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翻译界顶尖人物仲伟合对话
(完整word版)口译基础教程对话练习答案--仲伟合

Unit 1❖李颖:We are going to ascend the great wall tomorrow morning. So I’d like to go to bed early and have a good sleep this evening. You know climbing the great wall is not an easy job.❖明天早上我们计划去爬长城,所以我想今晚早点休息,好好睡一觉。
你知道爬长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Jack: Great. The Great Wall is very famous and becomes a must for tourist in Beijing.W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好啊。
长城那么有名,是游客来北京必去的景点。
你能和我说一说长城么?❖李颖:O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took altogether over 2000years.it started in the Zhou dynasty in the 7th century. B.C. And continued until Ming Dynasty in the 15th century A.D. The existing wall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好。
长城的整个建筑过程持续了总共两千多年,始于公元七世纪的周朝,后来一直延续到公元后十五世纪的明朝。
现存的城墙都是明朝修建的。
❖Jack: The Great Wall is indee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lso a symbol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n why the ancient people built the wall?❖长城的确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古代人民要修建长城呢?❖李颖:It was constructed to guard against the invasion by nomadic tribes from the north.When enemy troops approached, guards on watch would send smoke signals from the beacon-fire towers as an alarm.❖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廖七一教授发言稿

第二种培养模式以海里奥特-瓦特大学 (Heriot-Watt University)口笔译研究中心 为代表。主要课程有对比语言学、翻译理 论、准备和现场翻译、笔译研究、会议与 联络翻译、改写、编辑、摘要与校对、科 技与翻译、双语社会-文化研究等。
35
第三种是以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 为代表。核心必修课包括翻译与接受研究 和翻译理论史。选修课程极其广泛:诗歌 与翻译、戏剧翻译、翻译与性别、翻译与 后殖民主义、方法论与研究技巧等(廖七 一,2001:423-429)。
27
香港中文大学的必修与选修课包括:翻译概 论、翻译基本技巧、文化与翻译、翻译史、 传译入门、基本传译技巧、接续传译、翻译 研究导论、文学翻译、计算机与翻译、机器 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翻译评论、同声传 译、外语翻译、政及公共事务翻译、商业翻 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电影 与广告翻译、翻译研究专题等(柯平、鲍川 运,2002:59)。
19
而八级要求为:“熟练掌握基本的翻译策 略;对一至两种主要翻译理论有所了解; 大体了解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粗略 知晓翻译理论发展史,对翻译过程以及影 响到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的各种因素有一 定的认识”(同上:11)。
20
有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课程包括“译文对比 与赏析、翻译通论、翻译简史、翻译批评、 翻译美学、翻译教育理论、翻译学、翻译研 究方法”(庄智象,2007:133);并认为 “翻译理论在科阶段为一般性介绍”,但在 研究生阶段“则需要了解翻译研究方法、翻 译思想嬗变、翻译流派的关系等”(同上: 136)。
(I-IV)(柯平、鲍川运,2002:62)。
37
在澳大利亚,培养高级口笔译人才的会议 口译硕士和口笔译硕士虽然强调以实际职 业为导向,其课程基本也涉及三大模块: “口笔译技能培养和实践模块、口笔译理 论模块、相关百科知识模块(如国际政治 经济、文化等)”(朱锦平,2009:77)。
中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比较

中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比较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为例,比较了中英两国在翻译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位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作者认为我国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进一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特征,在管理上向更科学完善的体制靠拢。
标签: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培养;管理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翻译硕士学位试点单位设立,有15所高校名列其中,2009年3月,又有25所高校获批招收翻译硕士,至此,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已增至40家。
(参见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翻译硕士专业这一新增学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如何运作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有何特点?同时,与国外同级同类教育有何差异?本文作者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情况,并利用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的机会,对该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等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异同,由此引发对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思考,以期对新增翻译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内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同时也是翻译学位点层次最齐全、研究方向最丰富的学校之一,该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代表了国内的普遍情况,以笔译(应用翻译方向)为例,该校开设必修课7门(分公共必修课2门、专业必修课3门、方向必修课2门),选修课17门(其中指定必选课有5门),另加实习2学分,总共必须完成30学分,(参见附录1)才能获得硕士学位。
其学分分布情况如下:必选课是指第二外国语和本校开设的课程中具有特色或需重点学习的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或学生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达到22分,占总学分的73%,所谓选修课还分为必选课(或叫指定选修课)和任选课,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7%。
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3. 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3.1 学科名称
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 最早正式提出“口译研 究”这一学科名称的学者有三位, 他们都在 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指向同一对象的术 大会” (Translation Studies Congress)上, 法国口 语。在 1992 年 9 月维也纳大学召开的“翻译研究 译研究者 Daniel Gile 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口译 研究” (interpretation studies) (Giles, 1994) 。几周 后, 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会议上, 德国洪堡大学的 Salevsky 在其发言题目中也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口 1993 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 Pöchhacker 在其发 表于《口译员通讯》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术 语(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近年来, “口译
译研究进入了比较繁盛的发展时期。 斯特口译大会” (the Trieste Symposium)上, 出现 1986 年, 在口译研究界影响深远的“特里雅
了口译研究的第一次学科宣言。Dodds 在大会发 言中指出: 大家都认同, 口译不仅是一种技巧、 一项职 业, 更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 它 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口译研究可以进行跨 学科研究——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解释和分析的工 具, 但同时又应该成为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独 立学科。 (Dodds, 1989:18, 笔者译) “特里雅斯特口译大会”后,西方口译研究 出现了实证研究的转向和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研 究的转向, 口译研究进入“新兴期” , 口译研究成 一 Pöchhacker 以“论口译学” (On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为题撰文指出, “过去几年, 口译研 果快速增长。1993 年, 口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之
翻译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翻译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摘要]文章从分析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入手,围绕MTI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目标,分析了目前中国高校MTI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高校MTI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MTI教育应该与翻译产业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翻译硕士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现状翻译产业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入学率逐年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科分类也更加科学合理和细化。
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受到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2007年教育部提出,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与此同时教育部授权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招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如今招收MTI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所有这些举措为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翻译硕士(MTI)翻译硕士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招生对象一般为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当然也鼓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通常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
为翻译硕士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
而且毕业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作者:崔红丽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学科发展、教学、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进行归类汇总,以期对相关学者以启示。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科发展;MTI教学;问题和策略翻译硕士专业是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2007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
截止到2016年5月,全国已有206所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①,涵盖多个语种。
近十年来,翻译硕士专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对MTI学科发展研究国内学者早期主要关注MTI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
2006年,仲伟合通过分析当时国内翻译学科的发展状况,首次提出了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②。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相关通知③使这一提议成为现实。
2008年,我国开始招收MTI专业学生。
在发展初期,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翻译专业的区别受到了广泛关注。
董洪学&韩大伟④探讨了MTI与传统学术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之间的共核和差异性问题。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各高校的MTI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不清晰,和传统学术型专业硕士的界限和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等突出⑤。
另外,专业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也是研究热点。
参照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王京平提出了MT课程框架的四要素:培养职业翻译、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技能意识和训练、语际翻译是跨文化行为⑥。
对MTI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如校企合作、职业化培养、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二、对MTI的教学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MTI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翻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
1.翻译教学方面。
学者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模式以及翻译素养等方面。
翻译理论在翻译硕士专业中的功能一直存在分歧。
基于此分歧和对中外翻译理论课程的研究,廖七一提出了翻译理论的四个基本模块⑦,并指出翻译理论不但指导着翻译实践,也是现代译员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仲伟合口译》课件

仲伟合口译面临的挑战
语言差异:不同语 言之间的语法、词 汇、表达方式等差 异
文化差异:不同文 化背景、价值观、 思维方式等差异
技术挑战:口译过 程中需要快速、准 确地处理大量信息 ,对技术要求较高
心理挑战:口译过 程中需要保持高度 集中,承受较大的 心理压力
仲伟合口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口译行业的变革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口译需求将持续增长 职业化:口译行业将更加专业化,对译员的要求也将提高 教育改革:口译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口译人才
仲伟合口译的实践与案 例分析
仲伟合口译实践经验分享
口译技巧:如 何快速准确地
翻译
口译案例:如 何应对不同场 合的口译需求
口译难点:如 何处理口译过
程中的难点
口译心得:如 何提高口译水 平,成为一名 优秀的口译员
仲伟合口译案例分析
案例一:联合国大会口译 案例二:国际会议口译 案例三:商务谈判口译 案例四:文化交流口译 案例五:新闻发布口译 案例六:学术交流口译
仲伟合口译的技巧与方 法
听力理解技巧
集中注意力:保持高度专注, 避免分心
捕捉关键词:注:快速理解并做出反 应,避免错过重要信息
信息处理技巧
快速阅读:通过 快速阅读获取信 息,提高效率
信息筛选:筛选 出重要信息,剔 除无关信息
信息整合:将筛选 出的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信息链
信息记忆:通过记 忆技巧,记住重要 信息,提高口译准 确性
表达传达技巧
准确理解 原文:准 确理解原 文的含义 和情感, 确保翻译 的准确性
语言流畅: 使用流畅、 自然的语 言进行翻 译,避免 生硬和晦 涩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_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 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 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 n Criticis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po 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界顶级人物对话-曾文雄教授对话仲伟合教授从《疯狂英语教师版》上看到由广东商学院的教授曾文雄教授采访广外仲伟合教授的文章,真的很精彩,两位翻译学领域的顶尖级人物对话,感觉就是不一样。
作者曾文雄教授简介:曾文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文学硕士,翻译学在职博士生和国内高级访问学者,为中文核心期刊《英语辅导教师版》特约编辑,广州市涉外应用外语学会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与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旁涉跨文化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出版第一部从综观和微观探索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的著作《语用学翻译研究》,主持或参与省、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社会科学家》、《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学报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华翻译文摘》、《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五十年回眸》等转摘,在《英语周报》、《英语辅导》大学版发表文章50篇,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研讨会、省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以下文章来自《疯狂英语教师版》:人物简介: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人事部)、全国外语翻译等级证书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员、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广东省留学回国青年创业促进会常务理事;英国西敏斯特大学语言学院、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2004 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年获第七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
发挥学科优势,造就特色人才带着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采访了全国同声传译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仲伟合。
仲院长幽默自信、随和从容,语言极度流畅,讲话耐人寻味。
问:广外高级翻译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有何优势与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全国最早培养翻译与口译人才的外国语学院之一,继北外、上外之后,于2005年5月正式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肩负着全国翻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的重任。
仲院长介绍说,中国翻译人才培训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化或职业化的外语教育是近代才出现的,而中国专业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院校只有三个院校,此外,大约有二十多个院校成立翻译系或开设了翻译方向专业,从事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教育。
外语教学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门选修课到核心课程转化的过程,英语加上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外语教育的其中一个终端就是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广外建校40多年来,为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系,与英国语言文化委员会合作开展高级口笔译人员培训项目,成为全国第一所在本科层次上从专业化方向开展口译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高校。
经过8年的发展,翻译系在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学与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学校考虑到学科的发展,把翻译学科作为学校新的增长点,把翻译系改为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院是建立在广外40多年口笔译教学的基础上的,集中英文学院、商务英语学院、基础英语学院的翻译教师力量,主要从事研究生层次的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开设国际会议、同传、口笔译研究、翻译学研究、商务翻译研究、法律翻译研究和传媒翻译研究等6个研究生方向。
2005年广外的“外国语言文学”被评为一级学科,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仲院长打算今年年底在一级学科下开设翻译学博士点、硕士点,以及“国际会议传译”硕士点。
这样,广外将继上外之后成为全国第二所院校拥有翻译学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级翻译学院,全国第一个院校开设“国际会议传译”硕士点的高级翻译学院。
“国际会议传译”专业硕士点是翻译学院的特色和精品,该专业培养的目的是打造口译人才的“精英中的精英”,每年只招12名精英人才,这些学生都经过严密的挑选,例如2005年从高考560名同学中挑选出12位同学,通过运用国际惯用的培训方法,使这些人才能胜任华南地区的国际会议传译。
翻译学院学科优势明显,它基于1986年就开设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一级学科为依托,拥有一批高级职称的翻译教师(其中70%以上的翻译教师拥有高级职称)。
在全国翻译学院中,广外高级翻译学院的师资是最强的,其办学规模最大,研究方向最多。
问: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和贯彻翻译特色人才的培养?仲院长认为,翻译专业的方向应落实在“专业化”上。
他认为,传统的研究生层次的翻译专业主要为口笔译,更多的用“翻译”来涵盖。
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那么,广外翻译学院把翻译专业分为口译和笔译,认为翻译专业中有“强项中的强项”,也就是国际会议传译、同传,培养的是翻译人才“精英中的精英”。
同时专业方向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相应开设了口笔译研究方向,让学生学习口笔译课程,让他们能够承担一般规模会议的翻译。
但是翻译学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实践,还要注意理论研究,翻译学研究方向是让毕业生将来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做教授、博导。
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和传媒翻译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某一专门化的人才培养。
翻译专业的细化,改变过去传统的专业设置,有利于使译员精通某一专业或方向。
关于口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仲院长曾于2003年《中国翻译》第四期发表《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论文,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组成,即双语知识、百科知识、技能知识三个板块。
口译“专业化”训练的过程中坚持贯彻这一知识结构,也为口译培训提供一个课程设置框架。
相应地口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百科知识课和口译技能课。
问:口译教学是技能教学,请您谈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仲院长介绍,广外的口译教学、口译实践、口译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整个口译教学强调这几方面并行发展,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尤其是1997年翻译系成立以来,派出一些教师到国外学习,取得翻译研究方向的学位,更强化了这三方面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广外英语口译几次获得省优秀和精品课程,2004年仲院长自己主持的“专业口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获得了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他认为,这是在过去口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
但口译教学仍坚持以技能为主,注重让学生把握口译过程中的技能,但这些都是有口译理论研究作支撑的,并应把理论研究应用到口译教学中,在实践中证实理论的可行性;同时应运用浅简的手段让学生接受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可以说口译专业化训练是以技能为核心,使译员能承担各种场合与题材的口译。
我们知道,在口译教学中,教学设备、师资、人才有其独特的具体要求。
仲院长认为,口译尤其是同传专业的开设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教师与学生的状况,在本科教育阶段不提倡开设同传,一般说来本科阶段还不太具备开设同传的条件,应避免贸贸然开设同声传译课,但可以开设一些介绍性的课程,国际会议同传专业应该在研究生层次开设。
至于本科口译教学的设备,仲院长的回答是,口译必须在语言实验室授课,避免把口译当成精读课,并建议可以选用国内比较好的语言语音设备,例如蓝鸽科技公司开发的语言实验室设备,这些设备具有一般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外,还具有口译教学的功能、口译考试系统与改卷系统,这些可以满足本科口译课的教学。
课堂教学之外,口译教学要强调学生做大量的课后练习与口译实践,并针对口译技能做课后强化练习,鼓励学生从事哪怕是一般接待性的口译实践,并要求学生到资料室找相关的影音资料,每天抽出约两个小时从事大量的练习。
仲院长认为,每位口译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有利于做好教学的示范工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即monkeys see, monkeys do。
有实践的教师才能把口译技能讲透,透彻分析口译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充分利用实践中带回来的真实资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问:翻译学院的成立建设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一听到这个问题,仲院长宛然一笑,随即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吐出了四个字:“经费问题”。
仲院长说,广外已拥有最好的学生、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教学设备与场所,所以剩下的就是经费问题了。
当时学校只拨给两万元作为学院成立资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仲院长能够积极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成的优良师资开展社会专业化翻译培训,开展职业化的“社会精英”培训以及翻译研究生课程培训,仅用了几个月,很快就解决了经费问题。
问:口译人才被认为是“世纪短缺人才”,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仲院长认为,不仅仅口译人才是短缺人才,而且据报道,整个专业化翻译人才缺口达90%。
由于过去忽视这一问题,在人们的观念中,学外语的人就会翻译,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教外语,没有很好地将外语人才转化为翻译人才。
同时由于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面对“世纪短缺人才”问题,仲院长语出惊人,他说:“问题要解决,但翻译人才不能批量生产”。
这是因为翻译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不足、教学设备等硬件不完备决定了我们不能“大批量生产”,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翻译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翻译人才的种子,不仅是专业化人才,而是为高校培养更多服务于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师,让这些种子(研究生、博士生)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培养更多的博士生、硕士生。
经过努力,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与解决。
问:如何发挥全国翻译职业专业资格考试中心的功能,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服务?仲院长认为,翻译专业市场的确存在混乱,而全国翻译职业专业资格考试是国家人事部规范国家翻译人才资格标准、提高翻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我们改变过去以单一评审的模式对翻译人才进行评价,推动翻译人才评价工作朝着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
我们要做的是积极配合和支持开展这项工作,为社会翻译人才培养提供设备、培训、认证,使一批社会中感兴趣而又不能接受正规训练的翻译爱好者得到培训与认证,使一些够条件的翻译人才成为职业的翻译人才。
大学有雄厚的师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优势去为社会服务。
仲院长同时强调,大学的任务主要是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和科研功能,培养合格的人才,追求更多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