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空间分析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立水边、秀美倩巧。
其雪梅中总,香部体亭云是旁布蔚植拙局梅亭政以,:园暗水雪香的池香浮主为,动景指。中梅又区心花称,,。冬为云亭亭蔚。精台,华楼指所花榭木在皆繁。临盛面。水此积而亭约建适1宜,8早.池5春亩广赏。 树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 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 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 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西为“雪香云蔚亭”,东 为“待霜亭”。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 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 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 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 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 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花木为胜
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 (“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花木为胜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 “倚楹碧玉万竿长” “月光穿竹翠玲珑”
花木为胜
待霜亭的桔 (洞庭须待满林霜”)
花木为胜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 (“听雨入秋竹”,“蕉叶 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 声”)
花木为胜
玉兰堂的玉兰 “此生当如玉兰洁”
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 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 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 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 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 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花木为胜
“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
花木为胜
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空间布局
西花园
洒兰雪”诗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
拙政园空间结构解析

拙政园空间结构解析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历经数个朝代的修缮和改建,形成了以山水园林和建筑美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本文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空间结构,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拙政园的空间结构分为园内和园外两部分。
园内部分包括景区和住宅区两个区域。
景区又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景观和建筑。
住宅区则主要是仿古建筑,包括厅、堂、楼、阁等,体现了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在景区方面,东部区域以荷花池和土山为主,荷花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土山则体现了山水园林的特点。
中部区域以假山和池塘为主,假山模仿自然山峦,池塘则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装点。
西部区域以盆景和花坛为主,盆景园内展示着各种造型别致的盆景,花坛则在四季开放着不同种类的花卉。
在空间结构上,拙政园注重利用地形、水源、植物等自然元素,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
园内的建筑也充分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浑然一体。
此外,拙政园还运用了借景、对景、框景等园林建筑技巧,增加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空间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色。
它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旅游观赏的场所,更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拙政园空间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园林的设计思路和美学价值,进一步领略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空间组织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的形成原因、特点、现代意义及保护措施。
一、聚落空间层次结构概述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是指以聚落为中心,由房屋、道路、沟渠、墙垣等元素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聚落空间层次结构包括村落、街坊、院落等多个层级,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拙政园空间分析知识讲解

建筑设计 |拙政园空间分析姓名:穆垚班级:环艺106班学号:201005014612 指导教师:岳璐目录一、园林简介二、园林内部构成三、园林表现特点四、园林空间与功能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六、总结园林简介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东园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
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
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园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拙政园的纪念品店也设在此处。
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垂柳拂水,湖石峻秀。
远处一洞隐约可见。
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
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总的格局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拙政园设计特点分析doc

拙政园设计特点分析文章摘要:先概述拙政园建造和发展历史,在其历史背景之下再概述拙政园的整体空间特点。
然后,选取拙政园精华部分(中园和西园)进行详细分析。
并且在分析的时候,尝试从廊道..空间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拙政园的空间设计。
即以廊道空间的分析为点,带动拙政园空间分析之面,从中发现拙政园设计的精华。
关键词:拙政园历史廊道空间拙政园空间设计1、引言拙政园,众所周知,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明清江南文人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
拙政园自建园伊始,就一直是主人闲居、世人向往的“城市山林栖息地.......”。
据史料记载,当初建造拙政园的时候,著名文人兼画家文徵明作为园子主人王献臣的好友,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并且留下了《拙政园图》(绘制拙政园“三十一景”)、《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于世人。
所以,今人从文徵明留下的墨迹仍然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到当时私家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见图片1、2)图片1:歇山屋顶的小亭子立于水面一角,空灵通透图片2:建筑位于小岛之上,有拱桥连接拙政园取名“拙政”,是因晋朝文学家潘岳《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此情、此景、此文,正切合园主人王献臣辞官归隐的心境,王献臣本人也认为此名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基址几经变更,自古就与各色名人结下千种姻缘。
据《地方志》载,拙政园分合兴废亦最繁,为苏州数百年来风云变幻、地方兴衰、文苑风流的一个侧影(见图片3)。
图片3:拙政园基址发展历史图示一览表2、拙政园空间分析①拙政园空间设计的依据: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
——【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明】王心一《归园田居记》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大致了解到:起初建造此园时,文徵明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基地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其意境的构成采用了多种手法,可以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空间布局展现了圆形居中、四周方正的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约为1.33公顷,被水池一分为二,园中心围绕着一个池塘,使整个园林呈现出环绕水的布局。
园内采用了对称布局,叠山分岳、螺旋廊榭等元素都体现了对称性的设计手法,使整个空间显得和谐、有序。
拙政园的建筑设计融入了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
园内建筑群以亭、廊、井、楼为基本形式,且大量运用了园林建筑中的“虚实相生”原则,即利用虚实的对比,营造虚空幽远的意境。
建筑物之间通过曲径通幽的景观连接起来,让游客在园内穿梭时不断感受到不同的景观韵味,增强了游园的趣味性。
拙政园的景观构造采用了水、山、草木等自然元素的配置。
园中有一池深深,水面辽阔。
水在园内的景观构建中起到了连接不同景点的作用,与各种建筑、草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除了水景,园内还有植被葱茏的山石、花木繁茂的花坛,让人置身于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
拙政园的意境体验主要体现在游客在园内的参观过程中。
整个园林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可以体验到宽阔与狭窄、颠簸与平稳的变化,创造出游人在园中游走的快乐感。
在园内可以欣赏到精致的园林艺术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人们沉浸享受着园林所带来的艺术和审美的愉悦。
拙政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多种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意境。
整个园林在细致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下,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又体现了人文的内涵,使人们在这个园林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 于变化的风景,江南私家园林在 布局上,采取划景区和空间的办 法。层次为景区,主要依据水体、 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 间,拙政园共分为5个景区。
中部与东部用一条复廊隔开, 透过每一个窗户看去有移步换景 的效果。
小沧浪
小沧浪位于拙政园西部;面积约占600平方米,约 占中部面积的1/20,曲折变化丰富,小沧浪水院在整 个境域组织中属于幽深屈曲,利用建筑和水景域的典 型,
小 沧 浪 平
面 图
拙政园造园艺术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 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 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 完全一样; 正是这种差异,逐 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 点,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 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 变幻曲折。由小飞虹 得真亭、志清意 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 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 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 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 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 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 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 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 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 得更加疏朗、开阔。
THE END
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 香洲底层平面
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
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
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
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
比例大小得当。香洲位于水边,
正当东 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
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筑
设
计 |
拙
政
园
空
间分析姓名:***
班级:环艺106班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一、园林简介
二、园林内部构成
三、园林表现特点
四、园林空间与功能
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六、总结
园林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
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
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
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
园重要的景
点有秫香馆、
松林草坪、芙
蓉榭、天泉亭
等,拙政园的
纪念品店也
设在此处。
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
从东部进入中园,一泓清池映入眼帘,古树,垂柳拂水,湖石峻秀。
远处一洞隐约可见。
池南厅堂林立,错落有致。
池北岩岛,溪桥相连,百年枫杨。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总的格局
保持明代园
林浑厚、质
朴、疏朗的艺
术风格。
以荷
香喻人品的
“远香堂”
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西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园
内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园林表现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园林空间与功能
流动空间与滞留空间
静态空间一般为亭台楼阁,比较封闭,功能明确,空间表现清晰明确
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
动态一般为走廊等,空间具有开敞性和视觉的导向性界面组织有连续性和节奏性
空间构成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
●空间组织关系
拙政园内各个空间之间属于并列关系,有大的划分:东园、中园、西园;有小的划分:兰雪堂、涵青亭、天泉亭、芙蓉榭、玉兰堂、见山楼、小飞虹、远香堂的等。
●空间组合形式
拙政园内空间组合多为组团式
各个空间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分
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空间垂直要素限定
由墙、柱、屏风、栏杆等围合形成空间。
例:宜两亭●空间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园林内大多数景观以综合限定为主。
例:见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