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贺州市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及其增产原理

浅析贺州市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及其增产原理
农 业与技 术
第3 3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浅析贺州市水稻高产 稳产栽培措施及其增产原理
黄 健
(广西贺 州市平桂管理区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广西 贺州 5 4 2 6 0 1 ) 摘 要 :加强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 术的研 究已经成为 了目前我 国水稻研 究中一 个重要 的课题 ,在近几年 中水稻水 气平衡栽培法对与水 稻增产起 到 了很 明显的效果,笔者参与 了贺州市 多年 来的该项栽培法பைடு நூலகம்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 下面笔者就近年在 水稻 水平平衡栽培法 研 究所取得的经验进行 简要的概述 ,希望能够对我 国水稻增长提供指 导。
关 键 词 :水 稻 增 产 ;水 气平 衡 栽 培 法 ;具 体措 施 中图 分 类 号 :s 5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1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概述 水 稻 水 气 平 衡 栽 培 法 是 指在 水 稻 移 栽 后 ,全 生 育期 天 面不 留水层 ,在水分敏感期 ( 即分蘖期和孕穗抽穗灌浆期 )利用 自 然降水和少量的人] 二 沟灌补水保持 田间湿润 ,其他生育期实行 旱 管,使水稻各生育期 田间达到水气养分平衡 ,优化水稻生长 环境 ,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的一种新的稻 田 节能减排栽培法 。它是由广西壮族 自治 区农技推广总站的推广 员徐世宏经过 5 a 的试验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水稻栽培方法 。 目前在我 国的很多地方都 已经对这种创新 的栽培方法进行了试 验示 范 ,从结果可 以看 出,采用这种技术具有三大效益 :改善 水 稻生长土壤环境 ,实现水气养分平衡供 给 ,促进水稻根系生 长 ,减 少倒伏 ,减少病虫害 ,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一般可 以 提高水稻产量达 5 % ~1 0 %;大 幅度减少水稻生长需水量 ,节 水可达 6 0 % 以上 ;通过减少 稻 田淹水 ,增加 土壤 氧气 ,提高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减少 甲烷和有毒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现 将这种新的水稻栽培方法做 出简单 的介绍 ,希望能够让更多 的 区域接收这种这种方 法 ,从而提高水稻 的产量。贺州市地处桂 东北 ,雨量充沛 ,大部分地 区以双季稻为主 ,较适 合推广水气 平衡栽培技术。 2利用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提高水稻产量的注意事项 采 用水 稻水气平衡 栽培法 来提 高水稻高 产稳产 的关键 如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探讨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探讨
即全旱 作业 , 可节省 大量 生产用 水 , 且 目前 已经 而
2 培 育耐 旱带 蘖壮秧
培育 耐 旱 带 蘖 壮秧 是 节 水 创 高产 的关 键 技
术 , 谚有 “ 农 秧好 半年 稻 ” 说 。育苗 方式 上 , 之 可选
推广 水 田免 翻耕 机械压耙 法 。采取全 旱 整地 的好 处是 : 使土壤 结构保 持疏 松 , 以旱栽 也 可 以过 水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3 8 S 1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6 3 6 3 ( 0 2 0 — 0 4 0 1 7 — 7 7 2 1 )3 0 6 — 3
我 国北 方地 区水资 源较为 匮乏 ,在 辽宁 省辽
秧 田管 理 , 用 “ 水 、 温 、 徒 长 、 采 控 控 控 控播 量 ” 和 “ 青 、 枯病” “ 防 立 的 四控 一 防 ” 术 措施 , 现 苗 技 实
上。 该套技 术 不仅提 高 了水 资源 的利用 率 , 应缺 适
水 年 份的水 稻生产 需 要 , 降低 了生产成 本 , 还 少投 入、 多产 出 , 增产 增收 , 取得 了显著 的经 济效益 。
与一般 壮秧相 比,耐 旱壮秧 自由水与 束缚 水 比值小 ( 抗旱 能力强 ) 重 高 比、 , 干鲜重 比 、 氮 比 、 碳 硅氮 比等项 比值较 大 。
找平 , 边插 秧 ” 三边 一条龙 ” 的“ 作业 进行 抛秧 和插
收 稿 日期 : 0 2 0 — 7 2 1 — 4 2
秧 。 整地过 水插 秧的好 处在 于可使水 稻 缓苗快 , 旱
作 者 简 介 : 洪 阁 (9 3 )男 , 艺 师 。 杜 1 5一 , 农
— .
生 育 良好 , 系发 达 , 根 抗旱 、 抗倒 、 病 , 抗 后期 不早

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

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

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种植一直是我国农业收入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关于农作物的学术论文篇一农作物施肥技术要点[摘要]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的施肥技术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对农作物施肥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施肥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本文主要对施肥工作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多个方面对农作物施肥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综合的阐述,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作物施肥技术要点[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6-01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作物进行有效地施肥管理,帮助其健康的成长。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合理地施肥技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这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研究,改变农作物施肥的技术,从而全面保证施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农作物施肥误区1.烧伤或者腐烂根部有些农民在施肥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在施肥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施肥,对于农作物根部造成了严重烧伤,特别是对于一些蔬菜类的作物,在进行根部施肥过程中由于对用量的掌握不好,认为多施肥有利于植株的生长,殊不知这样过量的使用会严重烧伤了植物的根系,甚至造成了腐烂的现象。

2.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作物农作物施肥过程中,过量的生物有机复合肥和具有较高含量的氯化铵在混合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当这些有毒害的气体超过一定标准之后就会对农作物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的生长。

3.造成作物生理干旱或者引发病虫害农户在施肥过程中,对于肥料浓度大小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在施肥或者喷洒过程中,落到植物的叶面上。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探讨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探讨

& & 近年来, 我们对怀宁县黄墩镇的农户生产实践调查表 明,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比传统的手插移栽稻技术简单易 行、 省时省工且增产, 增产平均达 )((./ 0 12 , 因此水稻抛 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现代稻作轻型栽培技术。推广此项 技术应从当地的自然气候、 地理环境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施行。黄墩镇很多村的田块都是丘田, 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 合适地安排抛秧。但是, 由于水稻抛秧栽培和以往的 手插水稻技术上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 抛秧相关技术的推 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抛秧、 施肥、 除草三个技术方 面进行了探讨。

*(./, 用水壶浇施。 !# %" 抛秧" 抛秧前大田要整地, 粘壤土田、 烂泥田要提前 ! % ’7 犁耙田, 田要整得 “ 平、 烂、 净” , 田面无杂草、 高低不 差 ’ % )32, 待土壤沉实后抛秧, 以防深抛、 倒苗, 但砂质土 田可随整随抛。大田水层保持 ’32 深, 抛秧后 ’ % )7 不灌 深水, 保持浅水。抛秧要讲究方法, 在适时适龄和选适宜 天气抛秧的基础上, 注意定面积、 定盘抛秧。把起好的秧 苗放在粪箕中, 不要持盘抛秧。秧苗随起随抛, 以防失水 枯萎; 顺风抛, 先稀后密; 秧苗先抛 #(6 , )(6 用以补稀、 补 空、 补缺。大丘田可两人或几个人互相配合交叉抛, 抛秧 高度 ’ % *2 。抛秧要灵活, 可先往前向上抛, 后再逐步前 进向上左右垂直抛。合理稀植, 早稻肥田每 12 抛 ’* % ’$8 $ 万丛, 中肥田 ’# % ’48 $ 万丛, 瘦田 )( % )!8 $ 万丛; 中、 晚稻肥田每 12 抛 !4 % !"8 $ 万丛, 中肥田 ’! % ’’8 $ 万丛, 瘦田 ’$8 $ % ’# 万丛。抛秧后要立即检查调整, 移密 补稀, 扶正倒苗, 力求抛秧均匀、 直立、 合理稀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7期.冯永忠.韩娟.李轶冰.廖允成.温晓霞.[2].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导师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3].国家重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4].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4期.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韦善清.徐建云.董登峰.陈念平.陆福勇.秦华东.[5].免耕对水稻根系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Ⅳ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9期.周佳民.彭福元.刘开强.莫润秀.梁天峰.朱校奇.江立庚.[6].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0年4期.[7].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5期.张玉.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8].坚持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落地生金"——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获得者、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曾勇军副教授.《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年12期.高强.[9].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用物学博士点简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9年5期.[10].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物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5期.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机理的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郭金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石河子大学2005(学位年度)[2].华北平原壤质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素管理与反馈调节.被引次数:1作者:徐久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稻麦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陈文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4].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质量与生产力的影响. 作者:冯宇鹏.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5].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次数:4作者:杨江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甘肃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6].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韩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被引次数:6作者:冯聚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北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8].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赵红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9].“旱三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的效应及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邹聪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10].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1 作者:王亚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扬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推广作物粉垄栽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韦本辉.甘秀芹.刘斌.申章佑.陈烈臣.白德朗,2012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2]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曾雄生,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3]作物粉垄栽培增产效果与高产理论探讨.韦本辉.申章佑.甘秀芹.刘斌,20112011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4]浅谈洛阳谷子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司马青焕.张玉萍.刘要辰.董永红,2009首届全国谷子产业大会[5]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摘要).张玉.秦华东.江立庚.徐世宏,2013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6]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作物育种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王永宏,2003'200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7]低碳农业的重要技术——免耕栽培.熊继东.成燕清,20102010年湖南科技论坛——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8]水浇地冬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王小泰,2008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9]水稻品种不同形态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江立庚.郭立.刘开强.梁天锋,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10]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2007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浅谈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浅谈绿色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6 . 2适 时移 栽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选用抗逆性好 、 抗病虫害 、 分蘖力强 、 偏 大穗 . 插秧也要 突 出一个 早字 . 不插 6 月秧 . 插秧要 做到边起 秧 、 边 插 适宜大棚旱育苗 . 超稀植栽培模式的优质高产稳产 中、 晚熟 品种 . 种 子 浅插秧 , 提高标 准 , 提高地温和水温 , 增加有效分蘖率 , 促进水稻根 质量在 二级 以上 . 发芽 率 9 5 %以上 . 纯度 9 8 %以上 . 播前进 行发芽试 秧 、 月2 0日至 2 5日. 插秧密度为 9 × 验。 达不到标准 的不能做种子 。在东 丰县适 宜选择安全 出穗期 8 月5 系 良好发育 东丰县最佳插秧期为 5 6 — 8 寸 . 每穴插基本苗 2 - 3 棵。抛秧技术每平方米抛秧密度严格控制 日能够安全出穗 . ≥1 0 ℃积温 2 6 5 0 — 2 7 5 0  ̄. 生育期 1 3 5 — 1 4 0 天 的中熟 2 — 2 0穴 。 品种 和中晚熟品种。 主推品种 : 超级稻吉粳 8 8 、 丰优 3 0 7 、 丰选三 号 、 丰 在 l 6 - 3 灌 溉技术 选 四号 、 通 9 5 — 7 4 、 吉利 5 2 1 等 中熟品种。 洁水灌溉 . 科学用水 。 绿色食品水稻必须采取 洁水灌溉 . 绝对不能 4 . 耕 作 制 度 用生活污水 、 工业用水灌 田, 在水层管理上总的原则是以浅为主 , 以水 熟 连作 。 增温 , 以水促控 , 以气养根 , 以根保叶 , 达到活秆成熟 。具体灌水 方法 : 5 . 播 种 育 秧 返青 阶段灌 3 — 4 厘米深水护苗 . 分孽阶段 2 — 3 厘米 浅水 . 以利提高地 5 . 1 秧 田选择与基肥施用 温. 促进分孽 : 水稻分孽末期至成熟期 采取 以浅水灌溉为 主, 实行 间歇 选择无污染 、 地势平坦 、 背风 向阳、 排水 良好 、 水 源方便 、 土质肥沃 灌溉 . 每隔3 — 5 天灌一次跑马水 , 黄熟期排水 , 以促 进根系发育 , 增强 疏松的 中性旱 田地做秧 田 苗床土在夏天备好。 伏天高 温造肥, 消灭病 根系活力 , 保证后期成熟。 水稻孕穗阶段 . 一般在 7月 2 0日左右 , 如遇 源菌 、 虫卵 、 杂草籽等用 编织袋装好, 放在避雨处存放 。苗床 地采用秋 l 7 ℃以下低温 时, 要灌水层 1 O 厘 米深水保护幼穗 . 气 温 回升后逐渐落 浅翻 2 0 — 2 5 厘米. 秋做床 。早春解冻 1 0厘米时开始 细做床 , 达 到平 、 浅 安全度过低温期 . 防御障碍性 冷害 净、 暄。 结合做床每平方米施入 1 0 — 1 5 k g 腐 熟的农 家肥料 , 每1 2 — 1 5 平 6 . 4 合理追肥 . 促进发育 方米床面均匀 撤施水稻育苗灵 l k g ( 东丰县兴农 配肥 站研制生产 ) . 每 水稻分孽始期 ( 6 月 5日 左右 ) 每公 顷施 尿素 7 5 公斤, 7 月1 0 — 1 5 3 0 — 4 0 平 方米均 匀撒 施水稻生 物肥 2 公斤 . 用耙子 轻轻挠几 遍 . 使 之 日 每公顷追施 3 0 公斤尿 素做穗肥 与苗床表土混拌均匀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1机械全程化技术分析所谓机械全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机械完成水稻的生产,加工,包装。

而详细地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主要包括一些农业技术和农艺要求,比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农机作业,以及耕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一些机械化操作。

1.1水稻棚盘育秧技术:盘土配置、播种、盘土规格。

1.2水田机械化整田技术:基础整地、播秧前整地。

1.3泡田技术。

1.4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1.5水稻机械收获技术。

1.6粮食处理机械化技术。

在近几年宝应县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买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机具、并且引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宝应县地区水稻是最主要的大众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植保、排灌、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完成机械化作业有极大的困难,所以水稻机械化种植方面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难点。

2宝应县对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各种应用成效2.1我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为一年两熟制。

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其生产效率问题是不明确的。

以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耦合,构建了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概念模型,归纳得出江苏省当前有24种典型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

并分析了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并与日韩发达国家相关机械化生产模式相比,得出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空间。

2.2我县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对周边地区的村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宝应县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农业机械化事业在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宝应县的农业生产力。

水稻隆两优华占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隆两优华占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隆两优华占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凤凰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东与泸溪县接界,北与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南靠怀化市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西接贵州省铜仁市的松桃苗族自治县。

全县处于湘西低热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度,大于等于35度日数全年仅10.5天,日照差年平均8.3度。

历年平均降雨量仅1308.1毫米,年降水量为州内最少,也是全省少雨区之一。

但由于山区阴地形对暖温气流的阻滞和抬升作用,所以非常适合进行水稻的种植。

近些年我国的中稻种植区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中稻适宜种植面积超过了300万hm²,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现阶段来看,中稻的产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想要提升中稻的产量,一定要按照所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种植,采取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来提升产量。

本文简要阐述水稻隆两优华占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村民种植该品种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稻;隆两优华占;高产栽培技术引言近些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民众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要有了较大提升,高品质水稻就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有了快速发展,为我国水稻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两优华占(隆科638S×华占)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

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5026)。

1 隆两优华占水稻的相关概述1.1 基本介绍隆两优华占是近些年我国研制的先进的杂交水稻组合,其主要是通过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优质品种,在2015年经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核认定。

对于湖南地区来说,隆两优华占的整个生育期达到144.7d,可以作为中稻进行栽培。

通过在湖南地区对此组合进行试种,可知其平均的产量能够达到607.37kg/亩,换算成为日产量能够达到4.21kg/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
【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掌握先进的生
产技术,才能促使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种
植收益。对于水稻种植来说,种植户需要掌握水稻栽培技术
要点,包括育苗、播种、整地等,还要做好施肥、管水、除
草及防病害等田间管理工作,从而改变以往落后的种植模
式,在科学知识的引导下,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农业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发展不但关系到农业自
身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当前农业技
术的推广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已经脱离了
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在这样的情况,深入分析和研究如何
推广水稻栽培农业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积
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大投入农业技术推广,在最大程度
上实现基层农业的稳定、高效的发展,保障我国水稻的稳产、
高产。

1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推广农业技术能够为农民增
收和增产带来积极的作用,并且也是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的关键。推广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作物新
技术、新产品真正投入到新农村中,促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农
业收入。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实现过程过于缓慢,其原
因具有多方面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对其
没有较高的认识,依然重视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水稻等农作
物面临着很多问题,其原因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农民领
悟能力较低、思想意识浅薄,对学习新技术认可度低,不愿
意去尝试,也不敢尝试;第二,国家政策法规宣传不全面,
国家推广农业技术过于简单、单一,只通过报纸、字画等形
式宣传,农民对种植水稻最新政策不能及时了解到[1]。当前
这两面是农业技术推广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包括很
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必须要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解决。

2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
2.1育苗的科学选择
选择品种作为水稻栽种的关键,选择时需结合土壤、种
植条件等多方因素,确保因地制宜,从而才能提高水稻的产
量。另外,重视壮苗期,利用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在压实和
整平床土后,为了能够让稻苗根系更好的发展,并充分吸收
水分,要求控制好土壤紧实度,不能太结实,之后,按照规
定比例配置土壤、有机肥。

2.2播种准备阶段
在播种之前,应测试水稻发芽情况,在常温水中将种子
植入其中,浸泡约四小时后,再将其放入到器皿之中,时常
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成活率至少为75%。在这个过程中,有
如下几点需要注意:在浸泡种子之前,应将种子暴晒,其目
的在于确保酶的活性,暴晒时间大约在三个小时左右;在选
种中,应掺入一定量的盐水浸泡,控制好温度。之后将种子
洗干净,进行催芽[2]。

2.3整地工作
稻田耕作利用格田方式,需要平整的土地才能进行,对
于轮耕,应先翻土,为了达到规范作业的目的,将翻土深度
控制在25cm左右,采用旋转式翻土,确保水整地过程顺利、
有效的实施,水整地其目的在于改良土壤条件,确保泥浆之
地松软,完成水整地后展开施肥。在整体时,很多时候土壤
中都会有很多草,应喷洒药物将草灭掉。
3田间管理技术几点要点
3.1科学施肥
在种植中,应要施足基肥,早期施分蘖肥,中期施穗肥。
移栽小苗:每一亩地要施农家肥至少1200kg、过磷酸钙至少
50kg,尿素作为底肥,施7kg左右为宜,在插秧后七天左右,
施尿素3kg最佳;氯化钾14kg,在施肥之后展开中耕。在倒
入5--4叶施用尿素8kg,在倒入3-2叶施用尿素9kg适当喷
施叶面肥。移栽中苗秧:每一亩地施农家肥约为1500kg,55kg
过磷酸钙,14kg氯化钾,8kg尿素为底肥,在插秧五天后,
每一亩地运用9kg尿素追肥,在分蘖中期中,施加13kg氯化
钾,在施肥之后展开中耕工作。也就是穗成苗达到87%后,
在倒入5-4叶时施用9kg尿素,保障穗粒数。

3.2合理管水
在插秧后,确保水层为3-4cm,分蘖期以露泥为主,促
使白根生长、分蘖,有效分蘖叶龄期(11-11.5叶)分蘖应达
到预定穗数苗(18万-19万)。在分蘖处于16万左右后,及
时晒田控水,从而避免出现无效分蘖,晒田直到排水互相交
替展开,在幼穗分化期时,水层大约保持在4cm左右,确保
养分可以输送到穗部,加强穗粒颗数,切记不能断水太早[3]。

3.3及时除草与防病害
在插秧十天后,施下高效、安全的除草剂,避免在杂草
和稻株共夺养分。在综合防治病虫害中,需要实施做好病虫
害预测报告,获取到准确的数据,为防治病虫害提供出较为
科学、准确的依据,避免大面积、大范围的发生病虫害。积
极采取预防措施,清除掉周围的杂草,确保田间的卫生、水
稻的健康成长。此外,在选择农药时,应选用低毒、无残留、
高效的农药品种,在减少农药对水稻的伤害时,也能减少其
对人体的伤害。

3.4合理运用田间诊断技术
所谓的田间诊断技术,即通过观察水稻的实际生长情
况,判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影响,进而提
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经相关调查表明,水稻在后叶龄、
移栽叶龄、抽穗、拔节等时期是最易遭受病虫害侵袭的时机,
因而针对这几个水稻生产阶段种植人员务必加强对水稻生
长情况的巡视,以判断可能存在的病虫害,提高诊断的效果,
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从而确保水稻的良好生长
[4]。

4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表现出农民领悟
能力低,对新技术比较排斥,一般都是被动接受新技术,在
种植中一旦遇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想要突破现有技
术的限制,应建立出良好、积极的竞争环境,促使各乡镇、
县级农业技术部门多加交流和沟通,并构建起相应的竞争机
制,实现各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水稻等农业技术的大
力推广,进而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贤.浅析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
业开发与装备,2017(10):188.

[2]刘似海.关于水稻栽培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农民致富
之友,2015(13):49.
[3]于丽娟.试论农业技术推广及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农
民致富之友,2016(23):18.

[4]杜德印.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的讨论[J].赤子(上中
旬),2015(21):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