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三个世纪,从1644年至1912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南水患和北方旱灾。
这些灾害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给清朝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江南水患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而又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加之长江、黄河多次改道,不断涌入江南地区,使得水患问题愈发严重。
江南水患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一直存在,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1. 形成原因江南水患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流缓慢,容易积水。
其次,长江的改道导致了水势的增加。
最后,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导致江河水位上涨。
2. 灾害影响江南水患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每逢洪水泛滥,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会被冲毁,农作物收成无望。
同时,洪水还会导致疾病传播,人们生活在洪水中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3. 抗灾措施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抗灾措施来应对江南水患。
他们修筑了大量的护堤,加强了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灾害预警系统。
此外,清朝还推行了抗洪救灾的政策,使得受灾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救济。
二、北方旱灾与江南水患相反,北方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干旱,很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
清朝时期,北方旱灾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形成原因北方旱灾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夏季,干旱的状况更为严重。
此外,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对旱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灾害影响北方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
由于缺水,农田变得干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收成大幅度减少甚至绝收。
旱灾还会导致畜牧业和渔业的崩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3. 抗灾措施面对北方旱灾的威胁,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抗灾措施。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

清代自然环境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自然环境主要由地况与气候组成,此处主要着眼于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之中又有显著的短期波动。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波动的气候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产量、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等)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布罗代尔指出:“15~18世纪期间,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80~90%的人口依靠土地为生,而且仅仅依靠土地。
收成的丰歉决定着物质生活的优劣”。
“气候像一位乐队指挥,发号施令的权威胜过了太阳王。
无论欧洲的谷物区或亚洲的稻田和草原,普罗旺斯的橄榄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都被打上它的意志的标记”。
[1] 李伯重亦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关于17~19世纪中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龚高法、张丕远、倪根金、陈家其、邹逸麟、周翔鹤、米红、王业键、黄莹珏等都曾作过深入的研究[3]。
他们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变化有全球变化的背景,也有自身的特点。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文明史主要发生在欧亚等大陆冰川消退后的冰后期。
而冰后期中,冷暖、干湿亦不断在交替变化。
他们多引用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成果[4],认为中国近5000年(相当于冰后期后半期)的冷暖变化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如下表:表1 我国近5000年气候冷暖变化大约在15~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与欧洲小冰期相当的所谓明清“小冰期”[5]。
明清小冰期也有不同的冷暖时段,周翔鹤、米红将竺可桢之说归纳为4次冷期和3次暖期,如下表:表2 明清以来气候的冷暖变化可知,明代仅嘉靖隆庆年间(或许还包括万历初年)较为温暖,其余大部分时间寒冷,万历末年、天启、崇祯年间尤其寒冷;清代则顺治与康熙年代特别冷;雍正、乾隆、嘉庆较为温暖,晚清又转为寒冷。
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影响重大。
欧洲小冰期里,英伦三岛、北欧、东欧、俄罗斯都出现了谷物欠收、饥荒、放弃耕作、舍弃村庄、人口严重减少的迹象。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书评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书评此书是余新忠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优点:所以绪论部分很好的展示了学术研究应该有的规范。
从“选题缘起”、“概念界说”到“研究思路”、“学术史回顾”再到“资料说明”,作者将应该提到的学术研究范围都做了介绍。
比如,“概念界说”方面要好于梁其姿的《教化与施善》。
由于中国传统对于疾病的称呼不同于现代西方医学认识,而作者正是以现代医学概念作为表达,所以要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
可以说,他的绪论部分的研究规范值得我们学习。
按照作者在序言中的介绍,他想通过对清代江南瘟疫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作为切入口,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一个国家--社会范式研究),但就这方面他做的不如梁其姿。
这可能就是他的的局限部分。
梁其姿在序言中也提到,即资料零散和不足,作者“即使选择了资料比较丰富的江南地区,但仍需要以迂回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以弥补不足”。
这其实牵涉到了可信度的问题,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切入点新颖,耐人深思,但在论述的过程中比较单薄。
资料不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整本书的论述与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研究思路有所偏差。
按照作者的论述,他不同于以往的医学史研究或历史研究正是其对“瘟疫下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中国近代化特质的分析”,但通篇阅读下来,作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四章都是在论述清代江南的瘟疫情况及种类等等,而且关于江南生态背景单列为一章是不是会不合适?在论述习俗因素影响江南地区卫生环境时,举得例子居然是建国之后,张国高的观察;但并不能否认作者的劳动成果,作者对于瘟疫的研究应该有开创式的意义。
介绍瘟疫及其防预和治疗比较充分,为以后研究此方面的人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与作者的写作初衷并不相符。
最后关于国家—社会的分析是在结论部分提到的(国家将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和制度化并不是冲突,可能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要以合作和互补的新的认知模式来重新认识它们的互动),在文中并没有很好的展开。
关于江南瘟疫与社会互动方面,介绍“时人”的卫生防疫观念的时候提到了“驱避疫鬼”,提到通过符咒和祈禳;到了后面关于“病家”对待疾病的态度又一次提到了祈禳,而且他关于江南瘟疫与社会之互动。
晚清地方政府应对社会性危机的失误——以光绪二年江南地区妖术恐慌事件的处理为例

围之广 和影响 之大 却着 实 有些 令人 费 解 , 因而 地 方政 府在这次 事件 中的作 为情 况应 得 到厘 清 , 才
学报 》人 文社 科 版 ) 20 ( , 0 4年 3期 ) 这 两 篇 文 章 ,
对这 次叫魂恐 慌及其 与 当地教会 势力 的纠葛情 况 有较 明晰 的论 述 ; 苏萍《 代妖术 恐慌及 政府 的对 清
“ 工程 十分坚 固 , 拆卸 砖 石 颇 为费 力 , 跟脚 直 至 其 去岁 底始行 拆 完 ”2。然 而 在该 桥 即将修 缮 完 工 _ ]
力 ( hl h ) 叫魂一 l 6 P ipKu n 的《 i 7 8年 中国妖术 大恐
涉, 其历 史启示 发人深 思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慌 》 嚆矢 。在 百年后 的江南 , 为 叫魂恐 慌再 次滥觞
于该地 区 , 而对 于 此次 叫魂恐 慌 学 术界 已有较 多
、
对谣 言恐 慌蜂 起 的原 因 失察 及应 对 举措
不 当
关注 , 关研 究 成 果 有 : 相 吴善 中《 光 绪 二 年 “ 清 妖 术” 恐慌 述 论 》 ( 江 海 学 刊 ) 0 4年 2期 ) 吴 善 ,《 ) 0 2 ,
中、 志初《 妖 术恐 慌” 周 “ 中的 民教 冲突—— 关于光
和 16 7 8年这场妖 术恐 慌 的起 源一样 , 光绪 二
之时, 却盛传 承揽 工 程 的石 匠为 了顺 利 合拢 桥 梁 而收 生人之 魂 以 加 固桥 墩 。谣 言辄 出 , 遂使 全 城 人心 惶惶 , 又传 出剪辫 子 以收魂之说 , 后 人们纷 纷
采取 各种措 施来保 护 自己和 家人 的“ 不被石 匠 魂” 收 去顶戴 桥梁 。如缝红 布于小 孩肩 上并书 以破收 魂 之词 , 或置辫 子于胸 前 以防歹人 趁机割 去等等 。 恐 慌笼罩 着整个 金 陵城 , 并迅 速 向全省蔓 延 , 而且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李伯重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卷),期】1991()1
【摘要】傅衣凌先生是我国江南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他脍炙人口的名作《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以及一系列专题论文,为我国的江南经济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带动与影响下,经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史研究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显学”。
作为傅先生的弟子,我有幸亲承教泽,蒙他老人家耳提面命,专攻明清江南经济史。
今值傅先生八秩诞辰将届之际,谨藉此文表达对先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总页数】7页(P100-105)
【关键词】明清江南;太湖水;江南地区;江南经济;浙西;三吴;浙东;钱塘江;三江;杭嘉湖
【作者】李伯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J], 洛桑卓玛
2.简论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的界定 [J], 卢琪琪
3.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J], 洛桑卓玛;
4.简论洞朗事件中印军行为界定的法律理据与外交因素 [J], 章成;;
5.简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分工及其影响 [J], 胡易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地 填补 了这 一空 白。本 书 内容 的厚重 、 思路 的清晰 、 功 底 的扎实 、 观点 的严 密 、 论据 的翔 实 , 达 到 了炉 均 火 纯青 的程 度 , 体表 现如下 。 具
( ) 料翔 实, 一 史 内容 厚 重
汇编 5 O余部 、 相关 论文 6 0余篇 、 相关 专著 7 0余 部 、
垒 一 1
21 0 1年 3月 , 装书 局 出版 了河 南 师范 大 学 苏 线 全 有教授 、 风华 副 教 授 主 编 的《 代 至 民 国 时 期 李 清
性史 学著 作而 言 , 以理 服人 固然重 要 , “ 切 用 事 可 一
实说 话 ” 具 有根 本 性 的意 义 , 料 的 充 分 翔 实 是 更 史 衡 量其成 败优 劣 的最 基本 准则 。没有充 分 的史料 做 支 撑 , 论 只会 陷 入 空谈 , 议 以至 于 虽笔 下 千 言 , 空 实
一
、
汇总 , 及 当时 的《 公报 》 《 涉 大 、 申报 》 《 、 新华 日报 》、 《 国河 南 日报》 《 南 民报 》 数 十种报 刊 。对 于 民 、河 等
如此琐 碎 的材 料而 能 梳 理得 一 目了然 , 非一 E之 绝 t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 界 便 开始 关 注 对 自然 学
史研 究 的 最得 力 之 作 。 该 书借 鉴 于 前 人 , 又 突破 前 人 , 众 家 之 长 , 一 家之 功 。 无 论 是 内容 的 厚 重 、 而 集 成
思路 的 清晰 、 功底 的扎 实 、 点 的 严 密 、 据 的 翔 实 , 达 到 了 炉 火 纯 青 的 程 度 。 由 于各 种 主 观 和 客 观 条 观 论 均
进 一步 重视 。 本 书 的 重 大 成 果 突 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疾病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张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灾害、疾病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不足,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灾害疾病研究综述一、以往灾害、疾病史的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关于灾害及救灾的问题自古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上世纪20—40年代,他就开始起步了。
当时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横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并激化。
自然矛盾的刺激,使社会矛盾白炽化,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辨是天灾还是人祸。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前辈从不同视角对灾害问题发表过各种见解和看法,涉及到许多方面,现在硕果累累的荒政史研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
1937年“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使得这种研究被迫中断。
此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二十世纪50—70年代,是灾害与荒政问题研究的停滞阶段。
在1949年后的学术研究中,因为史学研究的侧重点问题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此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而陷入了停滞,仅在六十年代饥荒时期有极少的几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关注。
“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9年,灾害史研究成果上一片空白。
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灾害及荒政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日渐好转,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更多关注,对减灾抗灾问题的日趋重视,尤其是1991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学界对荒政史又重新给予了关注,并使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研究的范围日渐扩大、视角逐步拓宽、方法更加多样化、成果也层出不穷,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但是长期以来,疾病医疗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所忽视,19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尽管从社会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疫病的研究开始在海峡两岸逐步兴起,但仍处于草创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疫 灾 的 关 注, 已 涉 及 唐①、 宋②、 明③、 清④、 民 国 ⑤等 历 史 阶 段 。 虽 清 代 江 南 地 区 疫 灾 研 究 有 所涉及,但属于传统的历史视角的研究,从历史 地理视角出发,在方法分析和学科交叉研究方面 仍有很大研究空间。为此,拟对清代江南地区的 疫灾地理进行专门探讨,请方家批评指正。
⑦ 牛平汉: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 (北京)中国地 图 出 版 社 ,1997 年 , 第 120-121 页 ,123-124 页 ,138 页 。
· 19 ·
图 1 清 代 江 南 地 区 行 政 区 划 图
归安县)桐乡、石门县大疫,死者无算。
二 清代江南地区的疫灾时间序列
顺治六年 (1649)。上海县大疫,至冬不已。 顺治八年 (1651)。常州府 (武进县)、宜兴
一 清代江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
太仓直隶州 5
杭州府 9
(浙 江 省 会 )
嘉兴府
7
湖州府
7
太仓州 (附郭) 镇 洋 (附 郭) 嘉 定 崇明 宝山 仁和 (附郭) 钱 塘 (附 郭) 富 阳 余杭 临安 于潜 新城 昌化 海 宁州
嘉兴 (附郭) 秀 水 (附 郭) 嘉 善 石门 桐乡 平湖 海盐 乌程 (附郭) 归 安 (附 郭) 安 吉 长兴 德清 武康 孝丰
疫灾之年;但如果只是某人或某家染疫,又不能
顺治十八年 (1661)。常州府旱疫,大饥。
证明流行范围足够的广,后果严重到足以称灾,
2.康 熙 朝
则不认为 该 年 是 疫 灾 之 年①。按照 这 样 的 标 准,
康熙元年 (1662)。 八 九 月 间, 上 海 县 痢 疾
建立清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序列如下。该疫灾序列 流行, 十 家 九 病, 祭 神 送 鬼 者 满 路。 江 阴 县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提 要] 清代江南地区至少有145年发生过 疫 灾,疫 灾 频 度 约 54.10%;康 熙、乾 隆、光 绪 三 朝 为 疫 灾 群 发 期, 集中了整个清朝57.20%的疫灾年份;夏秋季节是疫灾 的 多 发 季 节, 约 74.60% 的 疫 灾 发 生 在 夏 秋 两 季; 疫 灾 频 度 的 长期上升趋势明显,整个明代经历了7个波长为20-60 年 的 完 整 的 波 动 周 期。 水 灾、 战 争、 霍 乱 大 流 行 是 诱 发 疫 灾 的重要因子。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府级城市的疫灾多于县级城市;沿海城市的疫灾多于内陆的 城市;疫源地区城市的疫灾多于非疫源地区的城市;人口稠密区城市的疫灾多于人口稀疏区的城市。
⑤ 骆楚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 民 国 江 南 瘟 疫 救 疗 ——— 以 湖 州 为 例 》, 《学 理 论 》2011 年 第 9 期 , 第 72 -75 页 。
⑥ 李伯重:《简论 “江南地区” 的界定》, 《中 国 社 会 经 济 史 研 究 》1991 年 第 1 期 , 第 100-107 页 。
史料全部出自即将出版的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 大疫。
汇编》一书,此处不一一注明出处。
康熙 二 年 (1663)。 松 江 府 (娄 县、 华 亭
表 1 清 代 1905 年 后 江 南 地 区 行 政 区 划 表
府级政区 州县数
州县政区名称
江宁府 7
(江 苏 省 会 )
常州府
8
镇江府
5
上元 (附 郭 ) 江 宁 (附 郭 ) 高 淳 溧水 句容 江浦 六合 武进 (附郭) 阳 湖 (附 郭) 宜 兴 荆溪 江阴 靖江 无锡 金匮 丹徒 (附郭) 金坛 丹 阳 溧 阳 太 平厅
③ 龚胜生、王晓伟、张涛:《明代江 南 地 区 的 疫 灾 地 理 》, 《地 理 研 究 》2014 年 第 8 期 , 第 1569-1578 页 。
④ 余新忠:《清代江南瘟疫对人口之影 响 初 探》, 《中 国人 口 科 学 》2001 年 第 2 期, 第 36-43 页; 余 新 忠: 《嘉道之际江南大 疫 的 前 前 后 后—基 于 近 世 社 会 变 迁 的 考察》,《清 史 研 究》2001年 第 2期,第 1-18 页; 余 新 忠: 《清 代 江 南 疫 病 救 疗 事 业 探 析———论 清 代 国 家 与 社 会 对 瘟 疫 的 反 应 》, 《历 史 研 究 》2001 年 第 6 期 , 第 45- 56页;余新忠: 《咸 同 之 际 江 南 瘟 疫 探 略———兼 论 战 争 与 瘟 疫 之 关 系 》, 《近 代 史 研 究 》2002 年 第 5 期 , 第 79- 99页;余 新 忠: 《大 疫 探 论: 以 乾 隆 丙 子 江 南 大 疫 为 例》, 《江 海 学 刊 》2005 年 第 4 期, 第 146-154 页; 余 新忠: 《清 代 江 南 的 卫 生 观 念 与 行 为 及 其 近 代 变 迁 初 探 ———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清 史 研 究》2006 年 第 2期;李玉尚: 《环 境 与 人:江 南 传 染 病 史 研 究 (1820- 1953)》,复旦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2003 年, 第 1-368 页;李玉尚: 《地 理 环 境 与 近 代 江 南 地 区 的 传 染 病 》, 《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 第 6 期,第 133-120 页; 李 玉 尚:《清末以来 江 南 城 市 的 生 活 用 水 与 霍 乱 》, 《社 会 科 学 》2010 年 第 1 期 , 第 150-160 页 。
清代 (1644-1911 年 ) 江 南 地 区 的 行 政 区 划相对稳定,包括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 宁、杭州、嘉兴、湖 州、 太 仓 州 8 府 1 州 ⑥, 其 辖县 屡 有 增 置, 由 清 初 50 州 县 增 加 到 了 清 末 的 65州 县 ⑦ (参 见 图 1)。 具 体 沿 革 是: 顺 治 二 年 (1645 年), 应 天 府 更 名 江 宁 府, 十 三 年 (1656 年) 分华 亭 县 地 置 娄 县; 康 熙 元 年 (1662 年 ) 崇德县更名 石 门 县; 雍 正 二 年 (1724 年 ) 析 太 仓州地置镇洋县,升太仓州为直隶州,以镇洋、 嘉定、崇明、宝山4县属之,分长洲县地置元和 县,分吴 江 县 地 置 震 泽 县, 分 常 熟 县 地 置 昭 文 县,分昆 山 县 地 置 新 阳 县, 分 嘉 定 县 地 置 宝 山 县,分华亭县地置奉贤县,分娄县地置金山县, 分上海县地置南汇县,分青浦县置福泉县,分江 宁府溧阳县往属镇江府,分武进县地置阳湖县, 分无锡县地置金匮县,分宜兴县地置荆溪县;乾 隆元 年 (1736 年 ) 分 吴 县 地 置 太 湖 厅, 八 年 (1743 年 ) 裁 福 泉 县 入 青 浦 县; 嘉 庆 十 七 年 (1812年) 分上海、南汇 县 地 置 川 沙 厅; 光 绪 三 十年 (1905年) 分 太 湖 厅 地 置 靖 湖 厅, 分 长 江 中太平洲地置太平厅。至此,清代江南地区行政 区划不再变化。
② 尹娜: 《两 宋 时 期 江 南 的 瘟 疫 与 社 会 控 制 》, 上 海 师范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2005 年, 第 1-53 页; 袁 冬 梅:《宋代江南地区流 行 病 研 究》, 西 南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2006年,第1-48 页; 袁 冬 梅: 《宋 代 江 南 地 区 疾 疫成因分 析 》,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7年第4期,第139-144页;袁 冬 梅: 《宋 代 江 南 地 区流行 病 考 证 》,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 年 第 6 期 , 第 83-90 页 。
第 30 卷 第 3 辑 2015年7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30,No.3 Jul.,2015
清代江南地区疫灾地理研究
王晓伟 龚胜生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湖 北 武 汉 ,430079)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疫灾是急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引起的灾害, 自古以来 就 对 人 类 健 康 和 生 命 安 全 构 成 巨 大 威 胁。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中国历史疫灾地理的 研 究 , 发表了 一 系 列 相 关 研 究 成 果 ①。 江 南 地 区 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疫灾也相当频繁。学界对
· 18 ·
①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 规 律》, 《地 理 学报》2003 年 第 6 期, 第 870-878 页; 龚 胜 生、 王 晓 伟、张涛: 《明 代 江 南 地 区 的 疫 灾 地 理 》, 《地 理 研 究 》 2014年第8期,第1569-1578页; 龚 胜 生、 刘 扬: 《先 秦两汉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论 丛》2010 年 第 3 辑 , 第 96-112 页 ; 龚 胜 生 、 叶 护 平 : 《魏 晋 南 北 朝时期疫灾时空分 布 规 律 研 究 》, 《中 国 历 史 地 理 论 丛 》 2007年第3辑,第5-20 页; 龚 胜 生: 《隋 唐 五 代 时 期 疫 灾 地 理 研 究 》, 《暨 南 史 学 》2004 年 第 4 期 , 第 32-51 页;龚胜生、刘卉: 《北 宋 时 期 疫 灾 地 理 研 究 》, 《中 国 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 第 4 辑,第 22-34 页; 龚 胜 生: 《湖北瘟疫灾害的 时 空 分 布 规 律 :770BC~1911》, 《华 中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411- 417 页 ; 等 等 。
[关键词] 疫灾 地理分布 江南地区 清代 (1644-1911)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 (2015)03-0018-13 [收 稿 日 期 ]2014-09-16 [基金项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12&ZD145)、 重 点 项 目 (11AZD117)、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171408)、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2013YBYB64,2013YBYB66)。 [作者简介] 王晓伟 (1987-),男,山东莱芜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历史医学地理学、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龚胜 生 (1965-), 男, 湖 南 涟 源 人,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医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