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

常见文言文翻译错误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

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

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3.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

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

一、字面直译字面直译是指译者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境。

这种翻译方式往往导致译文生硬、晦涩,甚至与原文意义相悖。

例如,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直译为:“天地是万物逆旅。

”这样的翻译忽略了“逆旅”一词在文言文中的修辞意义,使得译文显得生硬。

二、过度解释过度解释是指译者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过多的解释,使得译文冗长、累赘,甚至与原文意义不符。

例如,原文:“子路宿于石门。

”过度解释为:“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

”这样的翻译将原文中的“宿”字解释为“住宿”,而实际上“宿”字在文言文中也有“暂时歇息”的意思,因此原文的意思是子路在石门暂时歇息。

三、遗漏信息遗漏信息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或疏忽大意,导致原文中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被遗漏。

例如,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为:“孔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这样的翻译遗漏了原文中的“省”字,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的完整意义。

四、误用词汇误用词汇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理解不准确,导致在译文中使用现代汉语中的错误词汇。

例如,原文:“夫子之道,辟如关,而其人以为登高山。

”误译为:“孔子的道理,就像关口,而那些人却认为攀登高山。

”这里的“辟如”应译为“比喻”,而非“关口”。

五、忽视语法结构忽视语法结构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文言文语法结构不熟悉,导致在译文中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原文:“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误译为:“子贡问道:‘老师和商也,哪一个更有才能?’”这里的“师”和“商也”都是名词,应该翻译为“老师”和“商鞅”,而不是“老师和商也”。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的错误类型繁多,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严谨对待,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翻译更加准确、流畅,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原句语气【范文一】最近,我们老师总结出了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其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原句语气相关的误译。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方式与我们现代汉语相差甚远,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语言语气,才能准确翻译出原意。

比如,其中一句话:“吾思卿,思甚切。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我思念你,思念得非常深刻。

”但是,这一句话内含深情,应该使用主语代词“小生”来强调别人对自己的意义和作用,翻译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小生思卿,思慕之情沉醉于内。

”此外,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要注意语态和语助词的运用。

例如,“今日得以离去,却是这座城市不再安全了。

”应该翻译为“夫今日得以离去,实因此城已经危在旦夕。

”这里用了夫和实,代表了讲述者的态度和语气,更符合文言文的规范和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气相关误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文言文语言习惯,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原意。

【要点分析】写作重点:1.认为原句语气相关误译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大问题。

2.提供了两个例子及其正确的翻译方式。

3.强调了正确的文言文语言习惯的重要性。

用词分析:1.运用了“严格遵守”、“正确方式”等词语来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使用“深情”、“慕之情沉醉于内”等词语来传达原句的情感。

3.使用“态度”、“规范”等词语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要求。

【范文二】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的一项是原句语气相关的误译。

原句语气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错误的翻译可能会导致意思不准确。

例如:“悠悠天地之间,吾即缥缈难寻之人”,翻译为“在浩瀚的天地之间,我是一个难以寻觅的人”。

但在文言文中,用“吾”一词代表讲话人,传达了一种自信、独立的情绪,应该翻译为“本人身世显贵,众莫能及也。

”此外,我们也要注意到文言文中的语态问题。

比如,“吾见清明时节,杨柳依依,露华漠漠”这一句子应该被翻译为“余见斯时,杨柳婆娑,露华晶莹”。

这是因为“吾”代表了讲话人的主观情绪,而余则更符合文言文的客观语气要求。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 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 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 报效)君王吗?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 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 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 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 “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 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 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 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 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 留”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 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012年高考〃湖南卷)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

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2012年高考〃广东卷)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

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让”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

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随意增加一些内容。

否则,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造成失误。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高考〃重庆卷)
译成:王公火冒三丈,声色俱厉,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火冒三丈,声色俱厉”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这样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语句翻译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在翻译时,只要我们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努力避免以上失误,提高得分完全是有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