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水系分析

合集下载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园林之水元素分析——拙政园拙政园被誉为文人园林的典范,处处诗情画意,水元素成为山水格局的灵魂,与其他几个要素紧密相关,游园半日,水要素的巧妙运用即可了然于胸。

拙政园占地约5 公顷,位于苏州闹市区,平地造园,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园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以大小水系串联各个空间和建筑庭院。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水系贯通。

园林整体山水结构和空间组织巧妙,是中国私家园林造园特色的代表,江南私家园林的翘楚之作。

(图1)而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晰、既婉约又坚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

(图2) 1“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水无形、无色、无味,因此它的可塑性很大,水景的艺术表现有动静之分。

静水:常以湖、塘、池等形式出现,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

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

一池静水,给庭院带来的光辉和动感,确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诸如拙政园之类的大园会采用设堤桥、岛屿,临水建亭,形成离心、扩散的空间特征。

动水:包括河流、溪流、喷泉、瀑布等。

它与静水相比,具有活力,令人兴奋、欢快和激动,如小溪的涓涓流水,喷泉散溅的水花,瀑布的轰鸣等,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审美感知。

水与园林建筑相辅相成,常有的是水亭、桥、水榭、廊等。

水亭(图3):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

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矶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

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桥: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成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无论是古诗词《天净沙?秋思》还是无主题诗人林沛中秋诗词《小桥流水》,小桥流水这个意象都成为了诗人抒发自己强烈情感的最佳介质。

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

轴线——中园
拙政园中部园林在布局中由"三纵三 横"六条轴线控制着园林的空间结构。 纵轴线:三条纵向轴线与园林南部 的住宅空间结构联系紧密。住宅建 筑巾,数进院落沿控制在南北向的建 筑轴线之中;园林中三条纵向轴线则 为南部建筑轴线的延伸、错位, 进而 对园林中的景点(点状空间)起到控制
作用。 横轴线:拙政园中部园区水体在园 林骨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园区北 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两条横向的水 轴线,南部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了
横向一轴:横向主轴线,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的东西向轴线。 轴线的景观特色依次为:海棠春坞小院(观花)一绣绮轩(观水)——土石假山 (山景)——远香堂
(观水、观山)——倚玉轩(观水)一香洲(观水)——假山(山景)——玉兰堂(观花) 该轴线上的景观以远香堂为中心,东西两侧的观景要素相互呼应,并形成了序列性的景观。此 外,该轴线东起海棠春坞小院,以观海棠为主, 西止玉兰堂,以玉兰花开形成了小院的特色景观; 玉兰堂和海棠春坞同为观花的封闭型院落,并设置在轴线两端,景点从观景特色和空间结构方
被观赏对象,其山水之景可尽收眼底,“宜两亭”在两园的衔接上起到重要作用。
空间结构
拙政园在空间布局上,由景点、视廊、庭园、景区四部分组成,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将格局。
点: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
面:一系列的景点组合成庭园或景区,形成结构中的,庭院或景 区在空间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系列的庭园或景区构成了
第二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东至西依次为:块状空间1 (实)——面状空间1 (虚)——块状空间2 (实)——块状空 间3 (实)——面状空间2 (虚)——块状空间4 (实)。
七个点状空间——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香洲、别有洞天——重要的 控制性节点。倚玉轩和香洲为单独存在的点状空间,具有划分空间的作用

拙政园堆山理水

拙政园堆山理水

堆山理水
• 筑山的原则是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 理水手法: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分、隔、破、绕、掩、映、近、静、声、活等十种,须根据主题
确定,因地制宜。 • “大分小聚”是理水的原则。大型的水面处理,如护坡、池沼,大都是用天然水面略加改造而成,
如杭州的西湖,为了不致感到开阔水面的单调就要“分”,即将水面分割成大小长短深浅曲折等形 状不同的景区。 • 完成分的手段是“隔”,即用堤、闸、廊、桥、榭、岛、散石、汀步、矶树,花等,小园的水体聚 胜于分,聚的布局使水面辽阔,有水乡漫漶之感,如网师园。以水面为主体,水面集中作湖泊型, 以显其宽,突出了“网师”“渔隐”的主体,仅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却给人以湖水荡漾之感。 • 理水还要讲究掩映,所谓“掩”,就是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岸线及水流、入口、水源, 造成烟水迷离,菰蒲缥缈,来去悄然,幽邃深隐的效果,甚至深藏不露,不尽尽之,“映”指的是 池面不宜完全掩蔽,宜适当开敞以便倒影天光云影,亭、廊、桥、堤、花木、岛屿、山峦、矶岸等。 以扩大空间,并在夜景中邀月招云,掩映是造成景观层次与深度效果的重要手段。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沟通水系、或在池中挖井泉,使池水不断更新,这是理水 的先决条件,在选择园址时,尽可能利用川泉等天然水体。仁者静,重视仁义与道德的中国文化传 统,使中国人喜欢静观或观静,所谓万物静观皆有德,宁静以致远,水令人远,极大的影响了中国 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即水面均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处理得油然蜿蜒、清漪微涟。
以水见长
•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 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 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 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 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 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 茂”的特点。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

浅析苏州拙政园山水的艺术特点作者:潘靓娴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苏州园林设计中,山石和水体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人以强烈的景观视线冲击。

其运用山石,水体的已经和手法,多来源于中国古代造园人对古典美景观美的理解,体现了设计者的绝妙无比的想法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手法更高于灵感。

以最为闻名的拙政园为例,浅析拙政园的山水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设计;古典美艺术特点一、拙政园概述作为中国艺术山水江南私家园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布局,美学的赏析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用色上讲究和谐、雅致、朴素,这与江南私家园林用色处理与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极其相似。

园林山水在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拙政园全园可分为三个部分,在东边主要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为主,中部则是拙政园的最为出彩的部分,以水体为中心,水体呈去现状,以散为主,聚为辅,西部则明镜优雅,楼台倒影别很有风味。

二、拙政园的假山分析1.拙政园假山石的类型和功能。

园林中假山石的运用,不外乎土筑或叠石两者,而使用的石材可分为土山,土山石,石山三大类。

在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古典园林都无不使用假山石作为造园的必须材料之一,而且是无山不称园,假山石也分朱多种,其中常见的以太湖石,黄石等。

拙政园中主要以灵璧石为主,山石多参差叠落在建筑周围,或者环绕着水体,以之结合为一体,创造出幽静深远的意境。

观赏石应具有形奇、纹妙、色美、质精的特点,有些观赏石还讲究“瘦、绉、透、漏”四形,或“清、奇、古、丑、朴、拙、顽、怪”等。

2.拙政园假山石的特点分析。

苏州园林置山的历史极为悠久,自从明代以为,200多年的叠石置山水准达到了鼎盛时期。

自从花园旧们入园,经长弄,过腰门。

假山顶部的峰石外倾如崖状,挺拔有势。

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

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西山较大,山顶建雪香云蔚亭,东山较小,山后建北山亭藏而不漏,与前者成对比烘托。

岛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



水源
园门—障景,大小空间转换、开合对比手法运用。

拙政园西端水尾的处理:小沧浪、小飞虹南北呼应,配以周围亭廊构成一个空间内聚的独立幽静的水院。

景观深远、层次丰富:小沧浪—小飞虹——荷风四面亭(见山楼)
别有洞天与梧竹幽居的对景梧竹幽居的框景
园中之园枇杷园,嘉实亭—月洞门(框景)—雪香云蔚亭
中部拙政园水体约占五分之三,水面广。

靠北的主景区即是以大水面为中心的而形成的一个开阔的山水环境,再利用山池、树木及少量的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互相穿插、处处沟通的空间层次,领略的景域范围比实际稍大。

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

靠南的若干景区则多是建筑围合的内聚和较内聚的空间,建筑密度较大,提供园主人生活和园居活动需要。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

西部的补园亦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理水的处理与中部不同。

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具有点景和观景效果
宜两亭:既能俯瞰西部园景又能邻借中部之景。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

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

造园者精心的布局,让游人感受到的空间似乎比实际大很多。

本文通过分类,对拙政园建筑与水体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布局;水体1.退离水岸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

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

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

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

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

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

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

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拙政园小沧浪水院空间分析学习资料

拙政园小沧浪水院空间分析学习资料

拙政园小沧浪水院空间分析拙政园小沧浪水院空间分析拙政园为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翘楚之作。

始建于明代,代有更迭、加建改造。

现存园林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中中部占全园面积的1/3,是全园精华所在,山水空间疏朗,景物层次丰富。

布局疏密相间,旷奥兼备。

小沧浪水院面积约为600 m2,约占拙政园中区的面积的1/20。

在拙政园腰门之西,位于见山楼景线的尽端,院落虽小,但曲折有致,空间变化丰富。

小沧浪水院在整个园林的景域组织中是属于幽深屈曲,深邃回合的景物空间。

水院不大,却匠心独运,是利用建筑和水体创造奥如景域的典型。

在景域的组织中,以建筑为骨架,配合水体、植物、山石等,形成幽深宛曲的景域特征。

张家骥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造园论》中把中国传统的园林空间意识概括为“视觉莫穷,往复无尽”。

中国传统园林景物空间的构图强调“远”,这种景观特征的组织与景观的尺度有关,而在私家园林中由于用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远”的景观特征,视觉莫穷,是很重要的原则。

往复无尽则是从可游的角度来说,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使人有游之不尽的感觉。

从静态观赏的角度,有尽则塞,无尽则远。

前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到:“意不在尽,以不尽尽之”。

在拙政园总体的布局上,小沧浪水院位于园北尽端,小沧浪以南至最北端的见山楼,构成了拙政园在主要厅堂远香堂以西的南北方向上的一个纵深的景线。

在这条景线的组织中,见山楼以南布置了曲桥、荷风四面亭、香洲等增加空间的层次,突出景域的深邃特征。

小沧浪位于景线的尽端,采取不尽尽之的手法来处理可以突出景物空间的深远感(见图1)。

在小沧浪水院以北、以西不大的空间范围内又布置了三个大小、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避免了空间一望而尽的单调,增加了空间的变化,体现了往复无尽的空间组织特征。

下面拟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小沧浪水院的构成特色与处理手法。

1.一视觉莫穷(一)空间深度的处理隔是传统园林中常用的营造幽深景物空间的手法。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在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上,有以下几种手法可以进行分析和解读。

苏州拙政园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手法。

整个园林被细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景观和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

这样的布局使游客在游览中逐渐发现不同景观之间的关联,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苏州拙政园通过水景的运用来构成意境。

园林中有多个水池和小湖,水面呈现出静谧的状态。

这些水景不仅可以增加园林的美感,还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水还可以与建筑、花草植物等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使人产生出遐想和幻想的感觉。

苏州拙政园在园林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注重了对称和对比的手法。

整个园林的布局对称美观,左右对称的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形成平衡和谐的效果。

东园中有个“九曲”亭,而在西园也能看到“九曲”亭的存在。

这种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美感,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苏州拙政园还运用了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构成意境。

整个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不同季节里,园林的花草植物也在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些花草植物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气味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美好。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主要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水景的运用、对称和对比的手法以及丰富的花草植物来打造。

这些手法相互结合,使园林成为一个富有诗意和情感的空间,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水系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

“理水”根据字面理解就是整理梳理之意。

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池、潭、湾、溪、瀑布、涧等,自然界水体多种多样,姿态万千。

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吸取灵感,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自然,是在实用与审美的基础上地再创造,是对自然山水的再创作,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中,乃为名胜地。

”明·文震亨《长物志·水石》。

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把自然山水的精华浓缩为小巧、精致、浪漫的山水写意园林,也充分说明了水体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对水体的设计则是叙情写意的再现,苏州园林当中尤以拙政园最具代表性。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之句取园名。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52000 ㎡,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现在的拙政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东、中、西三个小园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曲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中部,水的面积几乎占全园的五分之三。

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中、西南留有水口,与外界交流。

拙政园水系特点分析
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主,疏朗自然,加以古朴的亭廊楼榭,形成了古典自然的文人园林。

现在的拙政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东、中、西三个小园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

拙政园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近代重建者用大体量水面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开朗明快的氛围,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建园风格。

“约丈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俾无论……”《园冶》。

意思是说:池内挖地面积占30%,其余70%的土地只能有40%堆成高低不同的地形,剩下的30%可以植树、修路、建屋,由设计者处理了。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主景区都以大水池为中心,建筑也多依水而建。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水面也基本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政园中部水随着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各色景观点缀,建筑依水和地形起伏而建,形成不同的空间给人不同的感受。

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中、西南留有水口,与外界交流。

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路缠绵回绕、岛屿相间排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

西部的补园亦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

桥段弯弯曲曲,桥边流水缓缓,乱石堆叠,有多处景点,如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引人注目。

波形廊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

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开辟了大片的草地,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

因为东部为现代新建,虽然大体风格不变,但是缺少古朴古韵古香,略有不足。

拙政园的理水手法分析
拙政园是因地制宜利用场地低洼多水的特点营造出一个以水为主的传统文人园,是对自然水体的利用与再创造,在参考自然界的江河湖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如营造池塘,采用石条、块石或片石砌筑成整齐或不规则的驳岸,使得水体营造丰富多彩。

营造小湖泊,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加以地形和植物的结合,形成平远、深远、高远的景观。

同时修建溪涧,蜿蜒曲折,一般以土岸为主,散置自然石块,岸边点缀藤蔓植物,自然朴野,源远不尽。

挖井,内敛淡泊。

水边建楼廊亭榭供人游玩休憩,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暂离城市的喧嚣,品味山水林草的自然韵味。

部分景点的欣赏分析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
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
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
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
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
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
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
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
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
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
面,意味隽永。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
中部的主体建筑,面水而
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
澈。

荷池宽阔,红裳翠盖,
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
《爱莲说》中“香远益清”
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
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叶田
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
是赏荷的佳处。

小飞虹
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