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界顶级人物对话2.
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

第28卷 第2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8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un. 2011 文章编号: 1001-4543(2011)02-0178-05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胡 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摘 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戏剧本身口语化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用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针对现有戏剧的翻译研究,提出了“语用解读”这一概念,即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
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通过简要的分析说明来反映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戏剧翻译;语用;解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B0 引言戏剧文学,一般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的文学剧本。
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表演经验的不断丰富,戏剧文学也日趋完善。
它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可直接供群众阅读。
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也反映在戏剧文学的交流中。
中国的一些经典戏剧,如《茶馆》,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了异国舞台。
可见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而戏剧翻译的两重性却使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争议性,也最被忽略的课题之一[1]。
这里的两重性是指剧本的可读性和可演出性:前者着眼于剧本的遣词造句;后者着眼于剧本的非语言环境,更强调读者和观众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剧本的创作都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所以剧本的可演出性和与读者的联系应成为戏剧翻译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鲜活的语言”是其追求。
由于戏剧剧本中的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艺术形象,展示情节内容的根本手段,因此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就比其他文学形式中的对话更显重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特别是以会话作为研究的语言材料,即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

动画片花木兰对白翻译策略的跨文化解读导言动画片《花木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动画作品,被誉为迪士尼动画片的经典之作。
该动画片舞台设置在南北朝时期,讲述了一名女子花木兰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背景、人物角色以及对白翻译策略入手,对该动画片进行跨文化解读。
一、故事背景《花木兰》讲述了一名年轻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参加讨伐匈奴的战争的故事。
该动画片背景中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但对外国观众来说,由于缺少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很可能会导致文化障碍和理解困难。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对南北朝时期进行足够的介绍和解释,让外国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背景。
二、人物角色花木兰是该动画片的主人公,她是一名年轻女子,为了代替父亲从军而潜入军队。
该角色的形象是一个顽强、懂得坚持、勇敢、内心强大、心灵好的女孩。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用更生动、简练的语言来传递这个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以便外国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冲突。
三、对白翻译策略1. 对于表达文化复杂性的翻译,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文化内涵和意义,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或音译。
在该动画片中,许多汉语成语和谚语需要适当地传达,以便外国观众能够理解。
例如,在动画片中,花木兰七十二变和出奇制胜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选用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来向外国观众传达花木兰的技能和动作。
2. 在翻译对白中,应该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语言,而应该选用更符合动画片情境的口语化语言。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外国观众接受口音和表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 翻译应该注重传达不同语境中的差异。
在动画片中,花木兰和其他角色之间有很多对话,这些对话主要涉及到人物关系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变化等问题,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注重将这些复杂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关系传达给外国观众。
_红楼梦_杨译本_冷笑_翻译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1.05.015《红楼梦》杨译本“冷笑”翻译研究顾晓波(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
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
关键词:红楼梦;语料库;冷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5-0064-03收稿日期:2011-03-03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课题“基于ILIAS 平台的导向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090937)作者简介:顾晓波(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
《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与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对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国内外红学研究蓬勃发展,甚至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据考证,从1830年至今,《红楼梦》的英译本共有十一种,“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1]。
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于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完成翻译《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并取名为A Dream of RedMansions ,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分别于1978年及1980年出版发行。
杨戴合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最早完整出版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
在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红楼梦经典英译本的研究业已成为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红楼梦》的英译本从诗词、回目、警句、习语、书名、人名、文化内容、人物语言、修辞、翻译史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浅析人物对话言语行为分析对译者策略的影响——以《红楼梦》英译文本为例

作 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 为翻译 家翻译文学作品提 也
供 了新的依据。
二、 言语 行 为
(o mi i s ( e l) cm s v ) S a e 。无 论 我 们 是在 向他 人 提 出请 求 抑 se r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 的重要内容 , 主要源于语言哲 学家 A sn 16 ) 于语 言具 有行 事 功 能这 一哲 学思 想 。 ut (9 2 关 i 他于 15 在哈佛 大学作 Wi m a e 9 5年  ̄a Jm s系列演 讲时将 该 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 首次 提出 , 并在 随后 的系列演讲
从事文学 翻译者试 图再 现的 审美取 向。任 何一种语 言的话 语数量从理论 上讲都 是无穷的 , 是人类运用这些话语所能 但 达 到的交 际 目的实在是 有限 的。言语行为 的本质就 是交际 者借助话语 传达 交 际 目的或意 图 : 宣布 ( el a os 、 dc rtn ) 描述 a i
也是译 者在翻译文学 作品 时慎思 之处 。下面试举几 个例 子 加 以说明 :
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 ut ) “ ” A sn 说话人说 出了有意义 的、 i 可
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 , 就实 施 了某 个行 为 , 他 这个 行为就 叫
例 一 :红楼 梦》 《 第三 回“ 雨村夤缘复 旧职 贾
一
以《 红楼 梦》 英译 文本 为例
张 万 年
( 埠学 院外语 系 , 蚌 安徽 蚌埠 2 3 3 ) 30 0 摘 要: 红楼梦》 《 英文译 本有很 多种 , 但是在众 多译 本中以杨 宪益与他 的Az 戴乃 迭合译 、 克斯 和他 的女婿 闵 - 霍 福德合 译的作品影响最大 , 最具代表性 。本文摘取 片段 , 运用言语行 为的理论 , 从语 用学 的角度分析 两种 译本译者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词句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试析《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试析《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都媛;陈吉荣【摘要】语用失误是指在进行话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信息误导和信息交际障碍等。
对话翻译可以看作是译者作为中介的一种间接的交际活动,又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进行对话翻译时,由于语境差异而产生信息误译和信息交际障碍也能形成语用失误。
通过对《聊斋志异》两个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对比,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揭示语用失误在小说对话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The pragmatic failure is caused by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etc.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hich cros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translation,because these different context to produce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rries,etc. which belong to the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language failures and social pragmatic failures by comparing the two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聊斋志异》;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作者】都媛;陈吉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一、引言小说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殊载体,是广受读者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对小说作品的翻译为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对话翻译论文小说风格论文

小说对话翻译论文小说风格论文摘要: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文学作品中对话翻译的几点原则。
巫宁坤与姚乃强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正如傅雷所说,是“文字上的口语”,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忠实原文,传神达意,还需力求简洁,避免“翻译腔”。
文学作品的对话翻译并非易事,若想做到“信、达、雅”,除了把握原文的精神实质与风格神韵,还需要译者留意汉英用语习惯的差异,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料库。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对话描写能达到塑造人物环境、描绘客观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效果,因而对话是小说的灵魂。
对话描写往往可以精彩地展示人物、情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传神地传达话语中的信息,把握对话特点,再现原作人物的语言风格和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他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无情地宣告了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也有许多译本,本文就巫宁坤和姚乃强的两个译本作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把原文的语言风格、人物个性、精神实质移注到译文中。
二、忠实原文翻译的灵魂及基本要求是准确,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一方面必须在意义上将原文的信息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量上不可超出或缺失了原文所固有的会话含义。
例1 “No, old sport, I’m not. But Miss Baker has kindly consented to speak to you about this matter.”巫译:“不是,老兄,我没有。
可是承蒙贝克小姐答应我跟你谈这件事。
”姚译:“不,老兄,我没有。
但是,贝克小姐欣然同意跟你谈谈这件事。
”两人在对谁谈这件事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巫认为是“我”来跟“你”谈这件事,而姚认为是贝克小姐来跟“你”谈这件事情。
《2024年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范文

《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篇一一、引言情景喜剧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以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幽默诙谐的对话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幽默翻译情景喜剧时,我们需要从多元视角出发,确保翻译不仅保持原作的幽默感,还能让目标语言观众产生同样的笑点体验。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探讨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方法。
二、多元视角的幽默翻译1. 文化背景的多元视角情景喜剧中的幽默往往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对幽默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某些在源语中引起观众共鸣的幽默点,在目标语中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显得陌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了解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编,以实现幽默的跨文化传播。
2. 语言特性的多元视角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翻译更加地道。
例如,某些俚语、双关语或修辞手法在一种语言中可能具有强烈的幽默效果,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产生同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持其幽默感。
3. 人物形象的多元视角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原作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相同的人物形象和幽默感。
这需要我们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翻译。
三、实例分析以某部情景喜剧中的一集为例,原作中的幽默点主要来自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改编。
例如,原作中的一些双关语和俚语需要解释清楚;某些情节和人物行为需要在翻译中加入更多的描述,以使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原作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使目标语观众能够感受到相同的人物形象和幽默感。
四、结论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需要我们从多元视角出发,关注文化背景、语言特性和人物形象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界顶级人物对话 (二 曾文雄教授对话澳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美芳教授 曾文雄教授的人脉很好, 专业知识加上良好的人脉, 就搭建了极佳的平台。 曾教授采访张美 芳教授的内容同样精彩 , 翻译之路与众不同 , 但我觉得更加让人鼓舞和欣慰 .
以下内容来自于《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 人物简介 张美芳, 澳门大学教授。 197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后一直留校任教, 1981至 1982年在 香港大学修读英国现代文学与翻译课程, 1983至 1987年于中山大学在职修读研究生课程, 1996至 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成为香港地区首位获得翻译学博士学位的大 陆学者。 2001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山大学英语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年作为访问教授应邀到英国米道萨士大学做研究及讲学,访问期间曾应邀到伯明翰大学讲 学。 2003年 1月至今受聘于澳门大学,现为澳门大学英语系代系主任。
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翻译研究与教学界日发关心的两大关键问题 。中国的译学 已经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觉醒新兴期,九十年代的梳理借鉴期,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发 展的时期。 在过去几年, 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突破:翻译研究从传统的主观点评式逐 渐转向比较系统的、 多途径的研究。 作者就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方面的疑惑和看法, 与澳 门大学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张美芳教授进行了交流, 主要内容包括翻译学研究、 翻译教学, 港 澳与国外翻译研究与教学的突出特点,以及其作为一位出色的女性学者的治学与人生态度。 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就像一个人的成长, 需要精心的培育。 翻译学科的发展前景是广阔 的, 但需要翻译研究者、 翻译教学人员以及广大翻译爱好者的参与与扶植。 希望此次与张美 芳教授的访谈能给广大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师们提供有关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可以进一 步指导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活动, 亦希望其治学与人生的态度能进一步鼓舞广大读者们坚 持不懈,朝他们的目标努力奋斗。
翻译学的探索 Q1翻译学科的研究途径有很多,从您最近出版的《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来看,您目前比 较注重语篇翻译的研究,这一研究途径对翻译学科有何贡献?
是的, 翻译研究的途径的确很多,语篇分析途径仅是其中一种。传统上,人们评论翻译问题 的焦点大都局限于 “ 直译 —— 意译 ” 、 “ 忠实 —— 不忠实 ” 这样的二分法;谈论一篇翻译文好或 不好时, 评论者一般仅从个人的角度, 凭个人的经验和感想做出评价,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 “ 经 验式的、随想式的、点评式的 ” 评论;因此,传统的评论方式难以提供给后人作为参照的模 式。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途径, 是以韩礼德 (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为 基础,对原文和译文及其使用的语境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对等和不对等之处,并进而探 讨产生不对等的原因,其最终目的是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参考的依据 。语篇分析翻 译研究途径有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理论作为基础, 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也比较科学, 语篇分析 的变量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例如, 如果想评价一篇译文整体上是否合适, 可以从对原文 和译文的语域分析入手。 语域分析包括三个变量, 即 “ 话语范围 ” 、 “ 话语基调 ” 和 “ 话语方式 ” 。 虽然这只是语篇分析的其中一个方面, 但可以说明, 这一途径研究的是原文和译文本身的一 些客观要素, 分析手段也相对客观, 因而有助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 其研究结果也可不断累 积作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参照。这大概就是语篇分析途径对翻译学的最大贡献吧。
Q2有学者认为翻译研究应该多元化,您如何看待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 翻译这个行业几乎跟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 翻译学更是一门崭新的边缘性、 交叉性 学科,因此翻译研究的多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我在《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一书中 说过:“ 任何一种途径,不管有多缜密,都不可能处理学科中的所有问题;任何研究手段和 方法论也不可能满足翻译研究领域各个分支的需要 ” (2005:11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Mona Baker 也说过:“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地认可而不是排斥翻译学研究途径的多样性。这 些学者虽然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持批评态度, 但仍然把各种研究途径看作是互补而 非排斥 ” (1996。
我认为, 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的, 全世界开始对翻译研究侧目相看, 贵刊策划的 这次访谈就是一个例子吧。翻译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说 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以语言学理 论为基础的科学探索和八、 九十年代的文化研究的洗礼, 其学科地位已大大提升, 研究领域 也得到很大的拓展;世界各地大学的翻译课程迅速发展,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 (profession,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 “ 杂耍 ” ;但是,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所有关心翻 译研究的人共同努力来解决。例如:我们需要对翻译产品(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 翻译教学等各方面多做一些实证研究, 需要发展有效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需要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译学科的地位。
翻译教学研究 Q1您从事教学 20多年,请问如何才能更好地把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 我自己在大学时代就对翻译感兴趣, 八十年代初尝试了发表翻译作品的喜悦, 此后一直就没 有停止过翻译实践。 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我参与了香港浸会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组织的 《牛津大学青少年百科全书》 的翻译项目; 即使是我到澳门大学工作后, 我也经常参与一些 较重要的翻译项目。 因此, 无论什么时候, 我的翻译经验都伴随着我, 让我不会过于理论化。 我是想说, 要把翻译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作基础。 翻译 实践和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去。这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吧。
Q2您对我国的翻译教材做了深入的研究,请您谈谈翻译教材的现状及其研究在英语专业和 翻译学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就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的数量而言, 我国应是世界第一了 。 我在 1996-1999年为了研究之用 收集了 115本 /套在我国(1949-1998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现在,各大书店的翻译教材更 是琳琅满目、多种多样了。这些教材的内容有侧重理论的,也有侧重实践的;有综合性的, 也有论述专门翻译的; 总之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我看这是好现象, 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 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二,人们对学习翻译的兴趣很浓。教材是教师们教学 与研究的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需求。 不过,到目前为止, 我国 还没有出现一整套像 《大学英语》 那样为既定的教学大纲服务的翻译教材系列, 其根本原因 是我国一直以来没有承认有翻译这个专业, 因而也就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没有大纲要 求, 那只好百花齐放了。 翻译教材研究在翻译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做任何一件 事情,有调查研究作基础,才会有的放矢,才会事半功倍。
Q3能否谈谈目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出路? 我想, 目前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最大的不足是师资力量的不足 。目前翻译专业或翻译课程 发展很快, 而各地都缺乏有丰富翻译经验及研究经验的老师。 人才是根本, 有了高水平的师 资队伍,其它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出路是有的,那就是,领导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教 师们也要自觉地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及理论水平。近年来, 《中国翻译》编 辑部和中国翻译教学与研究委员会每年都举办一至两期翻译理论研修班,参加者非常踊跃; 这是可喜的, 但是还不够。 有条件的大学可以经常性地举办翻译教师培训班, 邀请国内外的 专家来讲学,组织学员参与大型的翻译项目, 等等。这样,我国的翻译教师队伍水平才会逐 步提高。
Q4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这是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件大事。您认 为我国在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的问题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翻译学专业在我国设 立的前景如何?
这的确是我国翻译学科史上的一件大好事。 一直以来, 翻译课程只是外语教学的一部分, 翻 译学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应用语言学, 属三级学科, 因此一直以来没有受到重视。 为了争取翻 译学科的合理地位, 翻译学界的同仁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设立本科翻译专业是大家长期努 力奋斗的结果。 当然, 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国际译联前主席贝 迪 ·科恩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所指出:“ 翻译行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年代,贸易、文 化、 和平和人道等事物都离不开翻译。 翻译在历史上从未如此不可或缺。 ” 同时她也指出:“ 翻 译必须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 ” (见《中国翻译》 2005/1:9
在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我认为最迫切的问题是制定本科翻译专业的教 学大纲。 有了教学大纲才有教育目标、 要求和指导思想, 才能根据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设计合 理的课程。随之,教师队伍建设、教材更新、教学法、翻译测试方法、翻译评估标准等问题 才会逐步进入到专业的议事日程。
大陆与西方、港澳地区在翻译人才培养优势方面的比较 Q1能否谈谈港澳翻译学的课程设置特色?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香港是进行英汉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最理想的地方。 由于历史的原因, 香港的翻译行业一直都 很发达, 翻译学系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初出现。 目前在香港九所大专院校中, 有七所设立了 翻译学系或专业, 开设翻译荣誉文学士学位课程以及研究生、 博士生课程。 他们的理念有很 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其实, 我到澳门大学任教后也一直在借鉴香港的经验。 因此这里 介绍的与其说是港澳翻译教学的课程特色,还不如直接说是香港的翻译课程的设置特色。
港澳地区的大学课程设置跟社会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本科阶段所设立的翻译荣誉学士学 位课程一般包括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在主修课程中,既有翻译实践课,也有翻译理论课; 既有传统的文学翻译,而更多的却是实务翻译;既有笔译,也有口译。 副修课程包括一些与 翻译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例如中国语文及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 英语语言学、新闻与 传播、政治与行政、工商管理及法律、金融及财政、计算机应用、法语、日语、德语等。
香港的翻译教师一般不采用固定的一、 两本教材, 而是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在专业上所达到 的程度, 从多种文献中自选材料。 除了从有关的中西方书籍中选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