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翻译
文言文文段翻译

文言文文段翻译司马光好学【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复裈(音同“昆”)原文: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
文言文高考语段翻译

行至泰山之阴,果见一泉,泉水晶莹,如玉液琼浆。
孔子问老者:“此泉何名?”老者曰:“此泉名为‘灵泉’。
”孔子曰:“灵泉之水,果然甘美。
吾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泉若能疗疾,吾欲取水一瓢,以赐吾徒。
”老者曰:“善哉!然此泉非比寻常,饮之可疗百病,但饮者必心诚。
”孔子曰:“吾心诚矣,敢请取水。
”遂命弟子取泉。
弟子捧泉,孔子捧瓢,以水自饮。
饮毕,孔子曰:“吾闻水能明心,吾饮此泉,果然心明如镜。
吾徒可共饮之,以启智慧。
”弟子皆饮,皆觉神清气爽,智慧大开。
孔子与老者言及治国之道,老者曰:“治国之道,在于民心。
民心顺,则国治;民心逆,则国乱。
孔子闻言,深以为然。
孔子曰:“吾闻泰山之阳,有五岳,其阴亦有五岳。
五岳者,国之根本也。
民者,国之基石也。
若民不安,则国不安。
吾欲以五岳之灵气,养民心,以安国家。
”老者曰:“善哉!孔子真乃圣人也。
”孔子于是留于泰山之阴,与老者共论治国之道。
孔子曰:“吾闻泰山之阴,有五岳,其灵气可通天。
吾欲以五岳之灵气,通于民心,使民心归顺,国家安定。
”老者曰:“善哉!孔子真乃圣人也。
”孔子留泰山之阴三月,民心归顺,国家安定。
孔子遂辞别老者,复往泰山之阳,继续游历天下,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游历天下,凡遇明君贤臣,皆以五岳之灵气,教之治国之道。
天下渐趋安定,民生日益昌盛。
孔子之心,遂得安宁。
孔子年九十有六,终老于泰山之阳,后世称为“至圣”。
孔子之道,传于后世,凡有志之士,皆以孔子为师。
孔子之道,如泰山之巍峨,永不磨灭。
孔子之教,如灵泉之甘美,滋养人心。
孔子之道,如五岳之灵气,通于民心,使国家安定,民生幸福。
今人读孔子之书,当以孔子之心为心,以孔子之道为道,以孔子之行为行。
如此,方能成圣成贤,治国安邦。
孔子之道,万世不易,永为世人之楷模。
孔子之道,如泰山之阳,光照千古,永垂不朽。
(注:本文以文言文形式模拟高考语段,内容虚构,旨在练习文言文翻译。
)。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师:军队。
伐:攻打。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准备迎战。
2.曹刿请见..。
请:请求。
见:拜见。
译文:曹刿请求进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谋划。
间:参与。
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见识)浅陋。
译文:曹刿说:“大官们(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何:什么。
以:用、凭、靠。
译文: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作战?”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安定民生。
弗:不。
专:专有。
以:把。
译文: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普遍。
从:听从。
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虚夸。
信:诚信。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不敢(向神)虚报数字,一定对神说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受到……信任。
福:降幅。
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了解清楚。
情:实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1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属:类。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在。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13.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文言文语段加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思而后行,无怨悔矣。
翻译:君子的行为准则,是以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俭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保持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静心,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
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险就无法修养性情。
时间如同飞驰的骏马,意志如同流逝的日月,最终就会变得枯萎凋零,很多事都不如人意。
如果能够谨慎地对待结束,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
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勤于复习?三思而后行,就不会有后悔的事情了。
文言文语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以居易以俟命,与时偕行。
夫君子之行,非一日之功,盖由积累而成。
是以其业必昌,其德必盛。
若夫富贵非所求,仁义为所尚。
乐天知命,故无忧患。
是以君子之居,不以富贵骄人,不以贫贱自卑。
处困逆而不忧,居安泰而不骄。
是以其心常平,其志常定。
凡百君子,共勉之!翻译:天行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应当以厚德来承载万物。
因此,君子居住在简朴的环境中等待天命,与时代同行。
君子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通过积累而成就的。
因此,他们的事业必然繁荣,他们的品德必然盛大。
至于富贵,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仁义才是他们所崇尚的。
乐天知命,因此没有忧患。
因此,君子居住时,不以富贵来傲慢他人,不以贫贱来贬低自己。
在困境中不忧愁,在安逸中不骄纵。
因此,他们的心态常常平和,他们的志向常常坚定。
所有的君子,都应该共同勉励!。
文言文文段翻译

文言文文段翻译司马光好学【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假设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忧。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单独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提示】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复裈〔音同“昆”〕原文: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
文言文语段翻译(详解答案)

(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文言文语段翻译

子虚尝游于江湖,广交天下名士,然心中常怀忧国忧民之情。
一日,游至吴郡,闻邻村有一老翁,年逾古稀,尚能躬耕自食,无求于人。
子虚慕其德,遂往访之。
翁居茅屋三间,门前流水潺潺,屋后竹林摇曳。
子虚入门,翁迎之,相见甚欢。
翁问子虚来意,子虚以实告之,翁笑曰:“吾虽贫贱,然心志高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子若能效仿,亦能成为世外之人。
”子虚闻言,心有所动,遂留宿于翁家。
夜深人静,翁与子虚谈古论今,论及天下大事,子虚不禁感慨万分。
翁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子虽隐居山林,亦当关注国家命运,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翌日,子虚告别翁,继续游历江湖。
途中,遇一书生,谈吐不凡,子虚与之结为好友。
书生名子墨,字青藤,亦好读书,善书法。
二人相谈甚欢,遂同行。
一日,子墨邀子虚至其家,其家藏书万卷,子虚览之,如获至宝。
子墨曰:“吾虽贫,然以书为友,亦不以为苦。
子若常来,吾愿与子共读。
”子虚感激不尽,遂常至子墨家。
时值盛夏,子虚与子墨于庭院中纳凉,谈笑风生。
子墨忽曰:“子虚兄,吾有一言相告,不知敢否?”子虚曰:“子墨兄但讲无妨。
”子墨遂言:“吾观兄之为人,虽隐居山林,心怀天下,实为世之豪杰。
若兄肯出山,吾愿随兄左右,共谋国家大业。
”子虚闻言,沉思良久,终曰:“吾隐居山林,本为逃避世俗纷扰,然吾心系天下,岂能坐视不顾?子墨兄之言,吾心向往之。
然吾恐出山之后,无法再如昔日般逍遥自在。
”子墨笑曰:“兄不必忧,出山之后,吾等仍可游历江湖,广结天下英才,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兄若肯出山,吾等必竭尽全力,助兄一臂之力。
”子虚感其诚,遂答应出山。
自此,子虚、子墨及一众好友,共谋国是,为天下苍生造福。
岁月如梭,转眼间,子虚已步入暮年,然其志未衰,仍为国家大事操劳不已。
终有一天,子虚因病离世,享年八旬。
世人皆为之哀悼,称其为“隐逸豪杰”。
子虚虽已离世,但其精神永存,后人传颂不已。
文言文翻译摘抄及注释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求过饱,在居住上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勉,言语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此端正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注释: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在这里强调君子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在饮食上,君子不追求过饱,不浪费食物;在居住上,不追求奢华,不追求安逸。
2.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里的“敏于事”指的是君子对事情勤勉,不拖延,不偷懒。
而“慎于言”则表示君子在言语上谨慎,不轻易发言,不随意评论他人。
3. 就有道而正焉:这里的“有道”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君子通过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此来端正自己的行为。
4. 可以为好学也已: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表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摘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在这里告诫我们,做人要有节制,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
2.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勤勉努力,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
3. 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 可以为好学也已: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之人。
总结:这段话阐述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强调了节俭、勤勉、谨慎和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重要性。
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精神修养,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国被贼寇侵入,不韦躲避战乱就
逃跑到剡地,贫穷得无力盖房,徘徊在天 姥山下,后来找到一棵大树的庇荫,就在 那里安身。安歇了一夜,他就要用斧子砍 它的根当柴烧,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 们没有房屋,就寄托这棵大树来安身了。 自从我们来到这里,骄阳似火却烤不着我 们,寒露零落却打不湿我们,寒风吹来冻 不着我们,雷雨晦暗却不能震撼我们,这 借助谁的力量呢?
记 先 夫 人 不 残 鸟 雀 (宋 . 苏 轼)
•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 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 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 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 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 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 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 也。
• 【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
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 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 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 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俱是一 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 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 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 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 着帆船和鱼艇,
• 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 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 孩儿,狗谨慎地坐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 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 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往里面, 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 一样的感受。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 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 法不外乎也是这样,那里只是画呢?
第一阶段检测卷
周公诫子
•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其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 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 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 译文:
• 周成王把鲁这个地方分封给伯禽。伯禽的父亲 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你去了之后!你不要 凭借你是鲁国的国君而轻慢那些辅佐你的人。 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 的叔父。现在又辅佐天子管理天下,我在天下 的地位,确实不低。但是我依然洗一次头发要 接见好几次人,吃一顿饭也要接见好几次人, 很担心失去有能力的人的辅佐。我听说:德行 广大,而能以谦恭的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有 发展;
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
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
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
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
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
问他母亲这样的原因。
•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
律;歪曲和破坏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 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 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 鱼。”这就说明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 己的道理,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 为自己。
第六单元
(B)
•
越人寇,不韦避兵而走剡。贫无以治舍, 徘徊于天姥之下,得大木而庥焉。安一夕,将 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 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 灼,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而不吾凓,雷雨 晦冥而不吾震撼。谁之力耶?吾当保之如赤子, 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犹惧其不蕃且殖也, 而况敢毁伤之乎?吾闻之:水泉缩而潜鱼惊, 霜钟鸣而巢鸟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鱼 鸟且然,而况于人乎?”
•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 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 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 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 有耕犁,有饁(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妇, 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 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 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 岂独画乎?
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
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
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
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
信用的原因。
期中测试卷
•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 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 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 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恃人不 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 我刚说的这六个方面,都是说谦和是一种 美德。能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都是因 为奉行这种谦和的德行;因为不谦和而失 去天下,又丢失性命的,就是夏桀、纣王 这样的人;你怎麼能够不谨慎呢?”
孟母教子
•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 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 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 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 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
• 译文: •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 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 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 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
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
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
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
•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 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 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
• 我们应当像对待初生的婴儿那样保护它,像对 待慈母那样敬仰它,像对待自己身体那样爱护 它,即使这样,还怕它生长不繁茂呢,更何况 敢于毁伤它呢?我听说:‘泉水减少而潜鱼惊, 秋霜降临而巢鸟悲,那是因为它们害怕那河水 干涸、树木落叶啊。’鱼鸟尚且能如此,更何 况人呢?”郁离子听了这件事后感叹说:“这 个男人可悲啊!而他的见识还不如一个女人呢。 唉,岂止是不如一个女人,就是连鸟鱼也不如 啊!”
•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 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 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 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 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 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土地广阔富饶而能以节俭的方式自我护持 的人,会有平安;官高位尊而能以卑贱的 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更加尊贵;兵多人 众而能以敬畏的思想自我护持的人,会有 胜利;聪明睿智而能以愚钝的方法自我护 持的人,会很吉祥;博闻强记而能以浅陋 的态度自我护持的人,会更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
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
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
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
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
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
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第六单元
(A)
游江(节选)
(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译文
•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 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 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 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 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 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 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 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