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典型句子翻译训练

文言文典型句子翻译训练

【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1.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 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学习但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6.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7.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8. 自己想要立足,也要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9.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0. 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原文】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11. 前方的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上下寻求答案。

12.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13. 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14.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5.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篇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篇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5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1。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

而渔者在焉。

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呼喊着。

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十两金子.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

又有一天,商人沿着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

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不按数酬付的人。

”于是站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之外,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也。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译文: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

高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题

高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题

高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题在高三学习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提升文言文的翻译水平,以下给出一些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题,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试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的心。


2. “养心莫善于寡欲。

”试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没有什么比节约更能养护心灵了。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试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了解自己的限度后才能稳定,稳定后才能保持宁静,宁静后才能安心,安心后才能考虑问题,考虑问题后才能取得成果。

4. “患得患失,忽若迷离。

”试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为了一时的得失而忘乎所以。

5. “巧言令色,鲜矣仁!”试将该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虚伪的言辞和假装友善,那不是真正的仁爱!
通过以上的文言文翻译练习题,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其中一些常用的句子的翻译方法。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
构和含义,同时也要注重句子的连贯性和自然流畅性。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翻译水平,相信在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

短小文言文翻译训练

短小文言文翻译训练

古者文辞,简练而意深,今人译之,须揣摩其意,方能达其神韵。

兹以一则短小文言文为例,试作翻译训练。

原文: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阳,见一童子方织草为鞋。

孔子问之:“童子,汝织此草鞋,为谁而织?”童子对曰:“为贫者织。

”孔子曰:“贫者何以为报?”童子笑而不答。

译文一:古时孔子游历于泰山之南坡,遇见一童子正在用草编织鞋子。

孔子便问:“童子啊,你编织这些草鞋,是为了给谁做呢?”童子回答道:“是为了贫穷的人编织。

”孔子又问:“贫穷的人该如何回报你呢?”童子只是笑而不答。

译文二:往昔孔子游历泰山之南,遇童子以草编织鞋履。

孔子询问:“童子,此草鞋是为何人而织?”童子答曰:“为贫者。

”孔子复问:“贫者将如何酬谢?”童子微笑不语。

译文三:昔孔子游泰山之南麓,见童子织草为履。

孔子问:“童子,此草鞋织于何人?”童子对:“织贫者之履。

”孔子再问:“贫者将何以报?”童子笑而不答。

评析:三则译文各有千秋,第一译文较为通俗易懂,保留了原文的对话形式;第二译文则更注重文言文的韵味,用词较为古雅;第三译文则力求简练,以寥寥数语传达原文之意。

翻译文言文,需根据语境、语气和表达效果,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达到忠实原文、传达神韵的目的。

翻译训练如下: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若夫贫贱,非吾所愿也。

”译文一:子路言:“吾闻君子之学,亲近其亲,此为仁;教诲民众,此为善。

至于贫贱,非吾所愿。

”译文二:子路曰:“闻君子之学,亲近其亲,仁也;教诲民众,善也。

贫贱之事,非吾所愿。

”译文三:子路云:“闻君子之学,亲近其亲,仁矣;教诲民众,善矣。

贫贱非吾愿也。

”通过以上训练,可见翻译文言文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文言文的韵味和表达效果。

翻译过程中,还需不断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短小文言语段翻译练习及答案

短小文言语段翻译练习及答案

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将划线句子断句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2、翻译加粗字词1、为()2、以状闻()3、诏()4、对()5、何不()6、如月之初()7、以()8.应诏()9奇爱之()2、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1、将划线句子断句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2、翻译加粗字词1.言()2.善属文()3、尝视()4、汝()5、为论()6、顾()7、面试()8、奈何()9、悉将()10、为赋()11、援笔()12、甚异之()3、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将划线句子断句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2、翻译加粗字词1、戏()2、会()3、适()4、白事()5、因()6、对()7、一坐()4、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1、将划线句子断句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2、翻译加粗字词1、辄()2、以为()3、已()4、善()5、俱以告()6、俄()7、盛馔()8、当为()9、然冀()10、具()11、以()12、讫()13、绝()14、所以()15、应()5、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1、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

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逮:及,达到。

王:称王。

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

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翻译: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

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

致:招引。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辞(1):推辞。

之:代词。

辞(2):告辞。

显:显扬,显耀。

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翻译: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

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3、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

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

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

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

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

太祖甚喜。

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选自《三国志》)(1)牒()除()会()将()谒()及()(2)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3)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袁公可立字礼卿。

公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抗疏归。

二十六载,仗钺治登莱军。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

公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问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

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

”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公既用,久踬复起。

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

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引咫尺之义折之。

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

凡公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1)抗疏()归()仗钺()治()徐()过()固()百口()祗()折()匡挽()再见()著()跻()见()(2)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

”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3)公既用,久踬复起。

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

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松夜延丙议。

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

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

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

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1.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

而渔者在焉。

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呼喊着。

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十两金子。

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

又有一天,商人沿着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

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不按数酬付的人。

”于是站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之外,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也。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译文: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

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效命,敌对的国家不敢谋犯,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近,使府库充实,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又说:“守卫西河,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和赵国像对待宾客一样顺从,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接着说:“这三方面,您都处在我的下面,可是位子却在我的上面,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国家混乱,大臣们不服从,百姓们不信任,正在这个时候,(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呢?还是嘱托给了我呢?”吴起默然了很久,才说:“(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位子处在您的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3.晋侯复假道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晋国的国君又一次向虞国的国君借道来讨伐虢国。

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

晋国的气焰不可助长,对于敌寇不可疏忽。

一次借道已经很严重了,怎么能够第二次借道给他们呢?谚语里所讲的‘腮帮子与牙床子是紧密相连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受冻,’大概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吧?”4.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未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老臣、家臣)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人名,魏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住在偏僻地方,出身卑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译文:自古接受天命以及使国家中兴的国君,何曾不是得到贤人君子跟他们共同治理国家的呢?等到他们得到贤人君子的时候,贤人君子竟然没有走出闾巷,难道是他们有幸遇上贤人君子的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寻求的结果呀!那么现在,是的贤人君子少吗?不,)是处在上面的人不去寻求他们罢了。

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这正是寻求贤人的紧急时刻。

孟公绰做赵国的老臣就很优秀,却不能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如果一定成为廉士然后才能够重用,那么,齐桓公他凭着什么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莫非有披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在渭水之滨垂钓(而没有被发现的)姜子牙那样的人才吧?现在,天下莫非有欺兄盗嫂接受贿赂却没有遇上像魏无知那样极力举荐(的陈平一样的)人才吧?你们这些人一定要帮助我公开地宣扬那些住在偏僻的地方出身卑微的人才!只举荐有才能的人!我能够重用他们。

6.赵括自少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括自从少年时代就学习军事,谈论起军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了他。

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谈论起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是却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可是,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也就算了,如果让他做将,那么,使赵国失败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上任,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让他做将。

”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说:“开始,我奉事他的父亲,当时做将,他亲自捧着饭食和水给他们吃喝的人用十来计算,所亲近的人用百来计算,大王以及宗室赏赐的东西全部用来赏赐给军官、士兵们,接受任命之后,从来也不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面朝着东面来检阅部队,军官和士兵没有敢仰起头来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子和玉帛,回家都藏了起来,并且,每天都看着便宜有利的田地房屋,能买下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父子心思不一样,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王说:“赵括的母亲你算了吧!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要派遣他,如果有了不如意的事发生,我该不会受到连坐吧?”7.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曰:“吾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于胥(墙角)。

咸刘其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予一人,是古帝王的自称,这里指殷纣王)。

”译文: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叫来太公向他询问道:“我将对他的百姓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的人,同时爱上他家屋顶上的乌鸦;恨那个人的人,连他们家的屋角也讨厌。

完全杀掉自己的敌人,使他们不要有剩下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周公进来了,武王问:“怎么样对待他们呢?”周公说:“使他们各自住在他们自己的家里,耕种他们自己的田地,不改变旧有的一切。

百姓有过错,都在殷纣王一个人身上。

”8.(宋公)与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即陈(通“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通“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黥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黥者,皆我敌也,虽及胡狗,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子鱼论战》)译文:(宋襄公)跟楚国的军队在泓水边作战。

宋国的军队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国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

司马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来,请让我出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等到楚国的军队渡过河来还没有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国的军队摆好了阵势,宋国的军队出击进攻,结果,宋国的军队大败。

宋襄公的大腿受伤,他的侍卫官被杀。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一次进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班白的敌人。

古代行军打仗,从不凭借着敌人遇上阻碍。

我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后代,也不击鼓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

”司马子鱼说:“你不懂得作战。

强大的敌人,遇上阻碍,没有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

敌人遇上了阻碍,我们击鼓进攻他们,不是可以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击鼓进攻他们,)还担心不能取胜呢?再说,现在强大的敌国,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遇上了年纪很大的敌人,能够捕获就捕获他们,对头发班白的敌人又有什么不可以擒捉的呢?……”9.郢人有遗燕相书者,夜书,火不明。

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之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译文:有一个给燕国的国相写信的郢人,在夜里写,灯不亮,于是对举蜡烛的人说:“举烛。

”却错误地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

“举烛”,不是写信的意思。

燕国的相国收到信后很高兴,说:“举烛,是崇尚光明啊;崇尚光明,就是举荐贤人并且任用他们呐!”燕国的国相禀告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治理是治理好了,不是人家写信的意思。

现在的许多治学的人多半像这样。

10.戴进,锻工(锻炼金属制作首饰的工匠)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通“值”)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御(使用)耳。

彼惟煌煌是耽(沉溺),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世。

译文:戴进,是一个打造金银首饰的工匠,他打造的金银首饰,模仿人物花鸟,形状非常逼真非常精妙,价钱比一般的工匠贵一倍。

戴进自己也很自得,认为人们会把它们当作宝贝流传下去。

一天,在集市上看见熔化金银首饰,上前观看,,就是戴进所打造的,他怅然若失。

回到家里,对人说:“我竭尽我的心力打造这些东西,哪里只是为了得到粮食?想用这一切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