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言辞简奥,意蕴深远。
然自秦汉以来,语音变迁,文风迥异,后人读之,往往感到晦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须讲究方法,遵循原则,方能传神达意。
今吾将文言文翻译之六原则,阐述如下:一、忠实原意,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意。
译者应悉心揣摩原文之意,力求还原作者之旨,不得随意增删,更不可曲解其义。
尊重原文,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风采,体会其精神。
二、字词准确,语境适宜文言文中,字词丰富,用法多样。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字词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使之恰当运用。
如遇生僻字词,应注解其意,以便读者理解。
同时,注意避免因语境差异导致的误解。
三、简洁明了,避免冗余文言文表达简练,翻译时亦应遵循此原则。
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原文之意。
避免冗余,以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如遇复杂句式,可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四、注重韵律,保持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留。
如原文为韵文,可保留其韵律;如原文为散文,则应保持其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
使译文既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
五、广征博引,丰富内涵翻译文言文,不仅要注重字词的翻译,还要关注其内涵。
可借助古今文献、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丰富译文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多文化底蕴。
六、注重文采,提高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意,又要注重文采。
译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译文可读性。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古人之智慧,又能感受到现代汉语之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即:忠实原意、字词准确、简洁明了、注重韵律、广征博引、注重文采。
译者应遵循此原则,用心翻译,方能将文言文之美,传承于后世。
文言翻译十法

文言翻译十法“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原则上讲,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但是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直译乃重中之重,文言文阅卷讲究采点扣分,意译难以体现。
所以我们这里讲文言文翻译方法,主要是讲直译。
下面就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做简单例说。
1、留(原词保留)。
也有的同行用另一字表示曰“抄”。
“留”即保留法,也叫抄录法,意思是在翻译时,有些文字可以一字不改的照抄。
一般来说,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原文照录。
例一:《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划线部分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例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
(划线部分是官名或地名,照录不翻译)例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
(划线部分是年号名、时间名、地名、人名、官名等,照录不翻译)例四: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划线部分是象声词、人物名、器物名等,照录不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也有同行把这里的2和4合二为一的):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一: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 "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例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例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这里的“余”“舟”换成“我”“船”例四:“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这里的“以”“虽”“乎”换成“把”“即使”“呢”例五: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这里的“莫”“至”换成“暮”“到”例六:有一老父衣褐。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文言文翻译细节和技巧的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细节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1. 精确翻译:文言文非常形象而精确,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含义和精确性。
避免使用太过笼统或模糊的词语,而应注重选择准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固定词组和结构: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和结构,这些词组和结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意。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固定词组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文言文的风格。
3. 多读多练:文言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和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多读多写,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风格。
建议多阅读经典文言文著作,并进行翻译练,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 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理解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5. 词义多样性:文言文中的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词义多样性,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意思和解释。
在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最符合原文意思的词义,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平衡信达雅:在翻译文言文时,应平衡翻译的准确性、通顺性和雅观性。
既要忠于原文的意义和含义,又要让翻译的语言通顺自然,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惯和口语表达惯。
7. 水准把握: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准和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翻译调整。
对于较专业或学术性的文言文作品,可以保持较为原汁原味的翻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适度进行转换和解释,以提高可读性和理解性。
结论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并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练习,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希望本文档提供的细节和技巧能对读者有所帮助,使其在文言文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祝翻译顺利,不断进步!。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首先是“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需要将其翻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其次是“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在翻译时,需要先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1)省主语。
例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

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大全1. 使用标点符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等。
合理运用这些标点符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流畅。
2. 理解上下文理解上下文是进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中的词句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单独抽离一个词或短语翻译往往会导致错误或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要全面理解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
3. 注意动宾关系文言文中的动词与宾语常常需要根据宾语的名称或上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翻译。
要注意准确表达动作的主体和客体,避免产生歧义。
4. 避免拘泥于字面翻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一味拘泥于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理解原文的背景、语境和用词习惯,进行意译或适当调整词序,使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5. 正确处理成语与俗语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成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
一些熟知的成语可以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但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则需要进行解释或注释,确保读者理解。
6. 注意文体特点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虚词使用频繁、动词时态的省略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文言文的风格特点,避免过度现代化。
7. 善于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汇、掌握正确的用词和短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8. 不盲目逐字逐句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不应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整体理解和翻译。
有时候需要将一整句或一段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9.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
10. 不断学习和练习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古代文献、阅读优秀的翻译作品,并进行实际翻译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句中“无乃……欤”为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恐怕……吧”。
06、修辞
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此句中“鼎足”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鼎的脚”肯定不合语意,应译为“三方并列”。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01
十种方法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注意: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02
六个注意点
0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此句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译为“显露”。
②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此句中“中国”一词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为“中原地区”,翻译时切不可用今义替代古义。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衬字,可以不译出。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此句中“闻”本为动词,“知道”,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
04、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
①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此句中“名”在古代汉语中有“名字,名称”“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声,名誉”“有名,著名”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义项。“名”在该句中应译为“名声,声望”。
①越中无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
②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
③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④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译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03、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
①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此句中“壮”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已是壮年”,“须”本为名词,“胡须”,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长了胡须”。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②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此句中“备”在古代汉语中有“完备,齐备”“预备,准备”“满足,丰足”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确定其义项。“备”在该句中应译为“完全,十分”。
05、通假字
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
①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中“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两只老虎争斗”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义为“嘴”和“舌头”,若直译为“嘴和舌头”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言辞”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①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
②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02、省略
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