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饮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坐药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组成:蝙蝠2分,牛膝3分,麝香少许,小茴香2 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干血劳。 用法:用蚕茧1个装在内,外用丝绵包裹,线缠, 留线尺许在外,送入产门内,候日足自下。蒙》(附录)。
组成:硫黄、桂皮、川芎、丁香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坐药5方
1《外台》卷三十四引《近效方》。
组成:吴茱萸2分,葶苈子(熬)2分,蛇床子3 分,无食子1个。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下冷,子门痒闭。 用法:以绵裹如枣许,纳子宫中。令热为度。
2《外台》卷三十三引《延年秘录》。
组成:蛇床子3两,芫花3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妇人子脏偏僻,冷结无子。 用法:取枣大,纱袋盛,纳产门中,令没指。袋 稍长,便时须去,任意卧着。 注意事项:慎风冷。
功能主治:妇人久不产,阴中隐隐如虫啮,冷冷 如风吹,或转胞不通,或妊子不成,惯堕者。
用法:以绢袋盛,大如指,束纳阴中。坐卧任 意,勿走行,小便时取出,更安新者。
5《外台》卷三十四引《通真论》。
组成:蛇床子4分,茱萸6分,麝香2铢。 炮制:上为散,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妇人子门冷。
用法:绵裹如酸枣大,纳之。下恶物为度。
一笔勾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一笔勾5方
1《青囊秘传》。
组成:麝香1钱,藤黄1两,五倍子2两,赤豆5
钱,南星5钱,白及(半炒半生)2两。
炮制:上为末,生白及末为糊,燉熟成锭,阴
干。
功能主治:一切痈肿。
用法:醋磨,笔圈四周,中空其头。
2《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组成:天南星1两,生半夏1两,白及1两,生大黄
4两,冰片1钱。
炮制:上为末,用雄猪胆汁和成锭子。
功能主治:一切无名大毒。
3《医方易简》卷十。
组成:芙蓉叶(阴阳瓦焙干,为末)、土茯苓(
焙,研为末)。
炮制:麻油少许,好浙醋调匀。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用法:一切无名肿毒,未灌脓者,照其肿处,用
笔点药圈之,愈小愈圈,俱照其肿之大小,不用
涂在肿上。
4《疡医大全》卷八。
组成:蚰蜒虫30-40条,冰片4分。
炮制: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斤,封口
收藏,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痈疽。
用法:初起,用笔圈涂毒外,四围频频圈之,即
消;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5《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组成:毛慈菇3两,蜗牛3两5钱,蟾酥(酒制)
3两5钱,白芷1两,甘石5钱,川芎5钱,官粉2两
5钱,生半夏4两,冰片2分,麝香(另兑)2
分。
炮制:除麝香、冰片另兑外,共为细末,化蟾酥
为锭,每锭5分或1钱。
功能主治:肿毒初起,疥癣顽疮。
用法:醋抹敷患处。
注意事项:忌刺激性等食物。
防己系列方剂总结

防己系列方剂总结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组成:防己、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芪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2.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病人四肢肿,病位虽在表部,但其人卫气已虚,故不可与麻黄伤其阳,而以茯苓淡渗利水。
防己清利湿热水郁。
营气有郁热,故不用芍药。
胃气有虚热,故甘草不炙。
重用茯苓六两,目的在于使药物的作用能够达到皮表部,与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使柴胡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阳郁从表而出;葛根芩连汤重用葛根,使葛根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热郁从表而出的道理一样,若用量不够,就不能透邪出表。
茯苓作用趋里,若用量不够,就不能达表,而将皮肤之水气渗利于下。
皮肤脉络虚,必以黄芪补之。
怎知皮肤脉络虚?以其人“四肢聂聂动”为证。
四肢聂聂动,是卫气与水气相搏,因其人卫虚而不能自持,故“四肢聂聂动”。
四肢聂聂动,一是因虚,一是因热,无热不动,故主以防己清利湿热之水邪、佐以茯苓渗利水邪从小便而出,黄芪补皮肤脉络之虚,桂枝发散营气之郁热。
卫阳内潜,必有营阴之郁热,当以桂枝散之。
3.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防风饮子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防风饮子5方1《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细辛3分,蔓荆子3分,葛根5分,防风5
分,当归身7分半,炙甘草1钱,黄连1钱,人参1
钱。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倒睫拳毛;白眼痛。
用法:水2盏,煎至1盏,食远服。
避风寒。
2《普济方》卷三六一。
组成:防风、羌活、白附、甘草、川芎、白茯
苓、全蝎、人参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变蒸惊悸,焦啼(??)乳,手
足抽掣。
用法:每服1钱,加钩藤同煎服。
3《赤水玄珠》卷十二。
组成:黄耆、附子、甘草、苍术、陈皮、羌活、
防风、桔梗各等分。
功能主治:痹证,项筋急痛,诸药不效者。
用法:每服5钱,加生姜1片,水煎服。
4《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惠眼观证》。
组成:防风1两,甘草1两(炙),连翘1两,山栀
子半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风虚疮癣。
用法:每服2钱,水5分,煎3-5沸,去滓服。
5《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蔓荆子1钱半,黄耆(生)1钱半,黄连1钱
半,甘草(炙)1钱,防风1钱,葛根1钱,细辛3
分。
功能主治:倒睫拳毛,眦睑赤烂。
用法:水煎,食远热服。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

咳嗽无痰 痰粘难咯 痰中带血
骨蒸盗汗 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 脉细数
胡麻仁 桂枝 生姜
温阳通脉
40
42.一贯煎
肝郁
木克土
水 不 涵 肝气犯胃 木
胸肋腹痛
胃脘疼痛 吞酸嘈杂
阴虚
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 脉虚弦
生地 枸杞
沙参 麦冬
当归
川楝
滋阴养血 滋水涵木
滋阴润燥(清金涵木) 润肺益胃(培土抑木)
养血荣肝
行气舒肝
41
43.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冬 草芍归贝玄桔梗
肺失宣降 虚火灼金 阴虚火旺
行气止痛
养血活血 缓急止痛 防寒凉太过 冰伏 湿热 助活血
30
热痢
湿热 毒邪 内陷 血分
32.白头翁汤
损伤肠络
便利脓血 赤多白少
血瘀气滞
里急后重腹痛
热盛津伤
身热口渴 舌绛苔黄 脉数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 清热燥湿 坚肠止痢 清热燥湿 涩肠止痢
31
33.理中丸-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
清头面热毒 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
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
升麻 柴胡 陈皮
引药直达病证 发热郁火 理气疏壅
24
26.仙方活命饮
火毒壅盛
红 灼热
气血壅滞
痰浊凝聚
肿
消
营卫失和
银花-清热解毒
防风白芷-辛散祛邪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陈皮
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
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
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 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 诸药
人参-补气健脾 白术-健脾燥湿
补
山药莲子-健脾涩肠止泻
薏苡 茯苓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方剂学》
《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
借助思维导图这种高效学习方式能帮助更好地理清《中医内科学》病症方药!
以下的学习干货快快收下吧!
无论医学生用于预习,复习,背诵还是临床医生用于理论回顾都会更加高效
《方剂学》最后一期会有学科大纲的汇总哦!
清热剂-总纲
清气血分热
清脏腑热
清热解毒、清虚热
END!
如果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的话,我们下期再见啦!
《方剂学》。
大豆汤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大豆汤5方
1《千金》卷三。
组成:大豆5升(炒令微焦),葛根8两,独活8 两,防己6两。 功能主治:产后卒中风发病,倒闷不知人;及妊 娠挟风,在蓐诸疾。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1斗2升,煮豆,取8升, 去滓;纳药煮取4升,去滓;分6服,日4夜2。
3《千金》卷二十一。
组成:大豆1升,杏仁1升,清酒1升,麻黄4两, 防风4两,木防己4两,猪苓4两,泽泻3两,黄 耆3两,乌头3两,生姜7两,半夏6两,茯苓5 两,白术5两,甘遂2两,甘草2两。 功能主治:风水,通身大肿,眼合不得开,短气 欲绝,骨节疼,恶风自汗,其脉浮。 用法:以水1斗4升煮豆,取1斗,去豆;纳药及酒 合煮,取7升。分7服,日4夜3。得小便快利为 度,肿消停药,不必尽剂。
4《普济方》卷三五○。
组成:大豆3升(以水6升,煮取1升半,去豆澄 清,更煎,取1升),附子3两,白术3两,独活3 两,生姜8两。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头面手臂通满。 用法:上以煮豆水1升,纳药后,添水1斗,煎取5 升,入好酒5升合煎,取5升,分5服、日3夜2。 与粥间服。
5《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组成:大豆(炒,去皮)1两,大黄(炮)1两, 干地黄(焙)1两,桂(去粗皮)1两。
2《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
组成:大豆1升,杏仁1升(去皮尖,熬),黄耆2 两,防风3两,白术5两,木防己4两,茯苓4 两,麻黄4两(去节),甘草4两(炙),生姜6 两,清酒1升。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风水气,举身肿满,短气欲绝。 用法:以水3斗,先煮豆,取1斗,去滓;纳酒及 药,煮取7升,分7服,1日1夜令尽。当下小便极 利。 注意事项: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己饮5方1《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组成:防己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桑根白
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苍术(米泔浸1宿,
切,焙)1两半,郁李仁(去皮)1两半。
炮制: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水,面肿骨痛,恶风咳喘。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日3次。
2《圣济总录》卷二十。
组成:防己3两,桑根白皮(锉)3两,桂(去粗
皮)3两,麻黄(去根节)3两,白茯苓(去黑
皮)4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挛急,或身体浮肿。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3《顾松园医镜》卷十五。
组成:汉防己1钱许,黄柏2钱,忍冬花(鲜藤数
两,煎汤代水更效)5钱,川萆薢5钱,木瓜3
钱,白茯苓3钱,泽泻1钱许,木通1钱许,石斛5
钱,米仁5钱。
功能主治:脚气,湿热在足。
4《仙拈集》卷二引郑总戎方。
组成:汉防己5钱,当归4钱,苍术3钱,黄柏3
钱,茵陈3钱,泽泻3钱,牛膝3钱。
功能主治:腿膝流火。
用法:用生姜5片,黄酒1大碗,水2大碗,煎
服。
5《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白术、木通、防己、槟榔、川芎、甘草
梢、犀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生地
黄(酒炒)。
功能主治:湿热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