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段练习及翻译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高考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

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逮:及,达到。

王:称王。

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

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翻译: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

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

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

致:招引。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辞(1):推辞。

之:代词。

辞(2):告辞。

显:显扬,显耀。

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翻译: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

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

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3、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文言文语句翻译专项练习

文言文语句翻译专项练习

一、练习目的通过本练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二、练习内容1. 原文:(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翻译:(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2)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三、练习方法1. 逐字逐句翻译,确保每个字词都翻译准确。

2.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

3. 考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将翻译后的句子进行润色,使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四、练习步骤1. 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2. 逐字逐句翻译,注意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分析句子结构,确保翻译准确。

4. 润色翻译后的句子,使语句通顺。

五、练习要求1. 翻译准确,不遗漏关键词汇。

2. 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3. 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积累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

六、练习评价1. 翻译准确率。

2. 句子通顺度。

3. 对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教师版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

符融传》)1、2、[译文]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

”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2、3、[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习好文言文这个内容。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高考文言文语段对照翻译练习

高考文言文语段对照翻译练习

高考文言文语段对照翻译练习【一】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计,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拜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参考译文】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大事),萧何认为他的才能出众。

(刘邦的军队)到了南郑,部下的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就有几十个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按:此处“上”指刘邦,当时称为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消息)报告(给汉王),自己就去追韩信。

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听说)你逃跑了,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说:“(我部下的)众将逃跑的有几十个,你一个也没有追;(现在说)追赶韩信,(这是)说谎。

”萧何说:“(像其他)将领(这样的人才)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的人才没有比得上他的。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
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文语段60翻译一

文言文语段60翻译一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 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 “太 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 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 “祖”。 ③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④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⑤囋: 叮咬。 【文化常识】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 人 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 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 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 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 “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 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 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③比 ②不徒言也
④四海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 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 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将军 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 画幅 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 此 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 防 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态与气质。④ 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文化常识】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 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 种。 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 国象棋才真 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 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 词作状 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 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 也 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 词 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①害:妒忌,怨恨。

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妒忌。

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

”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

”如知其非义注释(3)[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4)[或]有的人(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是:此,这。

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

道:作为,行(6)义:好的(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损,减少。

之,代表偷鸡这件事(8)[已]停止(9)[斯]则,就(10)[日]每天译文: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

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

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

”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

”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1.鬼魅:鬼怪2.旦暮:早晚3.罄于前:出现在眼前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启示:没有人看过鬼,所以无论你画成什麽样子都没有人会评论你画得对不对,而常见的狗、马是人们常见的动物,你画得稍为不像,人家看了都会竞相批评,所以说画鬼容易画犬马难。

启示:胡编乱造最容易,但也最不真实。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

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⒂也,遂逝迎之⒃。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⑴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效:模仿。

昆:兄。

⑶邑:地方。

丈人:对老者的尊称。

之:到。

⑷道:在路上。

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

⑸诮(qiào):责备。

⑹岂谓:怎能说是。

⑺触地:伏地叩头。

⑻孽(niè):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

⑼昔:过去,这里指昨天。

⑽责:同“债“,讨债。

⑾夫(fú):彼,那个。

⑿固:本来。

⒀端:故意。

⒁旦:白天。

⒂反:同“返”,返回。

⒃逝:往,去。

翻译:大梁城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②知之③。

往见伯乐,曰:“臣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⑤立⑥于⑦市,人莫与言⑧。

愿⑨子还⑩而视之,去而顾(11)之,臣请献一朝之贾(12)。

”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1比:接连 ,连续2、莫:没有3、知:了解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三旦:三天6、立:站立7、于:在8、言:交谈9、愿:希望10、还:通假字,通“环”环绕。

11、顾:回头看12、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3、乃:就,于是14、去:离开15、顾:回头看。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8、见:拜见,谒见19、子:代词,代指伯乐。

译文: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

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待在市上,没有人来过问。

希望您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伯乐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一会儿这匹马的价格就比原来高了十倍。

曾子(名参)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致③封邑④焉,曰:“请以此修衣⑤。

”曾子不受。

反⑥,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⑦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⑧君有赐,不我骄⑨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⑩其节也。

”注释: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旧衣服。

③致:送。

④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⑤修衣:添置衣物。

⑥反:同“返”,返回。

⑦奚:什么,疑问词。

⑧纵:纵然。

⑨然不我骄:即“不骄我”,不对我显露骄色。

10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1.参:曾子之名句式重点:宾语前置:①奚为不受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短文理解:无功不受禄,自食其力。

这是理所当然。

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

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

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

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

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何其人: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着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编辑本段其他曾子烹彘: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佯装没有听见,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

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些,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