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失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失误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 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 骨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 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 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 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 后加上量词“次”字。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 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 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 “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 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 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 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 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 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如表示判断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 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 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 “是”。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doc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doc

早读材料 16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例句+翻译1.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14.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爱】误:喜欢正:吝啬【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把它藏了起来。

能比得上。

2.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15.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按】误:按照正:审理【德】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处死,请审理他。

给他的好处。

3. 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16. 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登】误:上去正:当即【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 ( 杜伏威 ) 东南道尚【译文】陛下 ( 如果 ) 当即杀掉他, ( 就) 不是我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的职权管得了的。

4.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17. 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报】误:报告正:回复【典】误:典籍正:主管【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 ( 后主 ) 下诏回复【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同意了这件事。

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5. 齐孝公伐我北鄙。

18. 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鄙】误:轻视正:边境【点】误:标点正:删改【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6. 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有删改。

【壁】误:城墙正:军营19.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多】误:许多正:称赞死七名都尉。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7. 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20. 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8.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

文言文翻译的九大易错点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

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宋濂《杜环小传》)[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

“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四、语言不合规范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是高中学生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准确、地道,但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下面总结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常见的字义错误:1. 词义错误:文言文中有许多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往往将其默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造成错误翻译。

2. 音讹义倒:将原文中字形相近的字混淆,致使句义改变。

3. 词性混淆:将一个名词误认为是动词,或者将一个动词误认为是名词,造成错误翻译。

4. 相对误解:无法准确理解原文中字词的相对关系,导致错误翻译。

5. 双关引申:没有理解原文中某些复杂的词义,导致错误翻译。

二、常见的句式错误:1. 语序颠倒:将原文中的主谓宾语顺序颠倒,导致句义不通。

2. 虚实混淆:将原文中的虚词误译为实义词,或者将原文中的实义词误译为虚词,造成句义不准确。

3. 同义替代:在翻译时未能将原文中的同义词替代为恰当的汉语词语,导致翻译不准确。

4. 文字倒排: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文字顺序倒过来,导致句义混乱。

5. 句群拆散:未能正确理解原文中的句群结构,将其拆散开来翻译,导致翻译不通顺。

三、常见的语态错误:1. 主动被动混淆:将原文中的被动语态误译为主动语态,或者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误译为被动语态,导致句义不准确。

2. 语态不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未能保持统一的语态,造成句理不通。

3. 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导致句子笨拙、呆板。

四、其他常见错误:1. 省略原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导致翻译不完整。

2. 加入个人情感色彩,导致翻译不客观。

3. 文章结构错误,未能准确理解原文的结构和逻辑,导致翻译成为拼凑的句子。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多练习文言文的翻译,注重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辨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注意语态的统一和准确。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

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吕氏春秋》)【阿】偏袒【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北史·宋隐》)【伐】夸耀【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义田记》)【富】众多【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色,众多的妻室子女,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干】冒犯、冲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5.致知在格物。

(《大学》)【格】推究【译文】推及知识(真正明白)在于(深入)推究事理。

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史记·大宛列传》)【更】经过【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三国志·魏书十一》)【购】重赏征求【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北史》)【规】谋划【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宋史·黄庭坚传》)【过】造访、探望【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1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醒心亭记》)【憾】怨恨【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高考文言文常见官职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