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返回的路上过一条江,(船)走到江中间的时候,有两条龙绕着船将船挡住。

衙役将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道:“人们都在这里,您还抢别人的金子,为什么?”回答说:“完全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啊!”九、孔子困陈蔡翻译: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

②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十四、次非刺蛟翻译: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地名)得到一把宝剑。

趋,尚及之。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十、澄子亡缁衣翻译: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失了黑色的衣服,(便)在路上找,看见一个妇女穿黑色衣服,拉住她不放,说:“今天我掉了黑色的衣服。

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

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

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

”人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十二、亡戟得矛齐晋相与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八、攫金者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3篇 伯牙鼓琴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23篇 伯牙鼓琴

4.甲乙两文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请你从乙文中找 出侧面描写韩娥歌声具有极大感染力的句子。(至少两句)(2分) 【答案】(2分)①左右以其人弗去。②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 不食。③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写出两句即可)
【参考译文】【乙】从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都城雍 门时,卖唱换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栋梁缭绕,三日不断。 身边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经过一家客栈,客栈的人欺辱她。韩娥拖 长声调悲伤地哭泣,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着忧愁哭泣,三天吃不 下饭。匆忙追赶她,韩娥回来,又拖长声调高歌,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 欢呼雀跃,鼓掌助兴,不能控制自己,忘记了从前的悲伤。于是赠送她丰 厚的财物。所以雍门的人直到现在还擅于欢歌,痛哭,这是在模仿韩娥留 下的歌声。
汤汤:__水__流__大__而__急_的__样__子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答案】 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答案】 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成语___余__音__绕__梁__,__三__日__不__绝__(__或__余__音__绕__梁__或__绕__梁__三__日__)___出自乙文,后 人借此形容歌声的美妙和音乐的魅力。(2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角度对比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0分)
【甲】《伯牙鼓琴》全文 【乙】昔韩娥①东之齐,匮②粮。过雍门,鬻歌③乞食。既④去,而余 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⑤,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 声⑥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⑦而追之。娥还,复 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⑧舞,弗能自禁,忘向⑨之悲也。乃厚赂⑩发 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 原文: •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 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 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 原文: •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 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 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 之。
• 2、陈蕃愿扫除天下 •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 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 “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 “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 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 与众不同。
• 3、班超投笔从戎 • 翻译: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州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 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 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 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 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 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 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 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 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 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 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14、王冕僧寺夜读
• 原文: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 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 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 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熊岳高中丁君 2003年10月30日1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2.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梦溪笔谈》3.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4.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

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宋《诗话总龟推敲》5.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令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

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聊斋志异》6.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2017-05-07十六、黎丘丈人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①邑丈人有之市而罪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十七、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十八、齐攻宋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在。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①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②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畔⑧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郭]外城;3[池]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7[山溪]地势;8[畔]通“叛”:背叛;9[环]包围10[至]极点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2. 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鬼曰:“鬼也。

”鬼曰:“汝复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宛市。

”遂行数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共递相担: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交替地背着。

)也。

”定伯曰:“大善。

”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鬼大呼,声咋咋(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咋:惊叫的声音。

)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宛市中。

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恐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注释1.诳:欺骗。

2.至:到3.迟:慢。

4.畏忌:害怕。

5.负:背。

6.值:遇到。

7.作:发出。

8.唯:只,仅仅,唯独。

9.故:原因,缘故。

10.执:捉住。

11.共递:一起轮流交替。

3.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