪,这一切应归根于炎帝、黄帝的伟大贡献。

(四)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炎帝神农发明农耕推断,神农的时代,大体上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是氏族社会,没有国家,没有阶级,不属于文明社会。

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繁荣,中华大地上逐步地出现一些文明因素、出现一些文明地点和文明核心地区,这正是文明起始阶段的表现。

在这样一个时代,炎帝神农发明农耕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为文明社会的诞生打下了物质基础。

神农时代,我国的农耕文化,已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考古发现,当时驯化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有芋、粟、稻、黍、油菜、小麦、大麦、高粱、稷、葫芦、白菜(或)芥菜、麻、花生、芝麻、甜瓜、蚕豆、莲子、菱角等,从种类上分,已栽培成功了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蔬菜作物。

驯化饲养的主要动物有猪、狗、羊、牛、马、鸡、驴、鸭、蚕等,除了食用、役用外,还建立了原始的蚕丝业。

中植业和饲养业并存,互相促进,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

从而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农产品的增加、手工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剩余产品的增长,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创造、文化科学的兴起和国家政权的形成。

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社会的诞生。

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文明社会。

2、在中华文明特点的形成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根据考古资料,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中原文明核心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具有一体化结构和整体统一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文明一大优点。

世界几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数千年没有中断,而且一直绵延到现代。

炎帝神农部落从渭水中游迁徙到中原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一带,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农耕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全国史前文化核心区域。

中原以其强劲的活力和居中的地理位臵,在交流与争斗中,多方文化于此融会凝聚,又向外辐射影响,发挥着传播文明巨大的核心作用,使周边地区的不同文化逐步融入中原文化,也使中原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活力,最终形成长盛不衰的中华文明。

3、为原始精神文明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物质生产的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也不断进步,原始的科学、文化、艺术开始出现。

如农耕定居孕育出原始的建筑文化,陶器的应用孕育出原始的彩陶文化和后来的陶瓷文化,利用中草药治病孕育出中医学;养蚕缫丝纺织孕育出原始的丝绸文化;原始农业对气象知识的需求,产生了天文学和历法学,精神娱乐的需求,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乐器,还有装饰文化、集市文化、茶文化等等,传说这些都与神农有关,是神农对原始精神文化的贡献。

另一方面,神农及其族人,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总结经验,改造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的后来成为道家思想的源头,有的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综合技术体系思想的源头。

炎帝神农在制耒耜、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驯畜禽、养动物等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勤劳勇敢,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这些精神后来都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一)原始农耕的发展农业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使用木石农具)、传统农业(使用金属农具)、现代农业(使用现代化农具)三种历史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